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國(公元220~265年)--王氏入閩第一人王蕃
二、東晉(公元317~420年):
(一)、王氏入閩定居第一人王彬。
(二)、王玄甫、鄧伯元等居南霍修真之士。
三、齊朝(479~501年 )入閩的王增、王霸父子
四、南北朝時期(420~580年)---王壇自中原渡江入閩
五、隋朝時期(581~618年):
(一)、王國慶史稱「南安豪族」。
(二)、河南固始入漳州的「青陽衍派」。
六、唐朝時期(618~907年):
(一)、福安溪柄樓下琅琊「江左世系」王羲之後裔。
(二)、唐隨陳政、陳元光入閩王氏:
1、王華、王一忠、王佑甫等三軍校。
2、龍海市隆教流會王姓。
3、南靖縣水美始祖肅齋支派。
4、漳浦縣海澄青洋社王彌壽支派。
5、龍海市青陽裔孫王風岐支派。
(三)、 霞浦縣王務琨支派。
1、霞浦縣賽江始遷祖正五公支派。
2、霞浦長春鎮王務琨公從弟蔵公支派。
3、福鼎西園王務琨三世孫不奢公支派。
(四)、寧化安遠王氏王仁慶公支系。
(五)、唐代福建閩南王氏居民。
七、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
(一)、王潮、審邽、審知、彥英、彥復、王想開閩支系。
(二)、仙遊縣奎山逢公支派:
1、仙遊奎山王氏始遷祖居公支派。
2、莆田壺山王氏始遷祖楷公支派。
3、長泰縣王壺山支派。
4、安溪高坑、白泉開基祖永惠公支派。
5、龍溪縣樟山王思忠支派。
(三)、莆田帽峰王氏始遷祖王嫡麟支系。
(四)、寧化安遠王坊王起鳳支派。
八、北宋(960~1127年):
(一)、寧化「三槐王」有紀、有立兄弟支派。
(二)、明溪縣明溪王君瑞支派。
(三)、鼓東慶城路閩王祠旁支派。
(四)、山西太原郡入沙縣徐墩村支派。
(五)、浙江杭州金谿縣遷居邵武王萬一支派。
(六)、避戰亂南遷江西入閩王承邦支派。
(七)、為避戰亂大量北方藉民南遷入閩。
(八)、河南入龍巖始祖恕齋公支派。
九、南宋 金(1127~1279年):
(一)、連江縣王寅支派。
(二)、廣東番禺遷福清王弘仁支派。
(三)、江西吉安入汀州王伯一郎支派。
(四)、入福清王坑始祖王世昌支派。
(五)、河南固始入龍海祖王尚賢支派。
(六)、「三槐王」脈入漳浦秦溪王氏。
(七)、江西裔入汀州刺史繼宗公支派:
1、黼公汀州支派、均德公武平支派,
2、黻公號伯二郎支派
3、猷公號伯三郎支派
4、王十五郎為入永定開基始祖支派。
5、南靖縣念一郎支派,
十、元代(1271~1368年):
(一)、寧化迪公、王玄郎支派。
(二)、太原王王撒達裔王翰支派.
1、永泰縣觀獵村「官烈王氏」 始祖王傅支派
2、晉江望族羅山沙塘始祖王仲支派
3、分居石獅、龍巖、永春,福州及菲律賓、港澳臺各支派
(三)、浙江景寧沙灣徙遷壽寧上黨王羌九支派。
(四)、南靖縣王白野支派
(五)、江西臨川遷將樂王思一支派。
十一、明代(1368~1644年):
(一)、揚州真州人入籍莆田王大用支派。
(二)、三槐王入福清江廈祖世昌公支派。
(三)、安徽廬州統軍入永泰縣王安支派。
(四)、江西吉水入羅源縣的王新興支派。
(五)、江西建昌府入德化王應宗公支派。
(六)、浙江樂清王十朋裔王益二公支派。
(七)、安徽鳳陽府入遷閩清王勝支派。
(八)、安徽鳳陽府遷閩清王宗盛支派。
(九)、江西吉安入閩清王文彬支派。
(十)、江西吉水遷福州的「西清王氏」王旭窗支派。
(十一)、江西新城縣遷永泰王丈、王恕支派。
(十二)、浙江紹興府遷長樂王鎬、王鑑、王欽支派。
(十三)、岱州遷長泰縣王盛熙支派。
(十四)、金門遷平潭城關王克履支派。
十二、清代(1644–1911年):
(一)、雲霄雙嶺村閩漳「三槐王」氏支派。
(二)、南京金陵王導裔遷福清蔗塘支派。
(三)、廣東興林縣遷沙縣的夏茂支派。
主要參考資料目錄
入閩王氏源流初考
王學智 2015年3月三稿
王姓為中國的第一大姓,人口有9288.1萬人。佔中國人口的7.25%。全球王姓人口在一億左右。王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以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新疆為集中區。王姓人口佔當地人口的比例高達16.2~9.2%以上。福建王姓人口近153萬人,佔總人口的4.07%。
