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七情六慾」?為何要戒「七情六慾」?

2021-01-09 中國的菩薩文化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何謂七情六慾?為何要戒七情六慾?」「七情六慾」,或者是把欲字下面的心拿掉,而說為「七情六慾」。這一般是用來泛指人的各種感情和欲望,但其實這並不是佛法中的用語,在傳統的佛法裡面,只有六情五欲的說法,而不是說七情六慾。我們就先由佛法中的六情五欲來探討,然後再來說明七情六慾的部分。  在佛法裡面,六情其實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只是六情是比較早期的翻譯用詞,後來就都翻譯成為六根了,例如在《大智度論》中有說:【六情、六塵和合,故生六識。】(《大智度論》卷六十八)這裡很明顯的是在說六根和六塵相觸而出生了六識,所以可見得在這裡的六情指的就是六根。那什麼又是五欲呢?在佛法裡面,五欲有兩種說法,較為廣泛而全面的說法,指的是眾生的眼、耳、鼻、舌、身等五種感覺器官,所接收到的色、聲、香、味、觸等這五塵境界;而這一切有情眾生所見到的五塵境界,其實並不是色身之外的五塵境,而是由五扶塵根攝取了外五塵的訊號,透過神經傳導到五勝義根大腦中,而由如來藏把這些電化學訊號,轉變成為好像身外的五塵境一般,其實都只不過是像鏡子所顯出的種種影像罷了。這五塵境界,本身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因為有情眾生的如來藏心中,含藏有許許多多的貪、瞋、無明等等的煩惱種子;也因為過去曾經把這些境界不同的韻味,薰習到如來藏心中去了,所以當這些色、聲、香、味、觸等影像出現的時候,相應的貪、瞋心行就又重新出現了。有句諺語說「色不迷人,人自迷。」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一切有情眾生的根本,同樣都是本不生滅、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性的第八識如來藏。但是因為這個本來清淨心中,同時又含藏著無始無明以及一念無明,使得眾生不明了自己有這樣的本覺心,因此而不覺心動,而由本心如來藏出生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然後這個本心如來藏,又依著外塵境而變現出六塵境界相;又同時變現出能見境界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心,來了別這六塵境界;在了別了境界相之後,則又產生了貪愛或是瞋恚心,然後又以為這些虛妄變現的境界是真實的,所以對於這些覺受就相應不斷,並且在心中堅固地執著這些境界而不肯捨棄;因此就產生了種種的慾念以及煩惱,然後就生起了種種的身口意行,造作諸種的善惡業;之後又因為所造作的這些業種而成就異熟果報,因此在三界六道中不斷地輪轉生死,遭受種種的苦果。除非到有一天,能夠依止三寶修學,而且明心見性之後,才能夠如實現觀到這些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而這一切問題的根源推究起來,就是因為凡夫的心中有無始無明以及一念無明的緣故。而在有情眾生覺悟這個道理之前,大多不會覺得自己依因緣所生的六識心是虛妄不實的;也不會覺得自己所追求的五欲六塵境界,只是虛妄不實的影像;所以就會覺得人生在世就是要寶愛自己,能夠了別境界的六根、六情以及六識心,把握短暫的人生,盡情地享受五欲之樂,這樣才算是不虛此生而了無遺憾。像是最近很流行講究美食,以及種種奢華的享受,就是這樣的心態,而完全沒想到像這樣追求五欲之樂,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卷十七之中,就用了許多的譬喻來形容眾生追求五欲的愚痴以及危害。這段經文的大意是說:這真是悲哀啊!眾生經常被色、聲、香、味、觸等五欲所苦惱,但是還是不停地去追求;而得到這五欲之後,苦惱反而更為嚴重,就好像用火去燒烤身上的疥瘡一樣痛苦。去追求五欲,對自身沒有絲毫的益處,就像狗兒總愛咬著沒肉的骨頭一樣;去追求五欲,會增加彼此之間的爭執,就像是群鷹在爭食一塊肉,而彼此之間互相攻擊;去追求五欲,就像是執持著火把逆風而行,最後一定會燒到自己的;去追求五欲,就像是用腳去踩毒蛇,一定會被它反咬傷害的。五欲本來是虛妄不實的,就像是夢中得到的東西,在醒來之後也就消失不見了;五欲是不長久的,只像是向人借用片刻,很快就要歸還了,但是世間人卻被虛妄不實的五欲所迷惑。因為貪愛而不斷地追求五欲境界,一直到死都還不肯捨棄;還因為不斷饑渴的追求,造作了無量的惡業,而使得自己在未來世,必定免不了要去受無量的苦果啊!  為了要防止五欲的危害,所以佛陀就會教導弟子們,應該要向內收攝自己的六根,不要隨意向外攀緣五欲境界。