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這件「小事」如何持續:上海的經驗與思考

2020-12-19 澎湃新聞

今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一周年,據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數據,居民區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從條例實施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單位分類達標率達到90%。

實際上,上海探索垃圾分類的起步時間更早。早在2000年,上海就被住建部確定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的八個城市之一。此後,上海一直在逐步推行垃圾分類試點小區,比如2011年和2014年陸續推進

實施

的「百萬家庭低碳行,垃圾分類要先行」項目。復旦大學可持續行為研究課題組進行了近9年的跟蹤研究,觀察垃圾分類如何從建立意願到形成習慣。

垃圾分類實施一周年,上海取得了哪些進展,又面臨哪些新挑戰,垃圾分類這件「小事」如何持續、常態化?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了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可持續行為研究課題組博士後李長軍。

2020年2月,上海某小區的垃圾定點投放點。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馮婧 圖

澎湃新聞:上海垃圾分類工作進行了一周年,哪些方面取得了成效?

李長軍:

從2019年7月上海市推廣垃圾分類開始,我們課題組在萬科公益基金會資助下進行了幾個月的大範圍調研,在包括中心城區、近郊區和遠郊區抽樣了六個區的六個街道,觀察和調研其社區的垃圾分類狀況。我們發現,有三點很關鍵,他們在生活垃圾分類的前期推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硬體上的改造,各個社區都完成了撤桶並點、新建廂房,還有一些「標配」包括洗手池、燈光、遮雨棚等。上海也形成了一整套可視化標識,老百姓一眼能看明白,具體每一件垃圾屬於哪一類。

二是明確了垃圾分類投放的主體責任究竟是誰。最初推廣時,很多居民不理解,認為自己交了物業費,就應該是保潔員的責任、志願者的工作。上海花了很大精力在這一塊,和居民溝通,明確垃圾的分類投放是居民的主體責任。之後的二次分揀、分運和分類處理是物業、垃圾清運公司和垃圾處理企業等後端工作,但在「前端」,誰產生垃圾,由誰負責投放。

第三,各個社區都形成了一支志願者隊伍,具體的人員構成可能有所不同,一些社區以居民為主,一些以保潔員或物業人員為主,但他們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澎湃新聞:垃圾分類實施一周年了,上海的生活垃圾分類還面臨哪些問題?

李長軍:

我們是做行為學研究的,行為已經發生,接下來我們關注的是行為如何持續。

首先,當某種行為習慣已經形成時,不要輕易打破這種環境,這有可能造成反彈。

比如,上海絕大多數社區已經做到了「定點」投放,但並非所有社區都適合立刻推行「定時」。一些尚未「定時」的社區也很著急,希望設置硬性投放時間,更好約束居民行為,但這可能會讓部分已經開始分類的居民產生對抗或誤解。社區是複雜的,一些人員結構單一的社區(如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社區)相對容易「定時」,但一些人員構成複雜的社區很難做到這一點。比如一些生活在郊區的上班族,晚上回到家很容易錯過投放時間。「定時」造成其生活不便,會引起反對情緒。

還是需要一些耐心,而不是從行政上「一刀切」,投放時間的選擇需要針對各個社區的具體情況,更需要和居民溝通協商。

澎湃新聞:很多居民也很關心,垃圾分類進行了一年多,究竟對生態環境帶來了哪些影響,但一些公布的數據相對專業,公眾接受度有限。您如何看待這一點?

李長軍:

這也是行為能否持續的關鍵,如何給予人們持續的正反饋,讓人們意識到垃圾分類的實際價值。確實,人們能看到公布的數據,透明度這塊做到了,但這些數據意味著什麼,需要一個轉譯和傳播的過程,如何更能為大眾理解的方式呈現,

老百姓能接觸到的是分類投放等「前端」的部分,投放之後,人們也想知道「後端」發生了什麼。這些都需要科普的力量。

上海某小區的垃圾定點投放點放置的洗手設施。

澎湃新聞:過去一年,上海遇到了哪些問題,對於其他正在推廣垃圾分類的城市有哪些借鑑意義?