王氏姓出多元,有眾多的源流與支派。宋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云:「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為蕃盛雲。」如有:
子姓之「王」,又稱汲郡王氏。《通志•氏族略》述:「出於汲郡則曰王子比幹之後,此子姓之王也。」
姬姓之「王」,為天下王姓最大支派。包含周文王畢公高之後、周平王太孫赤之後、王子城父之後、周靈王太子之後、周考王弟之後等等。其中周靈王太子晉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其派下有瑯琊王與太原王兩大支派。
另一影響最大的「王城王氏」即周考王弟之後得姓於洛陽王城。
媯姓之「王」,系出舜帝之後媯滿。其派下有北海王氏和陳留王氏。
外族之王,如漢時匈奴、隋唐西域胡人……、北宋西夏人、元時蒙古人、清時滿洲八旗完顏氏等,都有漢化改姓王氏者。
此外,還有賜姓、改姓、冒姓、換姓、複姓之王等等,難以詳述。
歷史上的入閩王氏同樣也有眾多的源流與支派。以下進行初步的梳理與考證。
一、三國時期(公元220~265年)---王氏入閩第一人王蕃:
從文獻見載,三國吳永安年間(258~264年)建安郡太守王蕃為入閩王氏第一人。《八閩通志》稱其「仕吳為建安太守。郡屬初創, 築城立署,庶務紀綱多蕃勞計。」 《閩書》載:「自有閩,則建安之名最古,其後乃有福州,合而名福建也。」據《建甌史略》記:三國蜀漢景耀三年(260),太守王蕃建郡城於水南覆船山麓。史稱「全閩首郡」。
二、東晉時期(公元317~420年):
(一)、王氏入閩定居第一人王彬:
東晉(317~ 年)瑯琊王后裔王彬,是東晉宰相王導的從弟。《閩書》中引宋鄭俠《吳與太儒人王氏墓誌》云:「王本瑯琊,自東晉肅侯彬,始遷於閩。其後子孫、世居尤溪。尤溪分置,是為漳浦人。」民國《福建通志•名宦傳》卷一•王彬本傳云:「王彬,字世儒,宰相導從弟,預討華軼,以功得侯。愍帝召為尚書郎,道險不就。遷建安守。為人樸素方直,乏風味之好,雖居顯位,布衣蔬食。仕終尚書右僕射,卒諡曰『肅』。」其後裔眾多散居福建各地,有部分定居於龍溪、漳浦,其支脈未詳。具體哪些地方?後裔誰?待考。
(二)、東晉時還有王玄甫、鄧伯元等一批人居南霍修真之士。《閩書•方域志•霍童山》雲: 「王、鄧二真人,學道霍山,……用思洞房以來積三十四年……晉興寧三年(365年)乙丑歲正月五日……二真人以其日乖雲駕龍,白日登天。」 王玄甫後裔待考。
三、齊朝時期(479~501年 ):
(福清市)齊朝(479~ )入閩的王增、王霸父子。《閩書•方域志•怡山》雲:「怡山在鳳山南。一名西禪山,有西禪寺。……仙人王霸上升地也。霸,梁時人。父增,自齊朝渡江入閩,宅於西禪。增, 善黃老術。霸,幼好之。年三十,遊武夷,十六年還舊居……王霸上升時,讖文云:「……未滿一千歲,自有系孫列。後來是三皇,潮水蕩禍殃。巖逢一乍間,未免有銷亡。子孫依吾道,代代封閩疆。」此讖後為開閩王審知公所用。據考現福清縣瑤峰、玉峰、鰲峰的守愚、守魯、守約三兄弟為其後裔。
四、南北朝時期(420~580年):
南北朝時期(479-502年)王壇自中原渡江入閩,後裔留居福建,傳衍未詳。
五、隋朝時期(581~618年):
(一)(南安市)椐《南史》記載,隋平陳以後(581年~),盡改舊制,法嚴政急,百姓不滿,舉國皆反,泉州王國慶同時舉兵,自封「大都督」。史稱王國慶為「南安豪族」。上源、分居待考。
(二)(龍海市)青陽俗稱青洋(今屬龍海市隆教鄉徑內村)。據漳州「青陽衍派」族譜記載:始祖出河南固始,隋末唐初,聚族南移謀生。初入漳州海澄,繼移浮宮際都,再移港尾石埠,最後到太武山青陽聚族開發。年代比陳政入閩開漳還早近百年,故稱「開閩第一王」。
六、唐朝時期(618~907年):
