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上海搞垃圾分類回收 為什麼沒人認為他們在作秀?

2021-02-25 蘇州垃圾分類

「其實,許多上海居民都想為環保盡一份力,關鍵是要有人帶他們做。我們團隊雖然人數有限,但只要居民們願意,我們一定陪他們走下去」,林鹹尹說。


家住外灘街道寧波路社區的魏奶奶已經靜靜觀察了兩年多了。她已經記不清從2014年的哪個月開始,一群臺灣志工到小區搞垃圾分類回收,她只記得時間是在每月第四個周六的上午。今年6月24日周六上午,魏奶奶下定決心,從家中搬出一摞舊報紙交到了臺灣志工馬慶仁手中。

「我們通過了魏奶奶的考試」,60多歲的馬慶仁瘦瘦高高的,是慈濟環保團隊寧波路社區環保站的站長。從2010年開始,這一來自臺灣地區的環保團隊就與上海有關部門合作,在本市社區推廣垃圾分類回收,如今七年過去了,他們陸續設立了40多個回收點,基本覆蓋本市各個區。


「臺灣人跑到上海搞垃圾分類,是不是在作秀?」

林鹹尹是慈濟環保團隊的幹事。1993年他來到上海工作,夫人也是本地人,早把這裡當作第二個家。他注意到一些小區沒有垃圾分類,既不利於資源回收利用,也會汙染周邊環境。

這讓林鹹尹想到了30年前的臺北。那時臺北環保問題很嚴重,之後民間組織與政府發起了「垃圾不落地」與「垃圾減量化」運動,如今垃圾分類回收在島內已蔚然成風。

「都是中國人,在臺北可以推廣,為什麼不在上海試試?」於是,這批臺灣環保志願者動了起來。

第一步是要與社區建立聯繫。「一開始我們很擔心被轟出去」,讓林鹹尹欣慰的是,在說明來意後,居委會支持這一行動。選個時間,志工上門向居民作環保宣導,講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及相關方法。

之後,就是與居民約定一個資源回收的時間。馬慶仁與寧波路社區定在每月第四個周六,而另一位志工單文娟則是每月20日等在昌平路與陝西北路口。在那天,志工會把場地分為塑膠類與紙類兩個回收區。居民眼中的「塑料」,被志工細分為PET飲料瓶、PE清潔用品、PE保鮮膜、PP速食盒等。即便是一個小小的飲料瓶,瓶身、瓶環、瓶蓋以及塑料包裝,都要分開處理。用單文娟的話說,分得越細,再利用的價值就越高。

剛開始,小區居民不理解。「一群臺灣人跑到上海搞垃圾分類,是不是在作秀?」更多人疑問,「資源回收不應該是政府的事嗎,你們為什麼這麼積極?」「我們會跟居民解釋,地球是每個人的家,環保是每個人的事」,但林鹹尹認為,取信居民還是要靠自己做出來,無論酷暑嚴寒,還是颳風下雨,資源回收雷打不動。

馬慶仁還記得上一個回收日7月22日,那天上海溫度超過40度。「我們8點多到了現場,已有居民在等我們了「,不巧的是,那天清運車到下午1點才到。這段時間裡,志工和居委幹部輪流去小區門口等車,到後來都快熱得中暑了。

「讓我們堅持下去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們也在堅持」,寧波路社區居委會幹部很感概。馬慶仁也做過統計,回收資源金額從一開始的100多元,到如今能超過300元。如果居民願意的話,這筆錢會由居委幹部籤字確認,再通過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捐給貧困學生,而捐款票據會在下一次活動時交給居委留存。


「做慈善對我來說是在充電」,馬慶仁2003年來到上海,如今在松江有自己的工廠。「剛開始我在想,這樣做慈善是勞師動眾,還不如直接捐錢方便,但現在明白當志工的快樂是花錢買不來的。」馬慶仁改變了閒時打麻將、喝酒的嗜好,不僅生活充實了,身體也變好了。

「居民們的堅持,是做下去的最大動力」

在採訪中,臺灣志工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居民們的堅持是他們做下去的最大動力。

剛開始,小區居民會不停地問他們:「這個可以回收嗎?」「這個該歸到哪類?」幾次之後,生手成了熟手,居民可以去教別的人。頭幾次,會有居民帶來沾滿油漬的塑膠袋或瓶罐,當志工告訴大家要爭取做到「清淨在源頭」後,居民們就會在家把瓶瓶罐罐洗淨、瀝乾,乾乾淨淨地交到志工手中。

