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唱法,
近十幾年以來,
風靡於中國流行聲樂世界。
有人認為它是突破高音的利器,
有人覺得它是保護嗓音的法寶,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地了解它吧!
雖然許多朋友喜歡將關閉與唱法聯繫起來,不過,嚴格來說,關閉並不屬於一種唱法,而是一個獨立的發聲機能技術。
這裡我們就需要說一說什麼是唱法。
廣義而言,任何一種唱法的構成,必須包括多種發聲機能,以及多種裝飾音,相互融合、穿插,最終呈現出來的聲音面貌,方才稱得上是一種唱法。
狹義而言,聲樂家簡單直接地根據演唱者演唱時的共鳴方向差異,將唱法劃分為美聲唱法、流行唱法、民族唱法、戲曲唱法四類。
然而關閉這個術語,不論是從廣義上來說,還是從狹義上來說,均不能夠滿足一種唱法所蘊含的整體性。所以,關閉不是唱法,而是構成唱法這個整體的其中一項單元。
坦率地說,關閉這個術語,它的字面意思,很容易令許多同學產生排斥。畢竟,任何唱法,任何歌唱體系都強調自然地歌唱,輕鬆地歌唱。然而,關閉這個術語,流露出來的人為感、閉塞感,實在很難不令人將它視為自然與輕鬆的反面。
其實,關閉這個術語,來源於義大利傳統美聲唱法。在義大利語中,叫做「coperto」,直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掩蓋」。那麼,為什麼國內這麼多聲樂研究者,不將coperto叫作掩蓋,而是叫做關閉呢?醬醬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掩蓋這個詞語,不足以表達coperto的聲樂表現力。並且,掩蓋很容易令人覺得它的意思,就是美聲唱法之中共鳴掩蓋基音,國內許多朋友確實就是這樣子理解掩蓋的。
因此,在翻譯上我們不得不做這樣子的考量。「掩蓋」確實是coperto的直譯,「關閉」卻更符合coperto的意譯。
那麼,究竟什麼是關閉,coperto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
在國內許多聲樂研究者看來,關閉,就是我們的音色,面對高音區時,相對於中低音區「開放」的粗,變得「狹窄」的細。這裡所說的狹窄,自然對應著關閉。
從物理層面上來說,音域從低到高的過程,就是音色從粗到細的過程。而要讓這個過程平滑順暢,自然無斷層,我們就必須逐漸地將元音變得狹窄起來。
具體的操作,其實還是通過將聲帶拉緊變薄,氣孔縮小,振動面積逐漸趨於邊緣。如果我們通過喉鏡進行觀測,便會發現,我們聲帶拉緊變薄,氣孔縮小的畫面,確實就是一個關閉的畫面。
所以,使用關閉這個術語來形容「coperto」,確實是要比掩蓋更為形象的。它的形象之處,既體現在聽覺上(元音變窄),也體現在視覺上(聲帶拉緊變薄)。
說到這裡,細心的同學想必早已恍然大悟,所謂的關閉,不就是我們常說的壓縮、邊緣化、發聲點變小麼?
既然說起了「關閉」,就不得不再聊到「打開」。
打開這個詞語,也是我們在聲樂論述中,隨處可見的一個術語。包括我們觀看許多聲樂老師的教學視頻,也總是能夠看到他們不停高呼著:聲音再打開一點,聲音再打開一點。
這也就使得許多同學徹底懵逼了,一會兒要求關閉,一會兒要求打開,到底是關還是開?學個唱歌,怎麼搞得都快人格分裂了。
其實,並不是聲樂老師的要求無理,而是我們沒有搞清楚關閉應該關閉哪些地方,打開又應該打開哪些地方。
簡單來說,關閉是針對聲帶而言,要求聲帶的關閉;打開則是針對腔體而言,要求腔體的打開。
當然,類似的道理,其實許多聲樂老師都已經解釋過。然而,大家還是覺得非常複雜,還是覺得難以通過實際的聲音來思考關閉與打開並存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所以,醬醬一直希望能夠使用更為直接的方法,來讓大家了解關閉與打開並存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其實真的不難以理解,我們普通人正常說話時的聲音,正是關閉與打開協調得最好的聲音。這個聲音,我們不會覺得聲帶閉合得不夠緊緻而聲音虛弱,也不會覺得腔體的反射不夠而音量微小,就是這麼一個人人都習以為常的聲音,其實就很好地兼顧了關閉與打開。
然而歌唱要求高音,要求我們在一個完全不習慣的音域進行發聲,這也就使得我們必須在原有關閉的基礎上進一步關閉,原有打開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開,這才是歌唱的難點所在,也正是需要長期練習來逐漸磨合的地方所在。
我們必須將概念理解透徹,減少了理解難度,才能夠降低學習難度。關閉與打開彼此兼容,並非不可想像,它就是我們正常說話時,力量的延伸而已。
許多朋友對於關閉的誤區,其實還是在於錯誤理解了關閉的字面意思。
不錯,關閉確實很形象地描述了元音變窄的過程,以及聲帶拉緊變薄的過程。但是,想要感受這樣子的描述,必須對於聲樂具備一定深度的理解。
對於絕大多數初學者甚至業餘愛好者來說,他們對於關閉的理解,很容易聯想到喉外肌肉內縮,強行繃緊聲帶。這樣子的情況對於許多宣稱學習關閉唱法的朋友來說,實在佔據了極大多數。
這也是非常難以避免的一種認知偏差,畢竟,相比正確的元音變窄以及聲帶拉緊變薄,想要理解關閉,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怎麼可能比喉外肌內收,將聲音憋死來得直觀呢?
是啊,喉外肌內收,聲音憋死就是最直接的一種關閉形態,徹底關死了。
近些年以來,醬醬也正是深感關閉這個術語所施予聲樂愛好者的各種認知混亂,才越來越多地使用「壓縮」一詞來描述聲帶拉緊變薄的過程。從長遠來看,壓縮無疑是比關閉更為進步的。
十年以前,中國流行聲樂還處於萌芽時期。關閉這個概念,確實引領了一股風潮,高音不再神秘,人人都能夠擁有。
然而,在信息如此流通的今天,我們再來審核關閉這個術語,不得不說,它所承載的負面意義實在要比它的正面意義來得更多。比如令學習者將它理解為憋死的聲音,比如令教育者將憋死的聲音進行教學還振振有詞。
我們並不否認關閉這個概念在它所屬的紙媒時代是多麼超前,多麼具有革命性。然而,面對如今這個信息高速流動的時代,它也確實顯得陳舊、落伍了起來。
當然,這篇文字並非是在批判關閉,而是醬醬認為,任何聲樂概念都應該聯繫它所屬的時代逐漸更正。比如在最初那個時代,關閉替代掩蓋是一種進步;在如今這個時代,壓縮替代關閉未嘗不也是一種進步。
拓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