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回收,我們該向臺灣學什麼?

2021-01-18 人民日報海外網

臺灣民眾將垃圾投入垃圾車內。柴逸扉攝

來自上海的張先生曾向記者講述這樣一段往事:幾年前自己去臺灣旅行,和當地一位朋友約吃飯。結果這位朋友遲到近1個小時,理由是「先回家扔垃圾。」當時他覺得很不可思議。然而,如今上海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後,張先生已然明白那位臺灣朋友的心情。「現在每天分類幹垃圾、溼垃圾就已忙得團團轉,大家見面討論最多的就是垃圾話題。」

相比大陸,臺灣嚴格的垃圾回收和分類政策已行之有年,且效果不錯。那麼,臺灣的垃圾政策是如何制定和執行的呢?

燒出來的「垃圾政策」

「那年我們坐在淡水河邊,看著臺北市的垃圾漂過眼前。遠處吹來一陣濃濃的煙,垃圾山正開著一個焰火慶典……」臺灣歌手羅大佑的這首《超級市民》,諷刺的正是20世紀80年代臺北糟糕的環境。彼時,臺北市垃圾隨處可見,甚至有市民期望颱風把垃圾吹入大海。當地政府的填埋工作也相當無序,填埋場地也是「一地難求」。

當時的臺灣,正經歷快速的工業化發展,不斷創造「經濟奇蹟」。但伴隨而來的則是環境汙染、城市垃圾與日俱增的問題。1984年7月,臺北內湖垃圾山發生大火,燃燒持續10天以上,成為臺北市民心中的痛點。這一事件後,臺灣從政府到民間開始積極思考垃圾處置問題。

1987年,臺當局提出「一縣市一焚燒廠」的政策,想要以「焚燒替代掩埋」。但未經分類的垃圾焚化效率低,甚至會產生有害物質,且民眾都不願意焚化廠建在自家附近。在此起彼伏的抗議中,這一政策阻力重重。

於是,從20世紀90年代末起,臺灣轉換思路,由掩埋、焚化,走向資源回收、源頭減量,建立完整的機制。簡單說,就是實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定時進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並付費處理垃圾。

「剛開始實行這些政策時,很多市民都不習慣,紛紛聚集抗議。有的民意代表為了特定選票,也都頻頻發聲要求停止這項政策。」在臺北工作、生活數十年的蘇誠說,大家原本習慣在小區門口直接扔垃圾,結果現在要定點定時才能有垃圾車來,還要強制回收,街頭也沒有垃圾桶,很不方便。但隨著宣傳、推廣的深入,尤其是「從娃娃抓起」的教育,這項政策得以較好實施。據了解,當時全臺北7萬多名公務員花了兩三個月時間,每天輪流上門,督導社區和市民進行垃圾分類。時任臺北市環保局局長在推廣政策時還多次被人砸雞蛋。

追垃圾車跑成風景

「剛到臺灣的時候,我在晚上出門散步時看到許多人拿著垃圾袋追著垃圾車跑,感覺很好笑,還專門拍了視頻發在社交平臺上。」臺灣世新大學陸生鄭梓儀告訴記者,自己大一時因為在專門提供陸生居住的宿舍生活,所以學校沒有強制要求大家進行垃圾分類,並且定點放置垃圾桶,大家隨時扔就可以。但大二搬出去住後,鄭梓儀居住的小區屬一般居民樓,就要自己分類並定時扔垃圾了。

「之前我還看風景,沒想到我現在自己就成了一道風景。」鄭梓儀說,由於自己居住的社區人比較少,所以垃圾車停留時間很短,一般只有2分鐘。一開始自己沒有經驗,總是看到垃圾車到的時候才下樓,結果往往剛到路邊車就開了,得追著車跑才能把垃圾袋丟進車尾的回收框裡。「我還算幸運的,至少沒有因為追垃圾車而摔倒。聽說有的人會摔個『狗吃屎』,甚至擦破皮。後來我就學乖了,只要聽到垃圾車的音樂聲響起,我就馬上衝下來站好,等著垃圾車到來。而且網上現在也可以追蹤垃圾車的定位,可以提前掌握丟垃圾的節奏。」

由於丟垃圾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臺灣民眾一定會在工作、生活的安排中把扔垃圾的時間安排出來。例如儘量不在垃圾車經過家附近的時間點聚會、社交,家裡做飯也要趕在這個時間把廚餘清乾淨。萬一有事要出門,大家通常會拜託鄰居、室友等幫忙丟垃圾。