在《法句譬喻經》當中,佛陀就說了一個偈語,來提醒大家應該要【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法句經》卷一)關於藏六如龜,在佛世時,有這麼一個典故:是說有一位比丘,他獨自一人在樹林中靜坐修行,希望能夠在道業上有所實證。不過這位比丘,心中的欲望卻很浮動,總是隨著色、聲、香、味、觸等等的境界而起伏不定,像是每天託缽所得到的飲食的好壞,還是天氣的變化,都會讓他的心情受到影響,有時歡喜、有時憂愁,始終沒有辦法安定下來。這位比丘就像這樣子修行了十二年,始終都沒有辦法得道,他心裡就開始想說:「為什麼我用功了這麼多年,依然還是一個凡夫呢?」有一天,佛陀感應到這位比丘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了,於是就變化成一位沙門,來到這位比丘所居住的樹林,和他一起修道。有一天,他們一同看見有一隻烏龜從河裡爬上岸來,這時候又來了一隻飢餓的狐狸在尋找食物,狐狸一看見烏龜張口就咬,而烏龜為了保命,立刻就把頭尾以及四肢收到龜殼裡去了,狐狸努力了半天還是沒有辦法吃到烏龜,就只好悻悻然地離開了,烏龜等到狐狸走遠了,就把頭尾四肢伸了出來,悠哉地爬回河裡去了。佛陀這時就對比丘說:「你看世間人,還比不上這隻烏龜呢!當烏龜遇到危難的時候,還知道要收頭尾四肢。可是大部分的世間人,卻完全不知道無常鬼就在身邊窺視著,隨時準備要奪取自己的生命,卻還不斷恣情地放縱自己的六根,追逐外在的五欲六塵,造作種種惡業,而使得煩惱魔、死魔等有機可乘;因此就不斷地隨著業力的牽引,在六道中輪轉,無止盡地遭受百千萬種的苦難,而沒有休止的一天。」佛陀接著就說了這首偈語來勸告比丘,要「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這位比丘聽聞了世尊所開示的這個偈語之後,忽然間心開意解,他就斷除了對世間五欲貪求的心念,而專注地用功修行,因此在不久之後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其實不僅僅是二乘解脫道,要「收攝六根,防意如城。」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也同樣是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譬如《大寶積經》中,有經文說:【是菩薩能攝護身口意業及六情根,常起善業。】(《大寶積經》卷九十四)只是菩薩的智能較為深利,不但能夠看穿六根以及五欲的虛妄不實,明了一切有為法都有如夢幻泡影一般;並且知道六根、六識以及六塵,都是由本心如來藏所生,與如來藏平等平等。所以並不會像二乘人那麼畏懼面對五欲六塵,也不會在五欲六塵的境界上來用心,而是在猶如夢幻的境界中行菩薩行、作夢中佛事,攝受眾生同向佛道。  前面說明的色、聲、香、味、觸等五欲,是最為廣泛而完整的說法,因為函蓋了五官所接觸到的所有境界;但是五欲,另外還有一種通俗的說法,就是指財、色、名、食、睡等這五種粗重的貪慾。所謂財欲,就是指貪愛世間的資財,甚至為了追求財物,殺、盜、淫、妄等等的大惡事都做得出來;或者是慳吝而不肯布施,因此而下墮到三惡道中受苦,這就是財欲。所謂色慾主要是指對男女色的年輕俊俏、美貌身材,或是嬌媚韻味等等的貪愛。像是在佛世時,佛陀的小弟難陀,他雖然出家了,但是因為他心中,一直牽掛思念著家中端莊美麗的妻子——孫陀利,所以他完全沒辦法靜下心來修行,後來是靠著佛陀的方便施設,他才完全放下對美色的貪愛,專心的修行,而在短短的七天內就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從這個典故,我們就可以了解,色慾對修行解脫的障礙。第三種是名欲,是指對世間名聲以及面子的貪愛,也就是喜歡自己的名聲廣傳,或是想要名垂千古,這是一種屬於喜歡沽名釣譽的欲望。第四種是食慾,就是指貪愛飲食色、香、味的欲望,像有些人希望吃到各地方名貴的食物,例如魚翅、鮑魚、鵝肝醬、魚子醬等等;另外還有些人是天上地下的所有珍禽異獸無所不吃,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造作了無數的殺業。第五種是睡眠欲,睡眠應該是有正常的規律和時數,休息到精神足夠了就好;但是如果是因為心性懶散,沒事就貪愛睡眠而沒有厭足,那就是睡眠欲了。如果是很貪愛這財、色、名、食、睡這些粗重的欲界五欲,那麼可以說和修行之路是完全相背離的,別說要出三界,就連欲界都出離不了了,所以一定要想辦法克制這些欲界粗重的五欲,才有可能走上修行之路的。  而一般世間所說的六欲,則是把前面所說的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再加上意識相應的意境法塵的欲望,來合稱為六欲。