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長的中美洲有七個國家,為什麼沒有統一成聯邦國家?

2020-12-23 環球情報員

西班牙殖民地的極盛時期包括了除了巴西以外的幾乎整個南美大陸,再加上墨西哥和中美洲。19世紀獨立運動席捲西屬殖民地,南美大陸上先後有12個國家獨立出來,總面積達到930萬平方公裡。

▲西班牙在美洲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

相對於西班牙殖民地的破碎,同樣在南美洲的葡萄牙殖民地卻維持住了完整,成為一個國家巴西,反而成為南美洲最大的國家,面積達851萬平方公裡。

更有甚者,中美洲總面積只有52.3萬平方公裡,卻存在著7個國家,最小僅2.1萬平方公裡。即使比起破碎的南美各國也是非常小的。那麼,為什麼中美洲會有那麼多國家?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統一的聯邦?

▲2018年中美洲七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數據

一、中美洲的殖民歷史

中美洲是連接南北美兩塊大陸之間的狹長地峽,處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之間,最窄處只有60多公裡。巴拿馬運河開通後,中美洲成為溝通兩洋的戰略重地。

為了有效統治遼闊的殖民地,西班牙人於1519年在墨西哥首先設立「新西班牙總督區」,此後又設立了秘魯、新格拉納達、拉普拉塔三個總督區。

▲西班牙殖民地的總督區設置

由於新西班牙總督區的管轄範圍極廣,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乃至美國西南部都包括在內。於是,殖民當局又在其內部設立若干個都督區,其中的瓜地馬拉都督區專門負責管理中美洲。

雖然中美洲的總面積不大,但地形狹長,被山地和叢林分割成多個區域,管理很不方便。殖民當局便在瓜地馬拉都督區內部再設立六個行省,分別是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和恰帕斯。只有中美洲才設行省,墨西哥由總督區直接管理。

西班牙人在南美洲發現了豐富的銀礦,再加上大片未開發的土地,使大批西班牙平民和商人紛至沓來,漸漸改變了這裡的人口構成。這些歐洲移民的後代被稱為土生白人,基本上都是印歐混血兒。

▲殖民地時代,正在南美咖啡種植園裡勞動的黑奴

18世紀末,這些土生白人已經成為西班牙殖民地的主要人口。他們是殖民地經濟活動的主力,經營著礦山、大莊園和對歐貿易,擁有大量的財富卻沒有相應的政治地位。

因為西班牙政府規定,殖民地官員必須是出生於西班牙本土,殖民地出生的土生白人不能當官。這就剝奪了土生白人參與政治活動的權利,成為引發殖民地獨立運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殖民地獨立風潮

由於西班牙殖民當局的歧視政策,土生白人漸漸地不再把自己看作是歐洲人,而是印第安人的後代。這種情況普遍發生在整個南美大陸,加重了土生白人和西班牙殖民者的矛盾。

印第安人處在殖民當局的殘酷統治下,從來沒有停止過武裝鬥爭,儘管歷次起義都遭到失敗,但慢慢爭取到了土生白人的支持,使反抗西班牙殖民當局成為南美社會的共識。

19世紀初,歐洲爆發了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近代思想啟蒙運動和民族解放風潮越過大西洋刮遍了南美大陸。與此同時,西班牙本土受到了法國大革命的劇烈衝擊。

▲起義的黑人首先在海地獲得獨立,成為第一個南美洲獨立國家

1808年6月,拿破崙入侵西班牙,使西班牙陷入了長時間的混戰,嚴重削弱其對南美洲殖民地的控制。趁此機會,南美洲拉開了爭取殖民地獨立的大幕。

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是海地,該地是法國從西班牙搶走的殖民地,起義的黑人通過艱苦的武裝鬥爭,並巧妙地利用英法西等國之間的矛盾,在1803年實現了國家獨立。受到海地獨立的鼓舞,西屬南美殖民地展開全面的獨立鬥爭。

