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君本想說說春晚,可是昨晚看完後一時間不知該怎麼說,相信你們懂的,所以還是說說猴年吧。大年初一,中國傳統的猴年模式開啟。屬猴的今年是本命年,周刊君祝你今年行大運。不屬猴的未來十一年中都會遇到本命年,周刊君提前祝你行大運。
鬥轉星移,送走未羊(乙未羊年),迎來申猴(丙申猴年)。為啥要把猴與申時相對應呢?民間有說法雲,猴擅長伸屈攀登,有伸展之意。
又有說,申時(15時至17時)日頭偏西,氣候清爽,猴群下山覓食,十分活躍,於是人們就把申時與猴子聯繫在了一起。
「猴」與「侯」諧音,「侯」為中國古代的爵位之一。一隻猴子騎在另一隻猴背上,有「輩輩(背)封侯」之意。
猴子如果騎在了馬背上則是「馬上封侯」,猴成了象徵升遷的吉祥物。
因此,猴的形象總是和桃子連在一起,「靈猴獻壽」就像「松鶴延年」一樣,都寓長壽之意。
古人常把猴子稱為猿。自古以來,長江三峽兩岸,多為野猿棲息之地。
有一種警世叫「猴思三不」。
三隻猴子神態各異,或用手捂著耳朵,或用手蒙著眼睛,或用手捂住嘴巴,代表不看,不聽,不說。
其源自《論語》:「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
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聽的不聽,不該說的不說。這難道不是處世之中的一種睿智與豁達嗎?
我國很早就懂得馴養猴子用以表演節目,晉人傅玄的《猿猴賦》裡有過生動的描寫。當時演員可以很嫻熟地指揮猴子穿衣、脫衣、翻筋鬥、騎羊、騎狗、騎馬。
唐代的馴猴技藝,更是引人注目。唐僖宗時有一耍猴的藝人,他馴養的猴子,能夠像臣子一樣站班朝見,能磕頭作揖,僖宗十分賞識,封他官職。而唐代詩人羅隱屢試不中,心中鬱悶,寫了一首《感弄猴人賜朱紱》,大有「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無奈。
到了清代,馴猴表演不僅是簡單的翻筋鬥、倒立等動作,而且讓猴子戴著面具摹仿戲劇人物,還讓猴子與其它動物合作同臺獻技,比如猴子表演扶犁,狗則代替牛拉犁,配合十分默契。
中國至今還存在著尊猴為「祖神」的一些少數民族。
藏族舉行盛大慶典的「跳神」儀式中,仍保留著頭戴猴王面具的舞蹈。
湘西地區的苗族,至今仍保留一種民族舞蹈,稱「猴兒鼓舞」。
日本有一種「猿樂」,又稱「申樂」,是日本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伎藝表演。據專家考證,該樂種是由唐代散樂(雜技)傳入日本後,逐漸演變發展而成為一種以滑稽為特色的祭神舞。
明代,由仿生學原理而創建的「形意拳」中,又派生出「猴拳」拳術,充分顯示出猴拳騰、挪、閃、躍、猛的特點和韻律美,在武林中獨樹一幟。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猴王孫悟空是最讓人佩服的,他大鬧天空,護送唐僧西天取經,終成鬥戰勝佛。至今,京劇舞臺上關於孫悟空的猴戲,一直頗受人青睞。
1956年,畫家劉繼卣為中國經典名著《西遊記》創作的《大鬧天宮》組畫,一經出版便深受大家喜愛。
1986年,「六小齡童」在電視劇《西遊記》中,塑造出一個嶄新的孫悟空形象,馳名大江南北。今年是猴年,也是這部經典誕生的第30年。
所有想到的猴年祝福
兔子先生都獻給了你
七年後就是兔兒年了
答應我
你們的熱情不要退卻
好嘛!
▓文章為有意思(ID:youyisi_cn)綜編,轉載務經授權。
投稿或版權合作:✉ youyisitougao@163.com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瀏覽|味至濃時即家鄉,我家年夜飯少不了這道菜
點擊圖片瀏覽|從一個人的坐姿就能看出一個他的為人?
點擊圖片瀏覽|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
-有意思大家族-
有意思網 | 中國新聞周刊 | AutoMan | 大人的玩具 |
開Fun | 反觀 | 財迷 | 劇逗 | 百萬莊的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