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臺北敦南誠品書店正式熄燈。
這家全球第一間24小時營業的書店,她的燈已經連續亮了21年,如今因為都市更新、租約到期,以及出版業營收慘澹等原因,關門歇業了。
關門之後的6月1日凌晨,敦南誠品分店的工作人員,在雨中和前來道別的眾人說了「晚安」。一列象徵「24小時不打烊」的雙層「靈感不打烊巴士」被點亮,載著書迷們前往另一家接棒「24小時書店」的「信義誠品」。
4月23日,誠品書店管理層在誠品書店敦南店舉行的記者會上宣布,新的24小時書店將坐落在現有誠品書店信義店的3樓
也許對一些人來說,無非是關了一間書店,反正臺北另一家信義誠品,會繼續24小時不關張。但對另一些人來說,那等於「童年」「青春」「一個時代」乃至「對臺北美好的記憶」,都部分消逝了。
很多個夜深,睡不著的人、無處可去的人、無聊的大學生、依依不捨的情侶、等待早班車的人、愛看書的人……各式各樣的人躲進這家書店一角,翻看著書籍、打個瞌睡。只要不吵鬧,都不會有人打擾,也無需收費。
多年來,它是一處地標,外地遊客到臺北會專門去遊覽;它也如同一個家,在臺北東區營造了一種氛圍,溫暖了人們21個年頭。
「從小就在那裡,但它卻突然不在那裡了。」住在誠品書店不遠處的何綺薇哽咽了一下,激動地說,「它就是應該在那啊!」
其實臺北開設的第一間誠品書店,還不是敦南誠品現在所處的位置,而是位於臺北市仁愛敦南圓環,由吳清友於1989年創辦。1995年誠品總店遷址,到了現在的敦化南路敦南金融大樓,1999年開始24小時營業。
這間初期以販售「人文藝術」書籍為主的書店紅極一時,並慢慢成為臺北的地標。遊客到往臺北,會將這家書店作為遊覽打卡的目的地之一。後來,書店結合商場經營,涵蓋了百貨、美食、講座等,成為一家綜合性書店。
敦南誠品書店開設在臺北市中心,地處曾經臺北最繁華的商圈——東區。東區的概念相對於「西區」的西門町。西門町得名於日據時代,是老臺北的市中心。
東區並非是一個行政區,而是在臺北行政區「大安區」的北側。大安區,是臺北人口中所稱「天龍國」的地段之一,傳聞周杰倫便在此安置豪宅。
敦南誠品,是臺北東區商圈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此外,大安區還是文教區,這也是當初敦南誠品選址的其中一個原因。
這個東區商圈很有特色。
以敦南誠品為中心,其背後是一條條小巷子,裡面排排住著很多服飾店、咖啡廳、酒吧、玩具店,乃至刺青店。有趣的是,這個商圈同時也連著住家,走著走著還能窺見別人陽臺上的鮮花,或曬太陽的老人。
穿行在巷弄之間,繞來繞去找尋自己的愛店,或是在轉角處遇見驚喜,東區商圈給人一種豐富的層次感、神秘感。
「東區是生生不息的。各種新鮮事物都會在這裡發生。」 何綺薇說。
80年代出生的何綺薇自小就生活在東區一帶,她從家附近乘坐一臺74路公車,一頭是往公館方向的補習班,另一頭就是去敦南誠品。每次補習班結束後,就會去敦南誠品晃一晃,有時則是從家裡騎腳踏車前往。
「那時候沒有松煙誠品,也沒有信義誠品,連臺北101都沒有。要接受任何與藝術或次文化相關的信息,都會去敦南誠品的櫃檯看,地下搖滾、Livehouse、舞臺劇、美術展等。這裡就是一個窗口,可以打開任何你有興趣的次文化(同:亞文化)。」
敦南誠品還是一個聚會點。
人們在中國臺北的24小時營業的誠品書店閱讀書籍,誠品書店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友好的閱讀或購買書籍氛圍。2004年,誠品書店被時代雜誌評為「亞洲最佳書店」
很多人與朋友不知道約在哪裡時,就會在敦南誠品附近的花圃坐下聊聊天。直到何綺薇上大學,她還是常常會和朋友約在那,晚上不睡覺,就去逛逛誠品,再在附近吃點東西喝點酒。
「從小到大,它是我不可或缺的存在,就好像家後面的雜貨店。」
「你從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失。」
2006年,誠品信義旗艦店開業。
著名的臺北101就位於信義區,於2004年底完工開幕。信義區,是臺北人口中另一個屬於「天龍國」的地段。
以地理位置來講,信義區其實比東區更「東」,用一座很大的天橋將百貨公司串聯起來。這裡的百貨公司主要是「微風」「新光三越」和影城「威秀」,幾家巨型百貨公司撐起了信義區的滾滾紅塵。這裡比臺北東區,精品、名牌更多,消費水平也更高。
以臺北市幾個繁華區域西門町、東區和信義區來說,是有不同消費人群的。
西門町由於靠近臺北車站,而臺北車站又是補習班雲集之處,加上消費偏低,所以聚集了很多初中、高中的學生;
一名小讀者在臺北誠品書店裡閱讀,不論是當地人還是遊客,到誠品閱讀、買書,乃至欣賞展覽、演出,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東區的價位中等,巷弄文化也較為「文青」,所以消費族群以大學生和初入職場的上班族為主;
