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當行有行話,扒手圈有行話,股市有行話,相聲界有行話,京劇行有行話,每一個圈子都有自己特定的行話和術話,紅木圈也莫能免俗。
欣賞古典家具時,往往有些術語是歷史術語,或者是專業術語,讓人蒙圈。
人們常把几案並稱,是因為二者在形式和用途上難以劃出截然不同的界限。
幾是古代人們坐時依憑的家具,案是人們進食、讀書寫字時使用的家具。
而几案的名稱則是後來才有的。
關於幾和案的實物,從考古發掘情況看,自戰國至漢魏的墓葬中,幾乎每座都有出土,有銅器、漆器、陶器等多種質地。
從種類上來分,案的種類有食案、書案、奏案、氈案、欹案。
幾的種類有宴幾、憑几、炕幾、香幾、蝶幾、花幾、茶几、案頭幾。
几案的樣式多,且又各有各個用途,在廳堂殿閣的布置上,和其他家具一樣,也各有其特定的規範。
我國古代椅子出現在漢代,它的前身是漢代北方傳入的胡床,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已為常見之物。
唐以後,椅子才從胡床的名稱中分離出來,直呼為椅子。
在宮廷中,所使用的椅子都是極為華麗的。
宋代帝後像中描繪的椅子都有用彩漆描繪的花紋,結構也趨於合理。
宋代還流行一種圈背交椅,交椅又名「太師椅」。
在家具種類中,也是唯一的椅官銜命名的椅子。
所謂交椅,是指前後兩腿交叉,交接點作軸,可以摺疊的椅子。
北方民族最先使用,其特點十分適合遊牧生活的需要。
交椅在元代家具中地位較高,只有地位較高和有錢有勢的人家才有,大多設在廳堂供主客享用,婦女和下人只能坐圓板凳和馬閘。
到了明代,椅子的形式已很多,如寶椅、交椅、圈椅、官帽椅、靠背椅、玫瑰椅等。
最早並不是我們今天坐的凳子,它是專指蹬具,相當於腳踏。
凳的形式有方圓兩種,凳面的板心,也有許多花樣,有影木心者,有各種硬木心者,有木框漆心者,還有藤心,大理石心者。
我國床的歷史很早,傳說神農氏發明床,少昊始作簀床,呂望作榻。
有關床的實物當以河南信陽長臺關出土的戰國彩漆床為代表。
六朝以後的床榻,開始打破了傳統習慣,出現了高足坐臥具,此時的床榻,形體都較寬大。
唐宋時期的床榻大多無圍子,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稱呼,使用這種無圍欄的床榻,一般是須使用憑几或直幾作為輔助家具。
遼、金、元時期三面或四面圍欄床榻開始出現,做工及用材都較前代更好。
明代這種床榻已盛行,結構更具科學性,裝飾手法達到了很高的工藝水平。
清代床榻在康熙以前大體保留了明代的風格和特點。
乾隆以後發生了很大變化,形成了獨特的清代風格。
其特點是用材厚重、裝飾華麗,以致志向繁縟奢靡,造作俗氣。
箱櫃的使用,大約起始於夏、商、周三代。
古代的櫃,並非我們今天所見的櫃,倒很像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箱子,而古代的箱卻是指車內存放東西的地方。
古代還有「匣」這個名稱,形式與櫃無大區別,只是比櫃小些。
漢代才有了箱子這個名稱,器物則與戰國前的柜子相同,多用於存貯衣被,稱巾箱或衣箱,形體較大,是具備多種用途的家具。這個名稱,它是一種前開門的具有多種用途的家具,可供存貯書籍、衣被、食品等物。
唐代以後至明代,箱櫃的形式無大變化,箱匣類大多做成盝頂蓋,稜角處多以銅葉或鐵葉包鑲。
明代是中國傳統家具的黃金時代,櫃櫥類家具也豐富多彩。
屏和榻的結合形成了一個家具新品種漢代屏風榻有單扇、有雙扇,榻上設帳,帳沿有墜飾,富麗而典雅。
屏風的使用在西周早期就已開始,稱之為「邸」。
最初是為了擋風和遮蔽之用,後來不斷發展,品種趨於多樣化。