這也是因為後代的眾生,隨著時代的演變,不再像佛世正法時期那麼專注於內攝修定;反而是心性浮動,很喜愛思考,想像各種法塵境界的差別相,在修行的時候,同樣也經常貪著於定境法塵等的意識境界,但是這樣卻離本心越來越遠,煩惱反而越來越多。所以在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外,再加上對法塵的欲望,這也是有道理的。  那什麼又是七情呢?一般性的說法是指喜、怒、哀、懼、愛、惡、欲等這七種情感或者情緒。這些都是由於外在境界的刺激,或者是內在的身心狀況,所引起的一些情緒。另外在中醫醫學上,則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這七種情緒,因為這些情緒常會和身內的五臟六腑的傷病互為因果,譬如說如果經常發怒的話,那麼就會傷到肝臟;反過來說如果肝臟生病了,也同樣會讓一個人經常發怒。而這七情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最主要就是從色、聲、香、味、觸、法等這五欲六欲而來的。因為面對種種境界的時候,心中生起了對於境界的苦樂受,或者是違逆得失的想法,因此就連帶產生了七情等的種種情緒。  儒家四書中的《中庸》一書當中就有提到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像這些話語都是在提醒大家,發起這些情緒並不是理所當然的,如果要發起這七情的話,也應該要克制在一個合理的節度當中;那麼無論是對自己,或者是對天地萬物來說,都是比較好的。  另外所謂「戒」,本來就是有自我克制防備,或是禁止的意思。因為超越常態的七情六慾,只會讓自己的身心狀態變得雜亂無序,甚至於產生病苦,或者是因此得罪了他人,而遭受到很多不好的後果,可以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所以即使是從世間法來看這七情六慾,也還是應當要戒止的;而如果是真的想要走上福德與智慧都具足的解脫道路,那麼更是得要從克制、戒止這些欲界粗重的七情六慾開始。當我們自己的身心能夠逐漸安止下來之後,才能夠逐漸體會佛法當中比較微細而全面的六情五欲之理;進而證實六情六根以及五欲六欲的境界,都是空無不實的,這樣才能夠真正走向解脫自在、究竟安樂的境界。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大家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七情六慾」?
    人都有七情六慾,估計會說話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都說過這句話,那麼,通常我們說的七情六慾是指哪七情和哪六欲呢?七情一般泛指感情表現和心理活動,而六欲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所謂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種感情。有儒家和醫家兩種說法。
  • 中聯華電療:何謂七情六慾?七情所傷而致病!
    《黃帝內經》的說法有一點區別,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中醫學沒有把「欲」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現,屬於人的心理活動範疇;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屬於生理活動的範疇。情太切傷心,欲太烈傷身,說明情與欲一個屬於「心」一個屬於「身」。當然情與欲是不能分開的,是互動的,還可以互相轉化。七情六慾是人類基本的心理情緒和生理要求,也是人間生活的最基本色調。
  • 解讀什麼為七情六慾
    可凡人存活於世間的的意義少不了七情六慾,可我們常說的「七情六慾」是哪七情、哪六欲?有情有欲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心理和生理反應,但為什麼是七情六慾?先看看什麼是七情?「七情」最早見於《禮記·禮運》中,原文記載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在《三字經》中也有記載:「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 三生三世枕上書:凡人成仙要斬七情六慾,為何葉青緹還愛白鳳九?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原著中有說生而非仙胎者(不是天生的仙胎,而是後天修煉而成的)需要斷絕七情六慾,葉青緹是凡人成仙,在此列之中,為何他還有七情六慾,還能愛著白鳳九呢?關於這個問題的確令人疑惑,畢竟這個設定的確是存在的。
  • 人物 胡海嵐:人為何會有七情六慾?