(一)(福安市)福安「溪柄樓下王氏」乃琅琊王裔,江左世系。王羲之第十世孫謇,隨黃中入閩為官,任福州長樂縣令,任滿至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遷移小麻。於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遷居福寧(今霞浦縣)大清皎。至南宋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謇公第二十世前福安溪柄南山村。至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二十七世每官公遷至福安松羅葉洋,後再遷回福安樓下,另枝居葉洋,松羅古厝等地。
(二)、唐高宗時期。唐總章二年(669年), 陳政以嶺南行軍總管,奉旨入閩鎮撫「嘯亂」。陳政、陳元光父子率官兵五十八姓共8000多人入閩, 《閩書》書其「男生女長通蕃息,五十八氏交為婚」。
1、其中王華、王一忠、王佑甫等三位王姓軍校定居福建。上源分居待考。
2、(龍海市)龍海市隆教流會王姓。據傳是隨陳政父子入閩開漳的王姓將士的後裔(其世系失傳)。
3、 (南靖縣) 水美始祖王肅齋,元末遷入(~1368年)。其先代隨陳元光入閩居三山。派下:職山,清康熙年間移居湧口五錢銀;和能、和成兄弟乾隆年間分居桃仔林、頂對後,鵝、能、賜。嘉慶年間分居言仔、吊鏡、水辮;命田,移居浮山;九代廷珍,移居和溪;十代邦思、胤洛、應串渡臺。應從僑居印尼。
4、 (漳浦縣) 海澄青洋社王彌壽,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入贅漳浦前亭田中央村何幹戶家為婿,生二子,傳裔田中央。佛曇大坑寮下,清鹹豐四年(1854年)一支從寮下播遷入臺,定居於宜蘭。l933年有一支從寮下遷佛曇園東。稱「青田王」。其始祖為唐初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
5、(龍海市)明洪武四年(1371年),青陽裔孫王風岐入贅卓岐陳家,衍傳卓岐城仔內、太原圩、港頭行、山過社,分衍浮宮山頭王,播遷新加坡(今有3000多人)、泰國、馬來亞和臺灣、香港。
(三)、王務琨的祖父伯宜公(太子晉第四十二世裔孫)於高祖李淵武德六年(623年)入閩為官任溫麻令(即長溪令),後任唐魏州刺史;子懷鐸公於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繼任長溪令;後務琨公於723年襲父蔭再為長溪令,因居長溪(今為霞浦縣)赤岸,遂為赤岸肇基祖。
1、(霞浦縣)王務琨(706-775年),諱才,壽六十九歲,葬赤岸黃家山道觀之中,赤岸黃家山道觀外西側;配謝氏生子三:處一、奉一、如一。處一生四子:不起、不危、不逸、不恭。不危公再傳二十九世遷居賽岐賽江,正五公為賽江始遷祖。
2、(霞浦縣)長春鎮始祖王蔵公,務琨公從弟,後裔因移居長春鎮而得名。
3、(福鼎市)唐代廣德年間(763~764年)務琨三世孫王不奢公由赤岸遷入福鼎西園肇基,後移居透埕人稱「透埕王」,至今繁衍52代,發展人數約2000多人,後裔遍布福鼎各地。
現散居海內外赤岸王氏約20多萬人,僅寧德市內約2萬多人,霞浦縣內約1.46萬人。赤岸本村500多人。史有「赤岸橋頭分九族」之說。
(四)(寧化縣)寧化安遠《太原王氏族譜》:以王極為一世,周朝居岐陽。源流甚遠,其遷徙線路自岐陽--真定--太原--泉州--鋂州--建寧--寧化。
南遷入閩始祖王仁慶(第92世),於唐會昌元年(公元846年)鎮守泉州,官封將軍太師。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因葬父王顯德於泉州(泉城)蔭得子孫。
第101代王德軒北宋開寶元年(968)太祖趙匡禮封官丞相,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從邵武和坪徙居建寧赤下堡(今均口修竹)王家坊。
第111世:丙郎長子必隆公生子貞公,為修竹始祖。次子必榮公為茶口始祖。三子必盛公徙遷寧化水西。
第112世:子貞公為山田始祖。德興公為井街坊始祖;南郎公為下溪頭始祖;輝玉公為魚山豐領始祖;四一郎為排下始祖。清郎公為豐領古武際始祖。
自德軒公徙建寧至今有千餘年,開基、建祠興族,郡號太原、堂號琅琊。
(五)、唐代(618~907年)福建閩南地區已有不少王氏居民,並屢見文獻、金石記載。如唐初泉州開元寺祖師釋匡護,俗姓王;中唐,與開閩甲第進士摯友的裡人王式、王雲卿;唐大中八年(854年)捐造寺院經幢的「入緣人」就有王軿、王審、王宕、王清、王戲等人。可多補錄,後裔待考。
