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院八十年:一場展覽,講述一部校史

2020-12-24 騰訊網

2020年10月,四川美術學院迎來了建校八十華誕。在80年的創作歷程中,四川美院一直是中國藝術創作版圖中的重鎮,各個時期均湧現出代表性的藝術家與代表性的作品,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為校慶活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歷史同行:四川美術學院建校八十周年展」(1940-2020)昨天在山城重慶的四川美院美術館開幕。展覽將展出461位藝術家,603件作品,不僅展示已載入世人耳熟能詳的作品,如羅中立的《父親》、何多苓的《春風已經甦醒》,同時也將呈現過去八十年來在川美學科發展及教學中有著重大意義的案例。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按時間線索分為兩大板塊:1940-1978年、1978-2020年,在兩大版塊由十一個專題展組成。

展覽現場

第一單元為1940-1978專題展,分為「理想先驅——四川美術學院初創時期設計教育文獻展」、「川流不息——四川美術學院新中國建設時期的藝術創作」、「承傳啟合——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的實踐與探索」、「身份認同——川美雕塑的民族化探索」、「小人書,大境界——四川美術學院連環畫專題展」五個專題;

展覽現場

第二單元為1978-2020專題展,分為「時代強音」、「現實關切」、「語言之思」、「傳統再造」、「意象生成」、「實驗之維」六個專題。

羅中立在他的作品《父親》前接受採訪

穿行在作品之間,猶如穿行在四川美術學院的歷史之中,李有行、沈福文、龐薰琹......羅中立、張曉剛、何多苓、高小華、程叢林......

何多苓《春風已經甦醒》

程叢林《 一九六八年x月x日雪》 布面油畫 202x300cm 1979年

據四川美術學院校長龐茂琨介紹,此次專題展覽作為學校80周年校慶活動的視覺藝術,是一次對川美的學術和創作歷程、成果全面展示的大型展覽,具有極大的分量感與重量感。一方面總結過去的發展脈絡,梳理四川美術學院的淵源;另一方面是對川美歷史進行一個深入細緻的評價。

展覽現場

據策展人何桂彥介紹,本次展覽作為校慶活動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共展出461位藝術家的603件作品。展覽有兩個基本線索,第一個線索是告訴觀眾,過去八十年間四川美術學院在創作和藝術追求上是如何走過來的。本次展覽有時間維度上的梳理,也有線性如油畫、版畫、工藝美術、新媒體藝術等版塊的梳理,覆蓋了全部的藝術媒介;第二個線索是在這八十年中,四川美術學院不僅作為八大美術學院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學校,並且在現當代美術史的譜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其藝術現象、藝術流派、藝術風格上是最具代表性的。

龐薰琹 《工藝美術集·飯碗及茶盤之一》 紙本 36.5cm×29cm 1941年

展覽現場分策展人導覽

基於一種文脈的梳理宗旨,本次展覽採用線性敘事的手法,從川美的源頭講起「如果只是線性敘事,又不足以說明川美的獨特性,因此我們增加了11個板塊的主題,將某一個階段的重要性抽取出來,呈現四川美院在當時創作當中最典型的藝術現象。」何桂彥說。

本次展覽主題之所以叫做「與歷史同行」,就是在於其基於時代性的敘事、民族化的敘事和地域化的敘事。展覽不僅展示已載入歷史的,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把過去八十年以來在四川美術學院學科發展以及教學中一些意義重大的案例進行展出。有些作品並沒有像名家作品一樣閃爍著光輝,但也確確實實為學校的教學默默奉獻著,也見證了四川美術學院的歷史、藝術家的追求以及時代的脈搏,能讓觀眾對四川美術學院的傳統和歷史有更好的了解。

第一單元 與歷史同行:1940年—1978專題展

專題1 理想先驅——四川美術學院初創時期設計教育文獻展

展覽分為「美化人生」「先生們」「學以致用」「為新中國建設」「薪火相傳」五個版塊,從多份珍貴的檔案、手稿和原作中呈現四川美術學院初創時期設計教育先驅們中西交匯的學源背景,設計服務民生、用藝術喚起民眾和投身新中國建設的初心,是反映20世紀早期中國設計教學思想和體系的川美文本。

