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態是黑龍江農業最靚的底色。如何發揮綠色優勢,讓「中國飯碗」多添優質的龍江糧?龍江人高起點攻堅——「變大路貨種植為精優品種植,變單一種植為多元種植,變分散種植為集約規模種植,增加高端優質綠色產品供給」。2019年,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以綠興農、以質興農的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目標直指優質農產品供給數量鞏固、質量提升、高效多元。
春播過後,全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呈現「一增二減」,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大豆增,玉米、水稻減;非優勢產區的玉米面積大幅調減,大豆種植區域向單產更高的一、二積溫帶南擴,在積溫偏低的井灌稻區和渴水及低洼易澇稻區開展水稻休耕試點,在西部半乾旱地區發展耐旱的雜糧雜豆,在大中城市周邊和沿邊縣市擴大蔬菜種植,在西北部冷涼區和山區半山區力推市場俏銷的寒地堅果和北藥,在農牧交錯區發展更有利畜禽健康的飼料飼草作物。
布局科學,政策更得力。全省各級農業部門第一時間釋放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信號:還未出正月,省農業農村廳就向社會公布了耕地輪作休耕試點政策;剛進陽曆3月,又將大豆玉米生產者補貼政策向農民詳解;積極協調省財政廳安排農業良種化工程資金2000萬元。研究制定了《黑龍江省2019年農作物優質高效品種種植區劃布局》,將各積溫帶詳細的用種指南陸續發放各地。投資7012萬元,新增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1000萬畝以上;落實農業「三減」高標準示範基地面積4000萬畝,增施有機肥1800萬噸;利用省級財政1000萬元資金,新建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網點1500處;在80個縣(市、區)建設2000個病蟲鄉村監測點,落實全程一體化綠色防控示範項目,預計可減少農藥浪費2000噸以上,減少農藥包裝廢棄物200噸以上。
然而,春耕以來,乾旱、階段性低溫等不利天氣接踵而來,糧食生產遭遇嚴峻挑戰——西部地區發生較大面積春旱,進入6月,全省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比常年偏低1℃~2℃,同時降水偏多,日照時數偏少。
面對乾旱和低溫寡照的雙重挑戰,全省農業系統因勢利導,採取封墒保墒整地作業全力抗旱保苗:指導一、二積溫帶不起壟直接開展平播,水分適宜的地塊實行一條龍整地作業,哈爾濱西部、綏化西部、齊齊哈爾地區重點推廣免耕播種和坐水種,水田實行節水整地;組織各地加強旱田鏟趟、放寒增溫,加強水田水層管理、淺水灌溉、提高地溫;加強病蟲草害監測,落實設施棚室保溫措施。
由於應對及時、措施得力,不利的條件並未阻滯春耕一役的全面勝利,新糧生產奪取了歷史少有的好苗情——苗齊苗全苗壯,豐收的基石已然築牢。
悠悠新綠給人以無限希望,天然好糧讓國人對中華糧倉充滿敬意。而為了建好沃野千裡的綠色糧倉,為了給「中國飯碗」裝進更多龍江優質好糧,我省綠色發展早已先行。
從一村一屯的小流域治理到一江一河的大流域保護,從「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的實施到建立黑土地保護長效機制,從推進秸稈還田到開展農業病蟲害全程一體化綠色防控,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綜合運用,近年來我省全方位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踐行綠色發展——
十年來,省財政累計投入17.03億元用於深松整地補助,全省旱田耕層平均提高6釐米,每畝增加蓄水能力4.4噸;自2015年起組織實施國家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510.2萬畝;2016年開始耕地輪作試點;2018年增加了休耕試點,建立省級保護性耕作示範縣25個。近兩年,僅省縣兩級財政就投入110億元用於秸稈綜合利用,推廣秸稈還田。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從2017年的64%提高到2018年的70%以上,今年有望達到80%。全省綠色食品產業蓬勃發展,綠色食品認證面積已達7396萬畝,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650萬畝,其中歐盟標準有機食品認證面積165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原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