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唱功醬 第 801 篇關於歌唱的文章
談論張碧晨的唱功,就不得不提起「韓式唱腔」。
自從2014年,張碧晨參加《中國好聲音》以來,「韓式唱腔」這四個字,便成為了許多聽眾冠以張碧晨的一個標籤。
關於這個標籤是褒是貶,眾說紛紜:喜歡的朋友覺得韓範,有氣質,令人耳目一新;不喜歡的朋友覺得造作,不自然。
醬醬自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許多朋友容易將韓式唱腔,與韓式唱法相互混淆,認為張碧晨的演唱方法,各個技術環節,都是韓國獨有的。
其實,嚴格意義來說,並不存在韓式唱法這一概念。因為,唱法的構成,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技術系統建設。所謂的韓式唱法,發聲方式也好,共鳴方式也好,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流行聲樂教育之中,都是有跡可循的。關於這點,不妨回顧醬醬兩年前的舊文《唱功揭秘:什麼是韓式唱法?》。
所以,從發聲方式來看,張碧晨當然屬於主流的流行聲樂範疇,我們千萬不要將流行聲樂技術的普世意義按照民族來進行劃分。
真正使得張碧晨的演唱,有別於許多華語歌手的元素,則是她獨具一格的唱腔。唱腔是唱法之中的一個技術分支,主要是調整口腔共鳴的變化,從而形成豐富多彩的演唱語感。
韓國聲樂界,對於唱腔的提煉實在充滿了特色。他們極為注重氣聲在歌曲演唱之中的運用,以及咬字時大量的元輔音濁化,這些略微劍走偏鋒的語感方式,形成了韓國流行演唱極具辨識度的表達方式。
而在韓國工業體系之下打磨多年的張碧晨,當然深詣此道,她的中文演唱,同樣充滿了大量氣聲,以及元輔音濁化,跟許多華語歌手氣聲裝飾,字正腔圓的表達截然不同,也難怪許多朋友會覺得張碧晨的演唱這麼韓式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華語樂壇去往韓國打磨學習的歌手遠不止張碧晨一人。每年的偶像練習生幾乎都要去韓國鍍一層金。尤其是如今最為當紅的幾位愛豆,甚至還在韓國發表過作品。然而,一說起韓國歸來的張碧晨,大家便會覺得唱得很韓式;一說起韓國歸來的其他愛豆,大家只會覺得長得很韓式,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些愛豆非常努力,大量氣聲使用,元輔音濁化等等韓式唱腔的獨特手段,他們都有吸收,並且希望能夠結合在中文演唱之中。而真正使得他們唱得絲毫不韓式,和張碧晨形成絕對差距的東西,恰恰是韓式唱腔以外,那些聲樂之中最為本質而又普世的技術運用。
比如胸聲與聲線,一個為氣聲提供支撐,一個為元輔音濁化提供基礎清晰度。然而很多人空有韓式唱腔這一層皮囊,最為核心的發聲技術卻涉獵淺薄,所以,他們的演唱,氣聲變成了漏氣,元輔音濁化變成了咬字不清。
這也同時反襯了張碧晨作為歌手真正優秀的地方。所謂的韓式唱腔,對於她來說,是一層華麗的裝飾。即便擁有了這些華麗的裝飾,那些歌唱之中最為本質的核心,仍然一點不含糊。
首先就是她對於胸聲的使用,進一步深化出來的對於胸腔共鳴的使用。聽張碧晨唱歌,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寬厚」,這份寬厚,既是音色的豐滿度,也是聲道通暢的空間感。
這層寬厚的音色為她的氣聲提供著紮實的支撐。不過,其中作用卻遠遠不止於此。更為令人讚嘆的,還是最終凝聚出來的低位置的色彩,對於女歌手來說,真是一個猶如空曠山谷般的聲音。
但是,相比許多音色同樣寬厚的女歌手,張碧晨並沒有像她們那樣,去走「力量型」的路子,反而試圖令胸聲、低位置、寬厚音色,這些在許多人印象之中與「柔美」截然相反的技術,變得柔美起來。
事實證明,她完成得相當不錯。縱觀張碧晨的演唱,相比「力量型」的女歌手,張碧晨顯得輕盈;相比「柔美型」的女歌手,張碧晨顯得寬厚。那麼,她究竟是怎麼做讓二者並存的呢?
