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日站君。5月31日,誠品書店敦南店迎來了正式謝幕的時刻。
作為誠品書店的第一家店和唯一一家24小時書店,從1999年開始,敦南誠品的燈光就一直不曾熄滅過。30多年的時光裡,敦南誠品一直是臺北最獨特的標誌和風景,也是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家園和避風港。
無論你是誰、擁有什麼身份、過著怎樣的生活,只要你願意,這裡總有會有一盞燈為你亮著,總會有一個位置為你保留。店內依然一切如常,書友們各自擺好舒服的姿勢,各自在角落安靜地閱讀著書籍,好像完全沒有明天要關門的感覺。店外人潮洶湧,無數年輕人與大樓合影,他們在大雨中熄燈倒數,與敦南說著:「再見」。對於他們而言,逝去的不只是敦南誠品,更是自己的青春和回憶。誠品敦南店關門
一場持續了24小時的告別
5月31日的凌晨4點30分,臺北的天色已經開始發白,誠品書店敦南店依然如往日一樣燈火通明。
為了與書店的最後一夜好好道別,誠品書店特意舉辦了「誠品敦南531一起說再見」。這24小時裡,包括18小時「馬拉松講座」和6小時的「星空下的Live騷動」。
其實20多年前,老誠品從仁愛路搬到敦南的時候,最後一天的24小時也是這樣度過的。「常去的書店關門了,喜歡的歌手、明星,一個一個過世了,擔任報社編輯時負責的作家,也一個一個都離開了。」64歲的詹宏志在「18小時不間斷馬拉松講座」上分享了30年來他在臺北讀書生活的經歷。
這位80年代臺灣新電影的領軍人物,如今已經不像年輕時一樣精力充沛,極少熬夜和閒逛。但為了敦南誠品,他還是特意來了。天色由暗轉明,講座依然在繼續,而書店門口的敦化南路上,已經排起了500米長的隊伍。
從去年11月敦南店宣布閉店的消息傳出後,讀者們便一直絡繹不絕,人數每天都在增長。
這些讀者來自四面八方,身份也各不相同:有臺北本地的學生,有從臺東專程趕來的白領,還有從內地旅行至此的背包客。
白髮蒼蒼的老人,曾在這裡讀書讀了20多年;帶著兩個孩子的中年人,將這裡作為一家人的回憶。
還有一位年輕的媽媽,第一次來這裡是和男友的首次約會,而如今,他們早已結婚多年了。
在這個特別的晚上,他們最後一次站在敦南店裡,如同往日一樣,或坐在角落裡讀書、或拍照留念、或選購書籍。
但貼滿牆面的標籤紙上,卻寫滿了他們對敦南店的不舍和懷念。「要換個地方約會了」「謝謝誠品帶給我的青春」「再見,會再見」。長久以來,讀者們習慣了誠品敦南不分晝夜的陪伴。直到失去這一天才突然發現,原來它是如此珍貴而難得。
或許正像創始人吳清友的女兒、如今的誠品董事長吳旻潔說的那樣,「許多人事物是在逝去後經過歲月沉澱,才知道對你的影響力。」傍晚7點,「星空下的Live騷動」開始了。在近千名觀眾的注視下,四分衛、旺福、脆樂團、昆蟲白的輪番登場,氣氛很快變得活躍起來。20年前的搬家,四分衛也參加了誠品告別的Live演出。底下的年輕人隨著音樂擺動,一同告別仁愛店。
也是這場從晚上到凌晨長達18小時的倒計時活動,讓誠品意外發現夜間人流量也能爆棚。從那次開始,書店的燈再也沒有關上。
而由此推出的24小時不熄燈概念,也讓他們真正成為當時全球書店文化風潮的引領者。▸1999年,《喜新戀舊 移館別戀--今夜不打烊》現場時間接近零點,像是某種奇妙的呼應一般,現場突然下起了雨。
在雨中,吳旻潔和場內的上千名觀眾,齊聲對著誠品敦南店,說出了最後一句道別語:「敦南誠品,晚安。」在無數個24小時不熄燈的深夜,它為形形色色的人點亮:來自遠方的旅客,來這裡排遣獨在異鄉的寂寞;值夜班的護理師,到這裡查找專業書籍;思念初戀的年輕人,來這裡追憶逝去的時光。