▲阿亞庫喬戰役是南美大陸獨立戰爭中的最後一次大捷

1810年9月,新西班牙總督區的直轄屬地墨西哥首先發生暴動。緊接著其他三個總督區也都有民眾響應,1816年開始,南美各地爆發爭取獨立的戰爭。

1818年,獨立運動在秘魯總督區最早獲得突破,其下轄的智利都督區宣布成立第一個獨立國家「智利共和國」。隨後,秘魯總督區其餘部分成為「秘魯共和國」。拉普拉塔總督區分成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玻利維亞。新格拉納達總督區則變成「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西班牙承認南美獨立的儀式,雙方穿著相似,預示著革命並不徹底

1821年,墨西哥也獲得獨立,新西班牙總督區連同其下轄的瓜地馬拉都督區一同被廢除,中美洲的六個行省搭著順風車脫離了宗主國西班牙。

南美新獨立的國家基本上是按原先殖民地的行政單位來劃分的,瓜地馬拉都督區一直受新西班牙總督區管轄,因此中美洲併入新成立的墨西哥,看起來是個很自然的選擇。

緊挨著墨西哥的恰帕斯行省首先宣布併入墨西哥,並呼籲另外五個行省追隨自己,墨西哥等不及他們談出結果,出兵吞併了整個中美洲。就這樣,中美洲第一次獨立僅維持了不到一年。

三、破碎的南美洲

爭取到獨立後,南美洲各國首先面對的問題是如何組建國家。對南美洲的土生白人來說,除了宗主國,各殖民地的地位是平等的,從來沒有統一的傳統。

解放運動的主要領導者玻利瓦爾,他最初計劃統一全部的西屬殖民地,組成一個類似於美國的聯邦制國家。在他的堅持下,新格拉納達總督區直接成為「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然後他打算以此為基礎擴展到整個南美。

▲大哥倫比亞共和國是南美統一的試驗場,但試驗很不成功

但是玻利瓦爾的計劃從一開始就遭到內部的反對,他的實力與威信都不足以整合起各殖民地的勢力。南方的獨立運動同樣有一位領導者聖馬丁,各方面不亞於玻利瓦爾。雖然聖馬丁後來主動退出了權力鬥爭,但玻利瓦爾對南方各國的影響力始終不是很強。

在獨立運動中,各殖民地的大莊園主、大商人也加入到隊伍中來,並取得一定的領導地位,他們趕走殖民地官員的根本目的是取而代之,維持現有的政治格局。

▲據稱解放者玻利瓦爾臨終前曾嘆息:我們永遠不會幸福

另一方面,受到地形和宗主國的限制,各殖民地之間的經濟依附性很弱,各自出產的金銀、咖啡、蔗糖等初級農礦產品的市場主要是在歐洲,工業又很不發達,需要從歐洲輸入工業品。

南美洲的地形也限制了大聯邦國家的出現,山脈、沙漠、熱帶叢林等惡劣地形條件,使各殖民地之間的交通極不方便,人員和商品很難流動起來,還不具備整合為一個國家的客觀條件。

▲破碎的南美洲版圖

因此各獨立國家的上層政治人物更希望直接跟歐洲國家打交道,而不是處在一個強有力國家的管制下。民眾也缺乏統一的意願,玻利瓦爾的大聯邦計劃從各方面看都很難成功。

不僅如此,玻利瓦爾連「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內部的分裂力量都無力應對,這個大聯邦的試點國家僅僅維持了7年,便分裂為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巴拿馬四個國家。

四、短命的中美洲聯邦

跟南美各國相比較,中美洲各行省更像是他們的微縮版,同時存在贊成統一和分裂的政治派別。而墨西哥的內亂又給了中美洲獨立建國的機會。

墨西哥雖然取得了獨立,但這僅僅是各派勢力暫時的妥協,主導後期獨立運動的領袖伊圖爾維德稱帝,遭到各派別的反對,導致內戰爆發。面對墨西哥的亂局,中美洲各國決定與其脫鉤,瓜地馬拉作為原都督區的首府,首先宣布獨立並成立「中美洲聯合省」。

