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加與浮世繪:窺探芭蕾舞女孩的百態人生

2021-02-15 那些不能錯過的展覽

芭蕾舞女孩,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靈感繆斯,她花樣的笑容,她優雅的舉止,她輕盈的躍動,她靈性的足尖,在眾多西方繪畫大師筆下凝結幻化成永恆的經典瞬間。既然說到這個主題,德加,一定是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畫家,芭蕾舞題材在德加流傳在世的作品中佔四分之一,這樣的情有獨鍾很容易讓人把他和芭蕾舞女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德加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有貴族血統的銀行家家庭,雙親都是典型上流社會的雅士與淑女,父親愛好藝術,這讓德加從小就受到耳濡目染的藝術薰陶,也一直懷有「畫家情結」。儘管他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法律專業的學習,但還是與律師職業擦身而過,最終選擇了藝術。他從1870年開始迷上了畫芭蕾舞女孩,畫上就停不下來,一畫就是數百幅,很多藝術史家都將其歸為「好賣」的原因。

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想想德加的出身背景,從小受古典文化薰陶,剛剛走上藝術之路也是到巴黎美術學院接受正宗的古典藝術訓練,跟隨學院派、安格爾學派畫家路易·拉莫特在羅浮宮進修,天天對著經典大師的作品臨摹,練就了紮實的素描造型基本功。即便他後來成為「印象派」的重要一員,也依舊保有他獨特的藝術趣味,他不同於其他印象派畫家,喜歡刻畫人物,對光影中的自然景觀並無興趣,更願意去捕捉人工燈光下舞者的瞬間。德加的作品中通常都留有「塑形」的痕跡,這與那些只靠色彩去表達的印象派風景畫家極為不同。

這樣一個激進卻留有古典氣質的儒雅紳士,喜歡在閒暇時刻一個人鑽進劇院看芭蕾舞劇,這種習慣早已融入他的日常生活,成為他生活的常態。當德加與傳統學院派分道揚鑣後,他一直在尋找能夠代表巴黎生活的新題材,把巴黎人生活狀態的那一瞬間凝固在紙上。而芭蕾舞題材正是對巴黎新興生活一個恰到好處的精準詮釋,最主要這是他身邊最熟悉的一件事。

德加的芭蕾舞女已經被太多人談論,而我今天更想說的是這個題材與日本浮世繪的關係。眾所周知,浮世繪對西方繪畫的影響至深,有太多現代畫家受到它的影響。早在1856年,法國藝術家布拉克蒙率先在巴黎的一家版畫工作室發現了葛飾北齋繪製的《北齋漫畫》(Hokusai Manga),並極力推薦給他的藝術家朋友馬奈、德加等人,從此,這個來自遙遠東方的神秘畫種正式介入了紛繁複雜的西方藝術領地,它的蔓延之廣、滲透之深令人一時震驚,尤其對日本人來說,更是一時摸不著頭腦,他們費解這樣一個原本被自己看作是低俗產物的繪畫形式為什麼會受到西方人如此的青睞,竟然還掛到了西方藝術殿堂的高牆上被人細細欣賞。

而這股來自異域的新奇畫風正切中了德加急於求新的願望,長期受西方古典傳統的影響導致他的藝術思維被條條框框限制住,大膽求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與日本浮世繪的「邂逅」令他耳目一新,也打開了他的創作思路,這在他後期的作品中顯而易見。

浮世繪對歐洲畫壇的影響波及面很廣,很多畫家都從這個畫種身上找到了契合自己興趣點的新鮮元素。讓模特穿上鮮亮的日本和服,讓房間內滿鋪東瀛風格的華麗壁紙,讓場景中擺放各式各樣的大和民族的傳統器物,這些往往是大多數畫家初見浮世繪時從中獲取的創作靈感。不同於其他畫家的是,德加對浮世繪的認識更深刻、更透徹,他並非只做「表面功夫」,而是對浮世繪的精神內核做了精煉提取,而芭蕾舞題材很好地詮釋了這一切,德加是如何提取浮世繪元素為我所用的,如何讓這「不起眼」的小畫片兒成就自己的曠世佳作的,本文正是希望從這一角度對德加的芭蕾舞題材進行重新解讀。