李長軍:

實際上,上海推進垃圾分類的起點並非是2019年7月,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比如2011年上海就在推「百萬家庭低碳行,垃圾分類要先行」,一些小區已經開始試點。前期和居民的溝通和協商尤為重要。

一些社區早在幾年前就成為垃圾分類的試點區,社區中的各方花了很長時間溝通、磨合。垃圾分類也是社會治理的一部分,社區內部的責任義務如何劃分,誰應該做什麼,誰適合做什麼。

而一些社區沒有足夠時間進行溝通,時間緊任務急,人員有限,對於居民而言,很難迅速適應生活上的巨大變化。早期網絡上也有一些抱怨聲和段子調侃。上海在與居民溝通這塊,嘗試了一些方式。很多居民沒做垃圾分類之前會有畏難情緒,但通過志願者的工作,或是參觀其他模範社區等活動,他們會降低對困難的預期,分類和定時定點投放並沒有想像中困難。

對於那些想要推廣或正在進行垃圾分類的城市而言,需要留足準備期,既需要做好和居民的溝通,也需要做好「後端」,垃圾怎麼分類收運,分類處置設施的配套等等。不是說一聲令下,大家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都能改變,這並不是「運動式」的。

澎湃新聞:國際上許多城市已經推行了垃圾分類,上海在其間處於什麼位置?

李長軍:

去年我們受阿拉善SEE基金會浙江中心委託,做了世界垃圾分類城市的案例集,實際上,不同城市的情況有所不同。

比如日本,大家都會認同,日本的垃圾分類做得很好。具體來看,它在可回收垃圾這塊幾乎做到了極致,大家可能印象深刻,一個塑料瓶的瓶蓋和包裝商標都要分門別類投放。但總體來看,日本的可回收垃圾佔比較小,佔比較大的廚餘垃圾在日本是被當作可燃垃圾處理的。據東京都統計局

數據

,2018年東京23區家庭廢棄物總計約176萬噸,可燃垃圾佔比94.2%,其中紙類佔比最多,為42.24%;廚餘垃圾(去除水分)佔22.58%;塑料垃圾品類佔比20.15%。日本的廚餘垃圾是作為可燃垃圾進行焚燒處理的,但焚燒之外,是否有更合理的方式可以資源化再利用呢?

韓國首爾的垃圾分類中,有一些收費和罰款等相對較「硬」的舉措,比如監控探頭,不進行分類就亂扔者會被罰款。初期,這些強制性措施很有效,但從

數據

上看,首爾近些年也進入「瓶頸期」。以食物垃圾為例,2013年韓國針對食物垃圾加強了垃圾計量制(Volume-based Waste Fee),推出了食物垃圾計量制(Weight-based Waste Fee),將食物垃圾按重量收費,當年回收比例有所上升,但第二年就有了回撤。這說明單純靠收費和罰款等硬性措施很難持續。

通過國際城市間的橫向對比能發現,每個城市甚至每個社區都需要有針對自己獨特性的措施。垃圾分類是一個長期過程,有些措施可能在初期很有效,但在持續期,會面對新的問題,需要探索新的方法。

個人認為,這種橫向比較也是一種給居民的正反饋,讓大家了解垃圾分類背後的故事。

澎湃新聞:國內一些城市已經陸續開啟垃圾分類試點,目前是否發現了一些新問題?

李長軍:

談不上「新」,最關鍵的還是責任主體。上海之前也出現過,因為有保潔員兜底,進行二次分揀,居民會變「懶」,亂分類或乾脆不分類。

社區管理者就需要去觀察,究竟進展如何。如果仍然單純靠物業和保潔員,等於此前的權責劃分是失效的,就需要二次啟動。人們會認為,上海很「成功」,一年時間就達到90%的分類達標率,但在此前漫長的試點階段,很多社區都經歷過反覆,好好壞壞。對於其他城市而言,要想讓垃圾分類這個行為發生,前期需要權責劃分明確、紮實。

即便是上海,接下來也需要持續觀察,比如社區的人員結構變動,物業、業委會換屆,都有可能影響到垃圾分類。垃圾分類不是一勞永逸的,如何持續,這也是我們現在的研究課題。

澎湃新聞:新冠疫情對垃圾分類造成了哪些影響?

