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幸地發現,若說以前臺灣人對大陸有狂啃香蕉皮的印象,現在大陸人看到臺灣人腦海裡也會自動浮現幾個字──又來一個「我是臺灣人,請打錢給我」的灣灣。
這通常體現在對臺灣政治人物和明星的評價,但也或多或少影響到在這裡埋頭工作、同樣住在出租屋、成天吃餓了嗎的平凡臺灣人。比如我同事吧,時不時就會來兩句「你們臺灣人在大陸享受的好待遇」讓我很困惑,我加薪沒有比別人快工時跟大家一樣長,跟同齡的單身同事一樣住大開間。
喂,我不是都跟你們混成同一個狗樣嗎?!
想到這裡,真是不淡定了,得為自己和一些同胞們發出嚴正聲明,多數人可都是一群乖乖納稅、誠懇工作的好居民,不吵不鬧不評判政治、很怕得罪大陸同事。在2014年那會兒找工作屢次被以「不想用臺灣人,怕麻煩」為理由拒絕,現在這個現象很少出現,就這點在這裡工作的臺灣人確實得讚嘆這個神奇美好的演變。
有沒有受過特殊待遇?當然有,身邊的人都對你特別好,臺灣人極容易打進大陸朋友的圈子裡(可以說毫無障礙),但在工作上大家都各憑本事,這些年還真沒碰過在臉上寫「我是臺灣人」就能被錄用的案例。此時有同學舉手發問了,買房什麼的不是都有優惠政策嗎?
是的,只是把臺北市四房兩廳的大房子賣掉、也未必買得起北京市區的兩房一廳啊!(何況,把錢從臺灣搬到北京很麻煩的)
所以,論起買房這個優惠政策,對未來仍懷抱憧憬、急於成家立業的大陸朋友忌妒,但不愛結婚更不愛買房的我這代臺灣青年會一攤手──我又不買房,無所謂啦。
付出勞動力,繳納自己該繳的,享受自己該得的,這就是多數人的生活。沒有特別好、但是也不壞。
當然,又有同學舉手發問了,大陸對你們真是不錯了,想想在臺灣的大陸配偶的待遇。對此我真的同意,並支持那些在臺灣生活的大陸配偶把老公老婆帶到大陸一起打拼。
臺灣人在大陸,享受到的最大福利就是能平等工作,能與大陸年輕人一同面試競爭。再往遠了說,北京上海的規矩是,不論你是哪裡人、是白人黃人還是黑人,能找到工作、能生存下去,就是這裡的人──這是非常棒的現象,也因此這些一線城市才能生機勃勃。
會想寫這一篇,是因為俺們高雄市長韓國瑜很快要跑來大陸一遊了,而當前大陸社會許多人的評論是「又是一個來要錢的撈貨」。我在大陸碰到的青年朋友,對我未必有意見,對於大陸對臺那是滿肚子意見,認為大陸對臺太「犯賤」了。
嗯,我不是韓國瑜,但身為同樣在這時代被視為「我是臺灣人,請打錢給我」的灣灣,還真想發表一下對「撈王韓國瑜」的看法。
在大陸輿論界裡臺灣有兩大「撈王」,他們替臺灣爭取到兩岸和平下的種種紅利,也都讓大陸民眾有兩種極端看法──要嘛頗有好感、要嘛咬牙切齒。第一是馬英九,可謂撈王界的開山祖師,第二就是2018年後人們才知道他是誰的韓國瑜。
韓國瑜現象,看似是臺灣人對兩岸關係的認知重回了2008年時馬英九的老路──人們在經濟困頓時尋求解方,處理兩岸關係成為一個務實的選擇。也就是大陸民眾所氣惱的,不過是重回「要利益不要統一」的歷史。
但是歷史看似重回,卻沒有真的重回。
馬英九時期,大陸民眾看臺灣籠罩著一股朦朧美,大陸領導層對臺灣政治人物或多或少也有些期待;韓國瑜時期,想都別想了,誰都知道韓國瑜是要發大財而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馬英九時期,臺灣民眾看大陸籠罩著一股神秘風,一是認為大陸體制存在著「向西方看齊」的可能性;二是當時沒人用淘寶也沒有抖音;三是那個時候臺灣多數人還真認為大陸配偶是沒有經濟能力依賴老公被欺負的弱勢群體。如今,想都別想了,都什麼年代了還這種思想呢?