這短話是學者蔣勳對德加芭蕾舞題材的解讀,這正是德加對這一傳統題材異於他人的創作基調,這樣的感悟是時代壓在人們身上的沉重體驗,只不過被孤傲敏感的德加用自己的獨特方式傳達給世人。

19世紀末,歐洲進入了工業化末期,面臨著城市人口趕超農村人口的急劇轉型,城市文明通病應運而生。一股虛無悲觀,頹廢蒼涼的世紀末情緒席捲歐洲大陸,工業快速發展,這個世界在瘋狂地運轉,人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巨大轉變,竟然措手不及,沒回過神兒。避世的消極情緒在藝術家心裡不斷擴散,他們敏感、他們畏縮,他們面對這插不上手的時勢,變成了一隻鴕鳥一頭扎進了亦真亦幻的「溫柔箱」。

德加也是如此,他的「溫柔箱」就是劇院的包廂,一個他再熟悉不過的地方,在這裡他有滿滿的安全感,他可以徹底地自我放鬆,讓他壓抑已久的極端情緒得到釋放。當然,發洩的方式就是對舞女的敏銳洞察,將她們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感受用畫筆記錄下來。而舞女們複雜矛盾的心理與德加此時此刻的心情又有何異?

這樣的取材和浮世繪所表現的世俗風情一脈相承,浮世繪的「美人畫」記錄了歌舞伎或妓女的悲喜交加。在外人面前她們將最美的容顏和姿態展現示人,但又有多少人記得住她們獨守閨閣時的落寞與無奈。

還記得日本浮世繪中出現過很多動作不雅、粗俗不堪的浴女嗎?原本十分在意觀者目光的美人們,不再扭捏,不再做作,在浴室這個既開放又私密的場所,她們褪去華服,洗盡鉛華,只是盡情享受沐浴的單純快樂,只是安心地做回自己而已。她們絕對想像不到自己的「醜態」會被有心者看到,否則怎會如此真實地心無旁騖。

德加的芭蕾舞女也是如此,鎂光燈下散發出閃耀的精緻容光,音樂律動下躍起的優雅舞姿,這樣的美並不是女孩們的生活常態,更像是帶著一層偽飾的面紗。她們訓練有素,從登臺那一刻起女孩們便「全副武裝」,用盡全力去扮演眾人心目中那個完美形象。這樣的美對德加並沒什麼吸引力,美是美,但美得很做作,美得並不真實。

但他知道去哪裡尋找靈感,去哪裡尋找真實,那是一個不起眼,無人留意的角落。後臺與排練場是讓芭蕾舞女卸下偽裝,展現真實的地方,很難想像在一個極度放鬆的狀態下,所謂的美與醜,優雅與粗俗,竟然無比的相似。德加對這種偷窺式的細微體察十分著迷,他生怕自己的看客身份被人發現,而那些寶貴的「真實」會隨著他身份的「暴露」而瞬間消失。為此,德加被人們戲稱為「鑰匙孔畫家」。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喜歡從鑰匙孔中去觀察.我畫中的女人都是誠實而簡單的人,無意識於其他事物,只是專心做自己的事.好像你從鑰匙孔中看到的情景」。

德加關注的是優雅背後的艱辛付出和瑣碎單調,這種通常被掩蓋的真實,被作家丹尼爾·哈勒維看作是一種「反詩意」,詩意的美好太夢幻,太不真實,人們很容易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當冰冷的「真實」一股腦地潑向觀眾,人們才意識到現實的無奈與殘酷,才有可能從自我麻痺中稍稍清醒片刻,但很快又會被詩意的暖流衝昏頭腦。

他畫中的女孩姿態萬千,伸展、撓癢、按摩、試鞋、擺位、等待、搖扇、閒談、調情,每一種都無法代表芭蕾舞女所謂的「優雅」,但確實無比的真實與純粹。德加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人們知道在你的世界裡,距離和油彩塑成了皇后」,是啊,也許在別的畫家筆下,那是美豔動人的芭蕾舞后,但在德加筆下卻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只不過這個女孩會跳芭蕾而已。

歐洲的芭蕾舞女,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卻內心苦不堪言。通常只有窮苦人家才捨得將幼女送進芭蕾劇團學藝,她們經過長期的嚴格訓練,才有資格充當配角,領取低微的收入,歲月是舞者的頭號公敵,大多數都會慘遭淘汰,自謀生路。法國作家龔古爾戲稱她們為「小老鼠」,生動地點出了她們輕靈的舞姿和悲慘的境遇。這讓我不禁聯想起《魂斷藍橋》中的瑪拉,她的楚楚可憐遠比楚楚動人要來得令人深刻。

