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文化文山——文山》
中國戲曲後花園中的活化石——樂西土戲
「壯鄉山水入畫來,歌海無處不飛花。 」樂西村孕育了聞名遐邇的著名壯劇藝術——樂西土戲,具有獨特的演出習俗、古樸的表演風格和悠久的民俗。樂西土戲自稱「戲布傣」,「土戲」為他稱,產生和流行於文山市西北部 48 公裡處的德厚鎮樂西村。樂西土戲是雲南三大壯劇的分支劇種之一,被國家文化部專家汪效禹譽為「中國戲曲後花園中的活化石」,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每年春節,是樂西土戲開場首演的日子,鑼鼓悠揚, 熱鬧非凡, 四鄉八裡的各族群眾紛紛趕來這裡看戲。樂西土戲演出的時間一般在每年的春節期間(初六至十五) , 有時二月過小年也演出, 而且白天和晚上都演。每次演出都以《香山記》為開場劇目,以《過五關斬六將》為收場劇目。
樂西土戲經過多年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民族戲種。據樂西土戲的主要傳承人代正義敘述,清光緒年間,樂西壯族布傣人中有個很聰明的人,出外見漢族唱戲,深受啟發,要了一些書回來,學著用壯族語言、配以民族音樂演起戲來,被稱之為「歌圩並蒂蓮」 。 據六代的師承關係推算, 樂西土戲至少已有140多年的歷史,擁有業餘演員 30 餘人。2008 年 6 月,文山樂西土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使這個「百年老戲」的傳承與發展煥發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樂西土戲保存和流傳的傳統劇目有50多個,如《香山記》 、《蟒蛇記》 、《槐蔭記》 、《大孝記》 、《柳蔭記》 、《鍘美案》 、 《秦雪梅弔孝》 、《古城會》 、 《木蘭從軍》 、 《過五關斬六將》等。取材相當廣泛,經過布傣藝人的不斷加工和豐富,都具有文山壯族的特點、風格及民族特色。
樂西土戲由點戲師傅(導演)按書中人物安排,用民族語言和曲調演唱。演出地僅限於本地,演員均為男性,女角為男扮女裝。1952 年,樂西土戲首次到文山公演《梁山伯與祝英臺》 ,縣政府給予了支持與獎勵。1958 年 4 月 1 日,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成立的大喜日子裡,樂西土戲帶著壯族布傣人的祝福,進入文山城演出《梁山伯與祝英臺》 ,並與雲南壯劇的其他兩個支系——富寧土戲和廣南沙戲首次匯合, 共同見證了自治州誕生的歷史時刻。 1959年,樂西土戲再次到縣城演出《陳世美不認前妻》時,有兩名婦女參加演出,打破了土戲女不登臺的傳統戒律。1989 年,樂西土戲代表文山縣的壯族劇種參加文山州首屆壯劇匯演,並獲獎。
樂西土戲音樂為曲牌式結構,分為唱腔音樂和器樂音樂。樂西土戲的唱腔按民族習慣稱為「唱調」 。唱調有四種,即[追召士]、[嚨阿西] 、[榮考吭]和[榮考埋]。 [追召士]為催請「祖先」下凡保佑和演戲師傅趕快出臺的歌,這種曲調專用於催促開場。 [嚨阿西]調專用於表現劇中大結局的場面,如親人團聚、戰事勝利等,而這種結局往往要舉杯祝賀,故又稱「擺酒宴調」。[榮考吭]是專門唱苦的調子,唱腔節奏自由,速度較慢,旋律悽涼哀傷。大凡劇中生離死別、含冤負屈、遭受磨難的內容都可用這個調子演唱。[榮考埋] 亦稱「歡調」 ,凡表現歡樂的情緒、喜悅的內心活動都用此曲調演唱。 樂西土戲的器樂音樂使用單一曲牌, 名為 [成嚨途] ,用於幕前幕間演奏。演出時,文場使用二胡、三弦和「比勒留」 (尖頭簫) ,武場使用牛皮鼓、大鑼和鈸。
樂西土戲的表演淳樸自然,以人物性格作即興表演。演出時,由點戲師傅(導演)作提綱式的點說引領,然後任由演員自由發揮,角色有生、旦、淨、醜,人物造型則是小姐莊重、書生文雅、大王魯莽、小丑放蕩不羈。男裝仿漢劇,女子著本民族生活裝。在表演語言上,除無法翻譯的專用名詞外,全部的唱詞、對白、獨白都用布傣語言。臉譜一般模仿漢族戲劇,如關公畫紅臉,包公畫黑臉,武將的臉譜有好幾種。表演中有一些道具,如女角不分老少全都提手巾。也有按角色特徵用扇子,如:秦香蓮用手巾,公主用扇子;道具還有刀、槍、劍、神鞭、文馬等。
清末民初,樂西村是文山通往蒙自和開遠的「咽喉要衝」,商賈雲集,商業文化繁盛,樂西土戲風靡一時。壯族布傣土司特別崇敬和膜拜「武聖」關雲長, 「忠、孝、節、義」的傳統倫理道德影響深遠,並建有關聖廟。為此,樂西土戲演出「三國戲」時,只演關公勝的劇目, 不演關公敗的劇目。 在每次演出過程中, 有戲前準備、踩臺、催場、掃臺等一整套習俗和祭祀活動,演《關公戲》和《香山記》時,扮關羽和觀音的演員要提前三天沐浴淨身,在演出的頭天晚上,已婚的演員絕對不能同房,以示崇敬。
我知道你知道的文山映象文山客服電話:13887672802
推廣
文山首屆海寧皮草節
於10月2日至11月1日盛大開幕
全場1折 | 假一賠十 | 絕對正品
優惠力度史無前例 買貴差價3倍返還
地址:文山市東風路光大購物中心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