「畢竟臺灣天氣炎熱,垃圾留在家過夜容易有異味,也會招來蚊蟲,不衛生。相比之下,普通垃圾還好一些,廚餘垃圾要過夜真是個問題。」家住高雄的婉玲說,面對廚餘垃圾來不及丟的情況,臺灣的很多家庭會用專門的密封塑料盒把廚餘裝好,放入冰箱冷凍。另外,一些條件不錯、有物業公司打理的小區會自己安置垃圾桶,居民只需把垃圾分類後丟入小區的垃圾桶即可,物業公司會請專人來收垃圾。這樣的安排方便了住戶的生活。

另外,去年8月,臺北市政府和回收業者合作推出了「iTrash智慧垃圾筒」,提供部分街區24小時的垃圾與資源回收服務,每0.5公斤收取4元(新臺幣,下同),機器會按照垃圾的重量收取費用,讓上班族不再因加班而擔心不能按時丟垃圾的問題。除了一般垃圾,智慧垃圾筒還安置了一臺瓶罐回收設備。民眾只要放入規定內可回收的塑料瓶或鐵鋁罐,機器就能幫忙回收,投放者只要放入10個塑料瓶或8個鐵罐,就能獲得1元。

垃圾費需隨袋徵收

眼下對於上海的居民來說,分清楚哪些是幹垃圾,哪些是溼垃圾是大家如今生活中最重要的話題。因為如果傻傻分不清楚,輕則要接受社區幹部、環保督察人員的批評並重新分類,重則接受罰款。那麼,臺灣的垃圾分類標準是怎樣的呢?

按照規定,臺灣的垃圾分為一般垃圾、資源垃圾和廚餘。一般垃圾最容易處理,直接混在一起丟進垃圾專用袋就行。不過,這種垃圾專用袋是有特殊標誌的,價格也比普通塑膠袋貴。比如普通袋子價格為幾元,而垃圾專用袋根據大小為1元到40元不等。這就相當於垃圾處理費隨袋徵收。

而廚餘垃圾,就要分生廚餘和熟廚餘。生廚餘為未加工的食材,主要可用於製造肥料;熟廚餘為飯後的剩菜殘羹,可以用來餵豬。至於資源垃圾,類別更是五花八門,從紙板、塑料瓶、鐵罐到電子產品等。

走在臺灣街頭,如果你看見的是黃色、響著音樂的大型垃圾車,那麼它就是來收裝在專用袋裡的一般垃圾。如果看到的是白色的資源回收車,那麼車上下來的工作人員就是按分類要求來收取生熟廚餘和各類回收資源的。如果不按規定分類,臺灣民眾或面臨1200元到6000元的罰款。

儘管這樣的分類很繁瑣,但如今臺灣民眾已然熟悉了這樣的生活方式,臺灣的垃圾產生量也隨之大大下降。就算臺北街頭鮮有垃圾桶(僅限地鐵站、便利店和部分遊客多的路段設有垃圾桶,且明確規定不能丟生活垃圾),但街面仍然十分乾淨。(記者 柴逸扉)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7月27日 第 04 版)

