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貓看臺灣(三) —— 和「大陸人」「內地人」「中國人」很不一樣的「臺灣人」

2021-02-15 兩岸青年

在臺灣,我的方方面面看上去都和臺灣的主流學生沒有什麼大的差別。一樣是穿著很休閒的衣服,有時候還會拖拉著一雙拖鞋走來走去。但是,我一張嘴說話,就暴露了:我沒有那一口臺灣腔,讓人一聽,就知道我不是臺灣人。接下來,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就是,他會問我是哪裡人。但詢問的方式不外乎這麼三種:

1、——「你是大陸人?」

——「是啊,我剛從上海來的。」

2、——「你是內地人?」

——「是啊,我剛從上海來的。」

3、——「你是中國人?!」

——!@#¥%……&!

這樣的詢問,我已經歷了好多次,每次遇到第一種或是第二種問法,我會很高興地向他介紹我自己,會有一個積極地響應。但是,有那麼幾次,我被一種驚奇的問法問到說「你是中國人?!」這個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會很不愉快。我常常在想,怎麼在一個同樣講漢語,和我長得也差不多的中國臺灣人面前,怎麼我就成了「中國人」?這句話的前提是,你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我就在想,究竟是什麼讓你覺得自己不是中國人,或者說,你身為臺灣人,有哪些特質?

與這個稱呼相對應的,就是臺灣人的自我認同問題。前段日子,中國新聞網報導說,原F4成員之一的朱孝天因為稱內地為「祖國」, 遭到許多臺灣網友炮轟。他的原話是這樣的,「剛去了趟杭州火車站,看到了一些很不雅的景象。我總覺得,祖國就像是一位風姿綽約的絕代佳人。美麗的她,雙手已經碰到了天堂,雙腳卻還是踩在爛泥巴裡。」這段話獲得大陸網友認同,但有些臺灣人問他「何時要放棄臺灣身份證?」朱孝天第一時間在微博響應:「叫祖國很奇怪嗎?我小時候的教科書裡都是這麼寫的呀,這裡雖然不是我的家,卻是我的文,我的種,我的道德價值觀,還有我的根。」後來,他在微博上這樣寫道:「小時候在臺灣被叫外省人,在新加坡念書時被叫臺灣仔,在美國我是Chinese,在內地變成臺胞。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知道我究竟屬於哪裡。」

臺灣真的和大陸有好多不同,隔絕了大半個世紀,這裡確實已經有了很多不同於大陸的特質。在臺灣這邊生活,開始逐步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情,有一種感覺在心底裡慢慢滋生:在臺灣,我和臺灣人除了語言相通(也僅指普通話或是「國語」),其他的,很多都不通。這個臺灣,我感覺上親切的臺灣,其實我並不了解。而臺灣人,除了和我長得差不多,一樣講普通話(或曰「國語」),但他們,和我很不同。

在臺灣,大街上有呼嘯而過的機車(摩託車),旁若無人,會衝上人行道,也會超越汽車,在汽車之間鑽來鑽去。有位臺灣司機問我對臺灣的道路印象時,我說道臺灣的機車太可怕了。而這位中年司機這樣說道:「臺灣有些騎機車的年輕人,那是連死都不怕的。」

在臺灣,公交車司機的態度好得讓人吃驚。你上車刷卡,他會對你點頭微笑;遇到拐彎,公交車上的標誌牌會顯示說「車輛左拐(右拐),請站穩坐好」;等下車的時候,司機會挨個對每位下車的乘客說聲謝謝。這樣的人情味,讓一同來臺灣的大陸高校學生也都印象深刻。