信義區是目前臺北最精華的商圈,人流大,消費也更高。
由於信義區的興起,東區開始慢慢沒落。然而,這並沒有使東區的租金下跌,東區的租金反而越來越高,原因之一是希望吸引有資本的國際品牌進駐。
先是沿著忠孝東路的店面租金變高,爾後,後面的店鋪租金也隨之變高。很多小店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巷弄後退,直到退無可退,只好關門大吉。
今日的東區,已經沒有了昔日芳華。
忠孝東路擁有臺北第一家KTV「錢櫃」,但沿著忠孝東路走,就能看到大馬路邊,現在有很多店面已經關門了,寫著「等待出租」。
動力火車有一首歌,讓忠孝東路成為很多人的打卡之地——《忠孝東路走九遍》:「忠孝東路走九遍,腳底下踏著曾經你我的點點。我從日走到夜,心從灰跳到黑,我多想跳上車子離開傷心的臺北。」
何綺薇認為,信義商圈就像所有高檔、同質、無趣的城市商圈一樣,只有表面的繁榮,卻沒有內在的生命力。所謂生命力,不是靠國際名牌堆積出來的,而是像曾經的東區那樣,靠著文藝之美浸入日常生活,並與之互動而形成的生命力。
「那些可愛的小店,你不可能在信義區,那種每一平方米都要斤斤計較店租的地方,看到這些東西。」
也於是,敦南誠品也是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起碼是對於一些東區居民的歷史記憶,和臺北城市文明的發展軌跡而言。
對書店的傷感,不一定是普遍的。
當我問一些並沒有生活在東區附近的臺北人,「敦南誠品關閉你有什麼感覺?」
大部分人都回答,「沒有感覺」、「很少去那家假掰書店」、「反正現在信義誠品接棒24小時書店了」。
但敦南誠品最後的夜晚,書店門口還是排起了長隊。那天下雨,很多人到達現場,遲遲不散去,等待凌晨和敦南誠品書店說「再見」。
據後來的新聞報導,當日湧入敦南誠品書店的人,在5萬人左右。
一年多以前,敦南誠品就已經宣布即將歇業的消息,並展開倒數。
在敦南誠品的進門處,有一道用書壘起的書牆,書牆中嵌著以秒計算的倒計時時刻表。我上一張與之合影的相片上,寫著「016D 07H 4M 59S」,秒數在一格一格跳動。而照片之外,每跳動一次,時間就少一秒。
2020年5月31日敦南誠品正式熄燈這天,書店人潮湧動。
最後的24小時,敦南誠品是這樣度過的,她有一場長達18小時的馬拉松講座,以及6小時的「星空下的Live騷動」演唱會。
此外,書店內還舉行了各種活動,在書店的地板上搭建了帳篷,供書迷躺臥閱讀;
有舞者以「閱讀」為主題在書店內的各個地點優雅地舞蹈著;
有「朗讀者」讀書;
還有名人前來拍影片分享他們與敦南誠品的回憶;
甚至有人連啤酒也帶進來了,人們坐在地上,仿佛要和這個老朋友不醉不歸。
誠品外面的廣場上,曾經從周四開始一直到周末,總是擺滿了各種小攤,賣著手作小物。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自稱「石頭伯」的老爺爺,他在敦南誠品門口擺攤已經長達21年,幾乎與敦南誠品同齡。石頭伯賣各種手繪石頭,價格不等,石頭上畫著五顏六色的各種圖案,他說每一種都和祝福相關。
石頭伯喜歡在靠近「藝文環境重一點」的地方擺攤,他自稱有「街頭藝人執照」,所以可以在任何地方擺攤。
敦南誠品熄燈後,他決定搬往信義誠品附近,好似「吃定」了誠品。我買了一顆畫有大象的石頭,以此當作我和敦南誠品的紀念。
當日晚上7時,廣場上「星空下的Live騷動」演唱會開始,全程網絡直播,四分衛、旺福等樂隊依次上場,歌聲在空氣中飄蕩。
現場空間並不大,但仍舊聚集了不少人,讓交通有些阻塞。無論是來陪伴敦南誠品最後一程的人、來支持誠品而買書的人,或者路過的人,都是這個小小歷史片刻的見證者。
後來天空下起小雨,現場的人撐起雨傘,攝影師穿起雨衣,人群沒有散去,陪伴敦南誠品倒數,和它說晚安。
或許正如吳旻潔(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的女兒)所說:「我覺得敦南店的逝去,某種程度上對我來說,它就像是吳先生(吳清友)的離開一樣,很多人事物,它是在你真的失去之後,你慢慢開始沉澱,然後知道它對你的影響。」
數日後,我再次去到敦南誠品店址前,這裡不再熙攘。
黃昏的光,打在「一起說再見」的標語上,溫柔依舊。
南風窗新媒體 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歡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簡歷:newmedia@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