雖說被稱作「鑰匙孔畫家」,但德加並非真得偷偷摸摸地潛伏在門後,而僅僅是給畫外的觀者一種不在場的效果,畫中的人物完全沒有注意到「他人」的存在,全心投入扮演著自己的真實角色。事實上,對於這些卑微的「小老鼠」而言,德加是她們早已熟悉的旁觀者,他拿著畫夾在邊上的一舉一動,早就被舞女們自動忽略了。

一位芭蕾舞演員曾回憶道,「他一早來到這裡,觀察我們的每個動作,什麼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他常常站在樓梯的頂端或底下,捕捉我們跳躍走臺的樣子,有時他還在速寫旁加上簡單的說明,或是老師對某個動作的評語。」

浮世繪的視角與構圖,對西方人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大膽與無禮。西方經典構圖有很多條條框框約束,講究對稱、均衡、飽滿,追求平衡、穩定、協調。

而浮世繪中的構圖沒有統一範式,形式多變,經常出現不對稱、不完整的畫面感,許多不安定的因素,割裂、截取、留白更是成為它「大膽張狂」的力證。

小船見首不見尾也就算了,留個半拉人身實在是讓人抓狂。

可是為什麼要把一幅畫中的場景都完整或部分地表現出來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德加,而最終他意識到,浮世繪這種對畫面形象的裁切與截取,讓整幅畫充滿了動感與隨機的偶然性,這樣的瞬間「截獲」真實自然,一點不刻板。這雖然有別於西方傳統觀念的空間感和縱深感,卻彌補了長久被困於枷鎖中,一成不變的美學趣味。

這幅畫很好地詮釋了浮世繪視角與構圖對德加的影響,簡單的四條屏組成了一幅《梅石圖》,看似隨意的組合卻十分考究,單看每一幅,抽象的造型,生動的構圖,浮世繪美學的內核精髓顯露無遺。

德加的《芭蕾舞女》系列大膽採用了貌似隨意的視角,利用畫面邊緣任意裁切舞女的身軀,將其置於偏於一角或極其邊緣的位置。人物的切割與遮擋,構圖的時而簡潔留白,時而飽滿匯聚,凸顯了畫面的強烈張力。

這種窄長條形邊緣構圖是德加的慣用手法,這樣的尺幅特徵很明顯受到浮世繪長條屏的影響。女孩們沿著畫面邊緣三三倆倆地排成一串,間隔的距離剛剛好,延續著,並無斷點,而處於主體位置的場地卻空無一人,大面積的地板,整齊規則的木板條紋斜向縱深,讓空間顯得更敞亮。

原本從浮世繪中獲取靈感的新奇構圖,卻無意間與「瞬息攝影」的概念不謀而合,這樣的畫面遠遠超越了靜止的「形」,賦予了作品在空間層面上的時間感,它處於運動中的某一瞬間,也許還沒站穩,也許還未停手,一切都是剛剛定格,充滿了不安定因素,也許下一秒就會消失。難怪有學者評價德加「不平衡、不對稱的畫面看上去似乎奇特,實際上卻是真實的畫面,現在我們從攝影和電影藝術中的鏡頭經常可以看到,但在印象派時代,德加這種好像從生活的場景中任意切下來的一個片段」。

這幅《舞蹈課》是德加的名作,他最大限度地對傾斜式構圖進行了探索與實驗,從畫面前景的左前方開始,沿著對角線一路延伸推至右後方的傾斜式構圖貫穿整個畫面,隨著地板斜度的延伸,觀眾的目光很容易順著地板的傾斜被拉進畫面深處。這絕非不經意的隨手抓怕,而是獨具匠心的精心布局。姿態各異的「小老鼠們」與垂直的壁柱立架形成對比,而畫面的焦點竟然是那位嚴格古板的舞蹈教師,老頭兒威嚴的姿態與學生們的慵懶散漫形成鮮明對比。

