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垃圾分類麻煩,我在韓國留學,告訴你垃圾圍城有多恐怖!

2021-01-08 財經無忌

文/滿天星辰

近日,一條熱搜刷爆了大傢伙兒的微博首頁——「上海最嚴垃圾分類措施進入倒計時」。

對此網友們眾說紛紜。

之前羨慕「國外的月亮格外圓」的少部分網友紛紛炸開了鍋,更有普羅大眾的「懶人們」已經開始對著廚餘垃圾發愁了。

擦手的紙巾、喝完的易拉罐這些還好說,但「溼垃圾們」卻讓大家犯了愁。

人吃五穀雜糧,日常總有點喝不完的奶茶吧,更別說炎炎夏季裡佔據「空調wifi西瓜」三巨頭裡的西瓜皮了。

只要一想到喝不完的奶茶得先把珍珠撈出來,再把奶茶倒進下水道,最後才能把珍珠和奶茶杯分別丟進溼垃圾和可回收垃圾袋裡,簡直人生無望啊!

對此大家紛紛表示,媽媽因為不健康希望我戒了二十年的奶茶,終於能戒掉了!

而小編回想起我在韓國那些年的「垃圾分類」經歷,也是忍不住擦了一把辛酸淚。

01

來自韓國「垃圾分類」的恐懼

初來乍到韓國的時候,我一度因為「丟垃圾」這件小事鬧了不少洋相。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裡,我哼著小曲拎著兩袋垃圾下了樓,沒想到轉身剛準備離開,就被一隻「魔爪」抓了回來。

「罰款!」一聲中氣十足的女聲嚇了我一跳。

啥?

我丟個垃圾憑啥罰款?整準備懟回去,定睛一看,卻發現是房東大媽。

我租住的這棟小樓有三層,二樓和三樓租給了中國留學生,一樓則住著房東大媽本人。

基於中華民族傳統的求知慾和好學精神(其實是為了不被罰款),我決定「伸冤」。

房東大媽看了我一眼,用她那隻抓住我的「魔爪」拎起了我的兩袋垃圾,另一隻手拉著我進了她家。

房門一關,我本能的感覺到「危機」。沒想到房東大媽帶我來到了她家的廚房。

廚房裡井然有序,她拉開了一個小抽屜,一眼望去五顏六色還挺好看的。

房東大媽指著那堆五顏六色的塑膠袋跟我說,這是韓國政府統一發行的垃圾袋,分為5L、10L、20L、50L、100L和200L等多個規格。大媽解釋說,這些垃圾袋在便利店裡都有得賣,大小不同、價格也不等,在韓國丟垃圾必須要用這種統一制式的垃圾,否則會受到巨額罰金的懲罰。

受教的我恍然大悟,在大媽的「友情饋贈」下給我的垃圾袋外套了一層「標準垃圾袋」,大媽卻沒準備就此放我離開,反而說要在家裡請初來乍到的留學生吃飯。

大媽在廚房裡忙活了半天,我也不好意思幹看著,只能在一旁打打下手。

切完傳統韓國人醃製的「泡菜」後,我順手把泡菜殘渣丟進了垃圾桶,說時遲那時快,一聲尖叫刺入耳膜。

正準備端著豆腐湯走向餐桌的房東大媽停下了腳步,一臉震驚。

「???」 黑人問號臉可能就是我當時的表情。

「罰金!」大媽從牙齒裡擠出了兩個字。

「為啥?」 我也震驚了。

放下豆腐湯,大媽擦了擦手,再次拉開了那個五顏六色的小抽屜,臉上露出了一絲崩潰:「這種5L和10L的小垃圾袋是用來裝廚餘垃圾的,不能和普通垃圾混裝,否則會被罰款。」

好吧,好心幫倒忙,我只能低下頭開始當「撿垃圾的小女孩」。

而房東大媽坐在一邊苦口婆心的告訴我,韓國政府對於垃圾的管控可謂是很嚴。除了生活垃圾之外,韓國人對於建築垃圾的處理更是到了「變態」的地步。

日常搬個家啦,處理個衣櫃或者家具大件啦,最好的方式肯定是送人——因為你要扔掉的話,手續及其麻煩。你需要先買垃圾條填好貼在家具上,再去本區的事務所報備,最後把自己的家具搬到一樓等待處理。

