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有兩萬人假裝生活在80年代

2020-11-17 騰訊網

前幾天,書單君寫了一篇文章《8000張照片實錘:80年代孩子童年的快樂,90後00後根本理解不了》,有很多小夥伴在下面留言,講述自己那個八九十年代的快樂童年。

沒想到大家的懷舊情結還挺重,那今天,書單君就再和大家分享一個我最近發現的神奇之地——「假裝活在1980-2000年」豆瓣小組

就像它們介紹裡說的:致力於成為豆瓣最有趣的假裝小組。

這是一群真心相信自己活在八九十年代的人。時間仿佛在這個小組裡停滯了,每一次打開它,就好像短暫地逃離了當下,回到了那個單純快樂,充滿希望的黃金年代。

「我穿越回童年了」

八九十年代的童年,有一種非常純真的快樂。明明沒有網絡,大家都窩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裡玩耍,多年之後懷起舊來,卻發現那一代人消磨時間,玩耍嬉戲的方式都是相似的。

明明互不相識,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卻有些幾乎共通的悲喜。這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遺憾的是,畢竟沒有互相分享的渠道。那時的我們,只能把這些想法默默放在心底,不足也無法道與外人。

可是倘若八九十年代就有網際網路呢?那樣的網絡,一定就是「假裝活在1980-2000年」小組裡的樣子。

暑假裡的星期二是最難熬的。一到周二,電視臺集體維修,昨天晚上還在構想著奧特曼下一集會打什麼怪獸,今天電視屏幕就被這個怪獸給佔據了。

沒有電視的一天應該怎麼打發呢?網際網路上問問其他的小朋友,大家給出了一致的答案:捉會兒螞蟻,看會兒牽牛花,找小夥伴跳跳皮筋。調皮搗蛋一點兒的,還會帶上紙和放大鏡,在太陽底下燒螞蟻的屁股。

也有小朋友得到了暑假的新玩具,得意地在網上炫耀:期末考試考得不錯,爸爸給買了新的遊戲機。那個叫做俄羅斯方塊的遊戲好好玩啊。

沒有遊戲機玩的小朋友怎麼辦?這就要祭出夏天最大的快樂源泉:雪糕。

沒有雪糕的夏天是不完整的。當然,我們更喜歡叫它們冰棒。爸爸媽媽告訴我們,好好寫暑假作業,就去批發一點冰棒回來,問我想吃什麼?那當然是綠舌頭、冰磚、大小布丁和七個小矮人。

奶味兒冰棒雖然好吃,但最受青睞的,還是加了很多色素的彩色冰棒們了。吃什麼顏色的,舌頭就會被染成什麼顏色。

吃完還要對著鏡子伸出舌頭觀摩半天,假裝自己身中劇毒,需要爸媽給點零花錢,才能治得好。

這時候,網絡上有一個叫做「肯德基」的傳說正在悄悄興起。一切都源自於不知是誰曬出的一張圖。

他說,市裡開了一家叫肯德基的洋菜館,據說是一個從美國來的老爺爺,從他家鄉帶來的特色雞肉。

消息一出,很多小朋友都羨慕不已。無奈大部分地方都沒有開這家菜館,只好哭喊著讓爸媽午餐做肯德基吃。

爸爸媽媽表示也很無奈,因為他們也沒有吃過。不知道肯德基是個什麼雞。但架不住孩子的哭喊,只好去菜場買了只老母雞,回家燉湯喝。

「買什麼房子,我就想要大哥大」

網絡的世界也不都是小朋友而已。有些混得很好的大哥哥,也喜歡和孩子們一起網上衝浪。 他們也有他們的煩惱。比如說,有個在北京的大哥哥問,自己手裡有幾萬塊錢,是買新出的「大佬標配」大哥大,還是買套房子好。