包廂內的觀眾或者臺下的管弦樂手如同黑色幽靈一樣潛入畫面,刻意阻斷了隱藏在畫外觀眾的視線,毫不避諱地橫跨攔截了畫面,生硬且無禮,使構圖一分為二。燈光下閃耀的舞女,黑暗中隱匿的觀眾,對比強烈,豐富了畫面的層次感,無形中拓寬了畫面的深度。

要說芭蕾舞女孩身上最唯美浪漫的一定是那件星光閃爍的芭蕾舞裙,清透的薄紗上星光點點,那些璀璨的亮片讓原本鮮亮的色彩顯得更加華美絕倫,難怪都說芭蕾舞是一場流動的視覺盛宴,無論用多麼華麗的語言去描述都不為過。

即便德加筆下的舞女看上去再不堪,醜態倦容,滿臉陰霾,她們華麗的衣裙仍然構成了畫面無法掩蓋的唯美與浪漫。德加採用純淨的色點、色線來表現舞裙的夢幻與彩虹般的美妙。他的色彩在跳躍、有一種自有的韻律感,形成了多種色彩的震顫效果。

這種對純色的大膽使用,與浮世繪的用色有異曲同工之妙。色彩華麗本就是浮世繪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深受西方畫家喜愛的一個重要因素,鮮明純淨的色塊經過對比與襯託後形成一種獨特的裝飾效果和內在力量。在浮世繪的風景畫中,經常出現關於色彩的瞬間「印象」,或晨曦微露、或陽光明媚、或白雪皚皚,寶石藍天空的深邃、瑰麗紫紅的景致,與富有情感底蘊的墨線共同交織出音樂般的韻律,將色彩的渲染效果發揮到極致。

德加曾經對「小老鼠」說過:我理解你們的掙扎和辛苦,你們不為人知的委屈和心酸;那些膽怯和脆弱都是真實的、正常的;停下歌聲和舞蹈,你們最真實的一面對我來說最重要。那或許不漂亮,但是有夠震撼。