在臺灣,垃圾回收的規定之嚴格和細緻,也是出乎意料。居民在丟棄垃圾之前,要把垃圾從廢棄物中挑出飲料鋁罐、塑料包材、報刊紙類、玻璃瓶罐、電子產品、廢光碟等33項資源,作為「有用資源」一類;吃剩的果皮、剩菜等作為不可回收的「廚餘」;剩下的,才是真正的垃圾,不可回收,稱之為「一般垃圾」。居民還得用專用垃圾袋裝不可回收的後兩類垃圾,才能合法丟棄。這種「政府專用垃圾袋」價格不菲,3公升的就要25新臺幣,5公升的要42新臺幣,14公升要118新臺幣,按照現在人民幣對新臺幣的匯率在1:4、6左右算下來,價格確實不菲。而其實那就僅僅是一個黑色的垃圾袋而已。我認為是把不可回收垃圾的處理費算到這種專用垃圾袋裡了,所以才會這麼貴。這樣也好,「攤丁入畝」式的做法,誰丟棄的不可回收垃圾多,就要多花錢買專用垃圾袋。走在傍晚北縣的街頭,伴隨著《少女的祈禱》的音樂,常常會看到兩輛垃圾車一前一後到來,居民就在街邊等候垃圾車收垃圾。前一輛是存放各種可回收垃圾的垃圾車,後一輛則是存放不可回收垃圾的車子。由於居民已經做好了垃圾的分類工作,這些垃圾車的工作很輕鬆,就是收集。這樣也就將處理垃圾的部份工作從原來的垃圾處理場,轉到了居民那裡,從而節省了大量的公共資源支出。

當然這樣的垃圾處理,普通居民所付出的精力與金錢,當然是比以前多多了。這樣嚴格的垃圾回收制度要能夠堅持下來,還需要普通居民的高素質和政府的相關獎懲辦法。曾與同是大陸來的交換生聊天,說起這樣複雜的垃圾分類處理,還有要買昂貴的專用垃圾袋來丟棄垃圾時,該同學脫口而出:「可以把全部垃圾偷偷帶出去,找個沒人的地方扔了就行了。」

坦白的說,我也很想這麼幹,但我知道這樣做,一旦發現要處以1500到6000新臺幣的罰款,也就沒了下文。

上面只是臺灣人的三個側面,已經讓我感到了很大的不同。這樣的和我們不同的臺灣人,站在我的面前,我會有很複雜的感情。我不喜歡機車的狂野,讚賞公交車司機的人情味,同時又很敬佩嚴格按政府規定分類回收垃圾的居民。在他們面前,我很有些不知所措。所以,當我在臺灣聽到過兩種不同的聲音的時候,我也體會到,在很多層面,大陸距離臺灣還有一段路要走。

一種是:「你是大陸來的吧?你們現在經濟上來了,但還要搞民主,老百姓的素質也要好好教育,教育好了趕緊來統一我們。」

另一種是:「你是從中國來的吧?我們臺灣現在的成就,在很多方面都是世界一流的,臺灣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或者後天,中國人還要好好做。」

  

註:以上文章為作者熱情贊助,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和《兩岸青年》微信公眾平臺,謝謝。