七、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
(一)、唐未,光啟元年(885年)太子晉瑯琊王后裔,河南光州固始的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王」帶領許多王氏族人入閩。其中有族兄王彥英、王潮從弟王彥復、王審知從弟王想、族人王廷簡等等。創建了閩國。肈基了輝煌的「開閩王」支派。成為閩臺王氏的主流派系,人口佔居福建王氏的80%以上,至今繁衍四百多萬人,遍布福建各地、市、鄉村。分遷臺灣、東南亞、歐、美、澳世界各地。
其中王潮、王審邽、王審知、王彥英、王彥復、王想後裔的主要聚居地是:泉州、漳州、福州、廈門、寧德、龍巖、三明等地。具體詳細狀況專文另述。
(二)(仙遊縣)《奎山王氏族譜》載:「第一代,逢公:先世河南光州固始,曾祖父諱侃公,任徐州法曹參軍。祖父諱殷公(太子晉四十八世孫),任侯官令。父諱綬公。在五季之亂時(885),公從祖父殷公隨軍入閩,居福州三山王巷,仕閩官殿中丞檢校工部尚書,為「奎山王」是入閩始祖。後裔居仙遊。生兩男,長曰居,次曰楷。(註:為隨 「三王」王)
1、(仙遊縣)第二代居公,官秘書省正字,與弟楷公,於公元940年,五代後晉開運元年,由福州三山王巷遷仙遊常德裡(大濟)烏頭村居住。地名曰奎山。居公為仙遊奎山王氏始遷祖。(摘仙遊縣《雲莊王氏族譜》)
2、(莆田市)莆田《王氏族譜》載:第二代楷公,官秘書郎,與兄居公入仙后,買田於莆壺山,並在玉幾峰之前建倉貯糧,故其地曰「王倉」。是為莆田壺山王氏始遷祖。
莆田「王倉」開族地有:雲倉、衝溪、涵江、下阪、耕原、山美、東汾、莆頭、美瀾、洋城等村」。後裔待考。
3、(長泰縣) 宋代, 第十四世始祖王壺山,字仲敏,由仙遊縣遷入長泰,後定居縣城西門傳衍,俗稱「西門王」。西門王姓第四世王德祥,元初遷居泉州城行醫,第六世王真治,字君仁,遷居安溪縣蓋竹,傳衍蓋竹、珠洋、大壠格等社。
4、(安溪縣)真治之子永惠,從安溪遷回長泰善化裡林墩坂上,傳元祥、元初、元昭三子(西門王第八世)。後元祥、元昭又於元初回安溪定居,分別為高坑、白泉王姓開基祖。
5、(龍溪縣)西門王第十一世王思忠,遷龍溪縣樟山(今龍文區樟山)。清代,部分後裔遷往臺灣。
(三)(莆田市)據《帽峰王氏族譜》載:由河南固始渡江入莆,始遷祖為王嫡麟。王嫡麟,字宗正,行朝一,唐天(佑)三年(906)由光州固始入莆,居仙邑慈孝裡黃嶺(紫帽山下,今郊尾伍獅村)。垂統後世,衣冠之衍,為帽峰王氏之始遷祖。(註:是隨 「三王」王)
族人於明、清二代渡過臺灣海峽,到寶島營生,現多分布在臺北市、臺北縣、高雄市、彰化縣、臺南市、嘉義市。現王姓人口數在臺灣排序第6位。
(四)(寧化縣)後唐時(923~935年),王起鳳(諱邦),為兩淮節度使。後唐亡國後,從江西寧都遷居於寧化安遠王坊。北宋開寶元年(968年~976年),他有4個兒子:長子王暨立居原地(影樹坑)。次子王先立遷居江西石城白土(木蘭鄉王坊);王先立的次子王玄郎於遷居大王村,為大王村開基祖。第三子王有立遷居淮土小王村。 第四子王廉侍遷居江西廣昌。(詳見寧化淮土王盛魁《大王王氏史略》)上源待考。
明代時王玄郎後裔有遷居漳州、廣東、江西興國等地 。
(註:五代(907~960年)閩國(923~945年)應是 「避亂求安入閩」。)
八、北宋(960~1127年):
(一)(寧化縣) 宋開寶元年(968年),三槐王祐後裔,有紀、有立兄弟,始遷寧化安遠洋坊。有立卜居大塘尾,次子十八郎,居淮土大王坊;紀立之子五郎,仍居洋坊。後傳十七世山保公,遷桂巖。其子,曼真外遷;崇真、萬真留守桂巖;詳見《太原王氏族譜》
(二)(明溪縣)宋初,太原王氏王漢謀由河南省懷慶遷居江西省南城。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其後裔王君瑞遷居福建邵武,後又從邵武遷徙柳楊裡(今明溪縣蓋洋)為明溪王氏始祖。
王君瑞的長子王恭章移居沙縣水源城下,次子王伯薦遷居明溪蓋洋,第三子王胡祿遷居明溪林地土坑(今明溪蓋洋),第四子王文大居原白嵐,第五子王累推居明溪柳楊裡。(蓋洋鎮王氏人口1600多人)。
(三)(鼓樓區)宋鹹平年間(998–1003年)遷入,始遷祖名諱失考,世居鼓東慶城路閩王祠旁。今傳40世,50餘戶、200多人。因舊城改造,其後裔移遷福州各地,還遷同安、將樂、順昌等地。祖源不清待考。
