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固廢網訊:2019年以來,住建部每季度對全國46個試點城市垃圾分類考核排名中,上海始終保持第一。今天上午,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27次會議聽取本市實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情況 。
來自市綠化市容局的信息顯示,2019 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垃圾分類逐步成為引領低碳生活的新時尚,市民分類習慣初步養成,居住區和單位分類達標率雙雙達到95%;全程分類體系基本建成,幹垃圾焚燒和溼垃圾資源化利用總能力從2018 年的15250噸/日上升到26095噸/日,今年可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預計2021年底,全市幹、溼垃圾處理總能力有望超過3.8萬噸/日 ;垃圾分類實效趨於穩定,「四分類」垃圾實現 「三增一減」——可回收物回收量、有害垃圾分出量、溼垃圾分出量增長,幹垃圾處置量減少。
此外,本市推行「管理+科技」,分類實效明顯提高。為優化投放環境,按照「定點要堅持、定時要靈活,破袋要引導、撤桶要鼓勵」的原則,配置投放點「除臭、破袋、洗手 」三件套設備,加裝智能監控裝置,落實全程分類品質智能監管。今年1-10月「四分類」垃圾量與2019 年同期相比,可回收物回收量5948噸/日,增長 47%,有害垃圾分 出量2.6 噸/日,增加3.3 倍;溼垃圾分出量9318 噸/日,增長25%;幹垃圾處置量14173 噸/日,下降20%,達到本市生活垃圾處置總量控制目標。
未來,上海將著力完善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 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長效機制,加強科學管理、鞏固分類實效、注重短板治理、回應社會關切,不斷提升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
全面提升垃圾分類「智治力」。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類信息化平臺,深化智能監控在定時定點、誤時投放等場景應用,逐步實現志願者撤守後的智能化科技管理,結合非現場執法,實現違規行為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著力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完善可回收物目錄,完善可回收物體系,指導市場做好對接,確保低價值可回收物出路穩定;積極協調可回收物循環利用項目進入本市工業園 區和循環經濟園區,依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快市域內外可回收 物再生利用項目建設。
促進源頭減量破題見效。繼續落實餐飲服務業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旅遊業不主動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等措施,調整完善限制提供的一次性用品目錄;建立健全塑料製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有效治理塑料汙染;深入開展「光碟行動」,引導餐廚垃圾減量;推行溼垃圾就地處理,完成溼垃圾就地處理設施達標改造和規模化菜場溼垃圾就地處理設施配套,推進小型菜場溼垃圾對接有機肥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