網絡上的朋友們紛紛給出自己真誠的意見:買什麼房子,當然是買大哥大。

想想也是這個道理,房子買來也就是住一住,以後想換城市還非常不方便。畢竟也不是很貴,便宜轉賣出去估計也沒人買。 大哥大就不一樣了,那是真的有派頭,走在街上掏出來,黑漆漆一塊,比臉還大,一看就是春風得意的有錢人。 這架勢一擺,自信飆升,肯定有人找上門來合作生意。這樣一來,再賺幾套房子的錢豈不是輕輕鬆鬆? 但是商業合夥,也需要謹慎。 網上有一個朋友,就遇到了這樣的煩惱。他似乎是個杭州人,他說,今天在西湖邊上玩,有個年輕人拉他合夥做生意。 但問題在於,這個年輕人長得太像外星人,自稱叫馬雲。的確是沒有聽說過的無名小卒,搞不好怕是騙子吧。

但網上的朋友們似乎把重點都放在了「長得像外星人」上面了。大家紛紛求合影,想看看外星人長什麼樣子。

說實話,書單君也很好奇,長得像外星人?那到底得長成啥樣。 馬雲這個名字倒是沒有聽說過,但不知為何,內心深處總有一種想要叫「爸爸」的原始衝動是怎麼回事?太邪乎了。

「我愛那個時代,因為我回不去了」

在看這些帖子的時候,書單君能真實地感覺到,內心裡有一塊東西鬆動了。那是一種在純真的年代,童真的年齡裡才能感受到的最純粹的快樂。 我們曾經都體會過,但是我們漸漸遺忘了。在這個媒體發達的時代裡,網絡圈的各種互罵、撕逼、爆黑料,把一些簡單的美好給掩埋住了。 而這個小組像是在糟糕的網絡環境裡開闢出的一個烏託邦,雖然是假裝,其中的心情和緬懷,卻是無比真實的。 比如有人發:北京申奧成功了!會有很多人在下面留言,表示祝賀,分享喜悅。那是一個已經屬於過去的事情,榮光已經消逝,但你怎能否定,那些喜悅不是發自內心的呢?

還有人發帖:聽了一首樸樹的新歌,有點嚮往新世紀的到來。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美好吧。

在這個擔心未來到底會變成什麼樣的時代,我們似乎很久沒有體會過這樣的憧憬了。你真的相信未來會更加美好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人相信過,也有人還在繼續相信著。 更有人在這裡緬懷過去的遺憾。 一個女生發帖說:2000年9月,要去阻止一個年輕人送貨。那個年輕人是她的父親。在那一天,他出車禍丟了性命。如今,他的女兒長大了,無比思念從未謀面的他。

現實總是有些殘酷的,時間也無法重回過去。但假裝站在過去的角度,去看「未來」,或許可以給當下不快樂的、抱有遺憾的我們,一點鼓舞和力量。 其實,緬懷過去的不僅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就連如今功成名就的人,也會思念他們年輕時,雖然貧窮,但充滿希望和樂趣的時候。 有一本書,叫做《日常中國——80年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很多著名作家用回憶他們青春的方式,來展現那個年代的整體樣貌。

那時候的大學宿舍,男女生還可以互相串門。房間擁擠,二十多平米放著六張雙層床,12個人擠在裡面,有摩擦吵鬧,也有快樂的聚會。

讀報的活動相當於今天的刷微博。封在社區報紙牆玻璃裡的新報紙,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拿著放大鏡,仔細閱讀,了解當下的訊息。

那時最重要的社交,不是網友面基,也不是同事聚餐,而是街坊鄰居之間的各種活動和遊戲。若是住在胡同或弄堂裡,時不時就會舉行拔河之類的比賽。

那時街頭巷尾最時髦的東西,當屬各種雜誌上剪下來,貼在牆上的廣告。港星美女是最大的亮點,她們的穿搭,帶動了內地幾十年的時尚風向。

就像這本書裡所說: 日常生活被遺忘,物質、感性、細節、氛圍,都從時代的集體記憶中消失……一種生活,只要人在其中呆過,就不應當遺忘。 其實,沒有人遺忘它們,我們只是常常被瑣事纏身,想不起來了而已。像如今大火的國潮,其實都是在80年代的復古元素裡,加入新的時尚。

