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發銀行董事長鄭楊:勇當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排頭兵和先行者

2021-01-15 新華網上海頻道

    新華網上海5月13日電(記者姚玉潔 桑彤)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伴隨時代浪潮而生的浦發銀行,也站在了新的發展起點上。近30年的發展,這家源起黃浦江畔的區域性銀行已成長為一家在境內外擁有41家分支機構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一路走來,浦發銀行有哪些創新?如何發揮國企在上海的擔當作為?未來有哪些發展規劃?新華社記者就此專訪了浦發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鄭楊。

    1、作為上海本地金融機構,浦發銀行見證了浦東開發開放的歷史進程,每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也都有浦發的參與和貢獻。請您介紹浦發銀行這些年在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的創新和發展亮點?

    鄭楊:浦發銀行深耕上海金融要素市場客戶,積極搭建具有市場競爭力和自身特色的客戶服務與管理體系,深度參與金融要素市場產品和服務創新,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提升全球輻射力。2019年,浦發銀行在上海黃金交易所的自營交易量位列全市場第一,同時參與「上海金」「上海銀」等業務創新,助力提升我國在國際貴金屬市場的定價權;在上海清算所中央對手方清算業務綜合排名中列全市場第二,並參與上海清算所、上海黃金交易所等中央對手方體系建設,支持全球清算對手方協會CCP12落戶上海;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代理服務市場佔有率保持前三位。

    同時,身處上海金融改革開放最前沿,浦發銀行一直是自貿區金融改革的堅定實踐者。業內首批設立上海自貿區分行,首批通過分帳核算單元系統驗收;持續創新升級《自貿區金融服務方案》,滿足企業跨境經營的全方位需求;第一時間成立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分行,制定《新片區金融服務方案》,推出前沿產業集群、新型國際貿易、全球航運樞紐及跨境金融四大專屬服務,並成功開立首單FTE帳戶;持續開展自貿金融創新,落地首單資本項目結匯支付便利化試點等數十項創新業務,並有力地支持了臨港新片區基礎設施、市政配套等建設。當前,浦發銀行已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出一套成熟且可複製推廣的自貿金融服務模式,並把「上海經驗」與其他省市自貿區特點結合,不斷進行優化、推廣。

    2018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召開之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浦發銀行全力支持區域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服務長三角新舊動能轉換,運用股債貸、境內外綜合化服務,支持大飛機研發等重點項目;聯合基金公司創設長三角一體化指數基金等主題產品,撬動社會資本投向區域內優質企業;使用再貼現資金為區域內小微、民營企業提供優惠利率票據貼現服務;率先成立浦發銀行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管理總部,統籌全行資源支持長三角示範區金融一體化建設工作的整體部署和推進。

    此外,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離不開金融支持,需要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協同聯動。科創板首批25家掛牌企業中有15家為浦發銀行重點合作客戶。截至2020年4月末,100家上市企業中有69家是浦發銀行重點合作客戶。2019年,浦發銀行又在上海地區首家推出「無還本續貸」服務,解決小微企業特別是科創型企業的資金周轉難題。目前,已通過「無還本續貸」累計幫扶小微企業160戶,合計金額8.24億元。

    2、日前,浦發銀行董事會審議並通過了三年行動計劃,標誌著指引該行新一輪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正式出臺。浦發銀行新一輪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能否詳細介紹其重要內涵?

    鄭楊:在三年行動計劃中,我們明確提出了「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股份制商業銀行,推動全行成為新時代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和先行者」的戰略目標。其重要內涵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戰略目標的制定,飽含著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託。按照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總體部署,浦發銀行需要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行業引領力、全球影響力。而且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進入到十分關鍵的階段,作為上海市的金融旗艦企業,浦發銀行也擔負著非常重要的使命。為此,我們在研究制定戰略目標的過程中,按照「跑贏大勢」 「追求卓越」的要求進行統籌規劃,力爭在高質量發展的「金融馬拉松」中確保隊形不亂,爭做排頭兵;在改革、創新等領域確保擔當不落後,爭做先行者。

    第二,戰略目標的實現,需要有「再出發、再創業」勁頭。我們面臨的時代特徵變了。從國家層面看,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正處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交匯期。疫情之後,中國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彰顯。浦發銀行要在如此宏大的背景下,密切結合中國實際,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爭做「上海的金名片」「企業的脊梁」,以更加自信的面貌展現在全球金融市場。從浦發銀行來看,當前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重塑經營模式的關鍵時期,原有的觀念理念、經營模式、能力素質已經不適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我們強調「再出發、再創業」,就是要全體幹部員工牢固樹立憂患意識和奮鬥精神,打破慣性思維,增強使命感、危機感和緊迫感,以全新的思維、奮發有為的狀態步入新時代、創造新奇蹟。

    第三,戰略目標的完成,需要有直面挑戰、破解難題的勇氣。在推進過程中,一方面要有攻堅克難的信心和勇氣,另一方面要堅持改革和創新,這樣才能釋放制度紅利和內在活力,才能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觀念、理念、體制、機制、作風、本領等方面的問題。從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數位化服務升級的要求看,國內商業銀行包括浦發銀行,依然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比如淨息差快速收窄、資產質量持續承壓等問題。但我們相信,浦發銀行全體員工一定能夠經受住各類嚴峻挑戰和困難的考驗,在未來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再創輝煌。

    3、面對嚴峻、複雜而多變的外部環境,浦發銀行未來時期的戰略應對框架是什麼?具體有哪些考慮?

