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女孩:「我是臺灣人,請打錢給我」

2021-02-06 兩岸青年

很不幸地發現,若說以前臺灣人對大陸有狂啃香蕉皮的印象,現在大陸人看到臺灣人腦海裡也會自動浮現幾個字──又來一個「我是臺灣人,請打錢給我」的灣灣

 

這通常體現在對臺灣政治人物和明星的評價,但也或多或少影響到在這裡埋頭工作、同樣住在出租屋、成天吃餓了嗎的平凡臺灣人。比如我同事吧,時不時就會來兩句「你們臺灣人在大陸享受的好待遇」讓我很困惑,我加薪沒有比別人快工時跟大家一樣長,跟同齡的單身同事一樣住大開間。

 

喂,我不是都跟你們混成同一個狗樣嗎?!

 

想到這裡,真是不淡定了,得為自己和一些同胞們發出嚴正聲明,多數人可都是一群乖乖納稅、誠懇工作的好居民,不吵不鬧不評判政治、很怕得罪大陸同事。在2014年那會兒找工作屢次被以「不想用臺灣人,怕麻煩」為理由拒絕,現在這個現象很少出現,就這點在這裡工作的臺灣人確實得讚嘆這個神奇美好的演變。

 

有沒有受過特殊待遇?當然有,身邊的人都對你特別好,臺灣人極容易打進大陸朋友的圈子裡(可以說毫無障礙),但在工作上大家都各憑本事,這些年還真沒碰過在臉上寫「我是臺灣人」就能被錄用的案例。此時有同學舉手發問了,買房什麼的不是都有優惠政策嗎?

 

是的,只是把臺北市四房兩廳的大房子賣掉、也未必買得起北京市區的兩房一廳啊!(何況,把錢從臺灣搬到北京很麻煩的)

 

所以,論起買房這個優惠政策,對未來仍懷抱憧憬、急於成家立業的大陸朋友忌妒,但不愛結婚更不愛買房的我這代臺灣青年會一攤手──我又不買房,無所謂啦。

 

付出勞動力,繳納自己該繳的,享受自己該得的,這就是多數人的生活。沒有特別好、但是也不壞。

 

當然,又有同學舉手發問了,大陸對你們真是不錯了,想想在臺灣的大陸配偶的待遇。對此我真的同意,並支持那些在臺灣生活的大陸配偶把老公老婆帶到大陸一起打拼。

 

臺灣人在大陸,享受到的最大福利就是能平等工作,能與大陸年輕人一同面試競爭。再往遠了說,北京上海的規矩是,不論你是哪裡人、是白人黃人還是黑人,能找到工作、能生存下去,就是這裡的人──這是非常棒的現象,也因此這些一線城市才能生機勃勃。

 

會想寫這一篇,是因為俺們高雄市長韓國瑜很快要跑來大陸一遊了,而當前大陸社會許多人的評論是「又是一個來要錢的撈貨」。我在大陸碰到的青年朋友,對我未必有意見,對於大陸對臺那是滿肚子意見,認為大陸對臺太「犯賤」了。

 

嗯,我不是韓國瑜,但身為同樣在這時代被視為「我是臺灣人,請打錢給我」的灣灣,還真想發表一下對「撈王韓國瑜」的看法。

 

 在大陸輿論界裡臺灣有兩大「撈王」,他們替臺灣爭取到兩岸和平下的種種紅利,也都讓大陸民眾有兩種極端看法──要嘛頗有好感、要嘛咬牙切齒。第一是馬英九,可謂撈王界的開山祖師,第二就是2018年後人們才知道他是誰的韓國瑜。

 

韓國瑜現象,看似是臺灣人對兩岸關係的認知重回了2008年時馬英九的老路──人們在經濟困頓時尋求解方,處理兩岸關係成為一個務實的選擇。也就是大陸民眾所氣惱的,不過是重回「要利益不要統一」的歷史。

 

但是歷史看似重回,卻沒有真的重回。

 

馬英九時期,大陸民眾看臺灣籠罩著一股朦朧美,大陸領導層對臺灣政治人物或多或少也有些期待;韓國瑜時期,想都別想了,誰都知道韓國瑜是要發大財而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馬英九時期,臺灣民眾看大陸籠罩著一股神秘風,一是認為大陸體制存在著「向西方看齊」的可能性;二是當時沒人用淘寶也沒有抖音;三是那個時候臺灣多數人還真認為大陸配偶是沒有經濟能力依賴老公被欺負的弱勢群體。如今,想都別想了,都什麼年代了還這種思想呢?