相關焦點

  • 臺灣人在上海搞垃圾分類回收 為什麼沒人認為他們在作秀?
    她已經記不清從2014年的哪個月開始,一群臺灣志工到小區搞垃圾分類回收,她只記得時間是在每月第四個周六的上午。今年6月24日周六上午,魏奶奶下定決心,從家中搬出一摞舊報紙交到了臺灣志工馬慶仁手中。「我們通過了魏奶奶的考試」,60多歲的馬慶仁瘦瘦高高的,是慈濟環保團隊寧波路社區環保站的站長。
  • 在上海天天有人對你說「你是什麼垃圾?」而臺灣呢?
    以往就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兩種垃圾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知道該怎麼扔。現在突然來了四種劃分標準,大家不熟悉,立刻就產生了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段子。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因為迄今為止在臺北垃圾處理的問題已經走了二十多年,這是非常寶貴的經驗。臺灣的同胞們要抱起垃(le)圾(se)袋向!外!狂!奔!
  • 臺灣的垃圾分類是怎樣的?
    這個垃圾袋和我們去超市買一卷卷的垃圾袋不一樣,而是臺灣各地環保部門制定的,由可降解塑料製成,上面會印有專門的標誌,按個收費。居民需要到便利店或其他指定地方購買專用的垃圾袋。 上文講到我在夜間做垃圾分類,那是我們剛到臺灣被一位伯伯引薦去參加的臺灣一個組織的志願者活動。這個「撿垃圾」事業,只是針對分類可回收垃圾的,不包括前面講到的一般垃圾和廚餘。好了,現在該講講我在夜間做「撿垃圾」志願者學習到的關於可回收垃圾的超細緻分類!塑料類分類最龜毛!硬塑膠軟塑膠傻傻分不清,主要是看能不能撕不撕得開來分的
  • Java垃圾回收機制(GC)—怎麼回收垃圾(內存)?
    Java垃圾回收機制提供了一些算法來回收垃圾對象內存:Tracing算法(Tracing Collector)或標記-清除算法標記-清除算法是最基礎的收集算法,為了解決引用計數法的問題而提出的。它使用了根集的概念,它分為「標記」和「清除」兩個階段:首先標記出所需回收的對象,在標記完成後統一回收掉所有被標記的對象,它的標記過程其實就是對前面的根搜索算法中判定垃圾對象的標記過程。優點:不需要進行對象的移動,並且僅對不存活的對象進行處理,在存活對象比較多的情況極為有效。
  • 臺灣垃圾處理三部曲!
    民眾—垃圾車—焚燒廠/填埋場/資源回收站,臺灣的垃圾在整個流轉過程中,垃圾分類始終貫穿其中。常少青與臺灣環境保護工作打交道約有30年經驗,目前負責新北市某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垃圾回收,資源回收,打掃馬路,清理溝渠,環境稽查等」,這些都是常少青所在區隊的工作範疇,垃圾處理是其中重要一環。
  • 一次性餐盒是可回收垃圾嗎?
    那麼,這種產生頻率非常高的生活垃圾到底該如何分類?很多人都可能分錯。今天就來一起學習一下吧!一次性餐盒是什麼垃圾?用過的一次性餐盒是其他垃圾。一次性餐盒多數是由塑料製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白色汙染,投放垃圾的時候要注意將它投放到其他垃圾箱內。
  • 多個小區及菜市場出現「難回收的可回收垃圾」 泡沫塑料回收難問題...
    泡沫塑料箱回收小區「遇冷」「泡沫塑料到底算什麼垃圾?」在垃圾分類時,不少市民有此疑問。在多個版本的垃圾分類宣傳圖冊上,並未特別提及泡沫塑料的分類,使用北京垃圾分類智能查詢可以清楚地看到,泡沫塑料屬於可回收物。水果、生鮮甚至家電的包裹,為了保鮮或避免磕碰,外包裝難免會使用這一材料。
  • 國外網際網路公司靠垃圾回收營收過億,垃圾竟然這麼值錢
    再加上無處不在的新冠病毒,原本想在這裡工作的人也會覺得,'我真的想把自己的手插進這種可能來自感染者家的垃圾裡嗎?'"AMP 總部位於科羅拉多州路易斯維爾,自 2017 年以來,它已經向北美、歐洲和日本的 40多家回收機構出售或租賃了 100 臺 AI 機器人。
  • 我們有意「美化」垃圾,是為了什麼?
    說到垃圾你會想到什麼?攝影師 Gregg Segal 拍過一組「與一周內使用過的垃圾合影」的攝影作品。
  • 「貝殼」能不能回收?居民自編垃圾分類小口訣
    一位居民原本以為「貝殼」可以磨成粉,將它投入了可回收垃圾桶內,實際卻屬於「不可回收垃圾」;還有居民自編了垃圾分類小口訣幫助大家記憶,獲得無數點讚。當天,在活動現場的模擬投放點處,居民們將自己學來的垃圾分類小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剛剛模擬投放完,並且全部投放正確的居民陸蓉獲得了一個小紀念品。
  • 傳統回收新拐點,網際網路+回收新模式誕生,全民垃圾分類
