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對南越的軍事援助,以幫助培訓政戰幹部為主
所謂「政戰」,也稱「心戰」,即政治作戰。在無法直接參加越戰的情況下,幫助訓練政戰幹部,成為臺灣對南越最重要的援助。
因美國不欲刺激大陸,故臺灣介入越戰的基本方式,是秘密派遣軍官團
越南戰爭爆發後,蔣介石多次試圖讓美國支持其「反攻大陸」,如在海南島登陸,斷絕大陸對北越的援助。但美國並不想刺激大陸進攻臺灣,進而導致美軍不得不與大陸直接開戰,故一再回絕蔣的要求。不過,蔣最終還是想法設法地介入到了越戰之中,其基本方式,就是向南越秘密派遣軍官團。
1954年,越南一分為二,北部為越南共產黨佔領,南部則建立越南共和國,由吳庭豔出任總統。1960年,吳廷豔訪問臺灣,「目睹官兵戰術精良,士氣高昂,且獲悉國軍官兵待遇不及越軍一半,感到十分高興與驚異」。吳廷豔請臺灣派遣一名將軍到南越,協助整軍。臺灣當局命政工幹部學校校長王升為團長,率「奎山軍官團」赴越。為防止美國幹預,臺灣軍官在南越一律著便裝。
王升制定了「奎山軍官團工作預定計劃」,創辦政治作戰研究班,進行幹部培訓。吳廷豔親自主持開班儀式,越南文武官員、各國使節都來祝賀。研究班除王升講授人位主義外,還開設有政治作戰研究、反共戰略研究、政戰參謀業務、保衛工作、政訓工作、監察工作、心理學、心戰工作、民運工作、福利工作、演講技術等課程,總計440課時。
軍官團在南越之待遇,基本上是在倒貼。據當事人陳耀祖回憶,「我們在越期間,每月辦公費僅美金20元,僅是支應春節犒賞本團聘僱之當地工作人員,就超過了全年的費用,所以日常一切費用,全由團員捐獻。團員每月生活補助費為美金180元,除去每月捐助辦公費50元,分攤夥食費30元,剩餘1百元全部充作交通、郵電等零用金。」…[詳細]
王升認為,南越投降人數極少,而戰死者多,乃臺灣援越工作之成功
1963年阮慶發動政變,推翻吳廷艷后,依舊請求臺灣派遣軍事顧問團。臺灣成立「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以鄧定遠為首任團長,全團15人。顧問團主要任務包括「協助越南共和軍建立政戰制度、訓練政戰幹部、推動全般政戰業務、編訂各項政戰法規與書籍」。顧問團還為南越部隊提供戰略諮詢、協助改造政治犯、搜集越戰資料作為「反攻大陸」的參考等。
南越的政戰制度基本建成後,顧問團往南越政戰總局、各戰術區司令部、海空軍司令部派駐顧問,人數增加到31人。1966年,臺灣與南越籤訂《中越軍事協定書》,顧問團改名「『中華民國』駐越軍援團」,歸「自由世界軍事援助政策委員會」節制。
1993年,王升接受西方媒體採訪時,以越戰結束前幾年,南越投降人數極少,而很多軍人戰死為例,說明臺灣在南越建立的政戰制度「可謂十分成功」。…[詳細]
臺灣遊擊隊、特種兵,也曾秘密參與對北越的偵查、作戰
臺灣雖被美國嚴格限制,使其無法直接派軍參與越戰,但私下還是有一些臺灣軍人以遊擊隊或僱傭兵的身份出現在越南戰場上。
在南越華僑聚集的海燕特區掛有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國民黨軍秘密參與了中情局以「支持南越反北越地下活動」為目標的「34A計劃」。美軍通過這個計劃,將南越情報人員送往北越,搜集情報。1964年,北越抓獲了17名「美國—蔣介石間諜突擊隊員」。突擊隊員供稱,他們屬於「美—蔣情報部門」,奉命偽裝成漁民,前往南越從事破壞活動。
在南越境內的「海燕特區」,還有一部分國民黨軍。海燕特區是南越政府為華僑劃出一塊土地,地處南越最南端金甌角的狹長半島上,周圍是越共佔領區。1963年曾到海燕特區採訪的蘇玉珍回憶,特區內有國民黨遊擊隊,區內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而不升南越國旗。特區內用很多中文書寫的「反共」標語,使用國語。…[詳細]
臺灣特種兵以美軍僱傭兵身份在叢林中從事偵查任務
臺灣的國民黨軍還作為美軍的僱傭兵出現在越南戰場上,負責偵查「胡志明小道」。所謂「胡志明小道」是越共開闢出來,支援南方「民族解放戰線」遊擊隊的一條走廊,途徑寮國、柬埔寨的叢林地帶。因北越軍隊素質不高,而臺灣特種兵擁有相當作戰能力,且與越南人同屬黃種人,便於隱蔽,所以美軍重金招聘臺灣軍人。
為免於給外界以臺灣參戰的印象,美國只通過臺灣情報部門,招募特種兵。赴越人員在領取原有軍餉外,還能獲得美軍給予的每月500美元薪水。凡赴越作戰人員,只要在九個月後沒有戰死,就可以回歸家鄉。在這九個月中,每個人還能獲得為期一周的假期,免費搭乘美國班機,週遊世界。