漢唐時期,幾乎有錢人家都使用屏風,其形式也較前代有所增加,由原來的獨扇屏發展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
明代以後出現了掛屏,已超出了屏風的實用性,成為純粹的裝飾品。
指家具的腿部從束腰處膨出,然後向後內收,順勢作成弧形,足部多作內翻馬蹄行。
將桌類家具的腿柱上段與下段過渡處向裡挖成彎折狀,彎腿家具的足部多為內翻成蹄形。
指悶戶櫃、圓角櫃等家具抽屜或門下面的空間,因不易被發現,可用於存放一些比較貴重的物品。
指在家具面沿下作一道向內收縮、長度小於面沿和牙條的腰線。
束腰有高束腰和低束腰之分,束腰線也有直束腰和打窪束腰之分。
指家具的腿足之下另有木框或墊木承託,可以防止家具腿受潮腐爛,這一木框或墊木就是託泥,供桌和半月桌一般會有託泥。
硬屜指家具椅面、榻面用木板鑲作,軟屜則指用藤面編製成面芯。
楔是一種-頭寬厚,一頭窄薄的三角型木片,將其打入榫卯之間,使二者結合嚴密,榫卯結合時,榫的尺寸要小於眼,二者之間的縫隙則須由擠楔備嚴,以使之堅固。
指有束腰家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時所用的榫卯。
從外形看,此榫的斷面是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從而使束腰及牙條結實穩定。
四隻足腿在頂端出榫,與案面底的卯眼相對攏。
腿足的上端開口,嵌夾牙條及牙頭,使外觀腿足高出牙條及牙頭之上。
這種結構能使四隻足腿將牙條夾住,並連結成方框,能使案面和足腿的角度不易改變,使四足均勻地隨案面重量。
雖然外觀與夾頭榫不同,但結構實質是相似的,也是足腿頂端出榫,與案面底的卯眼相對攏,上部也開口,嵌夾牙條。
但足腿上端外部削出斜肩,牙條與足腿相交處剔出槽口,使牙條與足腿拍合時,將腿足的斜肩嵌夾,形成表面的平齊。
此榫的優點是牙條受重下壓後,與足腿的斜肩咬合得更緊密。
一般用於桌、椅類家具之下連接腿柱的橫棖,因為中間高拱,兩頭低,形似羅鍋而命名。
霸王棖上端託著桌面的穿帶,並用梢釘固定,其下端則與足腿靠上的部分結合在一起。
榫頭是榫眼下部口大處插入,然後向上一推就掛在一起了。
「霸王」之寓意,就是指這種結構異常堅固,能支撐整件家具。
以大多紅木樹種為例,心材部分顏色深,而邊材部分顏色明顯變淺,識別有無邊材,可以用發出強光的小手電照看,或是在日光下,可分辨出來。
是硬木家具行業的一個術語,意為製作某件硬木家具只用一種材質,而不摻雜其他不同種類的木材,也就是說,用同一種材質製作的家具可稱為「滿徹」家具。
但「滿徹」往往指不摻料,並不意味著不用邊材,所以商家在籤訂合同時,一般會在「滿徹」後註明含邊材(白皮)。
即指紅木家具所有的零部件都採用不含邊材的同一種材質製作而成,可以說是在滿徹的基礎上剔除了所有的白皮。
家具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木材、漆面與空氣、水分等自然環境親密接觸,被慢慢風化,原有的漆面產生了溫潤如玉的包漿,還有漆面皸裂的效果。
用新木材或老料做成仿老家具,同時在新家具上做出使用過的痕跡,以魚目混珠。
這是蘇作木匠對家具製作精細程度的讚美之語。
比如椅子或凳子,在做完之後,將同樣的幾隻置於在地上順序移動,其腳印的大小、腿與腿之間的距離,不差分毫。
這種尺寸大小相同、只只腳印相合的情況,就叫「掉五門」。
指在漆面嚴重褪色的老家具上重新描金繪彩,一般多用於描金櫃。國禮頭把交椅賞析!-->推薦點擊
行話多少顯得有點兒江湖味兒,行內能聽懂,行外聽不懂。
下面匯總一些收藏的行話,供新入圈的朋友了解。
賣家騙人,誇自己的東西如何如何好,而買家看出確實是新貨、假貨,但是又要顧及店家的顏面,就只能說:「看不好」,其實說成白話,言下之意就是「看!不好!」