在此過程中,一些小矛盾難以避免。在寧波路社區,志工誤將一位阿姨的紙質鞋盒當作廢品收走。這位40多歲的女士很不高興,說了些很難聽的話。沒等志工道歉,參與活動的居民就主動上前打圓場作解釋。結果「不打不相識」,這位女士藉此了解資源回收的意義,如今也成了環保積極分子。

一對92歲的老夫妻讓單文娟很感動。二老一手拄拐杖、一手拿袋塑料瓶,顫顫巍巍地交到志工手中。「老奶奶有個親戚在臺灣,常常打聽臺灣的事情,對我們很友善。」這樣的約定堅守了兩年。直到有一天,老先生一個人來了,單文娟的心一下子提了起來,「還好,只是老奶奶的腿不好,出門不方便」,單文娟告訴老人,下次不用自己來,志工可以上門去取。


讓這些臺灣志工高興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上海市民加入了垃圾分類的隊伍中來。馬志仁所在的寧波路社區環保站,如今只有他一個臺灣人了,其餘成員都是之後加入的上海市民。而林鹹尹也做過統計,如今他們環保團隊中共有400多人,臺灣人只佔其中的十分之一,「越來越多上海人參與,也與這幾年上海積極宣傳垃圾分類回收有關。」

接下來除了繼續做好資源回收工作外,慈濟環保團隊還希望在環保教育方面有所突破。這幾天,馬志仁和寧波路社區居委會一起,組織小區孩子排練話劇《環保孫悟空》,希望通過孩子們的表演來影響他們的長輩。而林鹹尹的「小目標」則是成立一個環保教育站,與學校、社區等機構合作,讓更多人響應環保。

「其實,許多上海居民都想為環保盡一份力,關鍵是要有人帶他們做。我們團隊雖然人數有限,但只要居民們願意,我們一定陪他們走下去」,林鹹尹說。


來源:上觀   北極星環保網  

作者:洪俊傑

農藥瓶屬於什麼垃圾?

農藥瓶屬於有害垃圾,請投入有害垃圾桶,相應標識如下:

  