專題2 川流不息——四川美術學院新中國建設時期的藝術創作

在轟轟烈烈的革命年代,學院師生們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為主,結合社會實踐,把創作題材聚焦在重大的政治活動和社會改革上,創作了大量作品,從不同角度呈現了如火如荼的時代圖景。

專題3 承傳啟合——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的實踐與探索

展覽集中展示了1940至1978年間,投身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學科發展與專業實踐的前輩藝術家們的作品。他們長期根植於20世紀中國畫發展藝術生態,在中國畫領域身體力行的實踐與探索,在藝術創作成果與社會影響力等方面已然成為後輩藝術家的榜樣。他們在中國畫領域的教學思想及藝術成就,在中國美術教育體系中影響深遠且具有示範作用。

專題4 身份認同——川美雕塑的民族化探索

1940—1960年代川美雕塑系師生的民族化探索,是中國雕塑建構自身現代性過程中的一種努力和嘗試。一方面,它延續了新文化運動「引西入中」的思潮,在學習西方的雕塑技法中,重新審視自己的民族傳統,探討中西融合與再造的可能;另一方面,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生態,使得強化民族性成為藝術創作的基本要求。

專題5 小人書,大境界——四川美術學院連環畫專題展

本次展覽呈現了四川美術學院藝術家不同時期的連環畫創作,是前輩畫家們施展繪畫才華,為社會,為大眾而不懈耕耘的一方天地。在「小人書」這片「大世界」,幾代川美連環畫創作者在有限的空間中形成了自身的連環畫語言特點。

李有行《雲湧高原》紙面水彩 23×62cm 20世紀50年代

沈福文《蝦》漆畫 62×80cm 年代不詳

呂琳《紀利子》連環畫 1949年

龐薰琹《賣柴》紙面水彩 40x33cm 20世紀40年代初

雷圭元《圭元圖案集》紙本 1941年

蔡振輝、王大同、夏培耀《震撼山河的檄文》布面油畫 180×240cm 1977年

江碧波 《飛奪瀘定橋》 套色木刻 30×99cm 1961年

劉藝斯《南瓜》布面油畫 120x90cm 20世紀50年代

葉正昌《保衛世界和平》布面油畫 140x123cm 50年代初

江敉《戰鼓》黑白木刻 35x50cm 1962年

牛文 李少言《當和平解放西藏的消息傳到康藏高原》 黑白木刻 50x32cm 20世紀50年代

劉國樞《縣委書記》布面油畫 130x146cm 1965年

魏傳義《思》布面油畫 47x37cm 1978年

李文信《長徵》紙本水墨 280x420 cm 1960年

馮建吳《浩氣長存》紙本水墨 83x142cm 1965年

龍德輝 《覺醒》 鑄銅 110×60×140cm 1960年

伍明萬 《養豬婦》 青銅 19×21×72cm 1963年

杜顯清《江姐》連環畫 1978年

第二單元 與歷史同行:1978-2020專題展

專題1 時代強音

「時代強音」這個展覽專題,體現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美院的創作如何關注現實,把握歷史與時代的發展潮流,強調人文關懷,用作品去言說、表現時代所凝聚的文化精神。回望歷史,不僅讓我們領略到四川美院的繪畫在1980年代的藝術追求,而且也能感受到其內在的精神與人文力量,以及它們如何構築了四川美院當代繪畫的人文傳統。

專題2 現實關切

在此次展覽中,既有關注時代發展與社會變遷的作品,也有對西南的地緣特點與生存經驗的表現,特別是有部分藝術家從微觀、日常、碎片化的角度切入,呈現了現實豐富且多樣的肌理。當然,現實主義的背後也蘊涵不同的藝術訴求——有的基於國家敘事,弘揚主旋律;有的強調新歷史主義的視野,挖掘作品的歷史與精神深度;有的強調個人化的視角,有濃鬱的人文情懷。儘管各有側重,但作品的內核仍然是呈現當代的人文精神與藝術品格。

