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9年1月,上海通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此後,上海多個小區都開展了垃圾分類試點。2019年7月,上海正式步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時代。
澎湃新聞推出「垃圾分類經驗吧」專欄,我們將探訪垃圾分類經驗豐富的小區,建立垃圾分類分享交流的社群。
第十三期「經驗吧」,記者來到了上海閔行區華漕鎮的馨泰佳苑小區,實地探訪「環保小屋」可以扔垃圾,也可以「嘎三胡」的秘密。如果您的小區也有垃圾分類的新經驗、好點子,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環保小屋計劃今年9月中下旬投入使用。 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圖
這兩天,在上海閔行區華漕鎮的馨泰佳苑小區內,一間佔地25平方米、看上去像陽光玻璃房的「環保小屋」剛一落成,就引來了居民們好奇的目光。
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慕名走進這間外牆玻璃上貼著「環保小屋」字樣的小房子,牆上的空調、屋角的落地扇和綠植,讓人感覺到陣陣清涼,幾位小區居民坐在色澤淡雅的桌椅旁,一邊「嘎三胡」(上海話,聊天的意思),一邊收看著牆上的電視正在播放的垃圾分類宣傳片。小屋一角,還有白色的洗手池、幹手機、圓形的鏡子和不佔地方的小巧書櫃……
說話間,華漕鎮垃圾分類辦公室負責人沈叡走到環保小屋內掛著的三幅裝飾畫邊,輕輕一拉繩子,隱藏在畫後面的三個垃圾投放窗口就出現在視野裡。
他說,三個投放窗口總共有六個投放點,分別是兩幹兩溼、一個可回收物和一個有害垃圾投放點。平時投放的時候,只需把這個窗口拉開,不用的時候關閉窗口,就可以減少異味的散發。小屋投放口裡面還安裝了一套除臭設備,以最大限度減少異味對居民的影響。
馨泰佳苑小區居民在環保小屋聊天。
環保小屋內共有三個垃圾投放窗口和六個投放點。
繞到環保小屋的背面,澎湃新聞記者才看到了垃圾廂房的本來面目。
「這裡是小屋的後背,運垃圾就從後面運,不從前面的休息室和居民投放口過,居民扔垃圾與清運垃圾是完全分開的兩條路線,互不幹擾。」華漕鎮閔北路居民區衛生幹部陳華表示,初定的投放時間是早上6:30-8:30、晚上6:30-8:30,為了照顧更多的群體,比如晚上要上夜班、早上要休息、錯過投放時間的,將會在中午12:00-13:00增加一個小時的投放時間段。
沈叡介紹,「環保小屋」是華漕鎮推廣垃圾分類的一個創新技術,垃圾投放時,這是垃圾廂房;結束投放時,這是睦鄰空間。
其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可供居民分類投放垃圾的垃圾廂房;二是垃圾分類宣傳中轉站,通過小屋內的電視宣傳、張貼的垃圾分類投放指南及其圖片提示,對前來投放垃圾的市民進行「臨時補課」;第三就是改變老百姓傳統概念中對垃圾廂房的舊印象,給小區居民創造一個環保公益舒適的社交環境,提供一個平時晚飯後、扔完垃圾還能夠坐下來休閒聊天的場所。
「馨泰佳苑和馨樂佳苑兩個小區是華漕鎮用來安置騰地農民的拆遷小區,為了感謝居民們給華漕鎮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這次鎮裡出資在上述兩個小區設計建造了5個這樣的環保小屋,計劃今年9月中下旬投入使用。」沈叡說。
陳華表示,運垃圾從環保小屋後面運,不從前面的休息室和居民投放口過,居民扔垃圾與清運垃圾是完全分開的兩條路線。
今年69歲的馨泰佳苑居民裘傳來告訴記者,他是肖王廟村拆遷過來的,去年7月份搬進這個小區,這座環保小屋建成後他來看了一下,非常滿意,「原來丟垃圾的時候,下雨天難免要淋雨,不太乾淨,現在丟了垃圾以後還可以來小屋裡洗一洗、坐一坐,看看電視提示和圖片提示,提高對垃圾分類的思想(認識),幹垃圾、溼垃圾分得很清楚,環境也非常好。希望這個環保小屋快點開放。」
當天,正好環保小屋的設計人員也來到這個「樣板屋」聽取居民意見。
現場幾位居民反映了問題比較集中的幾點,主要是投放窗口有點矮、容易碰到頭;垃圾投放口距離有點遠,老人和小孩子不太方便;屋頂的玻璃採光在酷暑天難以有效遮擋陽光、屋內氣溫很難快速降下來……
對此,設計方回應道,他們將會根據居民意見對已建和即將建造的環保小屋加以修改完善,將會增設雙層隔熱玻璃、將空調從1.5匹換成力道更大的2匹,同時調整垃圾投放口的高度和距離,以更好地方便居民投放。
小屋內的大電視滾動播放著垃圾分類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