李長軍:

很多人認為,新冠疫情一來,垃圾分類就會「停擺」,但並非如此。4月,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布了一些

數據

——這也是一種給居民的正反饋。他們跟蹤調查了20多個居住區,疫情防控期間,志願者隊伍撤離的情況下,仍有三分之二的居住區維持「優秀」的分類投放水平,另外三分之一也是「良好」。這也說明,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行為是具有可持續性的。

由澎湃研究所編著的《垃圾分類的全球經驗與上海實踐》即將上市,敬請關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聊不完的垃圾|新書分享:垃圾何其多,推廣分類如何「避坑」
    8月18日,澎湃新聞做了一次《垃圾分類的全球經驗與上海實踐》的新書分享會直播(視頻),以下為音頻和文字整理:《垃圾分類的全球經驗與上海實踐》新書分享會李麑(澎湃新聞記者,主持人):關於垃圾分類這件小事,我想先說一個暖場花絮。昨天我從辦公室翻到一包掛耳咖啡,我的第一反應是,掛耳咖啡到底算是什麼垃圾?在網上查詢,我才知道怎麼分類。
  • 垃圾分類,關鍵小事當從「小」做起
    垃圾分類關乎新時代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垃圾之事」看似小事,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卻是人生大智慧。「垃圾分類」是對公民個人文明素質的大拷問,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的大工程,絕不能把它僅僅當成是「垃圾去哪裡了」的小事,它關乎個人與社會的羈絆,更體現人類與自然的互動。
  • 「扔好垃圾」這件小事,北京社區青年匯做出了大文章
    居民每日產出的廚餘垃圾增長了12.7倍!這是北京自2020年5月實施生活垃圾分類以來8個月前後的數據變化。與之相對應的是需進入末端設施進行處理的其他生活垃圾大幅下降,日處理量同比下降近35%。廚餘垃圾的增加,與最終進入處理設施的其他生活垃圾的減少,意味著北京市希望通過垃圾分類實現垃圾減量化的目標正在實現。
  • @在校學生,上海向你們徵集垃圾分類小發明、好方法、金點子
    溼垃圾殘湯剩液處置有何妙招?垃圾袋、桶、箱如何巧妙設計?溼垃圾破袋有什麼神器?志願者服務、科普宣傳、箱房管理有什麼辦法機制?圍繞分類減量有什麼創意創新?為進一步激發青少年的創造精神和實踐探索能力,持續營造生活垃圾分類社會宣傳氛圍,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聯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面向本市在校學生共同發起生活垃圾分類「小發明、好方法、金點子」徵集活動。
  • 臺灣人如何看待上海的垃圾分類 | 三明治
    2018年臺灣服裝設計畢業後,從實習至出社會在深圳待近一年半的我,決定轉行來上海闖一闖。六月中,隻身買了張來回機票、選定房子、拖著我的行李正式入住。來回過程不到幾天,我在上海安了一個家。搬來上海將近一個月,在這一個月裡,恰巧見證了上海垃圾乾濕分離的浪潮。
  • 強化垃圾分類的硬約束
    垃圾分類在北京推行半年有餘,數據顯示,本市10月份的家庭廚餘垃圾分出量較半年前增長了近12倍,進入末端處理設施的其他垃圾量同比下降32%。  居家過日子少不了要處理垃圾,搞好分類,對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城市環境大有裨益。
  • 上海家庭「垃圾分類」 觀察筆記
    新京報記者 邵媛媛 攝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亂扔垃圾的個人將面臨50-200元的罰款,社區「撤桶並點」,居民的生活垃圾必須定時定點投放,上海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  因一直在外讀書、工作,我從未正式參與這項在家鄉開展了半年多的環保行動。  我心中的疑惑是,垃圾分類會如何改變一個城市家庭的生活習慣?
  • 留日學者聊起日本經驗:垃圾分類要從娃娃抓起
    留日學者聊起日本經驗:垃圾分類要從娃娃抓起在上海的各個小區裡,保潔阿姨們站在投放點,協助指導前來投放垃圾的居民,並請居民以後在分類垃圾時帶著孩子,「親身教育體驗。」在韓冰看來,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是個好的嘗試。
  • 海寧尖山:垃圾分類「紅色」引領「綠色」
    垃圾分類是新時尚,亦是踐行「兩山」理念的關鍵小事。近年來,尖山新區(黃灣鎮)堅持以「紅色」引領「綠色」,將紅色基因植入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站,全域布局紅色廂房,交出一張張亮麗成績單。去年,在新增近2萬新居民的狀況下,區(鎮)垃圾減量544噸,居海寧垃圾分類考核紅榜之首。
  • 解析|垃圾分類之後 如何關上垃圾管理這個「閉環」?
    北極星固廢網訊:中國垃圾管理一直將聚光燈對準居民的分類交投這個「中間環節」,但惟有「後端」的回收處置與「前端」的源頭減量齊頭並進,才能真正實現廢棄物可持續管理。 據住建部規劃,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其他地級城市實現公共機構的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9月1日,新修訂的《固廢法》正式實施,將中國「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上升到法律高度。回顧上海、北京等先行城市推進垃圾分類的過程,大量的報導、宣傳和網絡熱議都聚焦於如何規範社區中的分類投放和收集行為,但是,被分出的垃圾的後端處理卻遠未被給予同等關注。