相關焦點

  • 臺灣人如何看待上海的垃圾分類 | 三明治
    2018年臺灣服裝設計畢業後,從實習至出社會在深圳待近一年半的我,決定轉行來上海闖一闖。六月中,隻身買了張來回機票、選定房子、拖著我的行李正式入住。來回過程不到幾天,我在上海安了一個家。搬來上海將近一個月,在這一個月裡,恰巧見證了上海垃圾乾濕分離的浪潮。
  • 崇明小娘遠嫁臺灣,她眼裡的婆家人垃圾是怎麼分類的?
    在不存在物質激勵的情況下,臺灣普通民眾為什麼對垃圾分類還會這麼認真?我婆婆講,因為垃圾分類是每個人必須遵守的。在臺灣,孩子從小開始就都會被教育如何分類,包括家庭中家長的言傳身教,學校的知識學習。也許持之以恆很多年了,我發現我所認識的,臺灣普通民眾,他們都從心裡認為垃圾分類是應該做的事情,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外出,都是很主動、很自然地分類。
  • 崇明小娘遠嫁臺灣,她眼裡的婆家人是怎麼分類垃圾的?
    在家裡垃圾分類一搞就是一兩個小時,太敬業了!小編送您一張敬業福~在不存在物質激勵的情況下,臺灣普通民眾為什麼對垃圾分類還會這麼認真?我婆婆講,因為垃圾分類是每個人必須遵守的。在臺灣,孩子從小開始就都會被教育如何分類,包括家庭中家長的言傳身教,學校的知識學習。也許持之以恆很多年了,我發現我所認識的,臺灣普通民眾,他們都從心裡認為垃圾分類是應該做的事情,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外出,都是很主動、很自然地分類。
  • 在上海天天有人對你說「你是什麼垃圾?」而臺灣呢?
    錯過了時間之後,擺在大家面前的也就只有兩個選擇了:1、眼看垃圾爛掉,忍受噁心的氣味,等到周末再扔。2、偷偷趁沒人的時候扔掉。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如果這兩個問題不解決的話,那垃圾分類搞到最後不是鼓勵大家分垃圾,反而是暗暗鼓勵大家亂丟垃圾。
  • 臺灣的垃圾分類是怎樣的?
    不過,難得可貴的是,臺灣人垃圾分類意識實在太強的,也很文明,用過的塑料瓶、便當盒、牛奶盒類的紙容器都會洗的乾乾淨淨的才丟進垃圾袋,也難怪他們可以存那麼久丟垃圾而不擔心滋生蚊蟲。 上文講到我在夜間做垃圾分類,那是我們剛到臺灣被一位伯伯引薦去參加的臺灣一個組織的志願者活動。這個「撿垃圾」事業,只是針對分類可回收垃圾的,不包括前面講到的一般垃圾和廚餘。好了,現在該講講我在夜間做「撿垃圾」志願者學習到的關於可回收垃圾的超細緻分類!塑料類分類最龜毛!硬塑膠軟塑膠傻傻分不清,主要是看能不能撕不撕得開來分的
  • 上海垃圾分類已進入2.0版 但可回收垃圾與幹垃圾混投現象仍很普遍
    讀者來信公共場所垃圾混投怎麼破解《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執行至今,成效有目共睹,垃圾分類已成為上海城市精細化管理的一張名片。如今,垃圾分類正在跨越「初級階段」,開始向進階版邁進。由此可見,儘管垃圾分類已實施一年多,但對於具體分類細則,仍需加強宣傳。垃圾分類的初期,媒體比較強調乾濕垃圾的分類知識,而對於可回收和幹垃圾分類的宣傳比重不高,多以「玻金塑紙衣」這樣的順口溜,簡單概括可回收垃圾的品類。其實,幹垃圾中還有利用價值的就是可回收垃圾。從執法檢查和隨機暗訪抽查中發現的情況看,路邊垃圾箱的幹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混投現象幾乎在90%以上。
  • 垃圾回收,我們該向臺灣學什麼?
    臺灣民眾將垃圾投入垃圾車內。柴逸扉攝來自上海的張先生曾向記者講述這樣一段往事:幾年前自己去臺灣旅行,和當地一位朋友約吃飯。結果這位朋友遲到近1個小時,理由是「先回家扔垃圾。」當時他覺得很不可思議。然而,如今上海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後,張先生已然明白那位臺灣朋友的心情。「現在每天分類幹垃圾、溼垃圾就已忙得團團轉,大家見面討論最多的就是垃圾話題。」
  • 大陸「垃圾分類」正在夯 聽聽臺灣怎麼做
    炎熱的酷暑盛夏七月天,大陸各大城市氣溫無不飆高近40度,朋友圈也如同悶熱的天氣炸鍋出現大量「垃圾分類」四個字,因為自七月一日起,上海將依據《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垃圾回收落實到位,將生活垃圾非為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四種,若是沒有依照分類將會最高處人民幣200元。
  • 垃圾過點兒存冰箱,App請人幫忙倒……我在上海經歷分類
    垃圾分類前夕,小區業主群裡因為樓道裡的垃圾桶該不該下樓,支持與反對雙方展開了一場「激戰」。這封來信講述了作者在上海經歷垃圾分類的心理路程和操作細節。業主的現身說法終於平息了群裡的紛爭,大家開始理性討論起分類的具體操作,發表的意見轉向務實。得空爬樓,看了一下鄰居們的議論。想到去年上海市民們的熱烈反應,一模一樣。
  • 臺灣垃圾分類的隨袋徵收模式治不了國內垃圾分類
    老羅講分類(151):最近垃圾收費的信息廣為流傳,而呼聲最高的方法就是隨袋徵收,這也是臺灣引以為豪的成功經驗。在香港,曾經也有不少官員甚至環保團體說臺北市的垃圾徵費很成功,所以香港應該模仿。而真相告訴我們。
