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固廢網訊:【科普】目前,我國90%以上可以利用的廢棄物,都被填埋或焚燒掉。在每年產生的15億多噸建築垃圾中,再生利用的僅有幾千噸。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生活垃圾還在以每年5%至8%左右的速度遞增,不少城市面臨著「垃圾圍城」的難題。要實現垃圾的最大化利用,前提便是垃圾分類。發達國家與國內城市的垃圾分類經驗告訴我們:垃圾分類是垃圾進行科學處理的前提,為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奠定基礎,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的效益——
要實現垃圾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有效分類是前提。遺憾的是,垃圾分類在我國雖已推行了17年,但受種種因素影響,整體成效仍有待提升。
圖為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輕工學院內的智能垃圾分類桶。垃圾放到桶上面會自動掉下去,市民刷卡後會對應得到積分。(資料圖片)
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共同發布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以及住建部等部門確定的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強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雖然正式步入了強制時代,但《方案》明確,垃圾分類的強制對象主要針對試點城市的黨政機關、學校、科研、文化等事業單位及一些公共場所管理等單位企業,對於居民則更多採取引導和鼓勵的態度。換言之,生活垃圾產生量最多、分類難度最大的居民環節仍將是未來垃圾分類制度實施的難點所在。
有沒有可能通過「網際網路+」方式,讓居民垃圾分類這一「頑疾」迎刃而解呢?
「超級破爛王」二次創業
在微軟中國做了5年研發工程師的汪劍超怎麼也沒想到,在自己的IT職業生涯裡,竟然出現了「超級破爛王」的環節。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召開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新聞發布會上,汪劍超作為垃圾分類行業代表受邀出席,並就「網際網路+垃圾分類回收」相關實踐做了主題發言。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注意到,在《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引入社會資本,通過「網際網路+」等模式來促進垃圾分類。「這讓我和同行們都感到十分振奮!」今年3月,汪劍超創立了成都奧北環保科技公司,成為名副其實的「垃圾分類創業者」。他告訴記者,新公司將嘗試不再依靠政府採購服務,以純市場化的方式推廣垃圾分類,解決「垃圾圍城」的問題。
此前,汪劍超在成都一家名為「綠色地球」的機構從事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推廣工作。他們以實名制註冊和垃圾分類換積分獎勵的方式,推動成都584個小區20萬戶居民家庭實行垃圾分類,2012年至2016年共分類回收10520噸垃圾。
延伸閱讀:
中國垃圾分類服務市場機會與展望:「三觀」垃圾分類市場現狀
中國垃圾分類服務市場機會與展望——垃圾分類市場八大機會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