  • 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年報」出爐 分類效果正在顯現
    作為我國首個進行垃圾分類的城市——上海,從去年7月開始實施至今,已有10個月了。近日,上海市公布了2019年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年報」,數據顯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溼垃圾分出量同比有明顯增長,而幹垃圾處置量同比減少了17.5%。生活垃圾分類效果正在顯現。
  • 垃圾分類經驗吧|能扔垃圾也能「嘎三胡」,這個小屋有啥秘密
    【編者按】2019年1月,上海通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此後,上海多個小區都開展了垃圾分類試點。2019年7月,上海正式步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時代。澎湃新聞推出「垃圾分類經驗吧」專欄,我們將探訪垃圾分類經驗豐富的小區,建立垃圾分類分享交流的社群。
  • 上海高校垃圾分類情況如何?達標率已躍升至100%
    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已一年有餘,高校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做得如何?近日,界面新聞記者走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攝影:顧嘉琪來自凱原法學院的學生志願者章璡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新生開學時會收到學校提供的《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指導手冊》,因此學生一次投放正確率較高。遇見個別扔投錯誤的情況,一旁的志願者會立即進行提醒糾正。同時,這所盛產「學霸」的校園,也使用AI助力垃圾源頭減量。
  • 陳秀中,讓孩子真正認識到垃圾分類是變廢為寶
    12月17日,第八屆零廢棄論壇在佛山創意產業園舉行,來自全國各地100多位環保組織代表及垃圾分類實踐者齊聚一堂,探討垃圾分類現狀、經驗及可持續管理模式。 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市政垃圾分類小組成員陳秀中有著200多個公共機構督導和檢查經驗。
  • 垃圾分類我在行!文匯網、小紅書聯合發起"尋找身邊的垃圾分類達人"
    垃圾分類,你在不在行?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並將於7月1日正式實施。對於每16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可以堆一幢金茂大廈的上海,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既是新時尚,也是攻堅戰。 「垃圾分類、人人有責」不再是一句口號!
  • 北京通州:抓好「關鍵小事」 黨建引領促垃圾分類精準落地
    垃圾分類是凸顯文明新風的「關鍵小事」,是搞好環境衛生、助力社區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副中心建設的「民生大事」。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北京通州梨園鎮堅持黨建引領、多措並舉,緊抓垃圾分類「關鍵小事」,不斷解決工作短板,實現垃圾分類「精準落地」,消除垃圾分類死角。
  • 王石喊你來垃圾分類!百萬人圍觀,大咖手把手教你解決廚餘垃圾
    在促進業界交流的同時,也讓更多的人能夠深入了解社區廢棄物管理的意義和進展,更大範圍地倡導垃圾分類。01向未來 育先機本次論壇以「向未來,育先機」為主題,意即探討在新冠疫情這一人類危機面前,可持續社區發展如何謀育先機。
  • 「老街坊」踐行「新時尚」,白將軍社區的「垃圾分類養成記」
    注重源頭分類,推動習慣養成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從宣傳到實施,如今已逐漸走進人們日常生活。然而垃圾分類並非易事,要想實行好,關鍵在習慣養成。實施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先行宣傳教育是推動垃圾分類的先行環節與重要手段,宣傳不夠則意識不強,氛圍不濃,動力不足。為此,白將軍社區持續發力,大力開展宣傳活動。
  • 上海生活垃圾分類九成居住區已達標
    本報訊(記者 陳璽撼)昨天,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公布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4049噸、有害垃圾分出量0.6噸、溼垃圾分出量7453噸、幹垃圾處置量17731噸,較2018年底分別增加431.8%、504.1%、88.8%和減少17.5%。「三增一減」,直接體現了上海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成效。2019年,全市135個街鎮成功創建為垃圾分類「示範街鎮」,10個區創建成為「示範區」。
  • 靈魂拷問:倚天劍和屠龍刀屬於什麼垃圾分類?
    仙女們大家晚上好鴨~這兩天的瓜吃的太多了,我們來關心一下被垃圾逼瘋的上海居民消消食!其實本來羊在上海的小姐妹也吐槽過這個垃圾分類的困擾,沒想到這麼快就喜提熱搜。羊認真看了一圈,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笑到頭掉,先來看看網友們的焦慮,羊隔著屏幕都感受到了面對垃圾分類的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