    鄭楊:浦發銀行應對環境變化有三大支撐體系(簡稱「三支柱」):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服務為根本,以市場為導向。

    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就是要堅決摒棄粗放式發展模式。銀行本身具有高風險的行業屬性。在經濟快速增長的粗放發展階段,銀行通過承擔高風險實現高收益,但這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在外部環境日趨嚴峻複雜多變的條件下,單純追求規模效益的快速增長,忽視發展質量與控制風險等要求,後果將不堪設想。

    金融業在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有140 家銀行破產倒閉,比1993年至2007年破產倒閉的銀行總數還多。從搶抓發展機遇看,原有的粗放式增長已經沒有發展空間。伴隨國家不斷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實體經濟更加注重發揮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作用,突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在這種背景下,商業銀行也必須深化自身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以服務為根本,就是向全行傳導這樣的理念:堅持客戶為上、換位思考,緊緊圍繞客戶需求和體驗,推進技術創新、業務創新和模式創新,讓浦發銀行的服務更具競爭力、長久性和普惠性,為實體經濟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持續創造價值,為浦發銀行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歷史上看,服務的提升與演變通常伴隨著技術的融入,但是技術本身並不具有天然的穩定性,甚至有的技術應用反而帶來較大的波動性。實踐已證明,技術必須合理、合法、合規地與客戶的服務需求相結合,才能有效避免單純追求產品創新而導致的重大風險。比如,現代金融工程技術如果用於對衝客戶的風險敞口,不僅會產生良好的服務效應,而且還有利於降低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但是一旦脫離客戶需求,用於開發多層複雜結構的CDO等產品,其風險就會失去控制,最終觸發全球金融危機。

    以市場為導向,就是要對標最好、做到更好。浦發銀行自成立以來主動對標市場,不斷補短板、拉長板,深化改革發展,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從對標同業看,差異化競爭優勢還不夠明顯,儘管部分業務領域競爭優勢較強,但還存在明顯的短板,核心競爭力還不明顯,需要進一步對標最好、做到更好。

    伴隨數字科技加速與金融業務深度融合,特別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過後,銀行業線上化、智能化、數位化服務的進程將進一步加快。商業銀行價值成長將更多體現在客戶活躍度、交易頻度、數據流量等新生的市場驅動因素方面。銀行能否針對這些關鍵因素,加快推進關鍵領域的創新至關重要。

    在市場結構和競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全行原有體制機制的不適應性已經逐步顯現。尤其是與網際網路企業等競爭對手相比,全行體制機制的靈活性、經營管理的效率效能亟待提升。只有洞察變革、順應變革、擁抱變革,才能站在市場的前沿主導變革。

    4、近年來許多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舉措在上海先行先試,為商業銀行發展帶來了政策紅利和機遇。浦發銀行如何看待和把握這些機遇?

      鄭楊:作為總部設在上海的銀行,上海的機遇就是浦發銀行面臨的重大機遇。在服務浦東開發開放方面,浦發將緊緊圍繞浦東建設成為我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格局功能高地的定位,深化金融服務。以差異化、定製化的金融解決方案,為外高橋港、洋山深水港、浦東國際機場等企業提供優質服務;藉助上海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政策,加強金融產品創新,為跨國公司地區總部以及「上海金」「上海油」等一大批要素市場提供優質服務;持續深化科技金融創新,為區域內的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企業提供特色化的優質服務。

    在服務上海「三大任務一大平臺」方面,浦發將進一步整合跨境貿易結算、跨境資產管理、風險內控等領域產品服務與專業能力,增強對臨港新片區的精準服務;發揮集團化經營的整體優勢,以「融資+融智+融技+投資」的綜合服務,大力贏得科創企業發展和科創板建設領域的業務機遇;發揮浦發銀行成立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管理總部的優勢,在跨區合作、配套服務、信息共享等領域積極開展先行先試,全力以赴打造成「長三角自己的銀行」,更好地助力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發揮數位化創新優勢,為進口博覽會提供境內外、全功能綜合性金融服務。

