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新發布的8.0版本中,基礎表情的升級首先被用戶感知到。會動的小黃臉、滿屏的煙花以及能讓屏幕抖三抖的炸彈,吸引了許多網友在群聊裡鬥圖。
從簡單的靜態Emoji,到各式搞怪、浮誇的動態圖,表情包已經成為網絡語言的一項重要元素,以及線上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就來簡要梳理下表情包的演變史,提出四種理解表情包的維度。和你一起深入認識表情包這種特殊媒介的流行,並對「表情包熱」「鬥圖」等現象做出理性的思考。
表情包演變簡史
表情包的鼻祖:字符集表情
1982年,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法爾曼教授敏銳地注意到了利用網際網路交流的「小障礙」。當時的網際網路媒介尚未成熟,僅能用純文字進行交流,因而交流雙方無法判斷文字消息背後的情感色彩。為了避免發生誤會,法爾曼教授以計算機ASCII碼錶中的字符集為素材,提出用「:-)」表示開玩笑,用「:-(」表示發言需要被嚴肅對待。[1]
於是,作為文字交流的情感註腳,最原始的字符集表情誕生了。
隨著網際網路的全球化普及,字符集表情在日本實現了更新換代,其中最具標誌性意義的就是「顏文字」的發明。顏文字擺脫了ASCII碼錶的束縛,廣泛將數字、英文字母、標點,甚至日語中的平片假名為己所用,造出了更為立體、可愛且豐富的顏文字表情。
與初代字符表情相比,顏文字無疑具有著日本動漫鮮明的「萌系」特色。
顏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黃臉時代:Emoji的風靡
1999年,Emoji的問世意味著表情包發展到了新的歷史階段。Emoji脫胎於顏文字,由當時供職於日本電信電話公司(NTT)的設計師慄田穰崇(Shigetaka Kurita)創造。有感於顏文字豐富的情感表達功能,慄田穰崇在幫助公司開發手機系統的過程中製作出了176種Emoji,據他本人所述,其靈感來源就是希望「讓一條簡單的消息變得人性化」。[2]
最早能使用Emoji的是2003年NTT推出的DOCOMO501i系列手機。後來,Emoji被蘋果公司植入到IOS輸入法,於是迅速風靡世界。我國的QQ、微信、微博等通訊類、社交類軟體以及各大輸入法等也陸續將Emoji植入並加以改造,成為了今天網友們熟悉的「小黃臉」。
2015年,「喜極而泣」的表情上榜《牛津詞典》年度詞彙,宣告著小黃臉已成為當下人類的日常交流語彙。
2015年《牛津詞典》年度詞彙:喜極而泣。
鬥圖時代:搞怪類gif的你來我往
最早的圖片表情包已不可考證。但可以想像,當網絡媒介進化出傳送圖片這一功能後,以圖片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現象必然與之相伴而生。
給國內早期網民留下深刻記憶的,是2003年QQ推出的「QQ秀」。用戶可以在個人信息一欄DIY自己的卡通形象,從相貌到服飾,從背景到表情,國內網民第一次體會到以圖像彰顯個性的成就感。
而具體到聊天中運用的表情包,還可以關聯到風靡一時的「暴走漫畫」(Rage Comic)。暴漫系列,以粗糙的簡筆畫形式呈現出極其誇張的表情,大都表達著憤怒、不屑、諷刺等情緒,頗具「網絡喪文化」特質。該系列經「王尼瑪」團隊的傳播進一步流行,並成為一種表情包風格。
此後,搞怪類的圖片類表情包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有被稱為「表情三巨頭」的姚明、花澤香菜、金館長的「魔性」笑臉截圖;有來自中學語文課本的「杜甫很忙」系列;有取材自影視劇《還珠格格》的「爾康臉」、「容嬤嬤臉」;還有一系列源於韓國綜藝《超人回來了》中萌娃宋民國的表情動圖……
網友們常用的搞怪類表情圖
2015年前後,4G網絡的普及進一步將圖片傳輸的成本大幅降低,這也使年輕群體在微信群、QQ群中的「鬥圖」現象(即單純以表情包開展的狂歡式聊天)一度成為了網絡交流的必需品。發展至此,表情包已然衝破了表意傳情的單一功能,而已然是不同群體間日常娛樂、情感維繫,甚至是資本變現的重要方式。
2021年1月21日,微信8.0版本發布,「微信黃臉表情會動了」話題一躍升到微博熱搜榜首,引發新一輪關於表情包的熱議。
關於表情包的多種話語
回顧表情包的演變史可以發現,隨著技術的變革與媒介化交往的深化,表情包背後蘊含的社會、文化意涵也不斷變化。它既可以是文字的情感註腳,也可以是彰顯個性的標籤,既可以是網絡狂歡的象徵符,又可以是創造價值的符號資源。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理解表情包這一文化媒介呢?
