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血獨角獸:未來商業定義者
西方人用「藍血」泛指那些地位不凡、智慧勇敢的精英才俊。藍血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是處於社會頂層的那群人。
而在商業社會,我們認為藍血指的是那些通過極致創新、超強執行和深刻洞察力,從零起步登上商業金字塔的創業英雄。
鑑於此,我們從2018年開始,首次推出「中國十大獨角獸榜」,並將上榜者定義為「藍血獨角獸」(詳細榜單如下)。
所謂藍血獨角獸,我們特指的是那些估值在10-100億美元之間的創業領跑者。他們或是在繁密的商業叢林中發現新的藍海,開創並主宰新品類;或是以技術之力崛起,成為新商業文明的代言者。
總之,在經過外部市場激烈競爭、內部自我進化成長之後,我們認為,藍血獨角獸在市場規模、商業模式、行業格局等方面,具備了定義規則的能力。
他們是未來商業的定義者。
以下推送的報導是中國十大獨角獸榜單的第五篇:《優必選突進》。
技術的博弈,最終還是要回歸市場的爭奪。人形機器人的市場究竟有多大?誰能夠在接下來的戰場中佔領高地,只能交給時間和市場。
/
文 | 《中國企業家》記者 張弘
編輯 | 林文龍 攝影 | 金雨澤
優必選創始人兼CEO周劍一直保持著夜裡工作,第二日午後才出現在公司的習慣。大步流星、行色匆匆,是他在公司的節奏。
但在人形機器人這個前沿的領域,快節奏並不是優必選突進的關鍵。
優必選從2008年依靠自主研發伺服舵機起家,至今已實現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在此之前,為外界所熟知的是軟銀、阿里巴巴、富士康同時注資的人形機器人Pepper以及本田公司研發的面向家庭服務的仿人形機器人ASIMO。
在和國內外AI領域的機器人企業接觸交流的過程中,周劍意識到,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日本等國家在技術上無疑擁有絕對的優勢,中國整個行業起步雖晚,但目前在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道路上走得更快一些。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計,2018年中國服務機器人銷售額將近60億元。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優必選的銷售額是200萬元,2016年就增長到了3億元。周劍稱,優必選有上市計劃,公司正做審計調整,目前的具體銷售數據不方便透露,但2018年優必選的銷售額計劃突破20億元,2019年優必選銷售額將達40億到50億元。
迅猛增長的業績吸引資本頻頻下注。自2013年完成天使輪融資後,優必選相繼拿下啟明創投、科大訊飛的A輪和鼎暉資本、中信金石B輪融資。今年5月3日,拿下騰訊領投的8.2億美元C輪融資,刷新AI領域單輪融資紀錄,成為估值50億美元的獨角獸。
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歷了前些年的投資熱潮之後,國內資本對機器人行業的追逐漸趨理性。松禾成長基金董事總經理馮華告訴《中國企業家》,相對於2016年機器人最火爆時,近兩年資本進入更為謹慎,「小心下手」。他認為不斷迭代的優必選人形機器人具有「陪伴成長」的功能,這也是松禾資本在優必選C輪融資時選擇下注看重的因素之一。
周劍告訴《中國企業家》,早在去年7月就敲定了騰訊的融資,之所以一直拖到今年才落定,主要是因為資本湧入得比較多,超出了最初預設,「於是將財務投資改成了戰略投資,關鍵是看合作夥伴的資源是否能夠為我們帶來場景應用與落地」。2017年12月,優必選聯合騰訊雲小微發布了智能教育娛樂人形機器人Qrobot Alpha;今年2月,優必選聯手騰訊叮噹助手推出個性化智能教育機器人Alpha Ebot。周劍表示,未來與騰訊在AI層面將展開深入合作,並圍繞著人形機器人這一智能終端共同打造服務與內容生態。
周劍認為,從PC端到手機都是被動的交互,未來主動交互的是機器人。他告訴《中國企業家》,騰訊看中的正是優必選機器人的主動交互能力,在交互領域佔有優勢的騰訊重視硬體的改變帶來的機會與價值,「我相信他(馬化騰)一直在考慮下一代交互設備的變化,未來的入口是汽車、是機器人還是什麼,我覺得騰訊特別看重。」
融資敲定前,周劍去和馬化騰見面,馬化騰主要提及機器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動打招呼和挖掘用戶的需求,而這種數據的意義是現在的手機、音箱所不可比擬的。