    在服務上海「五個中心」建設方面,浦發將聚焦上海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開展行業引領性創新,助力國際經濟中心建設;做好金融交易、產品定價和交易清算等領域創新和支撐,增強對金融機構與要素市場的綜合化服務,大力支持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加快供應鏈金融、跨境金融等業務創新升級,增強對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服務;持續深化航運金融特色服務,加強航運龍頭企業合作,助力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深入打造「全方位、專業化、綜合化」的科技金融生態圈,進一步助力全球科創中心建設。

    在服務上海打造「四大品牌」方面,浦發將發揮主營業務優勢,加強對上海相關行業重點國企的橫向聯合,發揮獨特的資源共享優勢,打造國企產融合作的平臺和機制,大幅提升對「四大品牌」領域的各類企業整體性、綜合化金融服務能力。

相關焦點

  • 總臺4K紀錄片《而立浦東》熱播,浦發銀行和上海信託聯合特別呈現
    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11月10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浦發銀行和上海信託聯合呈現的4K紀錄片《而立浦東》在上海首發。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出席並致辭,浦發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鄭楊,上海信託黨委書記、總經理陳兵出席活動。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4K紀錄片《而立浦東》熱播, 浦發銀行和上海信託...
    、市長龔正出席並致辭,浦發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鄭楊,上海信託黨委書記、總經理陳兵出席活動。該片共六集,採訪了200多位浦東開發開放的決策者、親歷者、見證者,通過他們的講述和故事,彰顯了浦東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奮鬥形象。
  • 薈萃國際頂層智慧聚焦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2020上海金融論壇隆重...
    2020上海金融論壇現場(央廣網記者 吳善陽 攝)新冠疫情來襲,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加速重構,傳統金融體系遭遇挑戰,創新與變革迫在眉睫;適逢中國迎來「十三五」收官之年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元年,2020上海金融論壇以「改革與開放:雙循環下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主題,展開多角度、多層次、多領域的對話和思想碰撞。
  • 舊疾未除又添新傷,浦發銀行到底...
    會議宣布,因年齡原因,高國富不再擔任浦發銀行領導職務,上海市金融工作黨委書記、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金融工作局)局長鄭楊出任浦發銀行黨委書記,推薦任浦發銀行董事長。  同年11月,浦發銀行原行長劉信義調任上海國際集團總裁,浦發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兼財務總監潘衛東被任命為浦發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並被提名為副董事長。
  • 金融如何為實體經濟「端盤子」?六大股份行齊聚「中國銀行業發展...
    本屆論壇主題為「未來銀行之路:變局與使命」,除國有六大行外,股份行也有包含中信銀行(601998,股吧)副行長郭黨懷、中國光大銀行(601818,股吧)行長劉金、華夏銀行(600015,股吧)董事長李民吉、興業銀行(601166,股吧)行長陶以平、浦發銀行(600000,股吧)董事長鄭楊、渤海銀行董事長李伏安等在內的重量級嘉賓出席。
  • 浦發銀行金融機構部總經理劉長江:商業銀行大宗商品風險管理服務將...
    浦發銀行金融機構部總經理劉長江先生以「踐行社會責任,服務實體經濟——銀行大宗商品風險管理服務」為主題進行了演講。浦發銀行堅持建設數字生態銀行的理念,通過加載金融科技、量化交易等方式豐富交易策略和提升市場交易能力,不斷加大加深市場參與力度,通過做市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拓展市場的深度與廣度,為提升國內貴金屬市場的影響力,建設多層次要素市場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 浦發銀行牽手上馬 打造「金融+體育」跨界合作新典範
    隨著國內體育活動的逐漸恢復,大家期盼已久的上海馬拉松如期而至。10月21日,上海馬拉松新聞發布會召開,宣布2020年上海馬拉松將於11月29日在外灘鳴槍開跑。 自今年起,浦發銀行成為上海馬拉松的榮耀合作商,將全程參與賽事舉辦。
  • 深化滬新金融合作,浦發銀行與星展銀行籤署《金融科技合作備忘錄》
    12月11日,浦發銀行(600000,股吧)和星展銀行在上海市-新加坡全面合作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簽署《金融科技合作備忘錄》,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長潘衛東、星展集團中國區總裁葛甘牛分別代表雙方集團籤署協議。
  • 浦發銀行昆明分行 「新思維、心服務」下的變與不變
    這是支行在踐行浦發銀行總行企業文化的基礎上,以「金融為美好生活創造價值」為使命,以行動傳播「新思維、心服務」的品牌主張,結合地方優勢和特色,打造的獨具一格服務文化。 浦發銀行昆明拓東支行副行長楊戊介紹,「家和」服務文化濃縮了三大理念,即「和」「合」「荷」理念。
  • 浦發銀行上海分行「五大優勢業務」服務上海區域經濟發展
    浦發銀行上海分行注重對於專業化品牌的建設與打磨,2020年該行更是在投行業務、科技金融、自貿業務、金融市場和私人銀行等領域的取得了長足進步與突出成效。通過落地多個重大項目,相關業務在行業內逐步樹立起較高的市場口碑和美譽度,更為助力上海推進「五個中心」建設、打響「四大品牌」,服務落實「三大任務、一大平臺」提供了堅實的金融服務支持。浦發銀行上海分行也將藉助塑造業務標杆形象不斷優化自身服務,為積極貫徹全面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一流股份制商業銀行這一全行戰略目標添磚加瓦,也將為「十四五」規劃順利實施提供堅強保障。
