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我的方方面面看上去都和臺灣的主流學生沒有什麼大的差別。一樣是穿著很休閒的衣服,有時候還會拖拉著一雙拖鞋走來走去。但是,我一張嘴說話,就暴露了:我沒有那一口臺灣腔,讓人一聽,就知道我不是臺灣人。接下來,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就是,他會問我是哪裡人。但詢問的方式不外乎這麼三種:
1、——「你是大陸人?」
——「是啊,我剛從上海來的。」
2、——「你是內地人?」
——「是啊,我剛從上海來的。」
3、——「你是中國人?!」
——!@#¥%……&!
這樣的詢問,我已經歷了好多次,每次遇到第一種或是第二種問法,我會很高興地向他介紹我自己,會有一個積極地響應。但是,有那麼幾次,我被一種驚奇的問法問到說「你是中國人?!」這個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會很不愉快。我常常在想,怎麼在一個同樣講漢語,和我長得也差不多的中國臺灣人面前,怎麼我就成了「中國人」?這句話的前提是,你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我就在想,究竟是什麼讓你覺得自己不是中國人,或者說,你身為臺灣人,有哪些特質?
與這個稱呼相對應的,就是臺灣人的自我認同問題。前段日子,中國新聞網報導說,原F4成員之一的朱孝天因為稱內地為「祖國」, 遭到許多臺灣網友炮轟。他的原話是這樣的,「剛去了趟杭州火車站,看到了一些很不雅的景象。我總覺得,祖國就像是一位風姿綽約的絕代佳人。美麗的她,雙手已經碰到了天堂,雙腳卻還是踩在爛泥巴裡。」這段話獲得大陸網友認同,但有些臺灣人問他「何時要放棄臺灣身份證?」朱孝天第一時間在微博響應:「叫祖國很奇怪嗎?我小時候的教科書裡都是這麼寫的呀,這裡雖然不是我的家,卻是我的文,我的種,我的道德價值觀,還有我的根。」後來,他在微博上這樣寫道:「小時候在臺灣被叫外省人,在新加坡念書時被叫臺灣仔,在美國我是Chinese,在內地變成臺胞。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知道我究竟屬於哪裡。」
臺灣真的和大陸有好多不同,隔絕了大半個世紀,這裡確實已經有了很多不同於大陸的特質。在臺灣這邊生活,開始逐步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情,有一種感覺在心底裡慢慢滋生:在臺灣,我和臺灣人除了語言相通(也僅指普通話或是「國語」),其他的,很多都不通。這個臺灣,我感覺上親切的臺灣,其實我並不了解。而臺灣人,除了和我長得差不多,一樣講普通話(或曰「國語」),但他們,和我很不同。
在臺灣,大街上有呼嘯而過的機車(摩託車),旁若無人,會衝上人行道,也會超越汽車,在汽車之間鑽來鑽去。有位臺灣司機問我對臺灣的道路印象時,我說道臺灣的機車太可怕了。而這位中年司機這樣說道:「臺灣有些騎機車的年輕人,那是連死都不怕的。」
在臺灣,公交車司機的態度好得讓人吃驚。你上車刷卡,他會對你點頭微笑;遇到拐彎,公交車上的標誌牌會顯示說「車輛左拐(右拐),請站穩坐好」;等下車的時候,司機會挨個對每位下車的乘客說聲謝謝。這樣的人情味,讓一同來臺灣的大陸高校學生也都印象深刻。
在臺灣,垃圾回收的規定之嚴格和細緻,也是出乎意料。居民在丟棄垃圾之前,要把垃圾從廢棄物中挑出飲料鋁罐、塑料包材、報刊紙類、玻璃瓶罐、電子產品、廢光碟等33項資源,作為「有用資源」一類;吃剩的果皮、剩菜等作為不可回收的「廚餘」;剩下的,才是真正的垃圾,不可回收,稱之為「一般垃圾」。居民還得用專用垃圾袋裝不可回收的後兩類垃圾,才能合法丟棄。這種「政府專用垃圾袋」價格不菲,3公升的就要25新臺幣,5公升的要42新臺幣,14公升要118新臺幣,按照現在人民幣對新臺幣的匯率在1:4、6左右算下來,價格確實不菲。而其實那就僅僅是一個黑色的垃圾袋而已。我認為是把不可回收垃圾的處理費算到這種專用垃圾袋裡了,所以才會這麼貴。這樣也好,「攤丁入畝」式的做法,誰丟棄的不可回收垃圾多,就要多花錢買專用垃圾袋。走在傍晚北縣的街頭,伴隨著《少女的祈禱》的音樂,常常會看到兩輛垃圾車一前一後到來,居民就在街邊等候垃圾車收垃圾。前一輛是存放各種可回收垃圾的垃圾車,後一輛則是存放不可回收垃圾的車子。由於居民已經做好了垃圾的分類工作,這些垃圾車的工作很輕鬆,就是收集。這樣也就將處理垃圾的部份工作從原來的垃圾處理場,轉到了居民那裡,從而節省了大量的公共資源支出。
當然這樣的垃圾處理,普通居民所付出的精力與金錢,當然是比以前多多了。這樣嚴格的垃圾回收制度要能夠堅持下來,還需要普通居民的高素質和政府的相關獎懲辦法。曾與同是大陸來的交換生聊天,說起這樣複雜的垃圾分類處理,還有要買昂貴的專用垃圾袋來丟棄垃圾時,該同學脫口而出:「可以把全部垃圾偷偷帶出去,找個沒人的地方扔了就行了。」
坦白的說,我也很想這麼幹,但我知道這樣做,一旦發現要處以1500到6000新臺幣的罰款,也就沒了下文。
上面只是臺灣人的三個側面,已經讓我感到了很大的不同。這樣的和我們不同的臺灣人,站在我的面前,我會有很複雜的感情。我不喜歡機車的狂野,讚賞公交車司機的人情味,同時又很敬佩嚴格按政府規定分類回收垃圾的居民。在他們面前,我很有些不知所措。所以,當我在臺灣聽到過兩種不同的聲音的時候,我也體會到,在很多層面,大陸距離臺灣還有一段路要走。
一種是:「你是大陸來的吧?你們現在經濟上來了,但還要搞民主,老百姓的素質也要好好教育,教育好了趕緊來統一我們。」
另一種是:「你是從中國來的吧?我們臺灣現在的成就,在很多方面都是世界一流的,臺灣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或者後天,中國人還要好好做。」
註:以上文章為作者熱情贊助,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和《兩岸青年》微信公眾平臺,謝謝。
========兩岸青年========
投稿郵箱:497748393@qq.com
投稿內容:關於你和臺灣、大陸的所有,字數不限
具體詳情可點擊底部的「閱讀原文」直達徵稿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