與優厚待遇相對應的是任務的危險性。赴越人員首先要接受美軍教官為期一個月的秘密培訓,隨後以小組為單位,搭乘C—123運輸機先在西貢著陸,簡單休整後飛往任務目的地——北緯17度附近的叢林地區。
這些臺灣特種兵的裝備包括M16步槍、90手槍、數百發子彈、數顆手榴彈、刺刀、圓敲和水壺等等,每組人員還要共同攜帶夜視鏡、照明燈,以及手搖發電機等物品。特種兵小組需憑藉一張作戰地圖,在渺無人煙的叢林中,與隨時出沒的北越遊擊隊,及各種毒蛇、猛獸搏鬥。
他們的任務是偵查北越炮兵陣地、彈藥庫等,不得進入村莊,與他人接觸。每天只能在約定時間,與友軍進行聯絡。特種兵沿胡志明小道摸索前進,一旦發現北越軍蹤跡,要先行跟蹤,等敵人停下時,立刻呼叫空中攻擊。
為美軍服務,後勤補給是比較有保障的。需要什麼物資,只要發一通電報,在夜間即能收到空投。所以有臺灣赴越特種兵回憶,「有時候自己也覺得,為美軍做事比為國民黨軍做事待遇高得多,能夠得到應有的福利和享受。」臺灣特種兵參與越戰是在極為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其更多細節,至今不為人所知。…[詳細]
臺灣在武器、飛機、艦船、醫療等方面對南越提供了大量援助
臺灣對南越援助內容廣泛,幾乎包括了作戰所需的方方面面,但是直接的武器援助則微乎其微,只有2萬枚手榴彈。
臺灣選派飛行員與運輸機,在南越執行空投間諜任務
1963年,美國中情局在臺北的代表納爾遜向蔣經國表示,甘迺迪總統希望將援助臺灣的3架C—123運輸機,「於必要時能將該項飛機用於越南方面執行特種任務」。在此期間,「該項飛機仍由貴方機員駕駛,並在臺維護。」臺灣派出的援越空運分隊,由空軍34中隊(即「黑蝙蝠中隊」)成員組成,初期共有飛行軍官7人、機械師3人,名義上屬於「中華航空」,實際上歸臺灣駐南越軍事顧問團直接領導。
在協助南越空運物資的同時,援越飛行隊還要配合美軍向北越後方空投人員、物資進行滲透,執行電子偵測等特種任務,每3-6個月由臺灣當局的空軍總部派一架飛機到南越換防,使援越人員能輪替返臺,飛機也能進廠維修。臺灣「國防部」統計,在「北越炮火的攔擊下,協助美國完成當時所需任務,共犧牲40位空軍精英的寶貴生命和近十架的飛機」。
臺灣還與南越籤署「空運協議」,雙方飛機往返臺北和西貢之間。由於經貿、貨物和人員的來往頻繁,當越共發動新春攻勢時,臺灣方面極為關注,臺北駐越「大使」胡璉親自前往西貢的華埠堤岸市了解戰況。宋美齡發起援助南越難民活動,募集白米、衣物、肥皂、毛巾和罐頭食品等上萬噸運往西貢。…[詳細]
臺灣對南越的援助內容很廣泛,但直接的武器援助很少
臺灣給予南越艦船支援,幫助疏散難民。1965年,南越「鑑於越共加緊破壞交通,沿海難民供應及救濟工作極感困難」,向臺灣請求艦艇援助。美國駐臺「大使」得知後,通報臺灣當局,讓他們不要援助「海軍登陸艇」,而改以商船。臺灣沒有聽從美國意見,向南越派出4艘無武裝的機械登陸小艇(LCM)。
為緩解南越港口的擁擠狀況,1966年美國主動要求臺灣派出戰車登陸艦(LSL)兩艘支援南越。登陸艦以借貸方式租給美軍使用,船上懸掛美國國旗,臺灣船員著便裝,歸美國海軍統一指揮。一年後,美國按約將兩艘登陸艦歸還臺灣。
武器方面,臺灣曾援助給一批手榴彈。臺灣給予南越的直接武器援助很少,有資料可循的只有40式手榴彈2萬枚。為防止被美國指責參與越戰,臺灣在將這批手榴彈轉交南越軍方前,把印有裝備參數的「諸元卡」抽出,換上越文版。
臺灣對南越農業、醫療也有援助。在南越政府的邀請下,臺灣當局還派遣過一支由10名醫生護士組建的醫療隊,工作範圍主要在南越中部的平順、平綏和寧順等省份。該醫療隊同樣歸由軍事顧問團領導。截止至1965 年5月,臺灣總共向南越派出的還有86人組成的農業援助小組、9人的電站維修隊。
臺灣是越戰美軍的主要休假地,同時提供武器維修服務。20世紀60年代以後,臺灣當局接納了大量從西貢撤離的美國軍事人員及外交官的家屬,讓其在臺享受各種優遇。同時因為臺灣具有相當高的科技水平,開展了「協修運動」,幫助美軍維修了大量在越南受創的武器裝備。至越南戰爭結束為止,臺灣總計為美軍維修了各種輪型車輛14654輛、M113裝甲車910輛、叉動車1194輛,以及其他各種裝備187892件。…[詳細]
參考資料:《越戰憶往》、黃宗鼎《越戰期間中華民國對越之軍援關係》、宮常《臺灣駐越「建設顧問團」》、高智陽《寂靜的雨林:國民黨特種部隊在越戰戰爭中的秘密行動》、高智陽《臺灣介入越戰秘辛》、陳長偉《臺灣與越戰》、秦風《歲月臺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