補充與述情:作為工具的表情包
表情包最原始,也是最樸素的功能,就是為了輔助文字傳播,實現更完美的交流。
縱觀人類媒介史,每一次媒介技術的更新迭代都會引發人們對「天使般交流」的幻想。這種技術樂觀主義情緒在電報媒介發明後尤為凸顯。電報的發明第一次突破傳播的物質性基礎,似乎讓單純的精神性交往成為現實。因此,電報在當時甚至被賦予了宗教意涵,人們認為它的出現是「上帝的旨意」,為的是幫助人類實現心心相通的交流幻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網際網路發明伊始,作為交流的媒介,其潛力尚未被充分發掘,因此才會有法爾曼教授利用ASCII碼錶製作第一個「表情包」的創舉。但也正是初代網際網路的諸多不成熟因素,激發著人類將其改造成一個「完美交流媒介」的動力。而表情包極具活力的演變史,恰恰是這種努力最鮮明的註解之一。
不過,與電報時期不同的是,網際網路時代出現的表情包,代表著兩個時代的人們截然不同的「美好交流」理念。人們之所以為擺脫身體束縛的電報技術歡呼雀躍,其蘊含的潛臺詞是,肉身是完美交流的障礙。這種輕身體而重精神的思想,甚至可以從柏拉圖思想中「靈魂與肉體之爭」那裡找到源頭。
而隨著20世紀哲學、社會學思想脈絡的演變,人們愈發認識到身體在交流中不可忽視的意義。雖然身體所代表的他者性是心靈難以相通的根本原因,但身體本身作為表意媒介,承載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具有基本的情感傳遞功能。
因此,表情包的出現是一種身體的回歸,也就是將缺位的身體符號拉回被媒介消解的交往空間中。從暴走漫畫到各種影視人物gif,再到會動的小黃臉,無論是表達憤怒還是喜悅、無奈抑或驚訝,表情包的發展始終如一地包含著人們對更完美、更和諧、更準確交流的願景。
儀式與解構:作為狂歡的表情包
當靜態的表情包進入動態的傳播狀態時,則是一場頗具儀式性與顛覆性的狂歡。
如前所述,表情包未進入交流狀態時,本是作為交流的輔助工具而出現,其承載的是製作者完美交流的願景;而表情包一旦處於傳播中,表情包就超越了信息傳遞的意義,進入一場以傳播本身為趣味的網絡狂歡之中。
表情包的傳播為什麼容易引發「鬥圖」這樣的網絡狂歡?要回答此問題,還要回到「狂歡」現象本身。「狂歡」一詞源於「狂歡節」,後者是一項極為古老的人類文化現象。最早的狂歡節源自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的「酒神節」,經古羅馬、中世界、文藝復興時期的演變流傳至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俄國著名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是最早對狂歡現象進行系統化梳理的學者,並提出著名的狂歡理論。該理論用「狂歡式」來描述狂歡節的總體特徵,並將其分解為以下三點:
其一,全民性。以古希臘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酒神節」為例,城邦居民在祭祀酒神活動結束後,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全民參與到這場載歌載舞的狂歡遊行之中;
其二,儀式性。在狂歡中,所有人都會帶上一副精美的面具,並在節日期間推舉選定一位「國王」,再在插科打諢中對其進行加冕和脫冕;
其三,顛覆性。狂歡節中的人們拋棄了現實生活中的階層、性別、年齡之限,創造出一個超越了現實生活的「狂歡世界」,並在狂歡中以非理性的態度顛覆現實生活的慣例。
流行表情包的傳播正是一場線上的狂歡節。首先,移動媒體的普及與網絡社群的發展使表情包傳播的「全民性」具備了可能,表情包製作的低門檻又為表情包生產的「全民性」創造了機會。
