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印象鐵三角」為重慶武隆量身打造了一臺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武隆》。演出以巨型大峽谷為舞臺,結合世界頂級燈光、音響設備,為觀眾再現川江號子、抬滑竿、哭嫁、火鍋等獨具重慶特色的民俗生活與文化。
現場演出劇照
10月7日晚上8點,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的《中國民歌大會》節目中,《印象武隆》演員楊興勇憑藉一首鏗鏘有力的、代表重慶地方特色的民歌《抬工號子》,贏得現場評委和觀眾的一致肯定與認可,最終進入《中國民歌大會》前8強。
《抬工號子》是重慶特有的勞動之歌,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重慶武隆,由於當地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每當有村民要建房子、修路,就必須請人把所有的建築材料都人力背上去,而背這些東西的人就叫抬工。抬工們要在勞動時協調動作,保證行動的一致性,就必須定節奏、喊號子,久而久之成為當地特有的抬工號子。
楊興勇演唱《抬工號子》
「叉路口喲,跟倒走喲,之字拐喲,順倒擺喲,有個溝喲,招呼溜喲……」現場,楊興勇與《印象武隆》眾演員協同合作,讓觀眾們切實感受到《抬工號子》的震撼力,體會到重慶人民勞動的艱辛。表演結束時,所有觀眾紛紛為他們歡呼鼓掌。
《抬工號子》表演現場
勞動號子是產生並運用於勞動的民間歌曲,除了《抬工號子》之外,最具重慶特色的當屬《川江號子》。代代傳唱的川江號子,就好像一扇歷史的窗戶,透過它可以看到古往今來長江流域人們的生活。隨著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承載川江號子的勞作方式已經消失,人們再也無法在長江流域聽到縴夫們吼上一嗓子了。但是他們齊心協力、奮力拼搏、不屈不撓的精神,卻值得代代傳承。「它裡面有一種力量,有一種精神,也有一種和諧團結的、超出技術手段的東西存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國家中心主任田青在點評時表示。
目前,《川江號子》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正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認識與傳承《川江號子》。 2012年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印象鐵三角」為重慶武隆量身打造了一臺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武隆》。演出以巨型大峽谷為舞臺,結合世界頂級燈光、音響設備,為觀眾再現川江號子、抬滑竿、哭嫁、火鍋等獨具重慶特色的民俗生活與文化。
《印象武隆》演出現場
4年多來,《印象武隆》已經成功演出1400餘場,接待觀眾超過200萬人,觀眾口碑清一色好評,社會各界反響亦十分強烈,已晉升為重慶旅遊文化的新名片。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期間,更是每天加演兩場,盛況空前,觀眾普遍反映彷如看了一場裸眼3D大片。
(編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