我們喜愛那個時代,但回不去了,所以我們用一種全新的方式緬懷它,讓它一直活在我們的心裡。

為什麼這麼多人都無法忘懷那個年代?有一種說法叫做黃金年代情結。 講的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想要生活的黃金時代,而那個時代往往屬於過去。我們看過去的資料,和流傳下來的文學藝術作品,發現有些寶貴的東西在當下已經消失。 伍迪·艾倫有一部電影叫《午夜巴黎》,講述的正是這種情結。 去巴黎旅遊的作家吉爾心中的黃金時代是20世紀20年代的巴黎。那裡聚集著一批剛剛嶄露頭角的藝術家。海明威、菲茨傑拉德、畢卡索、達利。他們在後來都成為了幾代人的精神領袖。 當他真正穿越回到那個時代後,和那時的一個女孩相愛,女孩卻告訴他:當下糟透了,她心裡的黃金時代是19世紀80年代……

每一代人都在抱怨,當下多麼糟糕,過去多麼美好,想要回到過去。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抱怨過春秋戰國是個禮壞樂崩的時代,西周才是真正的美好。而西周的人,必定又會嚮往堯舜的時代。 但這是一場無法窮盡的旅程,因為無論處在後世看來多麼美好的年代,人對當下永遠都是不滿意的。 所以,80年代的確美好,有些東西的確也不復存在。懷念是必要的,但若是因此對現在失去信心,倒是大可不必。 因為或許,等到若干年過去,那時的人也會像我們懷念80年代那樣,懷念當下,認為此刻,是一個他們所嚮往的黃金時代。

