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一個人文化課學得再好,思想道德不過關,體育、美育、勞育缺失,同樣是一個不健全的人,早晚會被社會所淘汰。
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叫楊鎖,他是河南信陽人士,家裡唯一的男丁。在父母的舊觀念中,這個男孩子就是家裡的天,全家全部的希望。
所以從出生起,楊鎖就被父母捧在手掌心裡,生怕凍著了餓著了。
儘管他們家並不富有,可是楊鎖卻能頓頓吃肉,他的父母只能白米就鹹菜度日。
更為荒唐的是,楊鎖的父母害怕孩子在農村的土路上走不穩,擔心土路高低不平讓孩子摔跤,他們就一直抱著孩子,導致楊鎖兩歲的時候還不會走路,八歲才開始真正下地自己走路。
據說楊鎖特別愛吃糖,他的父母寧願把農活撂下也要到集市上給寶貝兒子買糖,生怕委屈了他。
在農村八歲是孩子們上學的年紀,楊鎖本該和同齡人一起走進學堂接受義務教育,結果他在家裡被寵得無法無天,到了學校怎能受得了那種約束?
只在學校待了一天,楊鎖就回家不上了,他的父母也沒有進行勸誡,而是任由其輟學在家。他父母的說辭是,這個孩子就不是個讀書的料,就在家閒著吧長大了出去打工賺錢。
我能說這對父母太無知嗎?他們怎麼就不想想,打工也是需要基本技能的,像他們的兒子那樣整天在家嬌生慣養,不學無術,連基本的生存技能都不不具備,又何談打工?
不出意料,楊鎖長大後仍然兩手空空,什麼也不會幹,就連小工都做不了。
如果他的父母都健康長壽,這個孩子也許能大半輩子靠父母養著衣食無憂,但是不幸的是,在楊鎖1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因病去世了。他的母親並沒有驚醒,而是獨自承擔起養「巨嬰」兒子的重擔。
生怕寶貝兒子有什麼閃失,儘管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母親依然把他視作寶貝疙瘩。有好吃的先讓兒子吃,家務活一點都不捨得讓他做。
就這樣,楊鎖又被母親養了五年。可是在他18歲的時候,他的母親也因病離世了。
這一變故對楊鎖簡直是個致命的打擊,他從此失去了依靠。他母親臨終前求親戚們照顧他,一開始楊鎖的表哥收留了他,可是表哥結婚後就把他送回了自己家。
失去雙親獨自生活的楊鎖徹底成了一個流浪兒,已經18歲的他不會洗衣做飯,也沒有賴以生存的技能,只能靠乞討度日。
鄰居們可憐他,不時給他施捨一些食物蔬菜,可是「懶王」習性已然形成,楊鎖不會做飯,也不願意打理自己,渾身散發著惡臭,2009年冬天,他被人們發現凍死在自己家中。
懶王走向死亡,似乎是人們意料之中的事情,沒有人對此感到驚訝,大家都對楊鎖父母的教育方式深惡痛絕。
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在楊鎖身上得到最鮮活的驗證。
如果楊鎖的父母能像其他正常的父母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該管教就管教,正常養育,也許這個孩子長大後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青年。
即便是他很普通,但是如果能生活在正常的環境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沒有違背教育規律,那麼他的人生也不至於成為這樣一個悲劇。
現代家庭大多都是一兩個孩子,父母疼愛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愛是有底線的,不是無條件的溺愛和縱容,更不是培養「巨嬰」。
畸形的愛,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會讓孩子徹徹底底和社會脫節,變成一個廢物。
小時候奶奶給我講過一個故事,至今記憶猶新:
一個懶人一動都不想動,他老婆下地前給他烙了一張餅,可是他不想動手拿著吃,於是他把餅鑽了個大洞掛在自己脖子上,吃的時候只要轉圈扭動脖子就可以了。
這個故事常常被大人拿來警告偷懶的小孩子,我們都以此為戒,嘲笑這個人懶出了新高度。故事的結局是這個人最後懶死了,所以小孩子都很害怕,都不敢太偷懶。
楊鎖的父母認為,不讓兒子幹任何活就是愛兒子,殊不知這樣只會把兒子變成一個廢物。
嬌子如殺子,父母無底線的溺愛只會讓孩子喪失一切能力,失去學習的機會,成為一個無用之人。
溫室的花朵永遠經不起風雨,溺愛之下的孩子又怎能適應社會的洗禮?
不難理解楊鎖在父母雙亡以後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因為他沒有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別說求生了,連把自己整理乾淨的能力都沒有。
毫不誇張地說,楊鎖是被他的父母親手給廢了。
父母愛孩子是天性,但錯誤的愛會殺死孩子。
真正的愛是有底線的,是合理的關心和正確的教育。父母只有教給孩子生存的基本技能,培養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給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環境和條件,才是真正為孩子著想。
不要再做「殺手型」父母來戕害自己的孩子了,愛孩子就從好好教育孩子做起!希望楊鎖的悲劇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