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自己是不是意識到了,你愛聽的歌裡,都肯定有一首伍樂城。
人們若是提到「伍樂城」這三個字,前面總是要跟著類似這樣一串定語:香港金牌作曲人、Twins御用音樂監製和香港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得主。
他到底有多厲害?
十餘年前伍樂城推出了個人首張作品及鋼琴集《展覽伍樂城》。其中集合了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陳奕迅、容祖兒、Twins、梁漢文、陳慧琳和謝霆鋒等歌手演唱過的知名音樂作品。
這些全部出自於他的手筆——但凡是在香港「紅」了的流行音樂人,全都唱過由他來擔綱作曲/編曲或是出任監製的原創音樂。
這其中的不少音樂人還是自從「跟」上了伍樂城的音樂創作,才漸漸走向上坡路,並最終紅極一時。
他自詡從來都沒有靈感枯竭或者創作瓶頸,驚人才華近乎犯規。截至目前,他共計創作了四百多首港樂,最多時不到一個禮拜就能創作出二十七首。且其中的相當一大部分,都能在香港各個頒獎典禮上拔得頭籌或者成為原唱歌手經久不衰的代表作。
後來以創作流行音樂著稱於兩岸三地的伍樂城,其實原本是古典音樂科班出身的,在鋼琴和小號的演奏上都有相當的音樂造詣——他九歲起學習鋼琴,十歲起師從黃日照學習小號。
十三歲時進入香港演藝學院繼續主修小號副修鋼琴,學成之後的伍樂城參與過管樂團和交響樂團,還曾擔任香港青年交響樂團的首席小號手。
在這之後,伍樂城遠赴美國繼續進修古典樂和影視配樂,後者為他後來給港片創作大量知名配樂夯實了基礎。
自古典音樂到流行音樂的轉變倒不是發生在他返回香港以後,早在他十六歲時就已顯端倪了。他曾回憶那個時候經常和同學們切磋音樂,同學作詞、他來譜曲,自此對流行音樂產生了巨大興趣。
「古典和流行兩種音樂形式在思維、技巧和對音樂的審美眼光上都有不同維度,轉變起來不是非常容易,我也為此經歷了一段痛苦期。」
多年鑽研古典音樂的經歷,在日後給了伍樂城一項大多數音樂作曲都不具備的超級技能——他自己譜曲的作品大多也都由他自己完成編曲。古典音樂非常強調對樂章的整體把控與對多器樂的編排配合,這是單單擅長流行音樂的幕後音樂人輕易做不好的。
在香港流行樂壇初出茅廬時,伍樂城和當時名氣乍現的謝霆鋒合作他的第二張專輯。
在聽完伍樂城為梁漢文寫的《衣櫃裡的男人》和《好朋友》之後,謝霆鋒所在的唱片公司工作人員主動聯絡到了他,並介紹他和正在香港樂壇如日初上的謝霆鋒相識。
謝霆鋒當時正好在籌備新專,非常渴望有想法與創新、能為自己帶來路線突破的音樂人在幕後操刀。伍樂城的適時出現正合其意。
伍樂城進入團隊之後,單刀直入地道出了謝霆鋒當時正在面對的問題:他是星二代(金馬獎影帝謝賢之子),非常容易出名,但其他人也會因此覺得他只是因為出身的緣故才受到關注和推崇,會自然地漠視他的實力——「所以我當時覺得要多寫感性的作品給他,突出男孩子感性的一面,因為很多女孩子都會誤會男孩子的感受,不如把這些感受交給他唱出來。」
伍樂城的驚人音樂才華也很快折服了謝霆鋒及其經紀團隊。謝霆鋒的作品《無聲仿有聲》就出自於伍樂城之手,伍樂城僅僅用了五分鐘都不到就完成了人聲部分的音樂創作。
直到謝霆鋒開始獨立唱作人生涯以後,伍樂城才開始漸漸減少和他的合作。這期間共經歷了兩年時間——伍樂城覺得只有謝霆鋒全面操刀音樂創作,才可以將歌曲的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
謝霆鋒在跟伍樂城探討了兩年音樂之後,也已經顯現了這方面的能力與才華,是時候放手了。
Twins的唱功一直到今天都為人詬病,能把這兩個幾乎沒有聲樂功底的姑娘在香港迅速捧紅近乎是一個奇蹟,因為香港會唱歌的人太多了。
但是運氣有時就是比實力還重要,這是這個世界的不公平之處。其他唱功更好的女歌手,都沒有遇到當時剛剛去給英皇做事的未來港樂神手——伍樂城。
一位優秀的幕後音樂人,不光要能擅長寫出好的曲子,更要能把歌手的優勢最大化發揮出來,讓歌手的未來市場潛力在作品當中便可盡顯無遺。只有這樣,才有後期市場包裝和運作的奠基。如果音樂本身不能吸引人,無論怎麼捧也濺不起多少水花。
伍樂城是和大多數人的音樂觀念截然不同的,他並不覺得音準和聲音條件對於歌手是決定性條件。
「如果只是這樣那也太簡單了。學音樂的人未必就會當歌手,當歌手的人未必學過音樂。但是如果你能夠把情緒、感情投入到歌曲當中,這首歌就會有你自己的特質出現,就會是屬於你自己的歌。」
伍樂城剛到英皇接手流行音樂的創作和監製,就被安排到了後來紅遍東南亞的Twins身邊。Twins這時也同樣是剛剛被英皇挖掘,亟需在短時間之內拿出能夠證明自身實力的作品,才能在音樂圈繼續待下去。
伍樂城後來也會時常回憶起他和Twins「彼此成就」的時光:「當年的情景我記憶深刻,那時候Twins年紀還很小,沒有錄音經驗,進了錄音室就會害怕,因為完全跟卡拉OK不同。」
那個時候他不僅要多鼓勵年齡尚幼的阿Sa和阿嬌勇於邁進,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並且告訴她們如何發揚自身特質,以及迴避和糾正她們存在的問題,幫助她們拿捏出最適合的方向:「最後我們決定多完成一些校園題材的作品,事實證明非常成功。」