(四)(沙縣)北宋景德(1004~1007年)年間,山西太原郡一支王氏輾轉遷入沙縣的徐墩村。後裔待考。
(五)(邵武縣)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太原王氏王泉從浙江杭州的金谿縣遷居福建邵武禾坪;其子王萬一從邵武遷居建寧富田葛藤窠。(見寧化安遠(杜家)《太原王氏族譜》)摘自《三明姓氏考略》。後裔待考。
(六)(寧化縣)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1年)王承邦由江西南昌遷福建汀州寧化安遠洋。後裔待考。
(七)、北宋末(~ 1127年)朝廷南遷,北方藉民為避戰亂,大量南遷,有部分進入福建,其中亦不乏王姓;待考。
(八)(龍巖市)宋年間,入巖始祖恕齋公,河南光州固始人,宋時宦遊漳郡,授漳州六都兵馬使;生子德齋、仁齋;仁齋生信齋,奉恩宋授龍巖縣尉,任滿處於城西下井住居。入巖王分氏三大戶:天成戶、可泰戶、稪興戶。今傳27世,居西山社、陳陂社、東新村、西湖村等地。
九、南宋 金(1127~1279年):
(一)(連江縣)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寅由山門後遷敖江北岸浦口上山村。今傳30世,居村100餘戶、600多人。還衍分福州、寧德、湖南嶽州,僑居美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日本數十戶。
(二)(福清市) 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王弘仁世居廣東番禺銀井巷。中進士,授福建布政司福州府同知,傳二世王啟承,因倭亂無法返粵,定居福清龍田下一村。今傳35餘世,分遷融城上巷、江鏡塘沁、東張三星、陽下王典、音西石井等地。
弘仁公為龍田前施王氏始祖,承啟公為二世祖。塘沁王氏16世宗光公留居塘沁發揚至今。塘沁王氏16始祖宗元公遷往下院後,為下院後一世祖。16世宗鼎公的長房,三房遷建寧內扇巷(現建寧縣)。
譜載:下院後17始祖世道公遷往連江縣牛牳洋,現連江縣牛牳洋王氏後代們稱祖先來自福清井得裡竹仔下村。
(三)(長汀縣) 南宋末年(~ 1279年)元兵南下,江南各省大量人口逃入福建,亦有王姓。南宋嘉寶年間,王伯一郎從江西吉安移居長汀開基,為入汀州始祖。後裔待考。 (註:為避亂入閩)
(四)(福清市)王坑王氏,始祖王世昌宋紹興二年(1132年) 中進士,宋末(~1279),隨外祖父黃遠入閩,定居永福(今永泰縣)餘坑,不久由佘坑遷福清園耕社(即清源裡王坑)。元代及民國初,分遷縣城旺巷、高山東埔、港頭西爐等地。(註:為避亂入閩)
(五)(龍海市)南宋末(~ 1279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尚賢,徙居海澄清溪玉州社(今屬龍海),後移居北坊溪美社,(又名溪尾社,今屬海澄鎮嶼上村),傳衍漳州溪尾、許坑社,分衍東園新林新圩等社;二世王議,字均禮,徙居漳浦橫口;十四世王永成遷居廈門。(註:為避亂入閩)
(六) 「三槐王」一支脈,於宋末播居秦溪,並為秦溪王姓肇居之祖。固有「三槐」派和「衡山」派合居一地。
1、(漳浦縣)明中期,秦溪王姓的後裔,與郭姓,黃姓等混居,形成了以秦溪為中心,包括了郭厝,玉厝,黃厝,營腳等自然村的王姓聚居地。有部分展播於鷹山(綏安鎮英山村)一帶4村,少量分衍於六鰲。
2、(雲霄縣)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後,秦溪王氏一支遷到雲霄陳岱鎮前江村(雅名「秦江」), 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族人建有宗祠「溯源堂」。現全村王姓有255戶,1000多人。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前江村王姓第二世族人傳入雙嶺村開基,繁衍為大族。現最晚輩為閩漳三槐王姓第二十四世。後世建有 「三槐堂」宗祠;今村中有王姓族人1180人。
又傳秦溪王姓做生意經過澄海汕頭一帶常常會受到族親的幫助照顧等
