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涉及千家萬戶,成為社會發展的「新時尚」。根據江蘇省人大常委會2020年代表工作計劃,6月29日上午,省人大常委會對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牛玉華等6位代表提出的推進垃圾分類建議進行督辦。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李楠
問題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邢春寧指出,目前,江蘇省垃圾分類還存在社會氛圍不夠濃厚、分類標準不夠統一、收處體系不夠健全、管理協調不夠到位等問題和短板。
回應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確定垃圾分類方向,實現「一種垃圾、一種車輛收運」
針對分類標準不夠統一的問題,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周嵐表示,對城市居民生活垃圾,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四分法」;對於條件暫不具備的城市可推行「三分法」;對農村生活垃圾,推行「二次四分法」。同時,著力構建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全鏈條體系。指導各地實施垃圾運輸車輛的配套和分類改造,逐步實現「一種垃圾、一種車輛收運」,努力避免「前端細分類、後端一勺燴」現象。據介紹,目前,全省共配備各類運輸車輛4000多輛。
此外,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揀中心建設,加大對陳舊的小型轉運站的改造力度,鼓勵建設集分揀、垃圾轉運、環衛工人休息等功能於一體的垃圾中轉處置小型綜合體。據悉,全省建成運行大件家具拆解和可回收物分揀中心284座,各縣(市、區)同步配套設置了有害垃圾歸集點,初步實現了分類收運。
省發展改革委:
到2022年,創建13家左右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
就垃圾處理而言,省發展改革委鼓勵推動地方規劃建設城市低值廢棄物處理靜脈產業園,通過集中統籌建設生活垃圾焚燒廠、生活垃圾填埋場、建築垃圾和餐廚廢棄物處理等設施,努力實現各類設施的共建共享和協同運轉,有效解決垃圾處理設施「選址難、建設難、投運難」等問題。據介紹,目前全省共有徐州、新沂、揚州、常州新北、連雲港東海、江陰秦望山、無錫惠山等7家基地獲國家備案,數量為全國最多,佔國家50個基地的14%。
同時,實施一批循環經濟工程項目,推動南京等設區市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推動報廢機動車回收企業轉型升級。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廢舊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體系,提高塑膠袋、電子廢棄物、廢舊輪胎、廢舊金屬、廢舊瀝青路面材料的再生利用水平。到2022年,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比例達到83%以上,餐廚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率達90%左右,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創建13家左右省級以上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
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推進「明廚亮灶」建設,餐廚廢棄物處理信息化呈現
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進一步完善省內食用油生產企業追溯體系建設,督促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落實食用油進貨查驗記錄製度,做到渠道正規、來源可靠。對購買、銷售、使用餐廚廢棄物為原料加工的食用油違法行為,依法嚴厲查處。督促餐飲服務單位切實加強餐廚廢棄物的管理。藉助省食安辦平臺,將餐廚廢棄物管理納入對各地食品安全考核內容,推動地方政府在餐廚廢棄物管理上加大投入,加強日常監管。
繼續推行餐飲服務單位「明廚亮灶」建設,逐步提高覆蓋面,將餐廚廢棄物的處理環節用信息化方式展示給消費者,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鼓勵餐飲單位採取「五常、4D、6T」等先進管理模式,改進加工工藝。倡導消費者養成合理點餐、文明就餐的習慣,降低食材損耗和浪費,減少餐廚廢棄物的產生。
省生態環境廳:
將組織修訂《江蘇省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條例》
據介紹,國家新修訂的《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固廢法》)將於今年9月1日起施行。新《固廢法》將「生活垃圾」部分單列一章共17條進行專門明確,健全了產生者付費、源頭分類收運、集中處置、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等垃圾分類全過程的政策制度體系,為生活垃圾分類提供了政策保障。
下一步,省生態環境廳將結合新《固廢法》的宣貫落實,組織修訂《江蘇省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條例》,配合有關部門推動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可回收物分揀中心等處置設施建設,加大對垃圾處理單位的監督管理,實時監測汙染物的排放情況,將汙染物排放數據依法實時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