▲墨西哥獨立是各方勢力妥協的產物,伊圖爾維德卻自稱皇帝,引發更大的混亂

出於歷史的慣性,其他四省先後加入「中美洲聯合省」。只有恰帕斯省由於緊鄰墨西哥,經濟上對其的依附性較強,因而願意留在墨西哥內,從此成為墨西哥的一部分。

但是,墨西哥在21世紀之前,一直處於外敵入侵、內部革命、軍事獨裁交替進行的混亂之中,恰帕斯因為地處墨西哥的最南端,政府統治基礎薄弱,而變成最貧窮、最落後的一個州。

1825年,「中美洲聯合省」改名為「中美洲合眾國」,這是中美洲第一次建立自己的國家。首都是瓜地馬拉,各省的地位平等,類似於美國那樣的聯邦制國家。

▲中美洲聯合省或中美洲合眾國的國旗和國徽

儘管合併為一個國家,但中美洲內部同樣存在激烈的紛爭。代表大莊園主利益的保守派主張維持現有土地制度,更傾向於各省獨立,而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自由派要求土地改革,希望保持住聯邦國家。

保守派和自由派普遍存在於中美洲各國,由於中美洲被山地和叢林分割得支離破碎,各省的地理條件各不一樣,使得這兩派在不同國家內部的力量對比也不盡相同。

瓜地馬拉和薩爾瓦多土地肥沃,擁有最多的大莊園,保守派勢力較強;宏都拉斯和尼加拉瓜土地貧瘠,更側重於發展商業,自由派力量佔優;哥斯大黎加的小農場主較多,經濟上依賴於哥倫比亞地區,不大參與兩派的紛爭。

▲中美洲雖然狹窄,但山地密布、平原侷促,經濟極不平衡

兩派圍繞著土地所有制和政治權力的矛盾越來越激烈,無論哪個派別上臺,另一個派別必然會反對,並積極謀求推翻對方的執政地位。矛盾漸漸激化後,雙方開始動用武力來解決分歧,各省頻頻爆發內戰。

中美洲合眾國雖然名義上有總統和國會,但沒有強力的政府和統一的軍隊,對各省的制約能力非常弱,基本上是個空架子。1838年4月,尼加拉瓜的保守派推翻自由派政府,首先宣布退出中美洲合眾國,一年內其餘各省也紛紛獨立,中美洲合眾國徹底瓦解。

▲中美洲合眾國分裂後,中美洲再也沒有合併的機會

這是中美洲唯一的一次統一,在殖民地獨立風潮的帶動下,各省的高層和普通民眾都有統一的意願。但政府的實權更多地掌握在保守派手中,為了保持殖民地時代的土地制度,他們不願意出現強有力的政府。錯過這次機會,中美洲統一的希望便破滅了。

中美洲還有兩個國家巴拿馬和貝里斯的情況比較特殊,巴拿馬此時屬於大哥倫比亞共和國,與中美洲聯繫甚弱。貝里斯早在17世紀後期便被英國人佔領,一直是英國殖民地,跟西屬殖民地的獨立運動無關。

五、混戰不休的中美洲

中美洲合眾國沒有了,可保守派和自由派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這兩派一邊用武力推翻本國執政的敵對派別,一邊還要支援鄰國同一派別的武裝鬥爭。因此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各國內戰以及相互之間的戰爭一直沒有中斷過。

在自由派佔優的幾個時期,出現過恢復中美洲聯邦的行動。1842、1852、1896、1921年,先後四次由若干個國家組成更大規模的聯邦國家,但最長兩年、最短一個月全部夭折。

長期的戰爭中,保守派藉助更多的政治和經濟資源,與軍隊結合得越來越深,最終產生了軍事獨裁政權,中美洲各國先後都走到了這一步,離統一的目標更加遙遠。

▲美國聯合果品公司在中美洲的勢力越來越強,到處插手各國政治

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後,中美洲的戰略地位急劇上升,美國出於掌控運河的需要,支持中美洲各國的保守派,防止中美洲再次出現合併為大國的可能。

