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又稱為「雙九節」「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為「陽數」,象徵吉祥、幸福、光明。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呂氏春秋·季秋紀》中就有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重陽節延續了數千年,各地的風俗習慣也各不相同。比如,在港澳同胞習俗中清明為「春祭」,重陽為「秋祭」。廣西隆安縣九月九日會放任牛羊自行覓食,福建海澄縣重陽節則會放風箏為戲。重陽節這天,南京人家會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陝西廣大農村家家戶戶的門前則都會插上青翠的茱萸,並且左鄰右舍互相贈送。
重陽節吃花糕的起因緣於重陽登高習俗。有山的地方可以爬山登高,而無山可爬的地方,就想法找彌補和替代,因「糕」與「高」諧音,就出現了重陽節吃花糕的習俗。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秋高氣爽,登高辭青,品嘗花糕,賞菊吟陶淵明詩句,舉辦各種尊老敬老活動,充滿了親情、溫暖。
現今重陽節售賣的花糕,依然會用五彩繽紛的彩紙剪成三角形,用根竹籤固定,插在花糕上,小巧的模樣煞是可愛,也有代替了體型巨大的茱萸的意思。花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一些花糕,還要加入棗子、慄子為餡料,這也是南京特色,在南京重陽糕又叫早立糕,蘊含著老人對子女「早點自立」的祝福。注意:重陽糕是一類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低蛋白的食物,不宜空腹食用。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而孝敬父母,善待老人是中華的傳統美德。當我們來到世界時,你們風華正茂;我們茁壯成長時,你們砥礪奮鬥;我們長大成人時,你們卻已步入滄桑。你們的白髮,記錄了我們的時光,今又重陽,願天下所有的老人們被歲月溫柔以待,久久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