其次,強連接的網絡社群具有強大的組織力與號召力,使表情包狂歡不滿足於混亂無序的自娛自樂,而是可以演化為一種儀式性的表演行為。例如2016年發生的「帝吧出徵事件」,便是這種儀式化傳播的明證。
最後,表情包狂歡從內容到形式都彰顯了其顛覆性。內容上,表情包是對原有素材意義的顛覆;形式上,狂歡本身又是對日常生活交流模式的顛覆;情感表達上,喪、氣憤、玩世不恭等通常被認為是「負面」的情感,同樣得以大膽地表露,並在此過程中實現個體對現實生活語境的超越與擺脫。
認同與區隔:作為象徵的表情包
「用什麼樣的表情包,就是什麼樣的人」。當製作表情包的素材愈加豐富、門檻逐漸降低時,表情包也開始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
表情包發展至今,豐富的數量與種類使其足以成為一套龐大的符號體系,反過來定義著使用者的身份,進而形成了不同群體之間的認同與區隔。群體的劃分,最終是為了獲得每個個體的群體認同感,增強自身的信任感、歸屬感、安全感和支持感。
最早造成這種認同與區隔的,是不同的網絡界面與平臺。例如早期的各大論壇與貼吧,這些平臺紛紛創造出了專屬於自己群體的表情包以示「地界」。最典型的案例有貓撲的「包子」表情符,這套表情符由一系列不同編號的「包子」組成,每一個都代表不同的意思。因此,用戶掌握越多「包子」表情符,就意味他是貓撲論壇的資深用戶。
貓撲論壇不同編號的「包子表情符」
隨著越來越多基於影視、動漫、流行文化的表情包出現,表情包對群體的劃分突破了特定網站、論壇的「地界」,開始創造出一個個基於文化標籤的「亞文化共同體」。同時,這些小共同體的內部同樣會產生興趣與流派的分野,繼續細分出更小的文化共同體。例如「二次元愛好者」這一身份下,仍然會根據特定的動漫分為「火影迷」「海賊王迷」等諸多類型。
除了作為文化共同體的象徵,表情包還是一種代際的標籤。受現實關係的影響,不同代際的群體內部更容易發生互動,並在互動中約定俗成一套常用的表情包,由此呈現出表情包的代際間特色。這種特色最終演變成為一種有意的區隔。
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年輕群體對「中老年表情包」的吐槽。年輕群體調侃「中老年表情包」形式單一、顏色豔麗、內容呆板,實際上是一種對自身群體文化審美優越性的標榜。即便現在「中老年表情包」已經被許多年輕人使用,成為一種「另類的時髦」,但「中老年表情包」這個人為製造的標籤,本身就足以體現出代際之間對文化資本乃至話語權力的爭奪。
生產與消費:作為資源的表情包
當表情包進入文化產業體系中,則成為能夠創造價值的資源。最簡單的變現模式,就是原創表情包的付費使用。
目前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臺上除了帶有系統默認的表情,還為表情包原創作者提供「表情包商店」,通過設置付費門檻實現使用價值的變現。
此外,表情包不僅有其使用價值,作為文化標籤的表情包往往具有更大的符號價值。「符號價值」的概念最早由法國思想家鮑德裡亞在《消費社會》一書中提出,他認為,商品作為符號的意義在二戰後的資本主義社會十分凸顯,甚至商品的符號價值已經取代使用價值,成為流通於市場的新資源。消費社會理論雖旨在宏觀層面的社會批判,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鮑德裡亞最早指出了符號意義可以作為一種資源,擁有著強大的變現能力。
符號價值的概念後被引入到文化產業理論中,成為IP營銷的底層邏輯。如此,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諸如Emoji、星巴克、杜蕾斯等商業品牌,甚至是博物館都爭相推出原創表情包了。因為作為品牌標籤的表情包,不僅是一種間接的口碑營銷,同時還能讓各類品牌與IP代表使用者言說其價值觀、彰顯其個性。
