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歷史三千多年,史料浩瀚,但關於古代女醫的資料甚少。
最近上映的一部《女醫·明妃傳》讓一位原本寂寂無名的明代女醫火了起來。
談允賢,是個對於中醫圈內人來說都有些陌生的名字。
然而,隨著一部由劉詩詩、霍建華主演的古裝傳奇劇《女醫·明妃傳》,這位生活在明朝中葉的女名醫正在為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所了解。
先來說說談允賢此人。
談允賢(1461年-1556年),明朝江蘇無錫人,出生於醫學世家,中國古代四位女名醫(漢代義妁、晉代鮑姑、宋代張小娘子、明朝談允賢)之一。
歷史中真實存在的一個人物。
古代的女醫非常少,有名氣的女醫更少,而女醫有著作留存於世的則屬鳳毛麟角。明代無錫女醫談允賢就屬於這鳳毛麟角之一。
當然,她也絕非是什麼明妃。
歷史上的朱祁鎮確實存在,即明英宗,明朝的第六任皇帝。然而他卻和歷史上的女醫談允賢無任何交集,因為英宗於1464年駕崩時,談允賢才三歲。
她的《女醫雜言》明代重刊本留存至今,不僅是現知女醫最早的醫學著作,而且是我國僅存的幾種早期醫案文獻之一。該書為我們研究古代女醫的習醫方式、女醫的職業特點,一集談氏的臨床治療經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
除了明代女醫談允賢以外,中國古代歷代出現不少醫術精湛的女名醫。如義妁、鮑姑、張小娘子、曾懿、淳于衍、胡愔、邢氏、蔣氏、方氏十位被稱為中國古代十大女醫。
下面就來盤點下我國古代幾位著名的女醫。
在此之前,先說一個小知識:中國女醫史中有宮廷女醫、民間女醫兩類。宮廷女醫來自民間中國專職宮廷醫生自周代開始,而宮廷女醫的設置,直到漢代的「少府」機構中才有。
她們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宮廷婦女的醫療保健。皇太后、皇后均有女醫侍候。
《漢書》記載:義姁「以醫幸太后」。「當娠、病,女醫淳于衍者嘗入侍皇后疾」。
像義姁、淳于衍,均為宮廷女醫。《太平御覽》記載:「少府屬官,有太醫令、丞……,多至數十人」。
遠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河東地方(今山西省復縣),有一個名叫義妁的女子,她是我國歷史上早期著名的女醫生。
義妁從小就對藥草有興趣,十幾歲就上山採藥,搗爛後給鄉親們敷治外傷。平時只要有郎中路過,她總是虛心請教,日積月累,學到了許多醫藥知識,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有一次,從外地抬來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將要臨產的孕婦還大,臍眼突出,身軀瘦得皮包骨頭,氣息奄奄。義妁對她仔細診視後,取出幾根銀針,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連扎了幾下,又取出一包藥粉撒在病人的臍眼上,用熱水浸溼的絹帛裹住,並給病人餵服中藥。幾天之後,病人的腫脹竟漸漸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動。
後來,義妁的醫術被漢武帝知道了,便將她徵入宮,封為女侍醫,專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晉代,廣東南海太守鮑靚的女兒鮑姑也是—代女名醫,其夫葛洪是晉代著名的煉丹家,曾著有《肘後備急方》等醫學名著。
由於長期的耳濡目染和家庭影響,給她行醫治病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她長期跟隨丈夫在廣東羅浮山煉丹行醫,為民治病,嶺南—帶民眾尊稱她為「鮑仙姑」。
鮑姑行醫採藥,足跡遍及廣州、南海、惠陽、博羅等地。她醫術精良,一絲不苟,擅長針灸,以專治瘤與疣而聞名。她採用越秀山腳下滿山遍野生長的紅腳艾作艾絨進行灸療治疾,因此,後人稱此艾為「鮑姑艾」。
鮑姑死後,嶺南人民為紀念她對醫學事業的貢獻,在廣州越秀山下三元宮內修建了鮑姑祠,以志紀念。
宋代有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名叫張小娘子,她的醫術既非祖傳,也不是隨夫行醫所得,那麼究竟從何而來呢?
