說到垃圾你會想到什麼?
攝影師 Gregg Segal 拍過一組「與一周內使用過的垃圾合影」的攝影作品。一人,一周,居然產生如此多的垃圾。
⌂ 圖源:Gregg Segal
就在前不久,美數課的兩位編輯在好奇心(和勇氣)的驅使下,也記錄了自己的塑料品使用量。14天裡,自認為不環保的男性僱員小K一共用了235件塑料品,一次性塑料品佔比為71%;認為自己還算環保的姑娘小D使用了373件塑料,一次性塑料佔比為30%。 ⌂ http://h5.thepaper.cn/html/zt/2021/01/suliao/index.html關於 塑料|垃圾|汙染 ,藝術家們和可視化創作們也發揮了他們的創造力,製作出了美麗且令人思考的可視化作品。
✦✧✧
數據可視化如何共情
⌂ 圖源:Kat Greenbrook
Kat 提供了這樣一個數據,平均一年有 2.75 億噸塑料垃圾,其中 800 萬噸進入海洋中,讓 100 萬噸海洋生物的生命受到威脅甚至死亡,所以選取了這樣一個海洋生物代表——海龜,讓數據與可視化有一個連結,達到一個共情的目的。
這個塑料足跡項目始於試圖了解塑料用途和塑料廢物。 在開始這個項目之前,Kat 對塑料和回收利用並不了解。 她有一個塑料回收箱,據她所知,她放在那的所有東西都被回收了。 儘管可以回收一些塑料,但大多數都是運往垃圾填埋場的。
即使 Kat 產生的所有塑料廢物都沒有排到海洋,它最終還是被填埋了,所以她想對她個人負責的塑料廢物進行量化。
⌂ 圖源:Kat Greenbrook 收集了家庭一年內一次性垃圾用品
在2019年,她收集了她的家庭( 2 個大人 1 個小孩)使用的原本會被扔掉的塑料,總共 24 kg,並計算出每個小時的塑料使用量為 2.7g。Kat 描述到在理解數字時,希望更多地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但是,在轉換為數字 1 和 0 時,對它們的含義失去了同理心。查看圖表時,她不再感覺到處理塑料廢物時的情緒。 因此,她需要一種不同的方式來可視化此信息。
表格和圖表使數字易於可視化,但更難與所測量的真實世界聯繫起來。如今,數據可視化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對數據在其傳達方式中所代表的內容產生共鳴。所以,她想到了這個組合方式:加熱塑料並重塑成烏龜。她用矽膠模型,和廢塑料製成了一隻小烏龜。每隻海龜平均由 2.7 克一次性塑料廢物製成,代表一個小時的塑料使用量。
如果要直觀地表示她的年度塑料足跡,她需要大約 9,000 只塑料烏龜。當越多的烏龜被製作出來,Kat 感受到塑料帶給環境或生物破壞的情感更加強烈。
✧✦✧
海洋中到底有多少塑料垃圾
國家地理也關注了塑料垃圾在海洋中的情況。 陽光,風和海浪最終會將海洋塑料分解成幾乎看不見的碎片。 最大的未知數和擔憂之一是這些不到五分之一英寸的微塑料可能對魚類產生的影響。
⌂ 圖源:美國國家地理
他們創作的可視化用吸管(常見的塑料製品)代替可視化中常見的柱狀圖模式,顯示了海洋中某些地區的被塑料汙染的嚴重程度,比如在弗拉姆海峽,每加侖超過 13,000 種碎片塑料。
⌂ 圖源:美國國家地理✧✧✦
100%純汙水製冰所
沒有食品級原料,標榜100%來自臺灣百川的汙水,各種新奇的添加物取自河川裡的福壽螺、紙漿、淤泥、染料、瓶蓋、橡皮筋等。每支冰棒都是工業、農業、民生與人為汙染改變河川樣貌的故事。
這是臺灣藝術大學視覺設計系的畢業作品——100%純汙水製冰所,三位大學生用臺灣的汙水製作了棒冰,非常直觀地看到各地水源情況。
⌂ 圖源:100%純汙水製冰所冰棒的包裝袋也經過精心設計,顏色代表汙染程度:紅、紫代表重汙染;黃、橘是中度汙染;淺藍色則是來自狀況較好的河流,幾何設計則是汙染內容的另類呈現。作者們希望藉由作品能讓大家看到臺灣河川的狀況,水汙染的問題可能一時不會解決,但希望能發揮一小段警惕的作用。
⌂ 圖源:100%純汙水製冰所不知道看了這些可視化作品對你是否有觸動或影響。反正課代表做完塑料垃圾項目後,已和同事們加入#買咖啡自帶杯子行動#👏◒◡◒
┊推 - 薦 - 閱 -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