 

這些客觀事實,都決定了2018年時臺灣人在兩岸關係上的「務實」,與2008年時的「務實」完全不同。韓國瑜效應的背後,代表臺灣不只出現越來越多周杰倫和郭臺銘這類「務實的人民幣工作者」,整個社會也越來越用平常心看待這件事。

 

韓國瑜效應的背後,代表臺灣社會很大一部分人意識到一個殘酷的真相:我承認,打不過你,你幹什麼我們大家看著辦唄。

 

我承認,打不過你,你幹什麼我們也只能看著辦。這種認知,在馬英九時叫賣臺,現在叫做「大家都知道的廢話,只是看破不說破」;這種認知變化,在臺灣是心知肚明的、也是沒有人會想說出口的。

 

說這些做什麼呢?

 

從2014年到2019年的今天,臺灣社會在數年之內默默達成了幾個共識:年輕人去大陸可以有更好的發展沒錯;臺灣藝人為了錢去大陸說自己「中國人」也沒錯;臺灣現在各行業與大陸企業合作已經太尋常了,有時候還得遵守人家的「政治正確」,這也沒錯。

大陸軟硬實力滲透臺灣,從抖音、淘寶、小米到小鮮肉明星和綜藝,臺灣下一代從小受大陸影視影響,這也沒錯。


但是,人才可以去對岸,對岸不可以進入臺灣——更直白地說,大陸萬一哪天影響到在臺灣的臺灣人,怎麼辦?臺灣所期望的大陸,是人才可以去、貨物可以去,但永遠在海峽彼端的大陸。

 

這些臺灣社會的共識,註定了韓國瑜只能是「撈王韓國瑜」。

 

他身為政治人物,總要賣點農漁產品完成選舉承諾。

 

他為了選上,只能抓住臺灣社會對大陸的「想要」、不去牴觸臺灣社會對大陸的「不想要」。

 

他面對大陸網民的「你就是個來要錢的臺灣人」也只能呵呵兩聲,就跟臺北女孩一樣,還能說什麼呢?

 

只能說,別這樣,大家一起談論賺錢,總比大家一起研究怎麼玩飛彈還愉快嘛:)

 

 

「韓國瑜」與「蔡英文」,這兩人各自所代表的涵義,將是未來一年臺灣政治中的兩大主流──韓國瑜注重在臺灣對大陸「想要」的那一塊,蔡英文則是強調「不想要」的那一塊。

一個打真金白銀,一個談民主情懷,這兩者本來不應該碰撞的東西,會在未來一年狠狠撞車。

 

你要錢,你不要民主了嗎?

越簡單粗暴、毫無邏輯的口號,越好賣、也越好傳播。就跟「灣灣都是井底之蛙」這種順口溜一樣。只是後者讓人煩心,前者在選舉政治下真會影響著人們的未來。

 

蔡英文,我想他真心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也真心認為自己所做的是正確的,她知道人民想要什麼,也知道自己現在給不起,所以,只能利用人民在迷茫困頓下的脆弱。她不壞,她只是做了所有正常政治人物都會做的選擇。

平凡尋常的她,不是政治家,更不是領袖。

 

一個應該住公寓的平凡的學者,被我們送進官邸。

 

我原本是個對政治一竅不通的白痴網民,在北大讀書那會兒室友曾經跟我說「你好憤青喔」,她是從小移居北京的臺灣人,而我當時只覺得她並不懂我的感覺、卻也很羨慕她。我感覺她可以全然地置身事外,所以,我也想這樣。

 

只要不關心臺灣政治發生什麼事,你就會很快樂,我的臺灣閨密這樣說。

 

但是沒有多久,一個個大浪潮拍打上來,逼著年輕人面對現實,其中很大的因素就是大陸的影響力不減反增。而我也開始做媒體工作,我才發現,原來我們臺灣從上到下,一直在同一個旋窩裡走不出來。整個社會被攪進去,難以不情緒化,又時時無能為力。

 

當臺灣網民還在用「大陸都在幫民進黨助攻」諷刺大陸,大陸這端早就認為「民進黨上最好」。但我情願相信,社會中的多數人,都有不斷自我調節的能力。世界確實變得太快,人們有時後知後覺,但絕不代表會想停止摸索。

 

不斷摸索,直到未來光亮一些。

 

我確實看不見臺灣的道路在何方,但至少有些改變正在發生。

我是臺灣人,請打牛肉麵給我~~

註:以上為作者授權轉載,轉載請與作者聯繫。

約訪/投稿/商業合作

laqn20140603@sina.com;

wechat ID:lianganqingnian2014

內容:

