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你是什麼垃圾」的靈魂拷問再次成為市民熱議的話題。
2019年7月開始,從上海到全國46個城市試點,垃圾分類給人們帶來了一場生活方式的革命。
你可能認為垃圾的最終歸宿是被填埋,其實它是一種被放錯地方的資源。早在2003年,我國 668 座城市中已有三分之二被垃圾帶包圍。垃圾得不到有效處理、再利用,成為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垃圾分類之戰」迫在眉睫。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解讀「垃圾分類」背後的重要意義和方法,呼籲每個人用實際行動幫垃圾「減量」。
受訪專家: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蔣建國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學系副教授 趙金鐲
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和服務中心主任、教授 王燦發
為什麼著急垃圾分類?
很多人只知道不要隨地亂扔垃圾,卻沒有思考過自己每天產出的垃圾量。如果將數據形象地表示出來,你可能會驚訝於自己的「垃圾製造力」。
以2017年為例:
中國202個大中城市的生活垃圾為20194.4萬噸,剛好填滿唐朝的長安城。北京市產生的生活垃圾為901.8萬噸,全國最多,大約可以填滿2.5個故宮,平均4個半月就可以填滿1個故宮。上海市產生的生活垃圾為899.5 萬噸,全國第二,大約可以填滿9個上海中心大廈,疊加起來,高度達到了5688米,而拉薩的海拔也不過3658米。若要填滿1個上海中心大廈,大約不到1個半月。杭州市產生的生活垃圾為400.0萬噸,體積約為818萬立方米,大概可以填充0.57個西湖,填滿僅需不到2年。
除了龐大的垃圾量,垃圾對地球生物造成的「殺傷力」也不可小覷。
俄羅斯北部新地群島(Novaya Zemlya)上一個小鎮,本不是群居動物的北極熊們正在垃圾堆中覓食。
幼年海龜鑽進了被丟棄的塑料環,隨著它慢慢長大,這個頑固的塑料環勒得它幾近變形。
開普軟毛海豹是一種皮毛光華,看似魚類的哺乳類動物。它們的壽命約20至40年,卻被一根塑料線勒得奄奄一息,提早結束了生命。
位於保加利亞克裡奇姆鎮(Krichim)附近的Vacha大壩上,堆滿了廢棄的塑料瓶和其他垃圾。據非營利性組織海洋保護協會Ocean Conservancy,諸如瓶子和塑膠袋等一次性塑料容器是在海灘附近發現最多的垃圾。
印度亞穆納河,被嚴重汙染的河流之一。由於附近沒有其他水源,居民的生活用水只能從這裡提取,洗衣、洗菜都得在這裡進行,嚴重威脅著當地居民的健康。
這些刺眼的數據和圖片都在提醒人們,垃圾分類刻不容緩。綜合來看,實現垃圾分類能迅速帶來兩大好處:
直接好處:保護環境
目前垃圾後端處理主要靠焚燒和填埋,但焚燒會在一定程度上汙染大氣,填埋又侵佔耕地資源,破壞土壤肥力。加上一些有害垃圾沒被分類出來,重金屬、有機汙染物、致病菌等就會進入大氣、土壤,甚至是水源,威脅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和生存。
只有形成「分類-回收-利用-再生」的模式,才能在符合環境承載力的同時,保證可持續發展。可以說,垃圾分類是防止「垃圾圍城」最有效的辦法。
間接好處:帶來顯著經濟效益
數據顯示,1噸廢塑料可回煉600公斤柴油;1噸易拉罐熔化後能變成1噸高質量的鋁塊,相當於少採20噸鋁礦;回收1500噸廢紙,可少砍伐用於生產1200噸紙的林木。
垃圾分類,本質上就4類
關於垃圾分類,本質上就4類,只是叫法上有所差異。以上海和北京這兩大城市為例:
要想做好分類,需要先弄清楚各種生活垃圾的分類標準。
可回收垃圾
簡單來說就是可用來賣錢,能對接到再生企業進行再利用的可回收物。投放時應儘量保持清潔乾燥,易破損或有尖銳邊角的物品應包裹後投放,這類物質簡單記為:玻、金、塑、紙、衣,即玻璃、金屬、塑料、紙箱、衣物。
有害垃圾
這類垃圾並非每天都會產生,但因其含有重金屬或有毒有機物,對環境和人體有害,法律上定義為「危險廢物」。生活中產生的危險廢物,在此次垃圾分類中被稱為「有害垃圾」。
投放時要輕放,易破損的及廢棄藥品應連帶包裝或包裹後投放。該類垃圾一般包括廢棄藥品、廢油漆桶、廢電池、節能燈等,簡單記為:藥、漆、電、燈。
廚餘垃圾(溼垃圾)
廚餘垃圾,指的是易腐的生活廢棄物,例如果蔬、剩飯剩菜、水果皮等,投放前應瀝乾水分。像魚骨頭和魚肉、小龍蝦殼和肉沒必要分開,直接放到廚餘垃圾即可,其在後期處理中可用於生物降解、微生物堆肥,如厭氧產沼氣。
其他垃圾(幹垃圾)
除可回收、有害及廚餘垃圾以外的其他垃圾,如紙巾等,都應屬於其他垃圾(幹垃圾)。其他垃圾主要用於焚燒,因為焚燒對垃圾的要求不高,只需要其有一定熱值就可以。