倘若我本人是德加畫中的舞者,聽到這樣的話,應該會感動得流淚吧。

END

【點擊關鍵詞,直達熱門精選】

澡堂子 /  古人字帖

小黃圖  /  好利來  /  妓女  /  張靚穎

中世紀顏色  / 中世紀女裝  /  中世紀男裝

中世紀動物

中國最美的13個美術館

【小測試】

青銅器  /  霧霾  /  抑鬱症  /  甲骨文  /  埃及

水滸卡 /  馬賽克

【展覽直播】

 《走進養心殿》/ 《法老·王》


相關焦點

  • 當學會芭蕾舞的農村女孩長大成人
    文| 荊欣雨 編輯| 趙涵漠 攝影| 邢鐵軍 對芭蕾舞一無所知的女孩王露珠和30多個女孩換上了粉色的芭蕾舞練功服和舞蹈鞋,她們中最大的上初二,最小的只有一年級,全都表情嚴肅地扶好把杆,隨時準備跟著音樂做出plie(蹲)
  • 【圖刊】跳芭蕾舞的鄉村女孩
    在離北京200公裡以外的河北端村,有一個為當地孩子專門開設的周末芭蕾舞班。從2013年起,北京舞蹈學院的幾位教師每周日都會趕到這裡,免費為孩子們教課,班上30多個女孩,絕大多數都來自附近的農民家庭。圖為小學五年級的女孩馬楠在白洋澱岸邊玩耍。
  • 德加為什麼鍾愛畫芭蕾舞?
    芭蕾舞的確很美。而德加在幾回印象派聯展中,便以生動刻畫芭蕾舞而聞名,他也因此成為了藝術史上,首位專精芭蕾舞描繪的創作者。德加的作品極具辨識度,而他一生中大半的作品也都在描繪這個題材。二十世紀初,曾經有收藏家和評論者問年邁的德加,為何努力不懈地投入芭蕾舞繪畫?他給予兩個簡短的答案,一是:因為芭蕾舞是現存唯一的希臘人體動作總合;二是:我只不過想藉由舞者,畫出美麗衣料和人體動作罷了。
  • 研討會|《正陽門下小女人》:一部傳奇創業史,更繪出老北京的人生百態
    一間小酒館繪出了正陽門下人生百態>《正陽門下小女人》就如同老舍先生的《茶館》,藉由一間小酒館,看盡天下事,閱遍各路人,繪出了正陽門下的人生百態。
  • 「窺探人生」紀錄片主題放映
    「和觀雲影院」第六周排片表(3.9-3.15)和觀雲影院 x CNEX「窺探人生」紀錄片主題放映前幾天看電視劇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段落,一位懷揣音樂夢想的女孩去拔牙,快三十歲了還沒有出一張專輯的她,對人生選擇充滿懷疑,想著自己是不是選錯了夢想。
  • 向幸福出發:路燈下的芭蕾舞女孩
    路燈下的芭蕾女孩姚啟鳳  路燈下的芭蕾舞女孩 愛與夢想成就隱形的翅膀  出生於低保家庭的姚啟鳳痴迷於芭蕾舞蹈後來媒體關注到了這個樂觀向上的小女孩,社會各界給予姚啟鳳一家許多關愛和幫助,姚啟鳳得到了正規的芭蕾舞培訓,圓了小姑娘的一個心願。在節目現場,父女倆用中國峨嵋派功夫PK西方芭蕾舞蹈,令主持人大開眼界。從昏黃的路燈到華麗的舞臺,這隻小天鵝究竟經歷著怎樣的蛻變?節目組特別安排姚啟鳳的偶像「芭蕾公主」侯宏瀾驚喜亮相,姚啟鳳會有什麼反應呢?
  • 有種「人生」叫人生百態,當我們跳出《以家人之名》劇情,都懂了
    有種「人生」叫人生百態,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態度和生活方式。《以家人之名》大結局,每個演員都收穫滿滿,跳出劇情,他們是這樣理解各自的角色的。每個人理解不同,展現出各自不同的態度和喜怒哀樂,真是百態的人生,我最深刻的一次理解「人生百態」是跟媳婦一起散步到路邊看到的場景
  • 杜鵑,一個跳芭蕾舞的人如何與模特結緣
    ,她們的人生也肯定是非常幸運的,但是總有那些喜歡跳芭蕾,但是卻總也是經受過大不好的運氣的人,杜鵑這是這樣的一個人。 其實要是說杜鵑因為跳芭蕾而造成運氣都不好的話,肯定是非常的不正確,因為她所經歷的這些事情也並不是非常差勁,因為杜鵑她之前從小到大都是一個跳芭蕾舞的女孩,所以說她對芭蕾舞有著非常深的情愫,可以說像這樣一個跳芭蕾舞的女孩,這樣一個從小就對芭蕾舞有著非常真摯的感覺的女孩,如果讓她一下子不跳芭蕾舞的話,她肯定會感覺到難過。
  • 女孩繪樹洞畫裝點城市 媒體稱其「感動冬天」
    【查看高清圖集】「美途」女孩「火」了!這個文文靜靜的長髮女孩用自己手中的畫筆裝點了石家莊市九中街,也溫暖了一座城市,讓 這個冬天灰濛濛的城市瞬間靈動起來。我們要感謝王月和她的樹洞畫,是她發現了樹洞這個獨特的藝術空間,讓這個城市 多了一些藝術細胞。樹洞畫也讓人們開始思考,什麼樣的街頭藝術更能代表一座城市的形象,更能體現一座城市的特色文化。
  • 畫民俗百態,少見的人物畫長卷,張翀繪《春社圖》
    古代人物畫作品很多,但畫家都把關注點放到了描繪帝王將相、宮苑貴婦這種題材,導致了描繪民間風情市井百態的作品很少見。除了一卷《清明上河圖》似乎也沒有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了。其實,在傳統國畫中,人物畫作品出現的時間要早於山水畫和花鳥畫。通過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就能看出當時畫家描繪人物的技法已經相當成熟了。