這些客觀事實,都決定了2018年時臺灣人在兩岸關係上的「務實」,與2008年時的「務實」完全不同。韓國瑜效應的背後,代表臺灣不只出現越來越多周杰倫和郭臺銘這類「務實的人民幣工作者」,整個社會也越來越用平常心看待這件事。
韓國瑜效應的背後,代表臺灣社會很大一部分人意識到一個殘酷的真相:我承認,打不過你,你幹什麼我們大家看著辦唄。
我承認,打不過你,你幹什麼我們也只能看著辦。這種認知,在馬英九時叫賣臺,現在叫做「大家都知道的廢話,只是看破不說破」;這種認知變化,在臺灣是心知肚明的、也是沒有人會想說出口的。
說這些做什麼呢?
從2014年到2019年的今天,臺灣社會在數年之內默默達成了幾個共識:年輕人去大陸可以有更好的發展沒錯;臺灣藝人為了錢去大陸說自己「中國人」也沒錯;臺灣現在各行業與大陸企業合作已經太尋常了,有時候還得遵守人家的「政治正確」,這也沒錯。
大陸軟硬實力滲透臺灣,從抖音、淘寶、小米到小鮮肉明星和綜藝,臺灣下一代從小受大陸影視影響,這也沒錯。
但是,人才可以去對岸,對岸不可以進入臺灣——更直白地說,大陸萬一哪天影響到在臺灣的臺灣人,怎麼辦?臺灣所期望的大陸,是人才可以去、貨物可以去,但永遠在海峽彼端的大陸。
這些臺灣社會的共識,註定了韓國瑜只能是「撈王韓國瑜」。
他身為政治人物,總要賣點農漁產品完成選舉承諾。
他為了選上,只能抓住臺灣社會對大陸的「想要」、不去牴觸臺灣社會對大陸的「不想要」。
他面對大陸網民的「你就是個來要錢的臺灣人」也只能呵呵兩聲,就跟臺北女孩一樣,還能說什麼呢?
只能說,別這樣,大家一起談論賺錢,總比大家一起研究怎麼玩飛彈還愉快嘛:)
「韓國瑜」與「蔡英文」,這兩人各自所代表的涵義,將是未來一年臺灣政治中的兩大主流──韓國瑜注重在臺灣對大陸「想要」的那一塊,蔡英文則是強調「不想要」的那一塊。
一個打真金白銀,一個談民主情懷,這兩者本來不應該碰撞的東西,會在未來一年狠狠撞車。
你要錢,你不要民主了嗎?
越簡單粗暴、毫無邏輯的口號,越好賣、也越好傳播。就跟「灣灣都是井底之蛙」這種順口溜一樣。只是後者讓人煩心,前者在選舉政治下真會影響著人們的未來。
蔡英文,我想他真心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也真心認為自己所做的是正確的,她知道人民想要什麼,也知道自己現在給不起,所以,只能利用人民在迷茫困頓下的脆弱。她不壞,她只是做了所有正常政治人物都會做的選擇。
平凡尋常的她,不是政治家,更不是領袖。
一個應該住公寓的平凡的學者,被我們送進官邸。
我原本是個對政治一竅不通的白痴網民,在北大讀書那會兒室友曾經跟我說「你好憤青喔」,她是從小移居北京的臺灣人,而我當時只覺得她並不懂我的感覺、卻也很羨慕她。我感覺她可以全然地置身事外,所以,我也想這樣。
只要不關心臺灣政治發生什麼事,你就會很快樂,我的臺灣閨密這樣說。
但是沒有多久,一個個大浪潮拍打上來,逼著年輕人面對現實,其中很大的因素就是大陸的影響力不減反增。而我也開始做媒體工作,我才發現,原來我們臺灣從上到下,一直在同一個旋窩裡走不出來。整個社會被攪進去,難以不情緒化,又時時無能為力。
當臺灣網民還在用「大陸都在幫民進黨助攻」諷刺大陸,大陸這端早就認為「民進黨上最好」。但我情願相信,社會中的多數人,都有不斷自我調節的能力。世界確實變得太快,人們有時後知後覺,但絕不代表會想停止摸索。
不斷摸索,直到未來光亮一些。
我確實看不見臺灣的道路在何方,但至少有些改變正在發生。
我是臺灣人,請打牛肉麵給我~~
註:以上為作者授權轉載,轉載請與作者聯繫。
約訪/投稿/商業合作
laqn20140603@sina.com;
wechat ID:lianganqingnian2014
內容:
投稿時請留下
姓名─職業(學校)─電話─個人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