有些人以為去農村從農民手裡買的貨不會有錯,卻不知道這些貨是作偽的商人故意和農民合夥「埋地雷」的。
生意本來是有人從中介紹的,但買主和賣主都拋開中間人,自行與對方直接交易(以便事後不提中介費),也防止「戴帽」。
行內有的人眼力好,但沒錢開店,便用藍色布包袱到各家古玩鋪「摟貨」,然後轉手賣出。
這種經營古玩的現象被稱之為「包袱齋」。
原用於評價修補過的老字畫,在老家具行業特指修補過的老家具。
多指對殘損殘缺的工藝品進行整修,或者是為了遮人眼目的修補。
「扒散頭」有把散了的東西扒起來的含義。
「扒散頭」在古玩行業中帶有一種貶義,它與「修復」不同,修復是公開性的,而「扒散頭」則常常是隱蔽的,為的是蒙人。
「敲鋃頭」,係指古玩生意人在叫行時硬碰硬地交易。
如說「這件瓷器是敲鋃頭下來咯」,有時也簡稱一下「敲」字。
用「敲鋃頭」來說明某樁生意,無非是顯示紮實、牢靠,說的人常常會流露出一種得意的神態。
泛指利用他人的生意而偷偷摸摸地私下交易的行為。
完全是一種貶義詞,例如「伊下出籠」,「專門下出籠」。
古玩行當的弊端諸多,而「下出籠」是其中重要的一條,這種行為常常遭到譴責。
「偷冷飯」與「下出籠」有同義,但又有區別。
它常常說的是老闆手下人所為,具有瞞天過海的含義,
為貶義詞。
「偷冷飯」是一種古玩行業的不良習氣,因而會被人們譴責。
「偷冷飯」常謂他人所作所為,而絕無以此自詡的,近年來,其他行業也有使用此詞語的。
古玩鑑定用語。
「家生」本是器物的總稱,南宋呂自牧《夢粱錄》十三「諸色雜賣」雲「家生動事,如桌、凳、涼床、杌子……」
在鑑賞古玩時常說:「這件瓷瓶是新家生」,有時乾脆說「新家生」。
指不花本錢搬弄他人的古玩器物,從中賺取差價。
這種人常常依仗自己信息靈通,渠道廣泛,可以不花本錢、無投資而從交易中獲利。
用「磚頭」來形容古玩器物,無非是想隱蔽一點。
古玩行業中,稱不準開封檢驗的買賣為「打悶包」,有時也指沒有看到東西而交易的行為。
據說此語原流行於上海地區的民間,源於打花會賭博的「打悶包」。
購買或出售古玩行為的中間人,有的是與買賣相熟的親友,有的是專門的經濟人,不出資不合夥,只從中奔走,說成一筆交易。
自己不開店,專跑農村收貨,或者是盜古墓的人。
拿到東西後再賣給各商家,行裡人稱他們「遊擊隊」,又叫「鏟地皮」。
特指家具表面的淺浮雕,因淺浮雕的凸出部分呈半圓狀,形似螞蟥爬行在木器表面,故得此名。
特指家具表面的淺浮雕參照了漢代玉器的紋飾和工藝,在硬木家具上比較多見。
指做得不好或材質有問題的家具,有時也指新仿的家具和收進後好幾年也脫不了手的貨色。
倘若賣家說貨絕對到代,而買家看出是新仿,又要顧及店家的臉面,就只能說「看不好」。
將這批貨物好的帶壞的一起賣稱作「一腳踢」。
以前拎包裹的送貨上門,買家決定購買他的東西,讓送貨人將貨留下。
買了便宜喜歡的藏品叫「吃仙丹」。
抬高競買者的價錢搶先買來,對手就說他被攔一道。
就是將幾件不完整的家具拼裝成一件。
遇到新仿舊的貨稱或稱「八爺」。
對有些地攤貨,諧音「新假破」。
不太懂行總是花錢買到新貨,或稱「吃藥」。
就是這件東西不錯,藝術價值較高,說「這件觀音瓶有一眼」。
老貨壞了重新修補過。
古玩鑑定用語,泛指歲月存留在古玩器物表面的一層包裹物。
器物由於外界條件差異而具有各種不同的包漿,例如老家具表面因長久使用而留下的痕跡,因為有汗漬滲透和手掌的不斷撫摸,木質表面會泛起一層溫潤的光澤。
因為包漿是天長日久形成的,所以它是鑑定古玩重要條件之一。
古玩鑑定用語,特指老家具原有的漆皮。
家具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木材、漆面與空氣、水分等自然環境親密接觸,被慢慢風化,原有的漆面產生了溫潤如玉的包漿,還有漆面皸裂的效果。