專題3 語言之思

在本專題中,藝術家們對語言的駕馭,以及在方法論的意識上都十分多元,有的強調語言自身的內在軌跡,有的主張回歸傳統;有的致力於當代性的轉換,有的則利用新媒介、新技術豐富語言的表現力。語言的「再編碼」,及其對本土藝術史上下關係的強調已成為藝術家們最為關注的問題。

專題4 傳統再造

在當代語境下,傳統所面臨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轉換,如何再造?對於藝術家而言,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傳統學習,挖掘與發展傳統中的精華,尤其是對既有的視覺資源進行當代性的轉譯。另一方面,需要立足於時代與本土的文化語境,讓傳統在新的敘事話語、審美體系、美術史的上下文中,尤其是新的文化土壤中,綻放和生成新的價值。

專題5 意象生成

在本專題的作品中,既有對「有意味的形式」的表現,也有東方化的審美追求。有的作品雖然保留了具象的特徵,但更強調畫面整體氛圍的營建;有的儘管在構圖、形式、表現語言方面沿襲了西方現代油畫的傳統,作品中的審美意識、文化趣味卻是東方化的;有的則從中國傳統水墨,尤其是文人畫中尋求滋養,追求空靈、詩性,以及悠遠的審美意味。

專題6 實驗之維

新世紀以來,四川美院不僅建立了實驗藝術學院,而且為青年藝術家搭建多元化的創作與展示平臺,設立了「四川美院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明天當代雕塑獎」「羅中立獎學金」等,因此,從學科建設、教學與創作的結合、獎學金機制等,鼓勵藝術家進行前瞻性、富有創造力的探索。本次展覽的作品不局限在單一的系科和媒介中,希望較為全面地呈現近年來四川美院那些富有創新與開拓精神的藝術實驗。

高小華《為什麼》107.5x136.5cm

龍泉《基石》布面油彩 124x137cm 1984年

張曉剛 《草原組畫:暴雨將至》 紙本油畫 83x110cm 1981年

莫也 《母與子》布面油畫 165x125cm 年代不詳

羅中立《歲月》 布面油畫 205x140cm 1988年

王大同 《雨過天晴》 油畫 160x112cm 1979年

王亥《春》 1979年 159×78cm 布面油畫 中國美術館藏

朱毅勇 《山村小店 》布面油彩 110.5x139cm 1981年

夏培耀、簡從民 《你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布面油畫 100×200cm 1979年

​唐允明《紅嶺》紙本水墨 280x175cm 1994年

龐茂琨《穿越時間的吶喊》布面油畫 150x115cm 1999年

焦興濤《烈焰青春》 木、漆、丙烯 184x98x70cm 2019年

鍾飆《公元1997》布面油畫 180x180cm 1997年

《造城》 張杰 160×200 cm油畫

康寧 《新松》 49×52cm 黑白木刻 1984年

此次展覽展期持續至12月28日

展覽海報

(本文據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及相關報導等綜合)

