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第三期,演員楊志剛上了熱搜。他與郭曉婷演繹的《受益人》片段,被郭敬明和爾冬陞批評,指出很多問題。
郭敬明畢竟是年輕,當他開始發言的時候,楊志剛的抿嘴微笑表情,帶著一點不屑,那張臉好像是說:你也配評價我?
但是,當爾冬陞開口說話的時候,楊志剛的表情要謙遜多了。爾冬陞在圈子裡從業多年,經驗豐富,年輕時候拍戲當男主角,中年開始轉行做導演,可謂是文武雙全。
最主要的是,這一番話震懾了楊志剛,爾冬陞說:楊志剛,其實我看了你很多電視機。因為爾冬陞媽媽喜歡看,他就跟著看。
爾冬陞先來一通「我有調查,因此我有發言權」的敲打,緊接著一針見血指出楊志剛表演的最大問題,就是千人一面,或者說套路化程式化。
楊志剛的哥哥是導演,他演了哥哥的戲,大概有十五六部。爾冬陞說話很直接,但是,在評價楊志剛表演問題時,沒有說你是因為哥哥的「過度保護」,導致你總是演同一類型的角色,而是說他們可能就是需要你這個類型的演員,對你的要求太低了,你才會多年如一日沒有長進。
我平時看電視劇不多,對楊志剛的印象就是所有戲仿佛都在裝傻充愣,甚至感覺電視劇《打狗棍》《鐵梨花》裡他,其實演來演去就是一個人,包括說話的方式,那臺詞仿佛是故意掰斷了往外吐。
再加上楊志剛的外形條件,看起來特別鄉土樸實,他的戲路確實都很正義,比如一些抗日劇,怪不得爾冬陞媽媽喜歡。
節目火了之後,很多人都去深扒楊志剛的導演哥哥郭靖宇。看了很多資料,我才發現這兄弟倆的人生真有意思。
郭靖宇在家排行老三,楊志剛在家排行老四,估計是家裡經濟困難,口糧不足,弟弟楊志剛後來被過繼給舅舅,因此兄弟兩人才姓氏不同。
也許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郭靖宇對弟弟就懷有一份愧疚:弟弟送走了,我就能多吃一點糧食。這份虧欠,讓郭靖宇稍有能力之後,就開始了對弟弟的補救措施。
弟弟學習成績不好,就安排弟弟學藝,弟弟做演員,就演自己的戲,從配角到主角,花了十幾年時間,不遺餘力,終於把弟弟捧紅了。
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哥哥對弟弟的「栽培」有很大程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他對弟弟的付出,頗有長兄如父的意味。郭靖宇之於楊志剛,與其說是哥哥,不如說是父親,包括他的嫂子嶽麗娜,對他的照顧也像極了媽。
在楊志剛的百度百科介紹裡,提到楊志剛小的時候曾經因為自卑而調皮。現在的楊志剛不自卑了嗎?情況好像並沒有多少變化,要不然也不需要哥哥在戲裡給他「補償」,例如在《勇敢的心》裡安排那麼多女演員生撲。
曾經有個大佬說,提升一個人自信的最佳辦法就是擁有一技之長。一個人只要有一樣拿得出手的東西,讓周圍人鼓掌喝彩,他的自信滿滿就會提升上來。
作為演員,不管是職業要求,還是興趣所在,能被人稱道的莫過於演技精湛。很顯然,哥哥郭靖宇對弟弟的偏愛,並沒有放在如何指導他演戲,讓他出類拔萃,而是仗著自己的導演身份,資源豐厚,給弟弟安排角色。
這霸道總裁式的溺愛,並沒有讓楊志剛在演技上有所突破,只是讓他空增年歲。1977年出生的楊志剛,臉上的神奇,眼眸裡的空洞,仿佛都在告訴觀眾,這只是一個沒有蛻變成熟的老男孩而已。
有很多中年女演員公開叫屈,說自己接不到戲,希望導演能看到自己,我很好用,而且便宜。無戲可排的悽涼慘境,可能輪不到楊志剛,但是,他真的快樂嗎?他自己都開始迷茫:自己確實沒少拍戲,但是拍著拍著自己難免也會想,為什麼要演?有什麼意義?
就像喜寶進入勖家後,鬥志全無,慢慢整個人失去了生命力。沒有經受過社會的毒打,沒有經過自己的努力,就輕而易舉獲得一切,這種easy模式的人生會讓一個人慢慢廢掉的。楊志剛享受了哥哥郭靖宇溺愛式的照顧,離開了哥哥的庇護,他一個人在演藝圈闖蕩,命運又該如何呢?
在郭靖宇與楊志剛的兄弟情裡,我看到了絕大多數為人父母者——最容易掉進的陷阱,那就是容易內疚,容易對孩子懷有愧疚之心。特別是職業女性,進入職場就不能全心全意照顧孩子,放棄工作全職帶娃,又擔心生活水平下降,讓孩子受苦,更加愧疚不安。
因為對孩子懷有愧疚,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裡,出現了很多教育問題。比如長期不在家的父母,會毫無原則地為孩子花錢買禮物,補償對孩子的愛,或者在不該讓步的時候對孩子讓步,讓孩子在成長中不懂如何約束自己。
對孩子懷有愧疚,認為孩子太苦了,這其實是一種主觀投射。在這種投射之下,孩子就變成了弱者或者受害者,如果孩子認同了父母的投射,那就永遠無法走出父母的圈定,也很難發展出自己的能力。家長認識到自己拼盡全力做好該做的一切,就應該問心無愧。放下愧疚,也是放過孩子。
演員楊志剛說自己參加節目有成長改變的上進之心,其實,在舒適圈呆久了,改變成長是很痛苦的,他能不能真正走出哥哥的套路,那要看他的悟性和決心了。一個人如果不能覺察出自己的問題,別人是很難幫助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