    傳統回收新拐點,網際網路+回收新模式誕生,全民垃圾分類全國各地出現的網際網路+回收真的備受青睞嗎?網際網路+回收,真的能助力開展垃圾分類?以前在小城鎮上,我們經常能聽到門外「回收者」騎著三輪車走街串巷叫賣「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拿來賣,紙殼報紙拿來賣咯......」。近兩年,隨著城市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這種吆喝的聲音逐漸消失在了我們的視野中。為了響應國家號召進行垃圾分類,「網際網路+廢品回收」開始出現在市民身邊,現在手機點一下,就可以預約到上門回收廢品的服務,這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青睞。
  • 迷你垃圾箱回收廢棄品
    珠江時報訊(記者/鄧施恩)近日,南海區餐飲業協會向全區餐飲從業者發出倡議書,倡導推行「光碟行動」,大力推進「文明餐桌」行動。昨日,記者來到裡水咕嚕咕嚕奶茶連鎖店(下稱「咕嚕咕嚕裡水店」),發現該餐飲店積極響應倡議,主動從自身做起,營造節儉用餐、安全用餐、衛生用餐、文明用餐的良好氛圍。 下午時分,記者來到咕嚕咕嚕裡水店,一進門就看到「請佩戴好口罩」的溫馨提示。記者發現,有顧客會在前臺處取適量免洗手消毒凝膠清潔雙手後再進內點餐。「現在還處於疫情防控期間,為了確保安全衛生,進食前要清潔雙手。」
  • 90後海歸創「網際網路+」廢紙回收平臺 垃圾回收變得高大上
    「這讓我第一次覺得垃圾回收市場有這麼大的想像空間。」回國後,莫喬看到一組數據,歐美、日本的廢紙回收率可以達到80%~90%,而中國的回收率才40%多。他覺得廢紙回收的市場空間非常大,便放棄了大學所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相關工作,轉而投身廢紙回收行業。
  • 舊毛巾是什麼垃圾?可以回收嗎?
    舊毛巾屬於什麼垃圾分類?從毛巾的材質來看,有純棉、纖維、提花等,而且毛巾廢棄還可以用來做拖把或者抹布,聽起來應該是可回收物。那到底廢舊毛巾屬於什麼垃圾?毛巾都有什麼材質毛巾根據材質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6大類:純棉毛巾:純棉毛巾是以純棉紗線製作而成的表面起毛圈絨頭或毛圈絨頭割絨的機織物,因為原料是使用棉花製作而成,一般比較柔軟。
  • 這類垃圾無人問津,回收難,怎麼辦?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已實施三月有餘,成效顯著。不過,不少市民和社區反映,塑料泡沫及廢玻璃少人問津,面臨回收難問題,呼籲完善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體系。廢品回收人員正在北京某密閉垃圾收集站旁收集塑料泡沫。繞過院牆,密閉式垃圾收集站內,環衛工人們也正忙著處理周邊送來的垃圾,「我們這裡是收其他垃圾的,塑料泡沫是可回收物,所以我們處理不了。」一位環衛工人一邊拆解垃圾袋,一邊給袋內的垃圾做著二次分揀。
  • 床長人工智慧教程pdf下載——老生常談的GC垃圾回收,讓
    我們知道調優主要調的是垃圾收集器的選擇和參數的設置,所以我們對垃圾回收的知識必須要掌握了解,不然怎麼調優呢,那麼什麼是垃圾呢,我們類比生活中的垃圾,就是不要的東西,需要清除的東西,那麼第一步就是要找到垃圾,在中我們有兩種方式。
  • 臺灣人如何看待上海的垃圾分類 | 三明治
    同事們各個成為惜糧的好孩子,珍奶都深思熟慮才下單、朋友們用小豬佩奇吃什麼洗版朋友圈,發現他才是本月最紅KOL。對於在臺灣做垃圾分類二十三年的我而言,看大家如此激烈的反應我倒是覺得有些大驚小怪,垃圾分類也能成為話題?在臺灣垃圾分成:普通垃圾、可回收垃圾、廚餘。
  • 「鐺鐺車」不見了,垃圾回收卻「響噹噹」
    變化源於今年5月的一項創新工作——通過政企合作,湖州將曾經走街串巷的「鐺鐺師傅」收編,並在中心城市建設28座固定式回收服務站點,通過「固定站點+移動回收」「線上預約+線下即收」的雙軌道模式,實現了可回收物全品類應收盡收。目前,湖州市已收編「鐺鐺師傅」80餘名,日均處理可回收垃圾120噸。近日,我跟著變身垃圾回收專員的「鐺鐺師傅」,體驗他們工作的變化。
  • 臺灣的鄉鎮與我們有啥不同?這樣倒垃圾,順便宣傳防疫防流感
    偶然回想起去年此刻在臺灣旅行的經歷,我們一起來看看小鎮裡的垃圾傾倒和防疫防流感的宣傳,是不是會有所啟示?今天要說的是臺灣省最南端的恆春古鎮。一日傍晚,在客棧的前臺和老闆閒聊,忽然街上傳來一陣柔和悅耳的音樂聲,像極了我們街道上灑水車來了的聲音,好像是世界名曲「致愛麗絲」,客棧老闆的二女兒拎著幾個大包匆匆向門外走去,我很好奇地問了下老闆,老闆淡淡地說,倒垃圾的時間到了。對了,這個小鎮裡還有著名的「海角七號」。
  • 我們向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學什麼?
    ,國民政府敗退大陸,給臺灣帶來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精英文化,六七十年代來自於歐美現代設計與文化思潮與臺灣的閩南客家人傳統文化、原住民文化交相輝映,產生了臺灣的多元性文化,基於臺灣文化的多元性,臺灣文化創意產業逐步發展,已成為臺灣經濟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