基本上處理個家具回來,一定會未語淚先流的想念祖國。

吃完了飯,我拎著垃圾袋向大媽到了謝出門,正準備丟垃圾,低頭一看手機,周三了。

韓國施行「單雙號限行」制度,每個片區以單雙日劃分,而我們所在的小區則是周二周四周六才能扔垃圾。

得,折騰了一天,看了看手裡的垃圾,我又拎回了家。

不得不說,韓國人對於倒垃圾這件事確實比我們先進了不止一點,這可能跟他們比我們更早吃到「環境汙染」的苦頭有關。

韓國首都首爾的市中心有一條溪流,繁華的商業區內緩緩流過,是一道獨特的景色。

但就在20世紀40年代,這條被命名為「清溪川」的小溪還是一條臭水河。

試想,你家附近,一國首都的城市中央有一條散發著惡臭、垃圾橫流的臭水河,是不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為此,韓國政府耗費巨資,採用了「覆蓋」的方法,從1945年到1971年竣工,整整歷時26年。

而人,只有付出代價才會長記性。

02

「垃圾圍城」的亞洲各國

說到韓國政府對於垃圾的恐懼,就不得不提一提垃圾的危害了。

其實垃圾危害由來已久,只是生活在城市裡的絕大部分人感受不到。

2017年7月30日,中國正式下了「垃圾禁令」,通知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們不再進口24種「洋垃圾」了!就此,近千萬噸洋垃圾被攔在了國門之外。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進口洋垃圾呢?

實際上,這曾經是我們加入WTO的附加條件之一,我們得幫人家處理垃圾,才能進WTO的大門。

因此,在進入WTO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咬著牙幫西方處理了高達70%的「電子垃圾」和56%的廢棄塑料垃圾。當然了,這些垃圾的回收也可以再處理,經過再加工後轉手又是明晃晃的真金白銀。

但失去的美好環境,短時間內卻再也回不來了。

而東南亞各國在2017年中國發布「垃圾禁令」後也著實美滋滋了一陣。畢竟任何發達國家都經歷過「用環境換錢,再用更多的錢換迴環境」這種事兒。

話說回來,喜滋滋準備擼起袖子大幹一場的東南亞諸國們,在接受了一段時間垃圾處理後漸漸覺著情況不對了,他們驚恐地發出了被「垃圾圍城」的聲音。

於是被垃圾圍城的東南亞諸國們不得不放棄到手的賺錢機會。從2018年起,越南、泰國、印度等過都紛紛宣布了「垃圾禁令」——這錢他們不賺了!

對此,我們編輯部的金句大王韋哥發話了:這誰頂得住哇!還賺什麼錢,肯定保命為主啊!

對啊,這誰頂得住啊!

侵佔土地、滋生細菌、水汙染,更不用說時不時還有垃圾爆炸的事情發生,誰這麼傻,用命換錢啊,說不定錢還沒回本,人就沒了。

03

垃圾產業

意識到「垃圾圍城」的困境後,中韓等國連帶著亞洲各國也紛紛開始抵制「洋垃圾」,施行起「垃圾分類措施」。

對於措施,大家是歡呼支持的,一如地鐵上禁止飲食。

對於措施帶來的不方便,大家也是有對策的——比如花錢找「代扔」。

人有多懶,科(產)技(業)就有多發達,發現一雙賺錢的眼睛不是吹的。

就在上海出臺「垃圾分類」措施後,網絡上興起了一股「代扔」風。

眾所周知,「代購」是代買東西,那「代扔」就是幫你扔垃圾。前者是為了解決大家買不到國外產品的老大難,後者則是為了省事方便。

當然話雖然這麼說,小編還是覺得,「代扔」垃圾不太靠譜,你總不能奶茶喝不完打電話叫別人來你家裡分類處理吧?

何況丟垃圾這種動動手指的事情,既環保又能減肥,在處理廚餘垃圾的時候還能消耗喝奶茶帶來的卡路裡,四捨五入就是不長胖,何樂而不為呢?