另傳當地的一落第秀才受本地人欺負,流落到廣東澄海外沙當私塾先生。
(七)宋末江西入閩的汀州刺史繼宗公支派:
該支系源流:系姓祖太子晉……19世威(太原祖)……50世該(廬陵祖)……67世薰--68世大璋--69世繼宗。
繼宗公 字用章,江西吉安人,是該支系第一位入閩始祖。北宋徽宗時(1101年—1125年)兄弟神童,殿試賜進士,入閩為官,任福建汀州刺史,誥封中憲大夫。南宋度宗(趙禥)鹹淳五年(1269年)已巳歲舉孝廉。卒於汀州(今長汀)官署,葬於什鄉。生三子:
1、 黼公號伯一郎,汀州始祖,生三子:均勇,均德,均政。
均勇公,任福寧州學政,晚年辭職,隱居住在寧化石壁寨。
均德公(1242年~1330年)為武平豐田桑梓坑王氏開基始祖。
均德公孫壽興公(元1326~明1387年)為才溪王姓開基始祖,尊父萬九郎公為一世祖。現其裔萬餘人分布在、上杭才溪、官莊、湖洋、舊縣、白砂、蛟洋、南陽、城關等地,其中以才溪居多。
另居資料查知,才溪太原堂壽興公裔孫外衍:四川內江、廣東惠州、深圳、江西贛州、寧都、尋鳥、興國、幹縣、臺灣等房系眾多,後裔人口有五萬之眾。
均德公在武平開基700多年,衍30餘代,數十萬人,分布全國各地乃至海外港、澳、臺。
2、黻公號伯二郎,十四歲隨父避亂石壁寨,定居淮山凹下。紹定二年(1229年)率子南遷,先居上杭茶地後移永定溪南星裡上村定居。長子均絢公(1190~1274年)先居汀州,後遊武平,繼遷太拔大地(開基始祖)。
3、猷公號伯三郎,生長子均粲、次子均輝,三子均耀,都居江西什鄉。
4、 (永定縣)王均德其裔孫王十五郎(王萬三郎次子)從武平遷永定仙師務田倉頭開基。為入永定開基始祖。現已繁衍26代、近900多戶5000餘人。
5、(南靖縣)船場龍水下雷始祖念一郎,均德公裔由永定縣中心洋遷入。
南靖縣梅林上科嶺始祖萬昌,明崇禎九年(1636年)由永定縣中心洋遷入。
念一郎派下德發,清光緒年間移居古福坑。摘《南靖縣誌》:南靖王姓遷移臺灣分布:嘉義市、北社屋、大林、梅山、高雄;南投;臺中沙鹿;臺北新店等。
十、元代(1271~1368年):
(一)(寧化縣)太子晉十世孫元公,隱居太原。後裔迪公,為洪州左司理。其子衡,為袁州參軍,卒於任,留籍袁州西門。傳五世至癸郎,於乾道五年(1169年)為宣武使,徙居吉水。再傳五世為八郎公,仕明,自東羅遊學虔化縣。
迨至玄郎公,於元元貞元年(1295年)自白露下徙居石城上水白土,末幾,再遷寧化。為淮土大王一世祖。後至孝郎,遷大王坊;繼之分居石邑廖三坑。
明代,王玄郎的後裔遷居漳州和廣東、江西興國等地。《太原王氏族譜》
清雍正年間,裔孫分衍邵武、永安、江西順昌以及廣東、四川省境。《寧邑太原郡王氏十二修家譜》
(二)元初(1271年~)金陵(今南京)烏衣巷太原王后裔王撒達,受元世祖忽必烈嘉賞,賜姓唐兀氏。撒達生尚回,尚回生蕉,王蕉生德,王德生王翰,傳至五世孫王翰,官至潮州路總管。元至正間,任福州路治中,升同知、理問官,綜理羅源、永福兩縣。
翰生3子:長王伯,次王仲,三王孟揚。王翰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偕子移居永泰觀獵山。三王生2子:長修(早殤),次偉(又名振)。
1、(永泰縣)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王翰自潮州入閩,任福州路治中,帶季子王傅定居永福(今永泰縣)觀獵村,為「官烈王氏」始遷祖。
王翰隱居永福觀獵村。今傳25世,居村400餘戶、1600多人。
2、 (晉江市)明洪武二年即(1369年)潮州路總管王翰調任福建行省參知政事,返閩經晉江寓居羅山沙塘為其始祖。在晉江稱為望族,共尊王翰為始祖,王仲(致政)公為沙堤王氏一世祖。二世祖橫山公、夏坡公、宣教公。
3、歷今600餘年,今傳有26世,子孫並傳布安海通天巷、西宮,後裔衍分晉江、泉州、石獅,永春,龍海海澄和及港澳臺各地,達一萬餘人。
另有福清水井500多人,閩侯南通300人,永泰城關200多人,王橫山於清末遷居於福州梅塢、保福山等100多人;據《羅山沙塘族譜》記載:王毅軒於明鹹化(1471年)移居龍巖;現居龍巖有1千多人;
王國禎等於清末移居菲律賓;沙堤十九世王若察,民國初渡菲經商頗有成就。
清康熙二十二年復界,開海禁後於道光二十三年沙塘王姓不少人到新加坡。