《下一站天后》、《風箏與風》和《戀愛大過天》等等一系列讓Twins迅速躥紅並漸漸奪下香港天后組合寶座的經典之作,全部出自伍樂城之手。
那些年裡,她們的音樂得到了東南亞音樂消費市場的巨大認可,一時之間風頭無兩。每到香港樂壇各大頒獎禮時,橫掃獎項的Twins都會在領獎臺上向臺下正在目睹她們一步步走紅的伍樂城擎淚致謝。
「我聽古典音樂太久了嘛,所以在做流行音樂的時候變化不夠多。於是我都用很多時間去多聽不同的音樂,這樣才可以對我的音樂創作上多一點不同的選擇。」
在以黑幫、格鬥和江湖氣著稱的港片當中,伍樂城亦貢獻了相當不俗的成績。
他非常擅長告訴歌手如何把控情緒度,他自己在創作影視作品配樂的時候也非常擅長將電影語言用音符和配器做出最大化地彰顯與升華。
如電影《無間道》。它作為香港警匪片的巔峰,由伍樂城創作的同名主題曲可謂是功不可沒的。
自電影上映以後,主題曲《無間道》便以國、粵雙語的形式迅速推廣,成為了該部電影畫面之外的點睛之筆。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首作品濃縮了電影的精華。和《古惑仔》裡的《友情歲月》相同——只需短短一段音樂,便可影射出人性的自我追逐與人生百態。
《無間道》也是由伍樂城親自完成編曲工程的,這樣從對作品的理解以及格局的控制上就已經有了良好的分寸——只需音樂一響,仿佛電影的情節就浮現在眼前,伍樂城通過音樂勾勒電影畫面的能力,在香港配樂圈也達到了一線水準。
那個時候人們多會把伍樂城和同樣把多位香港歌手送上高峰、並同樣以影視作品配樂見長的雷頌德進行比較。
兩人的作品都有電音和輕音樂元素,雷頌德的電音多以鍵盤為主,伍樂城多以電吉他為主;輕音樂上兩人則都以鍵盤和提琴為主。
但最後不同的音樂氣質決定了不同的走向:雷頌德的曲風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伍樂城的曲風如過山車突出樂章感並有跌拓起伏。
但如果讓我總結我更想補充一點:兩人的作曲與編曲都是精益求精的,每首作品至少有四個聲部進行伴奏,加上和聲、原唱,顯得十分著重於立體感與層次性。
這種「精益求精」只有將古典交響樂與港樂流行才能做得到,因此兩岸三地時至今日,都很難找到匹敵對手。
如果將作曲比喻成是音樂人的自我對話機制,那麼音樂監製這個身份則是給了伍樂城以更多洞察他人的契機。
比如這首曲子要這樣唱、那樣唱,箇中細膩入微的變化首先要由他來給出專業參考意見,這對歌手十分重要。
伍樂城尤其擅長的是引導歌手恰如其分地表達音樂感情,比如在和容祖兒溝通時,他會無比耐心地反覆將容祖兒的演唱情緒進行量化——「把感情放大100%」,或者是「把感情減輕20%」,是他們之間較為常見的溝通方式。
歌手容祖兒到了發展中後期對演唱情感的分寸拿捏得如此準確,伍樂城無疑起到了方法啟蒙作用。
歌手想要「紅」,必須學會用音樂樹造自己獨特的演唱個性,這是伍樂城由多年「造星」總結出來的——嗓音條件固然異常重要,但「想要唱好某首作品,就是要尋找它最合適的演繹方式。只要一唱出來,聽眾會覺得『就是這個聲音』。」
音樂是生命體,伍樂城常常把歌手形容為演員,演唱就是在「扮演這首歌裡的角色」。他曾告訴普通音樂聽眾「歌手其實非常孤獨,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唱得好不好,因此才更需要人點撥」。
伍樂城是一個對發聲方式和換氣咬字都「斤斤計較」的音樂監製,他更強調挖掘歌手突出迥然不同的自我,用最適合的方式表達出詞曲的「原味」,「蘇永康每一次遇到我都會和我講『你是唯一一個叫我找到了自己第二個聲音的人。』」
在他看來,不管多麼出色的音樂天才,都需要一個好老師。
也是秉持這樣的理念,自2006年以後,以減產方式漸漸淡出了香港樂壇的伍樂城開始把工作重心放在了音樂教學上:他辦學校、當教師,對自己的人生方向做了並不背離音樂的微調。
眼下,伍樂城的新浪微博認證是香港伯樂音樂學院院長。
這是香港首個揉合了流行及古典音樂教育的專業音樂學院,致力突破傳統音樂教育中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分流的固有模式,讓流行與古典音樂「交響」。
伍樂城參照自身在香港音樂界的創作心路,始終覺得將古典音樂在知識與能力上進行較為全面的培訓會對音樂人未來的長遠發展有著莫大裨益——系統化的古典音樂理論能叫學生深入了解音樂的語言形態。
「現在新作品想成為金曲確實越來越難,好聽的旋律和新鮮的題材很多已經寫過。」
不久之前伍樂城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並不掩飾目前華語流行樂壇的「瓶頸」處境,但與此同時,他也更加堅定了自己並不會因此停步不前。
在香港流行樂壇獨佔三千功名之後繼續投身於香港音樂教育事業,儘自身所能促使港樂的未來後繼有人,這是他現階段在保持少量音樂創作之外的主要音樂理想——「以後可能更有責任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