相關焦點

  • 重慶專訪:川美美術館館長何桂彥——一場展覽濃縮八十年校史
    四川美術學院建校80周年(1940—2020)展此前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展《父親》 羅中立作品461位藝術家、603件作品是展覽,更是濃縮的校史《重慶專訪》對話策展人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何桂彥何桂彥:四川美院那時候確實有一波才華橫溢的藝術家。這波藝術家,我們現在去想,其實就是1977、78級。他們的作品反映了時代,抓住了時代的脈動,反過來說,時代也為美院的崛起,為這些藝術家提供了平臺和歷史機遇,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恢復開放!去看這個展覽感受「中國力量」
    5月6月,「中國力量」——四川美術學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題創作展,在四川美術學院大學城校區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從該校師生創作的1000餘幅主題藝術作品中遴選出近300件優秀作品進行展出。圖源 | 圖蟲創意自2020年1月26日開始,首批110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傳海報設計作品就在三天兩夜的奮力創作中迅速完成,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 一場展覽,展出張大千「倥傯的鄉愁」
    一場展覽,展出張大千「倥傯的鄉愁」 張大千收藏的玩石。受訪者供圖     DIY填色大千畫、創意潑墨潑彩畫、大千人物形象創意畫……7月14日,一場名為「走進大千世界,『繪』聚色彩能量」的活動在成都博物館新館舉行。它是為了配合成都博物館新館開館特展《倥傯的鄉愁·張大千》所開展的一場社教活動。
  • 重慶珍檔|從1940到2020,四川美術學院的這些年!
    從1940年到2020年,四川美術學院歷經80年的風風雨雨,成為了中國八大美院之一,也是西南地區唯一的高等專業美術學府,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 今日(10月28日),是四川美術學院建校80周年校慶日,就讓我們走進「時光隧道」,一起去探尋川美的前世今生。
  • 中國九大美院亮相紫金獎·第二屆中國(南京)大學生設計展
    話說中國九大美院參加的展會,每次都會成為設計界矚目的焦點。11月12日,紫金獎·第二屆中國(南京)大學生設計展正式開展了,這場由中國九大美院領銜的設計盛宴,會展出哪些腦洞大開的設計作品?
  • 中國九大美院亮相紫金獎·第二屆中國(南京...
    話說中國九大美院參加的展會,每次都會成為設計界矚目的焦點。今天(11月12日),紫金獎·第二屆中國(南京)大學生設計展正式開展,這場由中國九大美院領銜的設計盛宴,會展出哪些腦洞大開的設計作品?
  • 中國建築藝術之美展覽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
    7月16日,「見微知著-方寸之間」中國建築藝術之美展覽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由四川美術學院綠色設計研究院、香港維岸畫廊主辦,並得到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融創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世遺中心古建築保護聯盟、四川美術學院和蘇州世界遺產與古建築保護研究會等機構的大力支持,由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立端與香港維岸畫廊行政總裁鄧良軍共同擔任策展人
  • 了解疫情下的英雄日常 這是一場為市民準備的展覽
    7月1日,由省委宣傳部指導,省文聯和省衛健委主辦,中國美院、浙江傳媒學院、浙江音像出版社協辦的「時代答卷」浙江抗疫文藝創作特展在浙江展覽館隆重開幕。用文藝振奮精神、反映時代,是文藝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以藝術手段描繪真實的歷史,引導人民的目光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是文藝的神聖責任。
  • 展覽預告 | 跡象:楊千個展
    月28日 下午16:00公眾展期|2017年7月28日-2018年1月6日主辦方 | 三亞當代藝術館展覽地址 | 三亞·海棠灣·藝海棠(林旺大道和海岸大道交叉口西北側 1978年,年輕的楊千與何多苓、羅中立、高小華、程叢林、周春芽、張曉剛等,以恢復高考後首批20名優勝者身份進入四川美院學習,成為日後全國聞名的四川美術學院 「全明星班」——77級油畫系的一員。這批繪畫精英改寫的不只是四川美術學院的歷史,日後整整四十年的發展,證明他們已經掀開了中國美術史一個新的篇章。
  • 湖北美院 生日快樂!
    2020年,在湖北美院的百歲生日之際,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湖北美院走過的百年曆程。誕生在一座青春與熱血的革命城市1920年4月,在歷史悠遠的楚文化的發祥地,由蔣蘭圃、唐義精、徐子珩三位先生創辦的武昌美術學校,是湖北美術學院最早的源頭。
  • 評展|從巴黎美院到梵谷,看到了徐悲鴻劉海粟的不同選擇