投稿時請留下

姓名─職業(學校)─電話─個人微信號

相關焦點

  • 「我是臺灣人,請打錢給我」
    很不幸地發現,若說以前臺灣人對大陸有狂啃香蕉皮的印象,現在大陸人看到臺灣人腦海裡也會自動浮現幾個字──又來一個「我是臺灣人,請打錢給我
  • 臺北女孩郭雪筠看大陸:對臺灣人有天然好感
    多維雜誌兩岸部主管、《臺北女孩看大陸》暢銷書作者郭雪筠(中評社 李娜攝)    中評社北京12月30日電(實習記者 李娜)日前多維雜誌兩岸部主管、《臺北女孩看大陸》暢銷書的作者郭雪筠參加全國臺聯  2012年郭雪筠從臺灣來北京求學,她在北京大學讀了兩年研究生後發現大陸人不了解臺灣人在想什麼,她感知到兩岸彼此存在大量誤解的不安。郭雪筠就以「愛臺北」為名在豆瓣上開始寫系列日誌,然後自己頂,隨後受到不少網友關注。
  • 臺北女孩:臺北未曾中年
    當然,這樣打扮下的臺北男女,每個都像大學生。至於一開口,許多人的想法會可愛到讓大陸同齡人哭笑不得──但需要知道,許多時候這往往是表面上的。聽一位大陸記者說,跟同齡臺灣朋友聊天,對方鼓著嘴,「為什麼臺灣與中國不能好好地平等交往呢」,他訝異於臺灣人的天真、與對待國際政治現實的淺薄。「難怪臺灣領導人沒什麼高度。」這位大陸記者有些嘆息著說。他不是一個厭臺派,相反地,他算親臺。我說,那也許只是表面。臺
  • 臺北女孩在大陸 | 那些「漂流」在大陸的臺灣人
    一位來自臺北的女孩——郭雪筠她將在大陸的所見所聞和有趣的故事寫進了她的生活跟著這位臺灣女孩
  • 臺灣女孩溫情長文:我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
    ,作者劉樂妍出生在臺北,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祖籍本別是湖北、江蘇、安徽、浙江……在臺灣被稱作「外省人」。身為家中的在臺灣出生的第二代,劉樂妍在臺北長大,但從小聽的是對日抗戰打鬼子的故事,熟悉的是帶著口音的地方話,吃的是菜市場的蔥油餅和約莫來自潮州的長條粽子,更重要的是,她看到長輩多年以來對大陸家鄉的思念。
  • 微店預告:臺灣女孩郭雪筠《臺北女孩看大陸》籤名書!
    臺北女孩郭雪筠我是一個來自臺北的女孩。從前對大陸的認知?和其他同齡小鬼一樣,大概就是「那是啥」以及「噢,聽說很大」吧。我的成績一般,長相一般,是臺北萬千女孩中最普通的那一種。出生的八零年代,是臺灣經濟情況很好的年代。成長的九零年代開始,是臺灣經濟急轉直下的年代。
  • 【慢行臺北(上)】我為什麼越來越討厭臺灣
    於是請臺灣朋友幫忙打電話到實體店,店員答應幫我預留。在正式獲得實體唱片之前,我為了這張專輯,購買了我一直在免費使用的一個音樂APP的整年會員。專輯裡面那首《張三的歌》被很多位歌手翻唱過,但還是獨愛李壽全的版本。他專門為了這一次的再版重新錄製了這首歌,相比30年前的版本,重新編曲的2016版聽起來又會有不同的感受。
  • 臺北女孩談兩岸計程車司機:都愛聊臺灣政治
    【編者按】郭雪筠是一個來自臺北的女孩,成績一般,長相一般,是臺北萬千女孩中最普通的那一種。
  • 臺北米其林名單公布了?但我心中的臺灣美食都在電視劇裡啊!
    每個男孩都有一條道明寺同款髮帶,每個女孩都希望自己是那個餵阿寺吃冰的羞澀少女杉菜。臺灣人把吃各式各樣的冰製品統一叫做「吃冰」,最早的剉冰是日據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清冰,在冰裡加砂糖或香蕉油,刨成極細的剉冰。後受日式冰品影響,發展出紅豆冰、花豆冰等花式版本。而從剉冰基礎上改良的雪綿冰,用濃醇的牛奶為製冰基底,口感更為溫柔細緻。
  • 臺灣之行——我眼中的臺北
