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關乎新時代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垃圾之事」看似小事,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卻是人生大智慧。「垃圾分類」是對公民個人文明素質的大拷問,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的大工程,絕不能把它僅僅當成是「垃圾去哪裡了」的小事,它關乎個人與社會的羈絆,更體現人類與自然的互動。
從生產、消費、分解的全產業鏈來看,垃圾分類處在末端,看似小事一樁。通過分類儲存、投放和搬運垃圾,減少垃圾排放,回收其中可利用的物質,垃圾分類的邏輯聽上去也十分簡明。不過,事情雖小,卻彰顯先進的生態理念,邏輯雖淺,卻凝聚著可持續的生活智慧。削減垃圾的處置量,從源頭給環衛工程減負、為城市「消化」助力,正是美化生態、維護健康的關鍵之舉。市民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也是對綠色生活方式的踐行,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集中體現。可以說,垃圾分類是一件關乎大民生的關鍵小事。
既然小事作用大,就要從小處著手,當大事來辦。作為責任主體,單位和市民要在傾倒垃圾前嚴格按規定進行分類,生產經營場所、公共區域要因地制宜設置分類收集容器……垃圾分類從「小」做起,就是要從這些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從被動到主動,最終養成習慣。
垃圾分類並非只有投放,途中該有的配套「補給」一樣也不能少。垃圾分類投放之後的收集、收集之後的運輸、運輸之後的處理……環環相接,均是達成「垃圾分類」初衷的重要環節。一個經得起考量的良策必然是制定有章程、推進有體系的「閉環」。
因此,做好垃圾分類要以問題為導向,把解決問題作為重點,尤其要多考慮各種制約性因素,對準那些難點、堵點,明確攻關方向,制定攻堅預案,做到提早謀劃,未雨綢繆,使垃圾分類的實施有條不紊、井然有序。此外,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對垃圾分類擺位高、準備足、抓得實,為垃圾分類高質量實施夯實基礎。同時,也要調動和引導廣大社區居民積極響應垃圾分類號召,自覺擔起垃圾分類之責,樂當垃圾分類實施者,不當垃圾分類旁觀者,不給垃圾分類拖後腿。
垃圾分類,「勿以事小而不分」,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視,認識到「小事」不小,「小事」也是城市治理的關鍵,才能把垃圾分類進行到底,從而創造健康整潔的生活環境。(劉軍)
[責任編輯: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