主筆 | 輕濁 編輯 | 燕妮

圖源 | 圖片來源於網絡

跟大家匯報一下,我的視頻號粉絲已破3了。

1個月前還是1千來著,感謝各位「書米」的熱情支持。

視頻內容,依舊是推薦好書,分享有用的知識,偶爾聊點不方便寫成文章的話題。

相關焦點

  • 假裝生活在2050年的未來人,依然記掛柯南有沒有完結
    /Cementum2050年,我們怎樣生活?在2000多位成員的豆瓣小組「假裝生活在2050年」裡,你或許找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但現在的年輕人在焦慮什麼,肯定能在小組裡找到。豆瓣小組「假裝生活在2050年」有2000多位成員。
  • 豆瓣9.3!80年代的《舌尖》,美味不減當年
    2018 年,它的豆瓣評分還是穩穩噹噹的 9.3 分。有網友說它是「 80 年代的《舌尖上的中國》」一點都不過分,儘管目前能看到的畫質過於「感人」,但是這種復古的質感和充實的內容在 30 年後的今天看起來卻格外珍貴
  • 猛然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念80年代的生活,這是為什麼呢?
    引言:80年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充滿了包容與情懷,各種新思想,新潮流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呈現出一片和諧繁榮的景象。80年代,是一個樸素、單純、真誠的年代,鄰裡和氣,上街出門都能遇上熟人,嘮嗑一會兒。那時的生活節奏很慢,忙完一天的工作,還有時間陪陪家人,一起吃一頓溫馨的晚餐,但是在現在這種快節奏的時代中,我們只有拼命工作,加不完的班,才能不被這個時代淘汰,比80年代的人活得累多了。80年代,科技並不發達,但是人們的幸福指數卻是非常高,人們沒有太高的功利心,能吃飽飯,一家人平平安安,生活和諧就已經很滿足了。
  • 上世紀80年代,香港的這「兩萬」歌曲火遍內地,反響空前!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與內地的交流還不是很別多,大家對港臺文化的了解僅限於電影、電視和歌曲三方面。
  • 珍貴老照片:80年代的西安,80年代的北京,80年代的廣州!
    【珍貴老照片:80年代的西安,80年代的北京,80年代的廣州!】1985,北京,跨箱車,這是80後北京人小時候的座駕。80年代的北京,車不堵,房不貴!
  • 老照片:80年代的校園生活,80後終生難忘的青春記憶
    這組照片都是1980年代的校園生活的場景,80後的讀者們對這些場景應該記憶猶新,看了這些老照片,一定能夠讓你回想起曾經青春年少時的校園生活,往事不可追,當下須珍惜,就讓我們一起再次回味一下我們的年少時光。圖為教室裡,三名男同學正在認真的研究習題。
  • 35年前,日本拍了部中國美食紀錄片,豆瓣9.2,紀錄下80年代最具煙火氣的生活
    35年前,一幫饞嘴的日本人來到了中國,用鏡頭記錄下中國人餐桌上的美食,而讓人難忘的不止那一道道傳奇佳餚、把烹飪當成藝術的廚子、追求人間美味的食客……還有與我們漸遠的煙火氣。在中國菜市場裡還沒有隨處可見的塑膠袋,也不流行點外賣的年代,雖然人們的生活談不上多富裕,甚至有點窮,卻是中國菜最好的時代。
  • 羅大佑的歌與80年代臺灣社會
    所以在那個時候,你看到,政治上,很多事明明已經是紙包不住火,政府卻一再掩飾;時代已經變了,統治手段仍然沒變,仿佛把人民當傻瓜似的,還蠻多人真的樂意當傻瓜;只是當有人敢提出異議,捅破國王的新衣,下場都不怎麼好。進入80年代臺灣首件大事: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敢於追求民主的人士遭毀滅性的一網打盡,通通入獄。
  • 香港80、90年代經典年代劇,你看過幾部
    年代劇一向很受歡迎。因為劇集的故事處於特定的時期,我們在觀看時,既能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又能重溫昔日的情懷,感受世事的滄桑,品味人間的冷暖……80、90年代的港劇中,有不少口碑很好的經典年代劇,故事精彩,情節豐滿,演員們的演技和顏值雙在線。下面這些電視劇,你看過幾部呢?
  • 臺北:到底有多少人在假裝生活著?
    文/羅小可嫁到臺灣兩年多的時間,一直不溫不火地過著雙城的生活。每次匆匆忙忙地回去呆上一個星期,卻有著說不出放鬆和愜意。或許很多人跟我一樣,在深圳呆久了,內心的浮躁和物慾就像小野獸一樣隨時想要爆發。但臺北,慢是一種戒律,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樣一個有著治癒系能量和靈魂底蘊的城市,每一次的相遇和邂逅,都充滿著驚喜和感悟。
  • 在杜拜,有30萬華人假裝在生活
