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晚上睡不著,長期吃安眠藥。」
「我去廚房拿東西,一個轉身就忘記要拿什麼了。」
「之前我爸爸性格開朗,開開玩笑聊聊他過去的糗事還會哈哈大笑,現在變得脾氣古怪,我們隨便說啥他都很敏感,感覺我們在嫌棄他,怎麼解釋他都聽不進去。」.
老人年紀大了,記憶力會越來越差,活動能力也越來越弱,睡眠質量也不好,這些都正常。老人就是老小孩,鬧鬧脾氣哄哄就好了。很多人都有這種誤解,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城北院區(杭州市老年病醫院)中醫康復科副主任中醫師邱芳暉認為:人們總是把早期痴呆症狀與衰老相混淆,自然而然喜歡用「年紀大」這個理由掩蓋很多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狀,往往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是中度、重度的痴呆了。
馮大伯,80歲,曾經是受人矚目的飛行員,天之驕子。退休後的他身體健朗,沒事逛逛公園,泡泡老年大學,每天活動豐富多彩。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發現自己記憶減退了,行動也遲緩起來。家人覺得是馮大伯年齡大了的緣故,沒有太在意。一次意外跌倒,馮大伯腦部外傷導致顱內大面積出血,不得不入住重症病房。醒來後的馮大伯脾氣變得異常暴躁,剛開始擺著手,不認家人,逐漸不願與人交流,四肢也越來越不靈活。
馮大伯轉入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城北院區以後,邱芳暉團隊對馮大伯進行了全面的評估。邱芳暉認為馮大伯入院前已經出現了痴呆的徵兆,這次症狀進行性加重的主要原因是腦部出血,大面積腦細胞破壞。對此,邱芳暉團隊為馮大伯制定了一套中西醫結合的個性化康復計劃,首先給予腦細胞保護,再通過認知功能訓練、運動訓練等康復計劃,激活其他腦細胞的功能,來刺激腦神經再生。針對老年人神志淡漠、神疲乏力不能配合的特點,給予醒神開竅,益氣的針刺手法及中藥激發大伯的「精氣神」。經過一系列治療後,馮大伯的情緒穩定,能坐在床邊和邱芳暉團隊進行簡單交流。
75歲的王大媽,年輕時性格開朗,朋友頗多,近幾年總是睡不好,每天頭暈腦脹,就像戴了一頂大冬帽出門,記憶力也變得越來越差,不是忘了小姐妹的約定就是錯過了約定的時間。漸漸地小姐妹不再約她出去了。家人帶著王大媽輾轉各大醫院找名醫,長時間使用安眠藥和抗焦慮藥後,睡眠質量依然沒有很好的改善。家人耳聞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城北院區的中醫康復科副主任中醫師邱芳暉擅長老年腦部疾病的診治,便慕名前來。
邱芳暉詳細了解了王大媽發病原因及發病過程,並對她進行了全面檢查,發現王大媽有嚴重的頸椎病,已壓迫頸神經及血管。長期的腦供血不足,導致她的腦細胞供氧不足,進而影響了她的腦細胞代謝,使細胞過早的變性壞死,出現了一系列痴呆早期症狀。邱芳暉通過調整王大媽的藥物,減少抗焦慮藥物的用量,給予擴血管藥物、腦代謝活化藥物等,並結合中醫傳統手法,頭皮針、中藥等改善頭部血液供應、促進腦部細胞活性,改善睡眠。經過一個月的治療,王大媽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好,不僅安眠藥停了,睡眠改善了,而且丟三落四的現象也少了。
記憶力減退:尤其是近記憶力減退是痴呆症早期最常見的症狀。
難以完成熟悉的工作:如患者出現穿衣服的秩序混亂,不清楚做飯菜的步驟等。
語言表達障礙:痴呆症患者經常忘記簡單的詞語或以不恰當的詞語來代替,結果說出來的句子讓人無法理解,與人的交流出現障礙。
時間和地點定向障礙:忘記今天是幾月幾號、星期幾,在熟悉的地方也會迷路,出門在外不知身處何地、所為何事、歸處何在,甚至晝夜顛倒。
判斷力受損:如不同季節應該更換什麼衣服,痴呆症患者不能正確判斷。
情緒或行為的改變:痴呆症患者可能毫無來由的、快速的情緒漲落,顯得極不穩定,也有患者較以往淡漠、麻木。
人格改變:痴呆症患者的為人處世較病前不同,他們變得對親人漠不關心、多疑、易激惹、抑鬱、淡漠、焦躁不安或粗暴等,如自己找不到東西就懷疑別人偷走了。
主動性喪失,興趣喪失:痴呆患者可能變得消極,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消磨時光或終日昏昏欲睡,對以前的愛好沒有興趣。
邱芳暉 副主任中醫師
康復科主任,中西結合碩士。中國康復醫學會老年康復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康復管理委員會常委、浙江省康復醫學會老年病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浙江省針灸學會經絡腧穴分會青年委員、杭州市針灸推拿協會治未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杭州市針灸推拿協會針灸專業委員會委員、杭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普專業委員會委員、杭州市抗癌協會會員等。從事康復科工作近二十年,擅長綜合治療腦血管意外、腦梗塞、老年痴呆、阿爾茲海默病等引起的各類功能障礙。主持浙江省中醫藥科技計劃課題1項,參與多項市級課題研究,參編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普類書籍,發表論文近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