(完)

相關焦點

  • 垃圾圍城,分類真的有用嗎?
    眼前的溼不是溼,你說的幹是什麼幹?站在垃圾分類桶前,DT君的卡姿蘭大眼睛裡充滿疑惑。最近幾周,魔都群眾不談股票和房價,一門心思牽掛著豬:豬能吃的叫溼垃圾,豬都不吃的叫幹垃圾,豬吃了會死的叫有害垃圾,可以賣出去換豬的叫可回收垃圾……一波激情學習之後,大考即將來臨。
  • 《垃圾圍城》:對於生存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淺析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興起是因為城內的沒有足夠多的地方可以容納每天幾百噸的垃圾,衰敗是因為人們製造的垃圾越來越多,一個大型的垃圾填埋場,預計可以使用15年,但是在2-3年內就填滿了。影片中用黃色的點代替垃圾填埋場的個數與位置,隨著黃點越來越多,人們生存的區域越來越小,城裡的人們就像是被垃圾圍起來的一樣。生活在被垃圾圍繞的地方環境質量已經不太好了,垃圾腐爛、焚燒等更令環境質量雪上加霜。
  • 王久良的《垃圾圍城》
    這就是紀錄片《垃圾圍城》首映當天的情景。2008年,正在拍攝《鬼神信仰》的王久良為了尋找純淨的自然環境,回到老家山東安丘。在那之前,他對老家的印象還停留在高中以前單純的農村。但如今這個高速發展的蔬菜生產基地已經遍地都是裝過農藥化肥的袋子。回到北京,王久良開始關注北京的垃圾場。
  • 垃圾圍城,分類真的有用嗎?-虎嗅網
    眼前的溼不是溼,你說的幹是什麼幹?站在垃圾分類桶前,DT君的卡姿蘭大眼睛裡充滿疑惑。強制垃圾分類對於解決垃圾問題到底有啥幫助?研究了許多數據與材料後,我們基本回答了上述問題。1. 大城市面臨垃圾圍城,北京比上海更嚴重從數據來看,越光鮮的大城市,垃圾圍城的問題越嚴重。
  • 垃圾圍城無解? 專家:明確規定垃圾分類和投放方法
    【原標題:垃圾圍城現象是無解的難題嗎  專家建議,修改法律明確規定城市垃圾分類和投放方法,細化獎懲措施,加大執法力度】  2016年2月6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垃圾綜合治理,轉變觀念,利用新技術新設備,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大力解決垃圾圍城問題,到2020年,力爭將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垃圾圍城是老問題了,為什麼始終得不到有效解決?國外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鑑?我國應當採取何種具體措施加以解決?
  • 社區堆肥|印度班加羅爾(上):從垃圾圍城到垃圾分類
    全市分成八個大區,一共有198個行政小區(ward,這裡翻譯為行政小區),規模介於中國的社區和街道辦事處之間,最小的人口一萬多,最大的接近一百萬。印度的廚餘垃圾佔比大約是65%,班加羅爾稍高一點,接近70%。
  • 科普|垃圾分類:「你是什麼垃圾?」
    為推動張家界市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根據張家界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關於印發(張家界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張城委[2020]8號)文件精神。2020年12月底,市級公共機構基本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張小團知識科普,乾貨滿滿的垃圾分類攻略來咯!
  • 「垃圾圍城」「垃圾圍村」 垃圾處理「困」在何處?
    此外,我國農村垃圾處理尚處於起步階段,非法傾倒、隨意堆放、無控處理、簡易處理仍然比較常見,無害化處理能力和水平遠遠落後於城市,亟待各級政府提供常態化、規範化的收運和處理服務。  作為公益民生保障和環境汙染治理設施,垃圾處理設施之於城市,就好比衛生間之於家庭,社會各界在對此類設施嚴格要求的同時,不妨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 網際網路+垃圾分類能否解決垃圾處理難題?
    在每年產生的15億多噸建築垃圾中,再生利用的僅有幾千噸。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生活垃圾還在以每年5%至8%左右的速度遞增,不少城市面臨著「垃圾圍城」的難題。要實現垃圾的最大化利用,前提便是垃圾分類。
  • 觀察:「垃圾圍城」的破局之路
    很多人會有疑惑:填埋場滿了再建一個就好了。但事實上,城市土地資源日益緊張,如今的情勢下,已經不足以支撐再去修建一個新的大型填埋場。或者有人又會問:這跟我有什麼關係嗎?我也幫不上忙呀。垃圾按照種類可分為: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其中針對可回收垃圾,我們經常會倡導分類回收,但在實施起來卻相當困難。畢竟,在日常生活中,有分類意識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 連城縣實驗小學開展「學好垃圾分類 逃離垃圾圍城」主題活動