  • 風好正是揚帆時——浦發銀行鄭州分行以新金融助力河南省經濟發展
    金融是促進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而作為豫滬兩地政府經貿合作的橋梁和紐帶,浦發銀行鄭州分行承擔著河南省政府「東引西進」和上海市政府進軍中原「橋頭堡」的重要戰略使命。    自成立以來,浦發銀行鄭州分行始終秉承「篤守誠信、創造卓越」的核心價值觀,以「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股份制商業銀行」為目標,以「根植中原、服務河南」為己任,積極創新,竭誠為河南經濟建設和中原百姓提供了卓越的金融服務。
  • 納閩國際商業金融中心和中國建設銀行籤署諒解備忘錄
    納閩國際商業金融中心 (Labuan IBFC) 的市場開發機構Labu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ial Centre Incorporated(納閩國際商業金融中心有限公司,英語可以簡寫成「Labuan IBFC Inc.」)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屬的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納閩分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
  • 浦發銀行阜陽分行開業
    在阜陽分行開業之際,阜陽市人民政府和浦發銀行合肥分行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打造政銀企長期共贏合作關係,精準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阜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鄧劍軍,阜陽市地方金融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文志,人民銀行阜陽市中心支行行長齊元禮,阜陽銀保監分局副局長王超,浦發銀行合肥分行黨委書記魏強,副行長苗周,浦發銀行阜陽分行行長劉海雷等領導和其他機關單位嘉賓均出席開業慶典。
  •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
    八是加強戰略規劃引領,形成多方建設合力:高度重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戰略規劃引領和統籌作用,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納入國家規劃體系;健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工作協調機制。《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正文經過持續努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取得了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面臨新的要求,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又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
  • 「網際網路+金融」:看下浦發銀行廣州分行的黨建「朋友圈」
    「網際網路+金融」:看下浦發銀行廣州分行的黨建「朋友圈」 2019-08-07 09:41:00來源:央廣網
  • 2020淮海經濟區金融服務中心(上海)招商推介會暨金融...
    徐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劍鋒、上海市政府合作辦公室一級巡視員黃建平、徐州市政府副秘書長丁廣州等領導出席了本次會議。近300位專家學者、企業家及媒體齊聚一堂,為加速推進淮海經濟區金融服務中心建設注入活力,增添動力。徐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劍鋒在致辭中指出,上海是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學習上海、融入長三角一直是徐州堅定不易的戰略選擇。
  • 香港中國金融協會主席張麗:齊助香港建設全球綠色金融中心
    作者:張麗,香港中國金融協會主席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香港分行行長來源:信報財經新聞新冠疫情已成為近百年來最嚴重的全球性健康危機,在經濟增長、民生就業等方面帶來短期和顯而易見的陣痛,對企業變革、行業調整、產業遷移等也將形成中長期的影響。疫情及其連帶效應更突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性。
  • 浦發銀行南京分行: 攻堅克難奪「雙勝」 穩中求進譜新篇
    浦發銀行南京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劉永平認為,這家來自上海的國有商業銀行在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的歷程中,實現了與江蘇中心工作同頻共振、與江蘇群眾期待呼應合拍。  江蘇自貿區建設方案一經發布,該行迅速從總分行層面統籌協調,研究和制定金融助力自貿區建設的推進方案,為政府在自貿區金融創新提供專業化支持,助力江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服務「1+3」重點功能區戰略是該行近年來堅持落實的另一項政策。江蘇「1+3功能區」戰略要求重構全省的經濟發展版圖,打破蘇南、蘇中、蘇北三大板塊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壘。
  • 全球銀行品牌500強榜單出爐 浦發銀行排名第17位
    原標題:全球銀行品牌500強榜單出爐 浦發銀行排名第17位 摘要 【全球銀行品牌500強榜單出爐 浦發銀行排名第17位】日前,由著名品牌價值研究機構BrandFinance
  • 創新銀企合作模式:浦發銀行廣州分行聯手廣東移動為技術革命「添翼」
    浦發銀行廣州分行與廣東移動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現場。(央廣網發)央廣網廣州7月31日消息(記者郭翔宇)在數字經濟的浪潮和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金融科技已成為推動銀行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新途徑、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