    此展以作品講述配合書寫文字,講述梵谷藝術的十年。評星:四星或許是臨近年關,上野公園裡的東京國立博物館、西洋美術館等文化場館均早早放假,唯有上野公園東南角、從建築和展覽面積看並不起眼的上野之森美術館依舊開放,當然說「不起眼」只是其本身低調,這間2層玻璃小樓裡曾展出過維米爾等西洋藝術大家的作品,其運營背後是日本美術協會,歷任總裁皆為日本皇室成員。
  • 四川博物院、當代影像館上新,這些展覽適合帶娃看
    《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由四川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舉辦,展出了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近現代的共計118件/套文物。亮相本次展覽的展品,不僅有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乾隆鬥彩八寶龍鳳碗、青玉獸面紋三足蓋碗、纏枝紋長頸金瓶、「楚高」銅缶等文物,還有四川博物院珍藏的芙蓉花金盞、錦地五龍圖雕漆塗金盤等珍貴文物。
  • 【展覽】《海賊王》全國巡展登陸四川博物院
    中國大陸首次巡展•成都會場於1月29日在四川博物院舉辦了開幕儀式,展覽於今日正式向公眾開放。風靡全球的漫畫IP《航海王》《航海王》是日本漫畫家尾田榮一郎先生創作的漫畫作品,講述主人公路飛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們在大海上展開的一系列冒險旅程,立志成為「航海王」的故事。故事描繪了少年漫畫普遍的主題——夥伴之間的友情和擁有夢想的勇氣。
  • 帝都五一展覽精選68 場!(國博、藝博、首博、美院、798)
    它承載著Dior迪奧專屬的象徵意義與傳奇色彩,並首次成為一場盛大展覽的主角,盡情演繹著Dior迪奧時尚王國建成伊始的那一抹原初芬芳。為探索這一絕世香氛的謎樣魅力,Dior迪奧邀請了十七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女性藝術家恣情創作,以期從這些完美詮釋「MissDior迪奧小姐」的年輕女性身上汲取更多的藝術靈感。
  • 厲害了我的美院| 畢業季誰家high,總有一個是驚喜
    「中央美院畢業季關於六一的約定,頂瓜(呱)瓜(呱)!」「誰說今年畢業季不搞事?」「今年又是好收成,央美請你來吃瓜」;「西瓜來襲,央美的套路你不要猜」; 「畢業季,是桃李滿天下,瓜果美院香」;「新種培育剛剛幾小時已經碩果纍纍,各種美夢皆可成真」……大家都在興奮地刷屏中,一起約定在六一,一起享受這個快樂的節日。
  • 從去處來——院長許江「From/To:中國藝術教育的核心現場」 中國美院舊金山特展開幕講話
    六年前,中國美院的團隊,在中國上海黃浦江西岸的一片工業廢墟上,在老機場、老溝壑之間,舉辦名為「西岸」的當代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時有一場以巨型水泥攪拌機為現場舞臺的現代劇《奧德賽》。上海是中國最早的工業城市,也是半殖民背景下華洋文化交揉成長的現代之城。那個周遭裡的機器、工棚、油罐正是這種歷史的遺存。
  • 四川省博物館學會陳列展覽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陳列展覽策劃...
    四川省博物館學會陳列展覽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陳列展覽策劃與實施」論壇在成都舉辦 通訊員/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華夏 曾江 通訊員 張帆)10月20日,四川省博物館學會陳列展覽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陳列展覽策劃與實施」論壇在成都舉辦。
  • 《海珠橋八十年人與事》展覽在廣州起義紀念館舉辦
    海珠橋八十年人與事  地點:廣州起義紀念館  時間:即日起至10月29日  海珠橋對於廣州而言,已經成為一道文化景觀。在這個名為「一座橋·一座城——海珠橋八十年人與事」的展覽上,將展出圖片及實物200餘件,反映80年來海珠橋、廣州城的變遷以及廣州人心中的海珠橋,其中不少歷史圖片、檔案資料是首次展出。
  • 中國美院致敬抗疫英雄展開幕 逆行者觀展亦落淚
    5月16日,中國美術學院(下稱「中國美院」)院長許江說。當天,「眾志讚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國美術學院線上教學展」在浙江杭州開幕。展覽現場。 童笑雨 攝據悉,此次展覽分為「眾志成城」「國美戰疫」和「線上金課」三部分,有近萬名中國美院師生參與,作品包含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海報設計、書法、短片等形式。
  • 2017四川(德陽)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舉行
    共舞藍天 融合發展2017四川(德陽)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舉行劉曉峰宣布開幕 尹力 科胡特致辭 柯尊平出席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胡彥殊 宋開文 攝影 田為 何海洋 華小峰)9月29日,2017四川(德陽)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在德陽廣漢市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