    未名導語:人為何會有七情六慾?我們的情緒受什麼控制,它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 佛教:都說出家要斬斷「七情六慾」,那麼佛菩薩真的沒有感情嗎?
    都說出家是要斬斷」七情六慾「的,但其實換一個角度想想,我們學佛也好,出家也罷,似乎也是融入到了」佛教「的這個大家庭,也是找到了歸屬感。還有,佛菩薩要是沒有感情為什麼要慈憫眾生呢?又為什麼要度化眾生,解救眾生於苦海之中呢?佛菩薩真的是沒有感情嗎?
  • 麻雀雖小,七情六慾俱全
    麻雀雖小,七情六慾俱全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於我小時候,也就是生活漸好的七幾年,我們農村孩子喜愛讀書,亦喜愛掏麻雀窩、取麻雀蛋什麼的;有時將五、六個毛絨絨、肉嘟嘟的小麻雀取走餵養,而不到三、五天,這些小麻雀都一一死去了
  • 如何同自己的七情六慾共處
    眾所周知是人就有七情六慾,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六欲:眼、耳、口、鼻、生、死,泛指人的各種欲望。七情原本不會對人的健康產生影響,之所以有人因此得病,是因為七情對人產生了過度且持久的影響。為何這樣?因為恐勝喜,是克它的關係。「肝之志在怒」中醫講肝主疏洩、藏血。人若願望得不到滿足,分程度為不滿、生氣、憤怒、暴怒。怎麼讓人得病的呢?這些氣沒有洩出去就會氣鬱,氣鬱則不通。肝是將軍之官,將軍不敢發號施令,憋屈否?找到合適方法把怒氣發洩出來,才能保護肝。「肺之志在憂」肺為氣主,主肅降,過度憂慮,則會拘急。氣短,呼吸急促,不能肅降。長此以往會損害肺的生理功能。
  • 出家尼姑是怎麼處理自己的七情六慾的?原來有的是辦法
    不管男人還是女人,也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老百姓,亦或者是街頭的流浪漢,都是會有七情六慾的,當一個人達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會分泌出一定的荷爾蒙激素,這樣的激素是不受人類控制的,也是人類的欲望,一種天生的東西,不管怎樣你都抹殺不掉的。
  • 都說人有「七情六慾」,那麼什麼是「七情」什麼是「六欲」呢?
    那麼,為什麼古人會用「七情六慾」來形容人的心理反應呢?首先,我們來解剖一下這個成語,先來說一說「七情」。一般來說,「七情」指的是人們感情的表現,也可以說是人們的心理活動。一般體現為喜、怒、憂、思、悲、恐、驚。幾乎每個人每天都會有這七種心裡反應。如今我們把這「七情」簡化為「喜、怒、哀、樂」。那麼,什麼是「六欲」呢?
  • 老祖宗的智慧:筷子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慾?
    老祖宗的智慧:筷子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慾?中國歷史源遠流長,5000年的傳統文化流傳至今,老祖宗們的智慧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強大。像是許多現在難以再現的名勝古蹟,機巧兵器。我們很難想像在那個物資匱乏,知識有局限性的年代,我們的老祖宗是怎麼研究出那些東西的。
  • 「人有七情六慾,豈能無動於衷」如何理解?又該如何控制和把握?