二戰後,社會主義思想被中美洲的部分自由派接受,蘇聯開始插手中美洲事務。美國便加大了對各國保守派和軍事獨裁的軍事援助,以鎮壓自由派武裝,這些都加劇了中美洲的戰亂。

▲兩洋運河最早是中美洲合眾國提議修建的,最後卻選擇了巴拿馬

中美洲也進行過一些整合各國資源的嘗試,期望能加速經濟發展。1960年,中美洲各國成立共同市場,希望首先在經濟上實現一體化。但很快發生的戰爭使這個進程被拖延了20年。

1969年的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之間因為一場足球賽而爆發了戰爭,真實的衝突原因是宏都拉斯驅趕十幾萬薩爾瓦多移民,引發兩國對立。仗只打了五天,兩國卻敵對了11年,中美洲共同市場根本無法運行。

▲宏都拉斯驅趕薩爾瓦多移民,才是引發足球戰爭的真正原因

另一方面,二戰後民族解放和民主化思潮也影響到了中美洲,各國紛紛爆發反對獨裁的內戰,並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20世紀末才基本平息,建立起新政府。直到這時,中美洲共同市場才有了實施的條件,但這也只是邁出了微小的一步。

中美洲的另外兩個國家,貝里斯在1981年脫離英國宣布獨立,該國的官方語言是英語,與原西班牙殖民地在各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巴拿馬直到1903年才脫離哥倫比亞,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經濟上跟中美洲國家的關係也不深。

可以說自從獨立以來,中美洲各國就沒有真正太平過,各派政治勢力輪流上臺,以至於最後普遍出現軍事獨裁政權,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先後還政於民。

▲運河給巴拿馬帶來繁榮的經濟,與哥斯大黎加並列前茅

直到現在,中美洲各國的戰爭遺留問題,比如地雷、傳染病等等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國民經濟發展停滯,民生艱難,比起南美洲其他國家,仍然屬於最落後的行列。

只有哥斯大黎加因為遠離中美洲的紛爭,憑藉較發達的農業和旅遊業,如今的人均GDP達到12000美元以上,屬於中美洲最幸福的國家。其他中美洲各國的人均GDP不到哥斯大黎加的一半。