    為了增強學生們的環保意識,知道資源的可重複利用性,從而培養孩子們綠色、環保、低碳、文明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11月27日,連城縣實驗小學四年段特邀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志願者,開展了一次豐富多彩、意義非凡的垃圾分類主題活動。活動伊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志願者們結合PPT和小視頻,讓孩子們對地球目前形勢嚴峻的環境現狀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
  • 垃圾分類知識
    三、你提問我回答1.為什麼要提倡垃圾分類?①據統計,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的年產生量達1.5億噸,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長。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累積堆存量已達70億噸,佔地約80多萬畝,現在中國668個城市有2/3的城市處於垃圾的「包圍之中」,1/4的城市已經無地可填。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圍城」之痛。
  • 垃圾圍城怎麼辦?垃圾產業鏈不賺錢是難題
    目前,世界範圍內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有三種——填埋、焚燒、堆肥。填埋是應用最早、最為廣泛的一種方式。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提出「衛生填埋法」,處理量大,投資和運行費用較低。填埋是中國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垃圾填埋處理量大約佔垃圾總量的 60%。隨著人口數量的迅速增長,垃圾清運量快速增加,垃圾處理壓力越來越大,垃圾「圍城」的現象普遍發生。
  • 寧波市生活垃圾現狀調查 破解"垃圾圍城"迫在眉睫
    儘管成績喜人,但盛夏的寧波,垃圾瘋長現象仍然不容小覷:6月底以來,日均垃圾量接近5000噸,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同比增長近8%。  在寧波垃圾焚燒發電廠、填埋場,垃圾處理設施已超負荷運轉;在中心城區的居民小區,生活垃圾數量居高不下。  連日來,記者兵分多路,進社區、訪中轉站、探垃圾山,跟蹤生活垃圾足跡,尋求治理良策。
  • 廣州基本破解垃圾圍城難題
    「到去年,廣州基本破解垃圾圍城的難題。」1月15日上午,廣東省人大代表、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建華在廣州代表團媒體開放日活動上回答南都記者關於垃圾分類的問題時如上回應。現場分享廣州三個先行做法廣州市2019年第三季度起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其中,推進樓道撤桶、實現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投放模式成為各區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之一。
  • 在體育競技遊戲中學會垃圾分類 寧波「快樂科普行——垃圾分類」有...
    11月15日,一場以「快樂科普行——垃圾分類」為主題的公益活動在寧波廣播電視大學舉行,近百位中小學生上了一堂特殊的「垃圾分類教育課」。參與活動的孩子和家長首次體驗了由寧波垃圾分類學院和寧波市海曙泛亞管理進修學校聯合開發的垃圾分類體育遊戲,在有趣的體育競技中,真實地體驗了生活垃圾的分類過程。
  • 銅川垃圾分類宣傳畫
    操作流程,市民在家中或單位等地產生垃圾時,應將垃圾按本地區的要求做到分類貯存或投放。近日,關於垃圾分類的文章越來越多,文章下方經常會有一堆人在爭論,抒發自己的觀點。自然是有褒有貶,有這樣一條評論令人印象深刻,「發達城市都是在陣痛中過來的。」下面立即有人跟評了一條「你來上海垃圾分類試試?」有些味,也很真實。
  • 福建漳州市推行垃圾分類 294座垃圾生態屋遍地開花
    漳州市區每日至少產生各類生活垃圾700噸,「垃圾圍城」畫面已在上演,可目前漳州市民對垃圾分類的意識還不到位。    軟體 拍攝垃圾分類宣傳片紀錄片等    為了推行垃圾分類,漳州市環衛中心已拍攝了51期「最美垃分人 讓垃圾分類成為時尚」的宣傳片,通過動畫、現場實景等多方式,並在其官方抖音上發布,為不懂分類的市民答疑解惑。
  • 打造「網際網路+垃圾分類」2.0版 建一座看不見的垃圾處理廠
    在每年產生的15億多噸建築垃圾中,再生利用的僅有幾千噸。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生活垃圾還在以每年5%至8%左右的速度遞增,不少城市面臨著「垃圾圍城」的難題。要實現垃圾的最大化利用,前提便是垃圾分類。
  • 中國多舉措破解「垃圾圍城」困局
    中國多舉措破解「垃圾圍城」困局   在垃圾處理場裡插入管道  麥園垃圾場建於1997年,是南昌市唯一的一家垃圾處理場。每天從各縣區匯集到這裡的垃圾超過2000噸,遇上節假日高峰更是高達2700噸,大量垃圾長年累月堆積所產生臭氣曾讓附近居民叫苦連天。2007年,南昌新冠億碳能源開發公司進駐這裡,將沼氣收集起來燃燒發電,每年消耗的沼氣達到900萬立方,發電量近2000萬千瓦時,每年電價收益1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