    比如有位國有貿易公司的王先生,比較熟悉中東和北非的市場。在90年代被裁員後,為了養家只能硬著頭皮遠走天涯、闖蕩杜拜。他驚喜地發現,彼時的杜拜就如80年代的中國,到處都是機會,只要肯付出就能賺錢。他先是銷售小商品,後來轉行為旅行公司,成為了龍城中小有名氣的富翁。那個年代闖蕩杜拜的華人,很多實現了財務的自由。龍城中隨便一個不起眼的華人,都有可能身價千萬,有著銀行卡餘額上7個0的快樂。
  • 青春記憶| 80年代十大流行歌星(上)
    悄悄地,我走過去;走過我,走過你……「」        偶有一天,在一期節目裡看到成名於80年代中期的老歌手張行又在吟唱成名作《一條路》,熟悉的身影,熟悉的旋律,一樣的笑容。也發現,曾經唱紅大江南北的偶像歌手,面老了,頂禿了,一張已不年輕的臉也滿帶著滄桑,真是歲月不饒人。       喜歡80年代流行的歌,以及那些歌手,曾經的偶像,至今回憶起來還是倍感親切。
  • 《親愛的麻洋街》:重返80年代 劇情寫實引共鳴
    該劇以1984年為時間起點,講述了上世紀80年代廣州麻洋街上六個普通家庭的生活故事。圍繞三位主演橫跨三十年的青春與愛情讓人充滿期待。目前,該劇正在熱播,豆瓣評分7.0分,網友們對該劇的評價也是十分精彩。
  • 80年代十大經典迪斯科合集(上)
    80年代十大經典迪斯科合集(上)10《Wings of love》收錄於荷東的士高第三集,80年代各大舞場執手可熱的經典作品。來自於一個20世紀80年代迪斯科舞壇的風雲人物Grant Miller(格蘭特.米勒),他在1985年推出的那首《colder than ice(冷若冰霜)》響譽世界!
  • 盤點80年代的恐怖片,90%的人都沒看過,膽小者勿入
    腦魔豆瓣評分6.3分。魔界豆瓣評分7分。《魔界》的簡介:男主和女主在同一個警察局的情侶。有一天,他們一起離島露營,在半夜的時候女主聽到異響,出去看看,突然看見綠光一閃,隨即著魔。男主睡的正酣,不知怪事發生。
  • 爛番茄100%好評,IMDb兩萬人打9分的神片來了!
    IMDb兩萬多人打出8.9分,爛番茄100新鮮度。豆瓣上,也有8.4的高分。並且,短評裡盛讚不已。「今年最佳懸疑片」;「憋尿看完」;「各種神轉折」……不賣關子,今天要說的就是它。豆瓣上有近14萬人打出9.2分,鋪子也曾推薦過。而這次的改編,相當成功。只不過,其把短片中徹頭徹尾的懸疑故事,改編成了一則黑色懸疑喜劇。(以下內容涉及劇透,各位酌情觀看)阿卡什是一個鋼琴師。他經常帶個墨鏡,偽裝自己是個盲人。
  • 為什麼80年代的香港武打片讓人念念不忘
    香港80年代,從《大俠霍元甲》到《陳真》,從《霍東閣》到《再向虎山行》,香港武打電視劇席捲整個香港,東南亞和大陸,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看武打片。為什麼時至今日,仍然那麼多人喜歡80年代的武打片呢?比如香港第一部引入大陸的武打片——《大俠霍元甲》的霍元甲扮演者黃元申,祖籍重慶,一九四八年出生於上海一個書香門第,次年隨父母到香港,一家人生活在九龍調景嶺。年少時家境清貧,在艱苦的生活中他過早承擔著家庭重任,一手帶大五個弟妹,養成了獨立、顧家的性格。十二歲時,為了強身健體,開始拜師學習武藝,由於刻苦、機靈,練就了一身過硬武功。
  • 艋舺:80年代的生猛臺客
    卡實在我是你的總鋪師真心的對待是我的食材別人咧追求全世界我有你的生活卡自在《愛的總鋪師》歌詞 作為臺客文化最為鮮明的80年代,「小清新 當時,政治內外環境的不穩定帶來了動蕩,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令解除;外省人與本省人的矛盾在臺面下愈演愈深,林林總總生長出一批幫派文化;經濟乘上了時代發展的翅膀,走上了突飛猛進的道路。在政治、社會、經濟的共同影響下,80年代的臺灣宛如一艘小船,在風起雲湧中經歷著自己的高低起伏。
  • 80年代中國:走在大街上看不到胖子,圖8隻有農村人才能真正看懂
    【購買電影票】80年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隨著西方經濟文化的進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眼光投向更發達地區,中國人的面貌也悄然無聲地發生著重大改變。這是一組反映80年中國社會民生百態的老照片,可真實感受當時中國人的生活工作狀態。
  • 80年代人的生猛,是現在年輕人不曾有過的叛逆
    老狼高曉松合影80年代有個好處,大家都不喜歡掉入窠臼的規則,都以規則為恥。 作家格非曾在華東師大當講師,站臺上說:喜歡分數的同學,可以告訴我一聲。 有憨厚的同學站起來問:老師,寫作文,到底怎麼評分的? 格非說:評分啊,那也容易,我們把試卷往前面一扔,跑在最前面的試卷100分,以此類推。 學生當場臉就紅了。在那時候,迷戀一切制度,是一件很羞恥的事。80年代末,高曉松被人問:你以後打算去大公司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