舊時古玩行當裡的人,將家具、竹、木、紫砂、核雕等古器上的具有一層玻璃質感的包漿,稱為「皮殼」。
顧名思義,稱之為「皮殼」的包漿,是一種較厚的包漿,但有些古玩不稱「皮殼」,例如瓷器、繡品、古籍版本、珠寶等。
不用仔細端詳,一眼就看出是真貨的叫「開門」或「一眼貨」,也有作「大開門」的,就更富江湖氣了。恭王府壽字紋圈椅賞析!-->推薦點擊
一名商人從另一商人手裡拿走一件商品,當時不付款,這叫「活拿」。
「活拿」的規矩是價位講好了,只能多賣錢,不能少賣,即必須保底。
言必有信,價位比買斷要高,一般說,不在給活拿的人付手續費或跑道費,但活拿的人可以在低價上加價,叫「戴帽兒」,多賣歸活拿的人,原貨主不問。
就是掮(qián)著別人的貨物去兜生意。
此語從滬語「掮客」引申而來,有時亦簡稱一個「掮」字,如「讓我掮一掮」,「他要掮我這種貨」。
古玩鑑定用語,係指正宗的古玩,有可靠的意思。
或者也可以說:「儂這件古玩不至尊」。
此語來自骰戲的「至尊寶」,它指骰戲中最大的牌色。
此語不僅古玩行當用,其他行業也用,也常見於上海社會流行語中。
古玩交易用語,泛指物物等價交換的一種形式,大多為業內人士所為。
有人在注釋此語時,寫成「打仗」,那是誤解。
「當帳」的「當」是對等的意思,如成語「旗鼓相當」。
古玩交易用語,舊時古玩是在行會裡交易的,交易時的價錢是隨市叫喊出來的,是同行之間的買賣,後稱這種買賣行為為「叫行」。
同行之間買賣成交的價位,也就稱「叫行價」。
古玩生意行話,它相對於行家而言,泛指一般人家或市民,這些人是不做古玩生意的,這是古玩生意人常用的行話,如說這件青花瓶是從「落家」出來的。
古玩走私用語,是指那些專門從事秘密運輸走私古玩的職業人員。
此類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屬一種違法行為。
這些拖工大多是黑道上的人,他們常常具有通天的本領,並以此獲得暴利。
古玩製作工藝術語,表示匠人製作工藝品時的功夫。
謂之「工手」,很可能是「工匠的手藝」的簡稱。
被使用於「工手」的對象,大多是工藝性較強的藝術品。
對賣假貨行為的一種口語,把新、假的東西賣給顧客,他們稱殺豬。
從同行中買來打眼貨「沒年代」或價錢過高,掌柜可請行內公會幫忙調解,要求對方讓價或退貨,行內話稱之為「砸漿」。
在現在可能比較少見了,一般都只能自認倒黴。
一般指「大路貨兒」,也指藝術家或工匠為應付市場而批量生產的不精美的藝術品。
是主人店堂裡最好的鎮店之寶。
指古玩商人收購的古玩商品,能獲得較高的利潤,也指「快貨兒」。
指虧本,這正反映出古玩商人的經營具有很大的賭博性。
買一件古玩,到手後賣不出去,或者要賠本虧損,都叫「輸」。
古玩商人怕輸,還怕丟人現眼,輸錢不落好手。
就是中間人,介紹人,古稱「牙人」,撮合雙方,相當於現在的經紀人。
中間人收取佣金,過去一般是「成三破二」,成是賣方,買賣做成了,拿出3%,破指買方,破費花錢了,拿出2%。
在古玩行買東西不叫買,叫勻。
古玩商人的經營全靠眼力,而眼力遭受打擊,只有壞事。
就是賣虧了,把價值十萬的,幾千賣了。買家便是「揀漏」了。
即古玩物件的品位,不是指人,而是指物,如瓶子與盤子比,古瓶當然比盤子、路份高。
購買古玩時,請高明的人替自己掌握一下尺度,以免在鑑定真偽上有什麼閃失。
對於代替自己把握眼力的人,叫作「請某某先生來掌眼」。
古玩商人真心想買或賣時,因某一方自己還要考慮,故意不買或不賣,準備放長線實現自己的交易計劃,叫:繃著買後繃著賣。
收藏者決定不購買某件藏品,經營者決定不經營某件藏品。
簡化「萬」字加一點為「方」,指人民幣萬元。
古代制錢一千枚為一吊,現指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