  • 《老酒館》歷人生百態,家國情釀酒韻人情
    從《深夜食堂》開始,我們漸漸開始發現,餐館、酒食和味蕾等已經與人產生密切的聯繫,那些在一方天地中發生的故事,足以讓我們窺見世間百態。由劉江導演,陳寶國、秦海璐等一眾老戲骨成就的影視劇《老酒館》,將故事的大背景放在1928年到1949年這21年間。21年的巨大變化,裹挾著山東老酒館的眾人不斷向前,最終引向各自的歸宿。
  • 《老酒館》:陳酒佳釀裡的百態人生
    《老酒館》的故事發生在民國時期大連的好漢街上,講的是在一個叫山東老酒館的小鋪子裡,往來酒客的百態人生和掌柜陳懷海在老酒館裡謀生計、釋大義的故事。《老酒館》自開播以來,憑藉「講究」的故事內容,「講究」的服化道,「講究」的人物塑造,得到市場和觀眾的廣泛認可。
  • 【日本演歌】人生百態|島倉千代子
    人生いろいろ(人生百態)-島倉千代子(筆者按:從小就喜歡日本特有的文化底蘊與音樂中的優美旋律,後來,我悟到了我喜歡的原因,那就是不管是文化還是音樂,都能找到中國已經流失掉的很經典的東西。人生百態,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相同的;另一層意思是,就算是一個人,其活著的每一天,所經歷的,也不會是相同的。當我還在聆聽《人生いろいろ(人生百態)》並整理資料的時候,我並不知道,這位遭遇人生百般周折的歌手剛剛告別了的她百態人生,她就是島倉千代子(2013年11月8日16時20分,島倉千代子因肝癌在東京病逝,享年75歲)。
  • 芭蕾舞 | 十部經典芭蕾舞題材的電影,你都get了沒?
    今天劇院君就為大家介紹十部經典芭蕾舞題材的電影,帶你走進舞者們的心靈世界,感受芭蕾這個被稱為美麗而殘酷的藝術帶給人們的傳世魅力。,一關於青春與激情的「人生舞蹈劇」上演了。舞蹈執導喬納森和芭蕾舞演員庫珀因成為情敵而針鋒相對,他們年終將各自執導一部芭蕾舞劇而令到氣氛愈加緊張。喬納森選中了優秀的莫瑞安和極具天賦的愛娃,他要將一出經典的芭蕾舞劇完美無暇的進行詮釋;而庫珀則選中了不夠完美的朱迪,他決定要上演一出完全顛覆傳統的芭蕾舞劇。經典與顛覆之戰將最終決定這 3個女孩的歸宿!
  • 奧黛麗赫本的芭蕾舞生涯
    赫本學習芭蕾舞(芭蕾舞,別名腳尖舞,是一種歐洲古典舞蹈,孕育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十七世紀後半葉開始在法國發展流行並逐漸職業化)源於其母親,但其本身很早就表現出對舞蹈的喜愛,也正因為跳芭蕾舞鍛鍊了她的身體肌肉,使其從早些年時期的嬰兒肥變得苗條起來,以至於她一生都很苗條,她纖細優美的長脖子、優雅的外在形象,無不益於早年的芭蕾舞訓練。
  • 阿姨們的芭蕾舞夢 (1/5)
    阿姨們的芭蕾舞夢 (1/5)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山東濟南老年芭蕾舞隊隊員在練習基本功
  • 「知性女神」佟麗婭的人生百態
    199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50周年,在這一年國慶的慶典上,來自新疆代表團的16歲女孩佟麗婭被北京的繁華所深深吸引,暗暗發誓長大以後一定要來北京。人生有得必有失,得失兼備才謂人生,佟麗婭當然也是身列其中。
  • 37歲張鈞甯曬出芭蕾舞近照:這才明白,自律的人生有多美
    張鈞甯和陳意涵是娛樂圈裡有名的「健身姐妹花」,兩個年近四十的女人卻擁有少女般的顏值和身材,誰看誰羨慕,不少人都好奇這兩個寶藏女孩是怎麼湊到一起的。她倆都是灣灣女演員,所以彼此還是有所耳聞的,拍《痞子英雄》的時候才算正式見面認識了。
  • 拾光|濟南「毛猴楊」:毛猴裡濃縮的百態人生
    文\圖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鑫「半寸猢猻獻京都,惟妙惟肖繪習俗。白描細微創新意,二味飲片勝璣珠。」起源於晚清的民間手工藝製品「毛猴」被老舍的夫人如是介紹。它們或於桌前下象棋,或圍爐吃瓜,或娶親、喝茶、吃火鍋……以人的姿態出現在各色場景中,濃縮著人生百態,只有親眼見過方覺其精妙。傳聞世間第一個毛猴出自北京一藥鋪夥計之手,後流傳於京城街頭巷尾,成為北京民俗手工藝品。而濟南有位「毛猴楊」,三十年的製作手藝不遜於「京城毛猴」,他手下的毛猴皆是地道「老濟南」。
  • 清代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 「異域同繪」
    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