答案就是在加強低位置共鳴,擴寬傳聲道的同時,卻又不讓聲帶大面積振動。
力量型女歌手往往低位置共鳴充足,傳聲道寬闊,與此同時,聲帶還要大面積振動,從而形成力度。
柔美型女歌手,則是除了減少聲帶振動面積以外,低位置共鳴以及傳聲道的伸展也一併減少。
不難發現,力量型女歌手也好,柔美型女歌手也好,她們的所有技術點都是朝著一個方向在進行的,「一味增多」與「一味減少」。
張碧晨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她能夠「增多」與「減少」同時並存,想要增多的地方就增多(胸腔共鳴),想要減少的地方就減少(聲帶振動面積),如此一來,便形成了她超越獨特唱腔的獨特音質。
所以,聽張碧晨唱歌,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那空曠山谷般的胸腔共鳴,也能夠感受到那蜻蜓點水的頭腔共鳴。充滿彈性的混聲使用,始終擁有厚度的漸強漸弱,其中美感,遠不是韓式唱腔就能夠形容得了的,更像是一副大自然的畫卷。
當然,聲樂始終是一門講究「平衡」的學科,張碧晨的聲音呈現,雖然美輪美奐,但是,將所有的意識全部用以協調「胸腔共鳴的多」與「聲帶振動面積的少」,也就使得她無暇再顧及聲帶本身的壓縮了。
因此,張碧晨的高音能力,其實是比較有限的,就算只是稍微高一些的換聲區,比如D5、Eb5、E5這幾個音,張碧晨也不太能夠唱得出來充滿金屬芯的集中的聲音,往往顯得發撐發衝。
但是,在聲樂技術性上,張碧晨對於「增多」與「減少」這兩個相反概念的統一,實在堪稱傑出,甚至說是貢獻也不為過。所以,張碧晨無愧於技術一流的女歌手。
最後,醬醬還想要再說一說美學性,從而回到文章開頭,關於張碧晨的韓式唱腔褒貶不一的問題。
其實,在醬醬往期的許多文章之中,便多次向大家介紹過醬醬對於唱腔,對於中文咬字的看法。大體來說,目前的中文咬字,分為三個流派:以李健林志炫這類歌手為代表的充滿文人氣息的中國化流派;以陶喆王力宏這類歌手為代表的充滿嬉皮感的西方化流派(也稱ABC唱腔);以林俊傑這類歌手為代表的充滿現代都市情結的中西結合流派。
這些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唱腔處理,不同的咬字方式,豐富著華語流行音樂的多樣性,它們彼此不分高下,各有千秋。
然而,這三種流派長期存在於中文歌曲之中,也使得流行演唱的中文咬字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沒有革命性的突破。
終於,張碧晨的出現,讓醬醬看到了突破的曙光。她的咬字方式,不同於上文所述的任何一種流派,而是前所未有地將韓文咬字與中文咬字的精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為流行演唱的中文咬字,開闢出來了第四種可能性。
太了不起了!
所以,醬醬認為,張碧晨的唱腔、咬字早已超越了聽眾們喜歡或不喜歡的這個範疇。任何新鮮的元素,對於普通人來說,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適應與接收。但是,對於醬醬這樣致力於聲音研究的人來說,一定要第一時間向大家分享它的價值所在。
如果一定要讓醬醬給張碧晨的唱功進行一個精準定位的話,醬醬覺得,就技術深度而言,她無愧於優秀,但是也很難算得上最為頂尖的那一批歌手。
不過,張碧晨的演唱,所呈現出來的聲樂意義,卻是遠遠高於這些數據化的定位的。技術性方面,張碧晨實現了「增多」與「減少」的統一;美學性方面,張碧晨豐富了中文咬字的多樣性。
如果讓醬醬來書寫中國的流行聲樂史,張碧晨一定會是無比重要的那一頁。
拓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