中美洲諸國至今無法統一,既是因為地理條件和殖民當局的刻意安排,也與經濟不平等導致的政治分化有很大的關係。這種分歧最終上升到戰爭和軍事獨裁,撕裂了各國內部以及鄰國之間的關係。一百多年來,中美洲各國相互脫離已久,重建大聯邦的可能性已經極小。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春秋時期沒有統一的中國竟然有幾百個小國家 看看你是哪個國家的
    春秋初期,各個小國家一大堆,可以說一個城市就是一個國家,雜亂不堪。如果不統一,我們可能也不用坐高鐵了,有種說法古蜀人和蜀國不是完全一樣的。春秋時期蜀國統治階層可能來自於商末年位於秦嶺東側的部落,被商朝打到四川去的。後來周伐商他們也參與了;而巴國則是萬年土著,和蜀國文化應該相差很大。
  • 統一聯盟黨主席紀欣:臺灣的前途在於國家統一
    在這個階段,紀欣仔細觀察臺灣社會,發現無論她做什麼,臺灣社會都充滿「統獨矛盾」與「省籍對立」,她慢慢了解,臺灣不缺隱性的統派,而是缺乏能夠挺身而出、大聲疾呼「臺灣的前途其實是在於國家統一」的人。有了這樣的認識,紀欣開始研究兩岸關係,並加入中國統一聯盟,走上了統一運動這條路。
  • 地中海和加勒比海有什麼共同點?沿岸國家多
    波赫的這段海岸被克羅埃西亞擠在一個狹長半島內,很難利用開發。波赫西南是小國黑山,曾與塞爾維亞在前南斯拉夫解體後組建了南聯盟。黑山在2006年獨立後,塞爾維亞就成了內陸國,與大海徹底絕緣。除了黑山,巴爾幹半島瀕臨地中海的國家還有阿爾巴尼亞、希臘。需要說明的是,土耳其也算「半個」巴爾幹半島國家。
  • 維護國家統一的黑奴解放者 林肯
    他被人們稱讚為「新時代國家統治者的楷模」。 林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因此他沒有接受過多少正式教育。但他從小勤奮好學,一有機會就向別人請教,靠自學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十九歲時,林肯第一次見識了外面的世界,他乘船順著俄亥俄河進人密西西比河到了紐奧良。旅行中見到的黑奴的悲慘生活,深深地刺痛了林肯,他暗下決心:只要有機會,就要推翻蓄奴制度。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國家概況
    1947年,聯合國將密交美國託管,後與馬紹爾群島、北馬裡亞納群島和帛琉構成太平洋島嶼託管地的四個政治實體。1965年1月成立議會,此後密不斷要求自治。1969年,密開始就未來政治地位同美國談判。1979年5月10日通過憲法,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成立。1982年與美國正式籤訂《自由聯繫條約》,1986年11月3日該條約生效,密聯邦正式獨立。
  • 世界上國土最狹長的國家,與中國相對,首都是西班牙的守護神
    世界上國土最狹長的國家是哪裡?答案是南美洲的智利。 位於南美洲西南海岸的智利國土南北長達4270公裡,東西均寬卻只有180公裡。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脈貫穿南美大陸,也成了智利和阿根廷的國界線。
  • 盤點臺灣的「邦交國家」,唉!
    2016年冬至日剛過,臺灣又失掉了一個「邦交」國家,這個聖誕+新年怎麼過啊?我們有空可以盤點一下,臺灣還有多少個「邦交」國家。臺灣今天和非洲的「聖多美普林西比」失去了「邦交」關係,而且是人家主動斷交的。這個國家,真的很小,小得比臺灣還小好多好多好多,不過人家是主權國家,正經主權國家,在聯合國是有席位的。這個消息在國內媒體上沒有什麼發酵,不過大多數網媒都報導了。
  • 中美洲的瑞士——哥斯大黎加
    近年來哥斯大黎加的Tenorio火山國家公園成了旅行者的熱門目的地,沿途美景不斷,著名的瀑布與藍色的瀉湖更是讓人覺得恍若進入世外桃源一般。有趣的是,斯達黎加是世界上首支不設軍隊的國家,將軍費全數轉向社會福利、教育和文化支出。正如198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哥斯大黎加總統阿里亞斯的演說:「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教師之國,所以我們關閉了軍營。
  • 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智利擁有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
    東同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國土面積756715平方公裡。智利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和漁業資源。是世界上銅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又是世界上產銅和出口銅最多的國家,享有「銅礦王國」之美譽。境內的阿塔卡馬沙漠是世界旱極。此外,它還是世界上唯一生產硝石的國家。
  • 牧牧看世界4:智利,世界上最狹長、南美最富裕的國家
    一、前言世界上最長的國家是哪個?應該是俄羅斯。如果問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是哪個?是智利。智利的南北長度為4352公裡,東西最窄處96.8公裡,最寬處362.3公裡,像一根長條麵包,是不是?,也是南美洲首個加入該組織的國家。
  • 歐美國家的後花園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的中心地帶