其中,一些垃圾可能需要分類投放,以喝剩的珍珠奶茶為例:先把奶茶液體倒入下水道,珍珠部分放入「廚餘垃圾」,塑料杯、外包裝紙盒、吸管洗乾淨、擦乾後投入「可回收垃圾」,外包裝塑膠袋投放至「其他垃圾」。
不同垃圾怎麼扔,具體可參照下圖:
居家垃圾,備好「兩桶一袋」
目前,北京市已出臺《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類(兩桶一袋)指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在家中設置「兩桶一袋」。
「兩桶」指的是廚餘垃圾桶、其他垃圾桶;「一袋」則用來收集可回收物,如報紙、塑料瓶、易拉罐等。由於一般家庭產生的有害垃圾(廢舊電池等)比較少,且小區幾乎都有專門的地點收集此類垃圾,建議居民不要在家中囤積,有了就及時扔掉。
垃圾桶放置地點有以下建議:
廚房設置廚餘垃圾桶,專門收集剩飯剩菜、果皮蛋殼等,並且一天一扔,能有效避免垃圾發臭、產生衛生隱患;客廳設置其他垃圾桶,可幾天一扔;可回收垃圾袋可以放在陽臺上,一般這類垃圾比較乾淨,不會汙染家中環境,定期清理即可。需提醒的是,廚餘垃圾中的剩湯水、沒喝完的飲料等,要先倒入下水道,再分類扔進不同垃圾桶。先瀝乾水分是為了不產生異味,形成二次汙染,並且能有效減少廚餘垃圾的產生體量。
處理被汙染的快遞紙箱時,建議根據紙箱的體積和汙染面積來判斷:大紙箱、汙染面積較小的,歸入可回收垃圾,反之歸入其他垃圾即可。
14個方法給垃圾「減量」
很多人覺得垃圾分類是件麻煩事,其實這可能和家裡垃圾太多有關,所以不妨嘗試從源頭上給垃圾「減量」。
點外賣拒絕多餘餐具等
在家裡點外賣時,儘量備註拒絕塑料餐具、吸管、餐巾紙、手提袋以及小包裝的調味品等,提醒外賣餐館不要放這些物品。
餐館用餐時嘗試點炸薯條時不取用塑料勺,拿餐巾紙時只取一兩張。儘量對塑料吸管說不。
外出帶上必備餐具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需砍伐2000萬棵樹製造一次性筷子,還有木製牙籤,大多數用過一次後即被丟棄。
上班、外出吃飯或外出旅行,應自帶反覆使用消過毒的金屬筷子,還有其他餐具、布質餐巾、水杯等。
吃冰激凌選蛋卷的
這看起來是小事,卻可以避免塑料或泡沫塑料容器的大量使用,而它們只會在十幾分鐘後被扔進垃圾桶,十分浪費。
不要拿促銷宣傳品
音樂會、展覽會、超市或節慶活動上的宣傳冊、宣傳品、小物件,看起來很誘人,但如果不需要就沒必要拿。這些東西被拿回家後很可能直接丟到角落,最終扔進垃圾桶。
購物時不用塑膠袋
去超市購物時,記得帶上可反覆使用的環保購物袋,結帳時可以大聲告訴收銀員不需要塑膠袋,這樣後邊的顧客也可能受到積極影響。
不用一次性剃鬚刀
刮鬍子的男士不要使用一次性剃鬚刀,應選擇可反覆使用的金屬剃鬚刀或電動剃鬚刀。
買不用塑膠袋包裝的新鮮麵包
可以在就近的麵包店購買新鮮麵包,用反覆使用的袋子裝回家,不要購買塑料包裝的麵包。同理,無包裝食品的範圍還可以擴大到奶酪、蔬菜、蜂蜜、蛋類等。
不買單獨小份包裝的商品
如果偶爾需要購買包裝商品,記得要買包裝最少的較大份商品,不要購買每份食物單份包裝的商品,比如口香糖或谷麥棒。相比小份商品,一大盒、一大袋或一大瓶商品所產生的廢棄物要少許多,且價格更實惠。
有些物品可以批量購買
在批發超市、農副產品市場、雜貨店,消費者自帶容器、袋子,批量一次性購買,包括水果、橄欖油和洗衣皂等,減少包裝。
選擇非塑料包裝存儲食物
不使用塑膠袋、保鮮膜等保存食物,因為劣質商品可能導致毒素滲入食物。應該用對環境有利的容器來存儲食物,包括玻璃器皿、可反覆使用的矽膠袋、不鏽鋼餐盒等等。
慢慢放棄家居紙制用品
在垃圾填埋場,廢棄紙製品佔到垃圾總量1/4,它們腐爛變質會產生大量甲烷氣體。因此,要儘量減少紙製品的使用,比如用布制手絹、毛巾來替代,採用數位化方式存儲文件,通過電子設備讀書,或者去圖書館借閱。
選用衝洗式馬桶
如果有條件的話,如廁完全可做到無紙化,如加裝馬桶圈或坐浴盆,使用清水衝洗,從而減少手紙的消耗。如果無法接受這種方式,也可以選擇購買100%可循環的品牌,還可以選用由竹子或甘蔗製成的衛生紙。
變丟棄為捐贈
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不要一丟了之,比如破收音機或舊手機,可以放在二手平臺,或捐給二手物品店或非營利組織,再轉贈給世界各地需要這些物品的人。
節假日減少廢棄物產生
在春節、聖誕節,還有雙11等網購盛宴期間,廢棄物會激增,大多以購物袋、商品包裝和剩菜剩飯等形式呈現,應引起格外重視。可以發送電子賀卡,或贈送不產生廢棄物的禮物,比如請朋友看電影、欣賞音樂會。實體禮品可用絲巾、布或報紙包裝。▲
本期編輯: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