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下午,來江蘇揚州參加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的省內各市城管部門負責人,觀摩了運和藍灣小區、花都匯生態公園、景區環衛綜合體等先進典型。現場,省內同行們對揚州垃圾分類工作給予好評,認為「揚州經驗」值得借鑑。
四分類垃圾回收亭。
各類垃圾在這裡被「一網打盡」
「好大一個場子啊,各類垃圾在這裡『一網打盡』,集約化程度值得借鑑。」參會人員來到位於江平東路北側的景區環衛綜合體,這裡融合了「一園三站三中心」,內含垃圾分類主題公園、環衛車輛衝洗站、有害垃圾臨時歸集站、環衛工人愛心驛站、生活垃圾轉運中心、綠化垃圾處理中心、大件垃圾拆解中心,還附加了垃圾分類宣傳、展示、科普等功能,讓人耳目一新。「一座環衛綜合體,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不多見。」來自淮安的城管負責人感嘆。
現場,小黃狗環保科技公司技術人員展示的垃圾分類全鏈條解決方案,也令參會人員開了眼界。全鏈條解決方案包括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四分類垃圾回收亭、廚餘垃圾處理設備等。小黃狗四分類垃圾回收亭用一臺設備解決了廚餘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收取難題,可有效助推社區居民形成定時、定點四分類投遞的習慣。截至目前,「小黃狗」已成功進駐揚州近150個社區。
垃圾分類主題公園。
垃圾場上「長」出來的公園
「垃圾堆上還能建公園,很不容易。」參會人員仔細對比展板上花都匯生態公園建成前的垃圾堆,走過建在垃圾堆上的花鳥市場,欣賞著公園內的綠化景觀和垃圾分類宣傳牌,大家發出感嘆。
花都匯生態公園前身為小茅山垃圾填埋場,曾是市民生活垃圾集中「消化點」。2015年起,市委市政府和景區管委會投資3億多元進行生態修復,通過實施山體整體封閉、滲濾液內部循環處理、土質坡體改造等,打造成集休閒、娛樂、遊覽、科普等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開放空間,成為市民生活休閒的好去處。
工作人員正在分揀垃圾。 司新利 攝
市區不少道路用材來自這裡
在位於揚州環保科技產業園的建築垃圾處理廠,參會人員參觀了建築垃圾處理再利用的過程,當聽說揚州市區不少改造道路的廢棄渣土送來加工後「變廢為寶」,被再次用到道路建設中時,不少參會人員表現出濃厚興趣,表示要進一步了解運作模式和效益等情況。
據悉,這一處理廠佔地面積65000平方米,總投資11366萬元,於2014年7月建成投產。目前建成100萬噸級建築垃圾地下破碎、地上篩分,脈衝收塵、水霧噴淋、固定式環保型生產線;年生產50萬立方再生混凝土生產線;年生產60萬噸再生水泥穩定碎石生產線;年生產20萬立方再生預製板塊生產線;年生產35萬噸再生水洗砂生產線。其廢物利用生產的水穩碎石等,被運用到揚州城市快速路等諸多道路工程中。
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2410噸/日
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終端處置設施建設是關鍵。在市區垃圾協同處置利用基地,參會人員參觀了趙莊垃圾衛生填埋場,對揚州超前謀劃垃圾處理場地和設施建設的做法給予肯定。
市區垃圾協同處置利用基地佔地700畝,現有終端企業包括趙莊垃圾衛生填埋場(一期、二期)、揚州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二期、三期)、市區餐廚廢棄物處理廠(一期、二期)、市區生活垃圾焚燒爐渣利用廠。目前垃圾填埋庫容200萬立方米,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2410噸/日,餐廚廢棄物處理能力200噸/日,焚燒爐渣利用能力25萬噸/年。這些設施和場地的建設,完全可以滿足各類垃圾的處置需要。「揚州注重硬體處理設施建設,從根本上解決垃圾分類後的出路問題,以終端建設倒逼前端分類,這一做法值得借鑑。」參會人員表示。(揚州日報記者 姜傳剛 宮鋆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