========兩岸青年========

投稿郵箱:497748393@qq.com

投稿內容:關於你和臺灣、大陸的所有,字數不限

具體詳情可點擊底部的「閱讀原文」直達徵稿頁面。

相關焦點

  • 我是臺灣人,我是中國人
    「在20年前,這一段身份認同與國族認同的描述句,曾經是臺灣人民的最大公約數。但20年下來,在許多政治人物「去中國化」、「仇中國化」與「醜中國化」的三化催變下,這句話,愈來愈多人不願或不敢開口說。如果大家仔細回顧的話,就會發現這種認同情感的改變,也是臺灣從「亞洲小龍」走向「亞洲孤兒」的分水嶺。
  • 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 2
    16件作品在兩岸「互看」中獲獎,其中大陸作者毛羽以《臺灣!臺灣!》和臺灣作者孫葦萍以《轎夫老曹的寶島之旅》分獲「大陸人看臺灣」、「臺灣人看大陸」的首獎。大陸20多家主要媒體的領導專程赴臺見證這一盛事,同時也記錄下大陸媒體人看臺灣的點滴感受。
  • 為什麼當臺灣人不稱自己為中國人時,中國人很生氣
    有外國人問:「當臺灣人不稱自己為中國人時,為何中國大陸人很生氣?」一些網民給了他答案,摘要如下: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目前,大陸人在臺灣主要是兩部分人,陸配和陸生。
  • 大陸人看臺灣——對岸的遐想
    我在雲南普洱參加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的時候,曾和許多臺灣臺大、政大的同學結下友誼。我感覺印象中的臺灣人和現實的臺灣朋友是不一樣的。相隔海峽,印象中的臺灣人由於缺乏接觸而感覺遙遠。大陸時政節目展現了帶有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色彩的臺灣,臺灣電影則告訴我們帶有一點青春理想化色彩的美麗臺灣,而文人筆下的詩歌中又抒寫了帶有濃濃鄉愁情結的臺灣,一段段碎片化的材料讓我頗有些摸不清頭腦,難以組合。我想,對岸的青年是否也有這種感覺呢?他們眼中的大陸,是否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樣子呢?答案是「是的」,也可能是「不是」。
  • 羅智強:我是臺灣人 我也是中國人
    「我是臺灣人,我是中國人。」在20年前,這一段身份認同與國族認同的描述句,曾經是臺灣人民的最大公約數。但20年下來,在許多政治人物「去中國化」、「仇中國化」與「醜中國化」的三化催變下,這句話,愈來愈多人不願或不敢開口說。如果大家仔細回顧的話,就會發現這種認同情感的改變,也是臺灣從亞洲小龍走向亞洲孤兒的分水嶺。
  • 簡報文摘 大陸人與臺灣人
    在大陸的宣傳中,雖然有政治的分歧,歷史的隔閡,但總是說臺灣自古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再加上大陸多少有些氣吞山河的大度,感覺臺灣人就如同大陸的小弟一般,並不太當外人。而且很快又與阿娟一家交好,所以我們對臺灣人,心中沒有太多芥蒂,頂多他們就是受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蒙蔽而已。但慢慢地,還是覺察了一些不同,先說說女人吧。
  • 臺灣美女的自述: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
    身為家中的在臺灣出生的第二代,劉樂妍在臺北長大,但從小聽的是對日抗戰打鬼子的故事,熟悉的是帶著口音的地方話,吃的是菜市場的蔥油餅和約莫來自潮州的長條粽子,更重要的是,她看到長輩多年以來對大陸家鄉的思念。
  • 臺灣人本來就是中國人,不然是什麼人?
    去年,我也上過鄭弘儀電臺節目「挑戰」,我便全程用閩南語和他「交流」。後來他刻意斷基取義,在節目播出前先剪出片段,說我支持威權,反對民主,我也不以為意。因為我一向說真話,臺灣奇蹟發生的時代背景確實是威權體制,從來不是靠他們這群政客嘴炮的民主「,這就是真相。
  • 王炳忠:我是臺灣人,更是中國人
    1親愛的大陸同胞們,你們好,我是王炳忠!同樣的話,二十五年前出現在金門,只是最後的三個字不一樣。1991年,臺灣本島已解除「戒嚴」三年餘,然而靠近大陸的外島金門,仍然處於軍管狀態,位處金門最北端的馬山觀測站,更被視為是「反共復國」的最前線。
  • 大陸人眼中的臺灣
    密碼不失,方能傳承。他們以「忠」、「孝」、「仁」、「義」命名道路。路,不只通東西南北,也通古今。東西主幹叫「忠孝路」,南北縱橫叫「復興路」;還有仁一路、信二路、義三路、愛四路、一心路、二聖路、三多路、四維路、五福路、六合路、七賢路、八德路、九如路、十全路。他們的機場翻修,會一步一個道歉啟事。謙恭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公權更應如此。