    、臺灣民間信仰等),文化參訪(參觀臺北部分文化舊址,如大稻埕、總統府、臺北故宮、淡水紅毛城等)。臺灣食物口味普遍偏甜,甚至辣醬都帶甜味,火鍋中的麻辣也屬於低度的辣,對不能吃辣的人非常友好,而雲南四川重慶的朋友則在待了一周以後就開始各處尋找川菜館(我們去到一家川菜小店,雲南四川重慶的朋友對它的辣度表示很滿意)。最出名的臺灣小吃之一是滷肉飯,一般一份的分量大約一兩到二兩,沒有配菜,滷肉位於中心,米飯充分吸收了肉汁後有晶瑩的光澤,口味甜中帶鹹,且因為分量少而不會太膩,非常值得一試。
  • 我身邊的臺灣人
    對我們的門檻要高不少,正因為這樣,再加上信息渠道的局限,我碰到的國內朋友,很多畢業於名校,而對於這些臺灣背包客,更多是來自尋常人家的普通年輕人,他們中有臺北的普通公司職員,新竹的技術員,臺中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有普通工廠裡的打工女孩,很多人來自我連名字都沒聽說過的臺灣小鎮。臺灣本身不大,接觸不同地方的年輕人,我想能減少我心中對於這個群體的偏見。
  • 有一天,我在臺北的街頭醒來
    |臺北西門町我笑到眼淚都要出來,看著店裡的人,一個人坐在我們身後一邊吃冰一邊打電話的小姐姐,旁邊一群日本青年不知道說著什麼,斜對面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婦共享一份沙冰。我們都是生活這齣劇裡的演員,猜測著各自的劇本。
  • 臺北女孩的推薦:做這8件事,感受原汁原味的臺北
    一個臺北女孩告訴你,要想玩原汁原味的臺北,做這8件事就夠了。文/愛臺北二月初我搬回北京,打車時計程車師傅從天氣物價一路聊,聊呀聊就到了「噢你是臺灣人呀」,「噢你們家馬英九先生是不是下臺了?」「他沒下臺。」我有點無語(換領導是大事啊!)「那電視上怎說他辭職了?」
  • 臺北女孩認為「到臺北可以做的幾件事」
    在開始未知的北漂生活前,能回到悠哉和樂的臺灣是很幸福的。年假逼近,或許有些大陸朋友會想到臺灣自由行。有鑑於「三十歲已潛必須做的十件事」和「去印度必須做的十五件事」這種標題很熱門,身為在地人的臺北女孩也想推薦一下各位大陸朋友到臺北後可以做的幾件事。可以嘗試。後果自負。
  • 臺北女孩看大陸 | 吵吵鬧鬧的臺灣這些年
    一位來自臺北的女孩——郭雪筠她將在大陸的所見所聞和有趣的故事寫進了她的生活跟著這位臺灣女孩
  • 在臺北街頭,請駐足傾聽她的琴音┇臺灣小視頻
    氣溫只有13度*的臺北街頭,我遇到這位只穿著單薄長洋裝的女孩。她在熱鬧的人潮、金碧輝煌的貴婦百貨*之間,安靜地拉著小提琴。
  • 【林林總總的臺灣】我把臺北的三個夜晚交給了文藝(一)
    我把臺北的三個夜晚交給了文藝:看一場電影,泡一次音樂酒吧,聽一場音樂會。
  • 臺北女孩與大陸的「那些年」
    所以郭雪筠認為,關於兩岸,真的要認識很多,才會發現彼此是很有趣的存在。或許沒有人知道,如何在北京城裡分辨出臺灣人。有的人可能會建議利用臺灣腔及特定臺灣用語,比如說,地鐵在臺灣稱為「捷運」、U盤在臺灣稱為「隨身碟」。
  • 臺灣年輕人:周子瑜只是16歲女孩,請政治放過她!
    不少臺灣人看了她臉色蒼白、聲音顫抖的道歉視頻,紛紛表示心疼。「她只是個16歲的女孩,請政治放過她吧,」一位25歲的臺北姑娘對鳳凰網稱。「我不是什麼TWICE的粉絲,但看了這影片真的很心疼她。我打從心底瞧不起JYP!打從心底討厭黃安!」臺北市「金牛頓藝術科技」一位姓儲的姑娘也表示憤憤不平。
  • 臺北女孩眼裡的大陸原來是這樣的
    直到大四上學期時,我開始玩豆瓣,有大陸網友,真正聽到他們的聲音,才改變了「大陸就是髒亂差」的刻板印象。我是一個來自臺北的女孩。從前對大陸的認知?和其他同齡小鬼一樣,大概就是「那是啥」以及「噢,聽說很大」吧。我的成績一般,長相一般,是臺北萬千女孩中最普通的那一種。出生的八零年代,是臺灣經濟情況很好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