而未來AI之爭的本質離不開數據的爭奪,在拿到騰訊的投資後,外界有聲音質疑優必選「站隊」,周劍在接受訪時表示不會站隊,並稱和阿里也有類似的產品合作在談,他認為未來優必選在機器人硬體、運動控制方面會佔據技術制高點,「這不是BAT等網際網路巨頭能做或者會去做的事」。今年4月24日,周劍還在其朋友圈曬出了和馬雲在泰國同框的照片。
「護城河」
在去年CES上,優必選展出了一款可以自主上下樓梯的雙足機器人Walker,周劍介紹,Walker分「兩步走」:先是實現to B、後實現to C服務家庭成員。而這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此外還需要大量資金、技術、人才的投入。
不同於優必選在伺服舵機技術上研發十載,國內也有不少公司很快就開始了商業化布局。比如獵豹移動今年5月底發布的第一季度財報首次出現機器人業務且被大篇幅提及,據悉下半年將實現量產。
周劍一直思考短期內做出的集成機器人產品能否形成核心優勢。他曾注意到市面上一些沒有使用伺服舵機技術的智能積木產品,體驗效果並不好。去年接受本刊專訪時,周劍提及自己最初投入五年時間研發機器人的「關節」,主要是為了降低成本,建立技術壁壘。如今優必選認為自己已全面掌握了從2公斤到500公斤不同大小的伺服舵機的量產能力,周劍說優必選深圳工廠的伺服舵機月產量可以達到60萬個到100萬個,而每個舵機的單價做到了大幅度低於市場價。
一位不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家》,深圳周邊聚集了很多做集成機器人的小作坊,也有不少做伺服舵機的公司,成本普遍低廉,難有技術保證。對於優必選而言,如果不久的將來出現一家突破伺服舵機技術且其成本更低,這會不會構成一種威脅?
或許對手在悄然崛起。馮華告訴本刊,國內現在有不少創業公司和團隊在做人形機器人,比如成立於2016年的樂聚機器人,其聯合創始人兩位有哈工大博士背景,也在自主研發舵機技術,並於2017年8月獲得了來自騰訊的5000萬元戰略投資。
周劍認為,目前行業最大的問題在於都在做產品,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更沒有清晰的戰略布局。他說,任何一項技術的突破都需要時間。他認為,優必選依靠自主研發十年的伺服舵機技術構築起來的「護城河」並無量化標準,未來能夠實現真正的實用、穩定和商業化,「老百姓真正買得起」或許才是最大的衡量標準。
此外,優必選的優勢並不只在做伺服舵機,還包括對舵機背後的控制算法、機器視覺等方面的布局。「機器人就像一個人一樣,不光把軀幹搭起來,還要去訓練他。讓機器人為人類服務,是一個綜合軟體和硬體控制系統在內的問題。」周劍說。
對於硬體技術的創新,周劍強調,並非一夜之間一行代碼就能寫出來,「需要時間,慢慢積累,具備優勢的硬體技術非一夜之間就能追趕上」,場景應用的反饋對於技術的穩定、商業化成本降低也會有所幫助。
除了技術,創始人的綜合運作能力能夠幫助公司走得更遠,這也是資本所青睞的。馮華在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說,「一家公司是要有懂技術、懂產業的人帶領它往前走,而不僅僅是技術本身的問題。」
但技術上的布局並非不重要,據周劍介紹,優必選每年在研發領域的投入佔到45%,他本人也極為關注國外技術的發展。5月底,去年被軟銀收購的波士頓動力公司傳來將於明年上市主要用於家庭的四足機器人SpotMini的消息,這也是波士頓動力成立26年來首次實現第一款產品的量產。波士頓動力機器人算法較為先進、投入成本高,不過在周劍看來,波士頓動力要實現to C層面商業化布局尚有很大的難度。
技術的博弈,最終還是要回歸市場的爭奪。人形機器人的市場究竟有多大?誰能夠在接下來的戰場中佔領高地,只能交給時間和市場。
張弘 zhanghong@iceo.com.cn
2018(第十八屆)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暨粵港澳大灣區南沙論壇將於6月29日至7月1日在廣州南沙舉行,人工智慧、新零售、大健康、金融科技等領域最熱門的獨角獸公司、數十位頂級投資人、最創新企業領導人齊聚南沙,探討「商業新動能」,優必選首席戰略官任健已確認出席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暨粵港澳大灣區南沙論壇,想要現場聆聽任健演講,點擊下圖報名。
值班編輯:耿黎明
審校:武昭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