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裡嫩。
說到電視劇《穿越時空的愛戀》,想必對於80、90後的人來說,絕對是很經典一部穿越劇,其中最讓觀眾們印象深刻的便是女主做北京烤鴨那段。
看著那從一隻鴨子進化成一道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不得不說那真的是一種折磨人的存在,再看看那些演員吃烤鴨時的表情,可以說此時除了「想吃」這個想法在腦海裡刷屏就再也沒有什麼念頭!
那麼對於這隻優秀的北京烤鴨,你可知它的歷史由來?它又是如何煉成的?以及它的吃法有什麼呢?
烤鴨的歷史
要說北京烤鴨的歷史呢,咱們先得說說這烤鴨的歷史。現在我們說的烤鴨,最早的時候叫做「燒鴨」。
文獻中最早的記載是在唐朝,當時的燒鴨……怎麼說呢,真的是「燒」的:把活鴨子放在一個大籠子裡,裡面堆上炭火,鴨子一邊跑一邊給它灌調好的醬汁,最後把鴨子活活烤死拉倒。
不得不說這種吃法實在太過生猛了,鴨子死前一定是非常絕望的吧。後來到了元朝,太醫忽思慧有本《飲膳正要》,其中提到了「燒鴨」的做法:「雁(鴨)一個,去毛、腸、肚,淨羊肚一個,退洗淨,包雁(鴨)蔥二兩芫荽末一兩。」
由此便能看出這個做法比唐代「文明」多了,但和今天的烤鴨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而我們大家今天熟悉的北京烤鴨呢,最早應該是誕生於明朝。
不過這種烤鴨也不是北京原生的,而是從南京傳入的。我們都知道,明朝最早是建都於南京的,後來到了永樂朝才遷到北京。而這種吊爐烤鴨的方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從南京傳到北京的。
具體的時間呢按記載是在永樂十四(1416),在明北京城的米市胡同那兒開了第一家便宜坊老店,據說店門口的牌匾上還有「金陵」二字。
而一直到清朝,《帝京歲時紀勝》「時品」一篇中還有「南爐鴨,燒小豬,掛驢肉……」的說法,可見這「南鴨北渡」是確鑿無疑的。永樂年間的老便宜坊,也就成了今天北京烤鴨的鼻祖。
一隻優秀的烤鴨煉成
吃北京烤鴨,最好的季節是秋天,其次是春冬季。
秋天時鴨子的脂肪最為肥厚,而夏天填餵出的鴨子容易「掉膘」,烤出來皮薄有花紋。鴨子的選擇,大致有下面這幾種:
在很多規格較大的烤鴨店裡,待烹的鴨子是有編號的,甚至會給食客一張「烤鴨證書」告知:「您食用的是本店第××只烤鴨」。有的還會附上條形碼供食客追本溯源烤鴨信息,確保食品安全。
一般來說,一套完整的烤鴨步驟是:開—掛—烤—片
切下鴨掌鴨翅,用鴨撐子撐好鴨胚,向鴨腔裡打氣,使其皮肉分離。講究的烤鴨為了外形完整不做開膛,只在翅膀下開四釐米長的小口,內臟由刀口掏出。
晾乾鴨胚一來可以排酸去掉鴨腥味,烤制完即使冷卻也不會散腥;二是可以收縮皮下脂肪,使烤出的鴨皮更加入口化渣。
而說到烤,就不得不提到北京烤鴨的兩大派系。一派是以便宜坊為代表的燜爐烤鴨,另一派則是以全聚德為代表的掛爐烤鴨。
從前一隻鴨子烤得好不好,要看鴨皮是不是棗紅色,鴨子冷了會不會腥。現在有的店也會把鴨皮烤成琥珀色,看起來同樣誘人。
順帶一提下江湖傳說中的叉燒法烤鴨:以一叉一鴨的方法手持烤制,因須逐只手工操作,產量低,費工時,已逐漸式微。
此外吃北京烤鴨不能急,得按耐住饞蟲,等師傅飛刀將其片成一盤花。
烤好的鴨子不等鴨脯凹陷,趁熱片切,四斤左右的鴨子,要片一百多片,多以一百零八或是八十八片為佳。如果是按照片鴨的順序來裝盤,一般來說是皮一盤、胸一盤、腿一盤。
片法各家店都有講究:有的是要皮肉分離,有的則要片片連皮帶肉;形狀上有的片成魚鱗狀,仿若花瓣;有的片成丁香葉,或是柳葉條,但都要大小均勻。
食用一隻烤鴨的正確方式
北京烤鴨肉質比較肥,所以最好不要直接吃,著名的烤鴨三吃,也是因此而誕生。
荷葉餅裹著吃:甜麵醬抹在荷葉餅上,裹上烤鴨片、蔥絲、黃瓜條等等,甜麵醬帶來濃鬱鹹甜味,蔥絲帶來熱烈辛辣感,北京人的豪爽也被包入了烤鴨文化!
蘸著蒜泥醬油吃:蒜泥的辣感有別於蔥絲的直接,咀嚼中更大作用是刺激味蕾;再配合醬油的厚重滋味,一股獨特的蒜香味便油然而生!
鴨皮蘸白糖吃:梅蘭芳先生發明的吃法!鴨皮酥脆,但卻油膩;以白糖輔味,入口柔和,而且利於梅先生護嗓!
此外,還有一種烤鴨的吃法,是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存在。懂行家的老饕,都喜歡將烤鴨,配著它吃!
那就是——荷葉餅卷烤鴨搭配啤酒,烤鴨卷鹹甜交雜,口感豐富有層次;啤酒則潤入喉嚨,緩解餅的乾燥,清甜可口。
夾了好幾筷子的蒜泥醬油烤鴨時,別忘了來口啤酒,清爽一下味蕾,弱化辣味的刺激,減輕舌尖負擔。
吃完鴨皮蘸白糖再喝酒,這樣才能品出鴨皮的熱乎鬆脆,也能回味啤酒的順滑純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