  • 【薦讀】一位臺灣人在大陸的親眼所見,徹底顛覆了數百萬臺灣人對大陸的認知
    其實當時的我,對大陸的偏見還是有的,畢竟生活在周圍都是排陸的環境之中,媒體上有關大陸的報導都很負面,所以我跟多數臺灣人一樣,認為大陸食品不安全、水不乾淨、空氣不衛生等等。但讓我開始質疑自己認知的,其實是兩件小事:有一則臺灣的性侵新聞,臺灣媒體寫得露骨挑逗。
  • 大陸人看臺灣:尋找臺灣人溫和敦厚的秘密
    中新網4月18日電 臺灣《旺報》18日刊載投稿文章稱,每一個到過臺灣的大陸客都對臺灣人的素養印象深刻,臺灣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內在涵養和文明,究竟來自哪裡?一個偶然的機會裡,作者找到了答案。文章摘編如下:每一個到過臺灣的大陸客都對臺灣人的素養印象深刻,臺灣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內在涵養和文明,究竟來自哪裡?
  • 臺灣女孩溫情長文:我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
    身為家中的在臺灣出生的第二代,劉樂妍在臺北長大,但從小聽的是對日抗戰打鬼子的故事,熟悉的是帶著口音的地方話,吃的是菜市場的蔥油餅和約莫來自潮州的長條粽子,更重要的是,她看到長輩多年以來對大陸家鄉的思念。
  • 鬱慕明:我是臺灣人,就是中國人!
    臺灣當局給留學美國的學生灌輸的有所謂「反共防共」、「恐怖肅清」和「社會噤聲」,卻並沒有「保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臺灣當局眼中,為了釣魚島和美國老大叫板並不值得,更遠遠沒有防範「共諜」滲透來得重要。 當時的西方世界正值危機,質疑資本主義和尋求變革的左翼思潮上升,臺灣留學生中出現了「左派」。
  • 生於臺灣移民美國定居大陸,他高呼:我是中國人 不是美國人
    舍弟一家於七零年代由臺灣移民美國。當年他的長子立安才三歲,之後立安在美國成長,讀書,看來一切都很順利。到他讀大學時,我去美國旅遊,某日去他家與他聊天,他提到在他求學過程中,常會有美國同學向他說,「你不是美國人,你是中國人,滾回中國去!」也有人說,「你是Chink!」
  • 【原創】臺灣人別說自己不是中國人
    雖然臺灣與大陸分隔已67年,但臺灣還自稱「中華民國」,既然是中華民國,那就是中國,當然這個國名並未得到聯合國的承認,因為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中國的代表。因此,臺灣在名分上只能是一個地區,而這個地區雖然不受中國大陸控制,但因有歷史沿革的依據,它始終是中國的一部分。據說有的臺灣年輕人不認可自己是中國人,而只認為自己是臺灣人,那請問你們的國家是哪個?
  • 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臺灣年輕人自稱「中國人」竟被罵「賣臺」
    編輯:鰻魚臺灣人是中國人嗎?這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由於歷史與政治的原因,使得兩岸人民有所隔閡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現在中國大陸一直努力想消除兩岸之間的隔閡,但是以民進黨當局為首的「臺獨」分子,卻不斷的增加這種隔閡。
  • 大陸人看臺灣:臺灣教授溫文爾雅 待人親切
    大陸人看臺灣:臺灣教授溫文爾雅 待人親切 在我這一屆,有幸請到一名資歷頗深的臺灣教授G,這幾乎是我第一次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傳說中」的臺灣人。  雖然,我愛看臺灣的電視劇和電影,從節目的內容中,似乎了解了不少臺灣的風土人情,但是現實中的和「臺灣人」打交道的經驗卻很少;而這位教授帶給我的整體感受就是,很親切,能與學生打成一片,與大陸學者風格大不同。
  • 臺灣人怎麼過春節?(我在大陸看臺灣)
    &nbsp&nbsp&nbsp&nbsp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nbsp&nbsp&nbsp&nbsp很多大陸朋友會問我:臺灣人也過春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