王思奪等於民國期間遷往香港、澳門;目前沙塘已有萬餘人口,移居香港、九龍有近千人,居住於澳門的有約一百人。
(三)(壽寧縣)開基始祖王宣教(王羌九)系「三槐王」祐公裔,浙江樂清王十朋第五世孫。宋紹定二年(1229)由浙江溫州東歐移居景寧沙灣。元大德二年(1298)轉遷壽寧上黨鄉。【太原王霸(晉陽)—王殷……王通……王言—撒—祐……十朋……羌九—伏六—顯五公(王霸45世孫)】。後於元未明初(1365~1375)王顯五攜族轉遷壽寧下黨鄉水尾前洋,為開基始祖,至今已傳21世。(註:是否避宋元之難?)。
其後裔分遷北京、杭州、浙江龍遊、松陽、臺灣與福建浦城、順昌、松溪、政和、建陽、建甌、邵武、周寧等縣市。遷壽寧縣縣內的平溪、下黨、芹洋、託溪所轄的20多個村莊。總人數約達10萬人以上。
(四) (南靖縣) 元末明初(1368年~),泉州副總管王白野,諱瓚,元代任宣撫使兼漳泉二路總管居漳州。離職後到龍溪縣二十一都茶鋪社定居。生二子,長子普澤,留在今薌城區石亭鎮埔尾村,傳大厝頂村、高坪村。其中有一支遷居寮裡村。次子普惠,則到南靖后街開基。靖城后街始祖蘭軒,王白野孫,明初由龍溪縣茶鋪遷入。
(五) (將樂縣) 元代末年,江西臨川王氏的王思一調任將樂軍職。後因其父病逝,王思一夫婦回臨川,兒子王友仁卻留居將樂縣城。因此,將樂王姓就是臨川王氏的後裔。明洪武四年(1371年),王友仁在將樂守御所千戶李所部下任軍士,死後葬於將樂縣城北郊龜山壓泥嶺。此後,王友仁裔分兩房:長子伯祥子孫為一房,次子伯敬裔孫為二房。清康熙年間,為避兵亂,王友仁的後裔王祇移居將樂北鄉安仁中都石埠頭(今安仁鄉石富村)。現安仁鄉有150多人。
清代,江西臨川王姓遷居將樂大源鄉將王坑村;後其後裔徒遷長汀縣河田鄉太墘頭村。該支派的十五代孫王意盛又從長汀河田遷回將樂,定居漠源村吳坊村,以造紙營生。後又遷到安仁鄉元洋林坑自然村安家。現大源鄉有280多人。
唐代末年,太原王氏的王永泰遊覽山川,來到江西臨川,十分喜愛這裡山川地勢的清秀靈氣,就遷居於此。江西臨川王氏自王安石祖叔考中進士任朝廷命官到王安石父子兄弟出將入相,名聲大震,成為當地望族。
十一、明代(1368~1644年):
(一)(莆田市)先祖揚州真州人,明代初(1368年~)以入籍隸興化衛,始為莆田人。王大用,字時行,正德(1508)登進士第,官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平息賊亂有功,擢廣東僉事。(註:入閩為官,後裔待考。)
(二)(福清市)「三槐王」祐公三傳至衝公,為贊善大夫,娶閩省永福(今永泰)縣黃遠之女,生二子,長世昻、次世昌。世昌公為三槐系入閩始祖;四傳士敏公,遷居融城;生子元美,任仙遊縣縣尉;生子玄桑,字彥推,遷居興化;子二,長德、次費,德公復遷南日島,妣吳氏,生三子:長惟文,次惟理,三惟寅字庚生,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自南日島東岱尾始遷江廈,娶琯下村方厝方氏孺人,為江廈一世祖。(註:入閩為官)
(三)(永泰縣)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王安由安徽廬州統軍入閩,定居鼓樓區錢塘巷。生3子:王端、王敏、王寧,均襲職將軍職。王寧屯兵永福赤岸,遷丹雲赤岸前洋,今傳24世,居村380餘戶、1500多人。傳至三世王成於永樂間年遷閩侯鴻尾鄉,現居村200餘戶、1000多人。正德年間,六世王治遷閩侯竹岐,現居村100餘戶、500多人。其後裔還分遷溪坪的有50多戶、200多人;城關30戶、l50多人。(註:隨洪武徵進入閩)
(四)(羅源縣)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王新興由江西吉水巖頭村入閩任延平衛。永樂二年(1404年),隨軍屯田定居羅源洪洋大目,衍分松山鎮小獲村,分遷寧德縣。(註:入閩為官)
(五)(德化縣)明洪武二十八年(1396年),王應宗公由江西建昌府南豐三十八都四社人氏隨洪武徵進福建鎮守泉州衛,後來永春蓋德洋內洋居住至德化,始祖王發繼之子道真、朝安建房置田於德化南埕前鋒村(現有218人)再遷碧坑村(至今300多年,傳衍21世,130餘人)。 摘自《寺內王氏宗譜》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蔡明秀編修之序。(註:隨洪武徵進入閩)