到上面這一步,表情包的價值潛力仍未被充分挖掘。各大品牌創造出獨特的表情包標籤只是其盈利的第一步,真正彰顯表情包符號價值,同時也體現出各商業公司文化產業創新能力的,是表情包符號資源的進一步利用。
這種利用包括表情包的周邊衍生品。如表情包巫巴多聯名飛時代出品的「不鴨滑鼠」、Line Friends推出的聯名款眼鏡等;此外還包括表情包IP的附帶價值挖掘。如電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營銷團隊以電視劇為素材製作了一系列相關表情包,通過演員在微博的宣傳,借勢吸引話題流量。
關於表情包多種話語的探討,讓我們理解了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媒介文化現象。「表情包熱」,熱有其因。但表情包的流行而催生的諸多問題同樣值得重視。
理解的橋梁,還是交往的藩籬?
作為溝通工具的表情包,真的如人們所期待的那樣,幫助人們實現了更完美的交流嗎?
中國人民大學彭蘭教授指出,在溝通中運用表情包,除了是一種拉近雙方關係、體現親和力的「柔化性表演」,用時還有可能是一種基於群體壓力而不得不做的「偽裝性表演」與「誇大性表演」,甚至還常常是一種迫於社交壓力、為了避免尷尬的「敷衍式表演」。[3]
所以我們不得不思考的是,表情包為交流帶來的到底是壓力還是解放?
狂歡的紅線
表情包的狂歡帶來的一系列失序問題同樣值得警醒。
2017年,關注中國倖存「慰安婦」的紀錄片《二十二》上映後,不少網民將紀錄片中老人的形象製作成了表情包,引發眾怒;前些日子流行於網絡的「兒童軟色情表情包」也受到公眾不齒。
網絡上為人詬病的「兒童軟色情」表情
凡此種種,利用表情包將嚴肅的歷史性事件娛樂化、踐踏社會公德與法律的行為頻頻出現。這不禁讓我們反思,如何能避免表情包的狂歡濫用淪為枉顧倫理道德的娛樂與宣洩?這是所有使用表情包的你我都需要警覺的問題。
彰顯個性,還是製造共性?
表情包作為群體與個人的標籤,到底是該主動選擇,還是被動的接受?
當表情包的製作與傳播,已經不滿足於個人情感的表達與趣緣群體的「圈地自萌」時,帶來的將會是符號體系對個人價值觀的支配和不同群體間的「割據」。特別是各大品牌紛紛利用表情包這種符號資源創造價值時,表情包標籤所蘊含的豐富意義將被進一步窄化。由此是否會引發由「商品拜物教」到「表情包拜物教」的異化現象,結果不得而知。但顯然,這一觀點,正是鮑德裡亞早就想向全人類發出的警示。
1.閆瑩.(2017).從字符集到表情包:網絡表情符號的演變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蘭州大學).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MFD201801&filename=1017715040.nh
2.YOHO!:與繪文字始創人慄田穣崇之對談.
https://www.sohu.com/a/18042946_103293
3.彭蘭.(2019).表情包:密碼、標籤與面具.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1),104-110+153. doi:10.15896/j.xjtuskxb.201901012.
4.傳媒實驗室:表情包編年史:對主流文化的一種對抗式解讀.
https://mp.weixin.qq.com/s/t4s4zB-CTz3pmxhFKYuw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