    常聽人們說,人有「七情六慾,豈能無動於衷」?!那麼「七情六慾」到底指的是些什麼?做為一個正常健康的人,又該如何控制和把握好這「七情六慾」呢?「七情六慾」是指多種心理上的反應,一般來說,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感情上的表現,或者是心理活動,而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生理需求或者願望。而一不同學派和教義,對七情六慾內容的描述不盡相同,但總體說來,大同小異,本人還是傾向於上述的說法,因為該種說法基本上是屬於醫學範疇的,而本人認為,七情六慾應該是人在醫學方面身心情緒的反應。
  • 掌握好七情六慾分寸,福報財源才會旺
    我們來談談七情六慾,怎麼掌握這些讓我們煩惱的東西,分寸好福報就大,就容易有財運,財源就是很廣,反之就會鬱悶,躊躇滿志依舊感覺生不逢時啊!都是青燈不歸客,何苦因濁酒戀紅塵!掌握好七情六慾分寸,福報財源才會旺。
  • 如何面對人的七情六慾?傳習錄009
    王陽明見狀便說:這個時候最能體現我們平日所學,人就是要在這樣的時刻磨練自己的心性。父子之愛,不用言語,絕對是人間至情,然而這個中間是有度的,可以憂思,但不可以傷身,傷身傷心即是過度。反而不好。人們大多數認為這種時候就應該這樣,其實是沒有領悟真諦,沒有直達核心。這段王陽明說的挺清楚,也挺認可。
  • 陳情令之藍湛:魏嬰,因為是你,我才擁有了七情六慾
    魏嬰就像是多動兒患者,一會兒都坐不住,一會兒翻翻這,一會兒畫畫那,就是不肯老老實實地抄書,但是就是這樣魏嬰也是嫌無聊,一定要撩撥下藍湛。這是藍湛從未有過的感受,藍湛就像一個將七情六慾封在千尺之下的人,平常就是遇見再開心或者傷心的事情,藍湛只會表露出一點情感,這點情感要是你自己不仔細感受,根本就感受不到。
  • 常說人有七情六慾,可你知道是哪「七情」哪「六欲」嗎
    常說人有七情六慾,可你知道是哪「七情」哪「六欲」嗎?七情六慾的說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你我皆凡人,七情六慾決定了我們的一言一行,甚至決定了我們的一生。可雖然七情六慾如此至關重要,又有幾個人了解它的具體含義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挖一挖,究竟是哪七情,哪六欲主導了我們的身軀。
  • 新笑傲江湖手遊:七情六慾的俠客和蝴蝶效應的結局
    五嶽劍派的故事將在這裡延續每個俠客不僅賦予了更貼合原著的形象,同時他們七情六慾也會伴隨著玩家們的江湖闖蕩慢慢呈現出來,也正因為七情六慾的雜念,讓每個人有了不同的結局。遊戲實錄在《新笑傲江湖》手遊劇情中每個俠客的七情六慾,讓我們在劇情、在對話、在一起的互動中看到諸多的江湖人物真實的一面,也因為遇到令狐衝改變了自己"行走江湖"的原本態度,也正因為他們的相遇以及情緒和思想上不斷變化,蝴蝶效應下的事件發展令人驚奇
  • 七情六慾可不是天生的,欲望也有起源
    只要你可以找到自己名為「情緒」的概念之中有其它的相同點就可以重新規劃七情六慾!當然,別人不理解的話就只能自娛自樂。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欲望,但是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自己會有欲望!為什麼每個人都一定有?其實像這種有規律的事情最好找到原因!既然每個人都有,那麼就肯定是因為先天結構的問題,與後天學習沒有關係。萬事萬物的本質只要追溯其過程就可以明白!
  • 一文讀懂:平常所說的「七情六慾」到底指什麼
    人們一般以「七情六慾」來泛指眾生的各種情慾。對於立志修行的人來說,除了受戒,就是要擺脫這些情慾。飲酒有礙修行依據佛典,無論是出家為僧尼,還是在家當居士,都必須從「七情六慾」中解脫出來,否則就難以到達西方極樂淨土。人總是有感情、有欲望的,擺脫情慾也許比一般持戒更難。因此,能夠成佛的,畢竟不多。
  • 如今社會,僧人怎麼解決自己的七情六慾的?只有年輕人才敢說實話
    如今社會,僧人怎麼解決自己的七情六慾的?只有年輕人才敢說實話人世間有很多的東西世人不可以抗拒的,就比如每個人都會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我們也是不可以去抗拒的,大家都是明白的,皈依佛門的和尚他們的生活是最輕鬆的,他們並沒有放下這人世間的一切,所謂的人世間煩心事再或者生活中的清新寡歡,每天都坐在寺廟裡面靜心吃齋念佛,這樣的人這樣的心態我們怎麼能不佩服呢,反正小編對這樣的人,最起碼對他們的這樣的心態是佩服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