人們從投入的閱讀中回過神來,才發現天光已經漸漸亮起,無人的街道重新變得熙熙攘攘,那種充實而放鬆的感覺,是誠品的深夜讀者專屬的快樂。滅燈之後,現場的雙層巴士緩緩啟動,載著讀者前往新的24小時書店:誠品信義店。在這家全新概念的書店裡,人們可以進行深度閱讀,與三五好友喝酒聽live演出,甚至離開前還能在深夜2點,打包一份海鮮和蔬菜帶回家。
這裡有著高聳的臺灣101大廈和數不清的全球百貨。當夜晚的霓虹燈點亮的時候,年輕人們左手抱著爆米花,右手揣著購物後的戰利品,一同沿著人行橫道走向還在營業的深夜書店。三層樓組成的書店,比老店敦南的空間還要大、書籍種類和業態都要更多元化。在昨日的開業活動日,信義店便聯合德國出版社舉辦了「TASCHEN 40 周年特展」。
他們展示了塞尚、高更等數十位印象派大師的作品系列,還包括了大衛‧霍克尼的巨型作品集。展覽時間會持續到6月14日。而「藝術專區」的設計品種類還要豐富,它有超過六千種的當代設計藝術品,比如巴黎 Image Republic畫報、紐約現代藝術美術館MoMA設計品等周邊。這裡提供古典、爵士、流行、搖滾等多種音樂風格的唱片,但凡感興趣,都可以在黑膠館現場進行試聽和體驗。
未來,這裡會舉辦深夜live演出,不定時有歌手和DJ參與進來,組織音樂沙龍的分享。除了24小時開放的讀書空間,信義店還推出了從上午8點營業到凌晨1點的深夜酒吧,供都市男女們在汲取完精神養分後可以與閨蜜好友們喝一杯。「知味」按照生鮮、 調料、有機食品區和生活用品分為4個部分。在市集的一邊,還有一小塊食材地圖區域,掛著一幅小展板,上面寫著24節氣呷對時(臺語:吃對時間)。
它會根據24節氣來告訴你當季最新鮮的水果的是什麼,它的產地大多來自哪裡,口感如何,怎麼吃比較好。未來,誠品信義店除了繼續代表敦南將24小時不關門的理念延續下去,還會加入更多順應時代的變化。
今年9月和12月,他們推出新會員制度和APP,甚至是全新的電商平臺。
人們通過手機和電腦下單,就能24小時內快速收到最新上架的書籍和雜誌。這個革命性的改變,顛覆了誠品對自己的定義,讓它成為了更完整的綜合業態。
而這樣的決定,其實早在今年上半年,誠品陸續將臺東店、士林店、臺南平安店關閉,就能看出端倪。這些藏在街角和百貨公司樓層的分店,有些是因為租約到期而熄燈,有些則是因為營運方式過於單一,被迫選擇停業。
而書店的運營狀況,從今年年初受到疫情影響開始,一直都不是很理想。相比去年的整體業績,今年一至五月的營業額下跌了20%。一直專注於經營實體空間的誠品,並沒有把很多精力放在線上。
「看到各大平臺比上新速度、價格和數量時,我們也曾掙扎過,是否要擁抱電商時代?」
「如果不發展線上,我就越來越沒辦法滿足線下客人的需求」。在曾經接受採訪時,誠品書店集團董事長憂慮的提到過這個問題。從北京老書蟲三裡屯關門、讀庫甩賣書籍、單向街呼籲書友們眾籌,到誠品敦南店關閉,圍繞在實體書店式微的話題,這幾年一直都被不斷熱議。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人們閱讀的方式越來越趨向於碎片化和快餐式,甚至連逛實體書店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延續24小時理念也好,或是開發線上平臺,其實誠品書店依然是在用「書」去打動所有人,告訴大家:書店,不僅僅是賣書的地方,更是讀書者的生活方式,如呼吸一般,成為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無論時代會如何變遷、閱讀方式會怎樣變換,只要還有人對讀書充滿熱愛,那麼,這樣的書店就將會一直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