據說,在張小娘子年輕的時候,有一天,一位雲遊郎中路過門前,向她討杯水喝。張小娘子見是一位銀髯老人,氣度不凡,便將他請進屋裡,讓座沏茶,還熱情地招待飯菜。那位老郎中見她聰明賢慧、手腳勤快,便將開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傳授給她,還贈她一部秘而不傳的《癰疽異方》。
後來,經過不斷實踐,張小娘子終於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醫生。
凡是瘡瘍癰腫的病人前來求醫,經她診治,無一不見奇效。—時名聲大噪,病人應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術傳給丈夫,於是,夫婦倆都成了當地名醫。
皇帝後宮的嬪妃、皇后聽說了這位醫術高明的民間奇女子,便將張小娘子召進宮去,向張小娘子討要養顏美膚的房子,以保肌膚嬌潤細滑,青春不老。
後來仁宗皇帝遂稱張小娘子為:女醫聖,賜名:張小娘子。
明代女醫談允賢,江蘇無錫人,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當地的名醫,祖母也對醫藥十分精通。
談允賢從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在祖父母的指導下學習醫藥知識。婚後不久,她得氣血失調之病,她不僅沒有放棄學醫,反而把自己的疾病作為研習對象,自己開方配藥,終於治好了病。
不久,她祖母臥床不起,臨終前將全部秘方和製藥工具傳授給她。在封建社會裡,一些閨閣千金和富豪眷屬,生了婦科之病,由於封建社會禮教的束縛,羞於請男醫診治,因而常常貽誤病情。談允賢醫術精湛,遠近聞名,女性患者紛紛前往。
後來,談允賢成了當地專治婦科病的女醫。50歲時,談允賢將祖母傳授的醫術和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寫成了一部《女醫雜言》,傳給後人。
曾懿,又叫伯淵,是四川華陽人。
她生於清朝道光十七年,相稱於公元1837年。當時正處在平易近族危急空前主要,而變革的呼聲日益飛騰的期間。曾懿在醫人醫國的思惟引導下,窮究醫理,著書立說,對中國醫藥奇蹟作出了必然的孝敬。
曾懿的思惟和學識首要迴響反映在她的著作《古歡室叢書》中。這部叢書由《女學篇》、《醫學篇》、《詩詞篇》三個首要部分組成。
在我國古代既通達醫理,又有行醫救國思惟的女中醫不久不多,而其中當以曾懿為最超卓。
淳于衍是史上有記載的女侍醫,其天資聰慧,在民間行醫中積累了很多經驗,精於切脈,通曉醫藥,有人甚至稱她是「女中扁鵲」。
不過這個本來可以名垂千古的女御醫,卻因為利慾薰心而喪失了醫德,最終成為在中國御醫史上一個讓人唾棄的醫生。
漢宣帝皇后許平君懷孕,許平君將要分娩時患有病。
淳于衍經大將軍霍光的夫人推薦,時常入宮為皇后看病。淳于衍的丈夫是掖庭戶衛,想讓淳于衍請求霍夫人,把他調到安池監去。淳于衍就直言拜上霍夫人。
當然,交換的條件是為皇后看病時加點「料」。
許平君分娩後,淳于衍取附子併合大醫大丸送許平君飲服,不多久許平君就死去了。後來有人控告諸醫對皇后的護理失職,都逮捕入獄。
《齊東野語》卷十八中,記載了一位醫術精湛的女醫邢氏。
她是南宋紹熙年間人,當時的閣門官韓平原要出差,邀請她來為自己診脈,看自己的身體能否順利地完成這次旅行。
邢氏診脈後,認為他的身體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需要擔憂的是他夫人的身體。果然不出邢氏所料,幾個月後,韓妻就病故了。
當時還有一個叫朱勝非的丞相,他的兒媳婦病了,也邀請邢氏來為其診治。邢氏看過以後,說這是小病,不吃藥也會好的,但她卻不能懷孕,一旦懷孕將必死無疑。全家人都不相信,認為邢氏危言聳聽,毫無根據。可後來的情況卻如邢氏所言,這女子懷孕後不久也病故了。
周密評價邢氏說:「餘謂古今名醫多矣,未有察夫脈而知妻死,未孕而知產亡者。嗚呼,神矣哉!」
胡愔,號見素子,又稱見素女或見素女子,居太白山 (位於陝西郡縣南)。
據胡愔撰《黃庭內景五藏六腑補瀉圖序》,後題大中二年戊辰歲(公元八四八年)述,則胡愔為晚唐人。
胡愔的著作,《唐志》著錄《黃庭內景經》一卷。宋《崇文總目》醫書類著錄《黃庭內景五藏六腑圖》一卷,道書類著錄《黃庭外景圖》一卷,均為女子胡愔撰。
今所見胡愔的著作有:《黃庭內景五藏六府圖》一卷,收入明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修真十書》卷五十四;《黃庭內景五藏六腑圖說》一卷,見收於《道書全集》;正統《道藏》洞玄部靈圖類國字號還收有《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一卷。
《黃庭經》是道教養生學的基本經典,南北朝時已具廣泛的影響。
但因《黃庭經》行文隱晦,所以南北朝只在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上層士人中流傳。唐初,梁丘子白履忠首注《黃庭》,對《黃庭》養生學的普及,有一定的影響。但白履忠之注,仍依《黃庭》次第,雖有些名辭詮釋,但仍難免滯澀。有唐一代,《黃庭》學日益昌盛,諸說滋起,胡愔《補瀉圖序》云:諸氏纂修,異端斯起,遂使後學之輩,罕得其門。差之毫厘,謬逾千裡。所謂異端,大概是指從神秘主義角度解釋《黃庭》之義。
胡愔堪稱晚唐獨樹一幟的《黃庭》學專家,她研究《黃庭經》的主要特點,是滌除其中神秘的因素,純粹從醫學的角度出發,清晰明白,不雜繁術。
明朝安徽休寧人。蔣氏是婆,方氏是媳。婆媳二人,繼承家學,專業兒科。
凡急慢驚風、癲癇、疳疾,經她們治療,無不著手成春。人們稱讚她們是神醫國手。
小編想說:真幸運,這要擱現在就是活生生一出「婆媳大戰」。
唐朝人,蔡尋真系唐侍郎蔡某之女,李騰空則是宰相李林甫之女。
二人皆出身顯貴,行為超脫凡塵,同時入廬山修道學醫、她們攝生養性,學醫煉丹,布道行醫,濟生救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
除這以上幾人之外,還有宋朝專治沉的馮氏、特長婦科的汪夫人、明朝善究醫理的陸氏、眼科專家彭醫婦、走方行醫的韓醫婦,以上都是有必然聲望的女中醫,可惜都查不到資料。
【文博河南】文學+文史+文博,一起品味傳統文化的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