  • 上海家庭「垃圾分類」 觀察筆記
    像我爸媽和我爺爺奶奶這樣的中老年市民,是否真的會做好垃圾分類?他們如何判斷這些複雜的生活垃圾的種類?而行為的規範是否真的能帶來觀念上的改變?  今年春節回上海過年的我,以一個闖入者的身份,把自己的家庭作為樣本,體驗並觀察著「垃圾分類」在上海普通家庭中的實踐。
  • 可回收物分七類,有害垃圾分八類,上海這兩個小區探索垃圾分類新...
    不知不覺間,《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已實施一年。在分類源頭,絕大部分居民都已經能將幹、溼、可回收物、有害四類垃圾較為準確地分類投放。那麼,接下去在分類源頭這一塊,我們還能做些什麼?「我們覺得在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這兩個類別還大有可為,尤其是前者,所以在小區探索精細分類。此外,引導居民進一步認清垃圾分類的目的,在交投可回收物時只有積分榮譽,沒有物質或現金獎勵。」
  • 大貓看臺灣(三) —— 和「大陸人」「內地人」「中國人」很不一樣的「臺灣人」
    但是,我一張嘴說話,就暴露了:我沒有那一口臺灣腔,讓人一聽,就知道我不是臺灣人。接下來,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就是,他會問我是哪裡人。但詢問的方式不外乎這麼三種:1、——「你是大陸人?」——「是啊,我剛從上海來的。」2、——「你是內地人?」——「是啊,我剛從上海來的。」3、——「你是中國人?!」——!
  • 垃圾分類時代即將到來,你知道貓砂貓屎到底是什麼垃圾嗎?
    今天是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此前的報導說,如果不按照要求進行垃圾分類,可能會面臨高額罰款。甚至小編還聽說一個笑話「上海小夥伴,為了逃避垃圾分類,竟然辭職離開上海去別的城市打工……」不管這是不是真的,但是這個垃圾分類真的是讓很多小夥伴撓頭啊!
  • 分類後的垃圾去哪了?——深度體驗在「垃圾回收公司」上班的一天
    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施行垃圾分類政策,至今已半年有餘。隨著全國大中城市對該政策的跟進,「你是什麼垃圾」的梗已經不再專屬於上海,越來越多的人扔垃圾前都要受到這句靈魂拷問。出門前可以不談天氣、不談時事,但不可以不談垃圾分類。
  • 垃圾分類從頭疼到閉眼都會 秒懂垃圾分類絕招
    德國和美國相似,同樣自80年代開始實施收費制垃圾處理,有嚴格的處罰規定,還有人會按照你的垃圾桶的大小設定收垃圾的時間;法國把垃圾大致分為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可回收的循環垃圾、玻璃製品、電器,最高處罰可處以10—30天監禁。結合其它國家對垃圾的處理方式,可以看出每個國家針對自己國家的國情,都做出了相應的措施,垃圾分類是需要全世界人民一同努力的。
  • 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始終保持第一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固廢網訊:2019年以來,住建部每季度對全國46個試點城市垃圾分類考核排名中,上海始終保持第一。今天上午,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27次會議聽取本市實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情況 。
  • 「貝殼」能不能回收?居民自編垃圾分類小口訣
    5月14日上午,在蘇州姑蘇區滄浪街道胥虹社區開展的垃圾分類便民服務活動中,居民通過模擬投放、舊貨回收等環節,了解了垃圾分類的常識和相關政策。一位居民原本以為「貝殼」可以磨成粉,將它投入了可回收垃圾桶內,實際卻屬於「不可回收垃圾」;還有居民自編了垃圾分類小口訣幫助大家記憶,獲得無數點讚。當天,在活動現場的模擬投放點處,居民們將自己學來的垃圾分類小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剛剛模擬投放完,並且全部投放正確的居民陸蓉獲得了一個小紀念品。
  • 就在上海居民被垃圾分類逼瘋時,有人已找到了商機...
    7月1日,上海正式實行被網民戲稱「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最近,上海居民被垃圾分類逼瘋了的事,已經刷爆了朋友圈,各種版本的段子、吐槽層出不窮。有網友吐槽為了扔垃圾跑到江蘇,逃離上海;甚至還有網友戲稱:「阻止我成為上海人民的,不是高房租,不是高物價,不是996…是垃圾分類。」
  • 垃圾分類,當年羅大佑、馬英九、五月天都有貢獻
    讚揚聲、吐槽聲不絕於耳,但上海並非中國首個垃圾強制分類的地方。20年前的臺北也經歷了這樣一場「垃圾革命」。也就是說「你是什麼垃圾」的問題也困擾過追著垃圾車奔跑的臺北市民,經過努力,臺灣成為垃圾治理的樣板,對於今天的上海或許頗具意義。聊聊臺灣的故事也相當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