(六)開基始祖王益二(字至,號浩),系浙江樂清王十朋第八世孫。為太原王威晉陽王霸裔。於永樂二年甲申(1404年)遷五裡漈源村(今漈頭仔)肈基。繁衍20世,390多。後裔遷三望洋、前陶、城關。
(七)(閩清縣)明永樂二年(1404年),王勝由安徽鳳陽府橫路下八角井邊遷閩清二十三都桔林林洋村。今傳20世,居村l20餘戶640多人。
(八)(閩清縣)明永樂二年(1404年),王宗盛由安徽鳳陽府遷閩清桔林高陽。今傳l2世,居村30餘戶、l00多人。
(九)(閩清縣)明永樂二年(1404年),王文彬任職江西吉安,奉命率軍入閩,守閩清渡口,後遷下竹坑裡。今傳20世,居村90餘戶、400多人。 (註:為官入閩)
(十)(福州市)始遷祖王旭窗,為太原王氏支派。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江西吉水縣清江鄉(今吉水縣於江鄉) 王旭窗在福州經營陶瓷生意,定居福州東街孝義巷。其後代稱「西清王氏」。 (註:入閩經商)
傳至六世始衍分支派,七世王秀卿分6房,在城內孝義巷置宅產。傳至第十世王慶雲,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中舉,西清王氏商賈之家,變成官宦世家。
傳第十二世王仁堪(1849~1893)字可莊,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故居在東街孝義巷。祖父慶雲,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工部尚書。父傳燦隨侍衙署當少爺,養尊處優,學業上沒多大成就,只中個秀才。王仁堪卻勤奮好學,同治九年(1870)二十二歲時中了舉人。光緒三年(1877)丁丑科殿試狀元。授殿撰,官蘇州知府。善設色花卉。書宗歐、褚,名稱一時,卒年四十六。
自始祖王旭窗至今傳l7世,因舊城改造,其後裔散居各處,還外遷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重慶及臺灣等地。
(十一)(永泰縣)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王丈、王恕兄弟由江西建昌新城縣五都三社(舊名白洋圍前山茶埕)遷徙永泰霞拔村,衍分三房,定居福長、長慶、同安等地,現居村500餘戶、3000多人;還遷連江、羅源、閩清等地。
(十二)(長樂縣)明嘉靖未( -1566年)王鎬與弟王鑑、王欽由浙江紹興府餘姚縣竹林莊遷入長樂井尾村。後弟王鑑、王欽遷泉州。今傳l8世,居村l95戶、786人;分遷福州北門5戶、26人,僑居美國、加拿大的有ll0戶、440人。
(十三)(長泰縣)始祖王盛熙,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由岱州遷長泰縣城北門定居,居住地俗稱王厝。其後裔又分衍大銀塘、曾厝等社。後晶山王姓與王厝王姓後裔合居,統稱北門王姓。
王盛熙後裔自縣城北門王厝遷入大銀塘開基。
(十四)(平潭縣)明代(年間失考),始祖王克履,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世居金門,因經商抵嵐,定居平潭縣城關五福境,後裔轉遷流水西樓村。
十二、清代(1644–1911年):
(一)(雲霄縣)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一支由前江村王姓第二世(閩漳三槐王氏第十八世)支族人,傳入雙嶺村開基。現最晚輩為閩漳三槐王姓第二十四世。後世建有 「三槐堂」宗祠;今村中有王姓族人1180人。
(二)(福清市) 始遷祖為南京金陵王導支派,遷福清玉融隆仁裡蔗塘(今龍田際塘村)。清道光五年(1825年),有一支由際塘村分遷江鏡塘邊村,一支派分遷龍田友誼村以及福鼎縣青嶼等地。
(三)(沙縣)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廣東興林縣的一支王氏遷居沙縣的夏茂、長阜村、大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