    在國外,也有一個「後花園」國度,它就是多米尼加,因其中世紀的人文底蘊和加勒比海的無敵海景被譽為「歐美國家的後花園」,用得天獨厚來形容多米尼加的旅遊資源再恰當不過了。在加勒比海附近有很多美麗的國家和小島,多米尼加是最漂亮的!這是由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多米尼加共和國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的中心地帶,北瀕大西洋,南臨加勒比海;臨近古巴、美國邁阿密及波多黎各。
  • 有沒有可能把世界上所有國家都統一管理,只有一個地球軍隊?
    世界只有一個統一的國家不是進步是退步。除非要全世界人民要一起抵禦外來力量,或許有必要團結一致,形成一個聯盟,合眾全球的軍事武力資源。 不然任何情況下統一成一個國家都是退步;統一的那一年開始,對於全球人民來說就是黑暗的開始。 至極必反! 人類文明發展的目標不應該是一個國家,一隻地球軍隊。而是沒有國家,人類進化到高級文明,全民都是強大戰力,因而就不需要軍隊。
  • 張學良談兩岸統一問題!一個國家,要有地位,有力量,非統一不可!
    當他到了晚年回首往事的時候,並沒有計較以往的個人代價,而是沿著民族要獨立,國家就得強大,國家要強大就得統一的思路繼續前行。本文摘自《百年潮》雜誌2012第10期,作者:王海晨、楊曉虹。   一個國家,要有地位,有力量,不受人欺負,非統一不可  尊嚴決定於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地位決定於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有力量才有地位,有力量才不會受他國的欺負。不受他國欺負,是國家獨立、尊嚴的外部特徵,而獨立、尊嚴的基礎是國家強大。
  • 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原則,是指法律由國家制定、統一實施,在國家主權...
    在我國當前歷史時期,維護和實現法制統一是堅持黨的領導,維護國家統一,實施依法治國方略,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司法統一,是指國家通過統一的機構,根據統一的程序和方式,適用統一的法律規則來解決社會中難以避免的各種矛盾和糾紛。國家司法權的統一行使不僅是法治社會的核心內容,也是彰顯和維護國家法制統一的最主要方面。
  • 中美洲最窮國前第一夫人面臨80多年監禁,上萬貧民大逃亡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6年宏都拉斯60%的家庭每天收入少於3.8美元,是中美洲最窮國家之一。 8月初,美國聯邦檢察官指控宏都拉斯前總統洛沃收取販毒集團的賄賂,包庇他們以穩住政權。 2年前,前總統洛沃夫婦之子利用自己「官二代」的身份,夥同毒品走私犯和警察向美國走私毒品,被判24年刑期。
  • 《國家統一法》一旦推出,意味用法律規範統一之路
    近年來,針對臺灣,美國推出七個法案來挺臺,包含呼籲美方定期對臺軍售、支持臺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臺灣保證法案》,確保美國履行《臺灣關係法》義務、維持美軍阻止中國「武統」臺灣的《臺灣防衛法》,鼓吹美臺之間高級別互動、明確授權美國政府所有層級官員,可前往臺灣與對應的人員會面《臺灣旅行法》,而美國近來還打算推出《臺灣主權象徵法》……一系列的挺臺法案都是美國對抗中國大陸
  • 南美洲國家「智利」,有什麼國家特點?
    智利是一個位於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國家,國土面積約為75.6萬平方千米,人口數量約為1860萬人,首都是聖地牙哥,2018年智利的GDP總量約為301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四十二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從以上數據來看,智利是一個比較普通的國家,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但是,我們如果一看智利的地圖,就能夠直接發現智利這個國家的特點。我們發現,智利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狹長的國家,智利的國土形態呈南北狹長形態,從緯度範圍來看,智利從南緯18°一直往南延伸到南緯57°,緯度跨度約為39°,南北長度超過4350千米,地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等熱量帶。
  • 歐洲為什麼沒像秦漢一樣建立統一國家
    中國古代文明自古以來就存在統一的因素, 而古代西方文明則缺乏此類因素。 中國至少從夏商周三代以來, 就有一個普遍認同的政治中心。夏王朝時, 代表東夷勢力的有窮氏篡權, 斟尋氏、斟灌氏等力助夏王復國。《詩經·商頌·玄鳥》云:「邦畿千裡, 維民所止, 肇域彼四海。」詩意為商是一個大邦, 它的人民居住地只有千裡, 但作為各邦共同擁戴的王朝, 它領有四海。
  • 版圖狹長的智利,如何印製全國地圖?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由於安第斯山脈的阻隔,智利逐漸發展成了世界上國土最狹長的國家,遙遙領先於另外兩個同類國家。智利南北長達4370公裡,第二名挪威南北長1750公裡,越南長1600公裡,兩個國家連在一起,都不如智利長。
  • 全球還有幾個地跨三個大洲以上的國家?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國家
    地球的陸地由七個大洲組成,其中南極洲極其寒冷,不適合人類居住,所以也沒有國家,其他六個大洲裡有四個在東半球,亞洲和歐洲其實就是一個大陸,非洲也與亞洲和歐洲都隔著一條小運河或小海峽相連,所以,亞洲、歐洲和非洲基本上是在一塊的,東半球還有一個大洋洲飄落在太平洋中,西半球也有兩個大洲,就是北美洲和南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