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晚上8點,在《中國民歌大會》最後一期節目中,重慶大型實景演出《印象武隆》將派出強大演出團隊助陣,「川江號子」作為壓軸大戲將登上央視大舞臺。
據悉,由央視文藝最強陣容傾力打造的《中國民歌大會》,堪稱「中國民歌盛典」。為期8期的《中國民歌大會》不僅匯集了全國32組原聲歌者,朱軍、董卿、李思思、尼格買提等金牌主持匯聚一堂,田青、李松、王黎光、李谷一等重量級點評嘉賓更是盛況空前。
在前期節目錄製中,「領隊主持人」以尋找「民族好聲音」為線索參與短片拍攝,帶領觀眾體驗各地的民歌景觀,同時體現不同地域的山水畫卷。通過挖掘「原生態民族歌手」,展現所屬民族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風土人情,體現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內涵。
今年6月,央視主持花旦李思思曾赴重慶《印象武隆》劇場,尋訪「川江號子」第九代傳承人楊興勇,並力邀其參加節目。「川江號子」不僅僅是川江人民的勞動之歌,更代表一種文化,需要人記住欣賞並傳承。通過舞臺上傳唱「川江號子」,還原了川江人民原生態生活場景,唱活了川江人民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這也非常符合《中國民歌大會》的內容定位。
為更直觀的將川江文化呈現給觀眾,6月底,《印象武隆》藝術團隊就一路急行,參加央視《中國民歌大會》錄製彩排工作。據《印象武隆》副總經理易軍介紹,由於演出大廳白天要錄製其他節目,所有的排練都要在半夜進行。《印象武隆》藝術團隊每天排練到凌晨三四點,又困又累,有時候嗓子疲勞要不斷地喝水。挑燈夜戰,每天不間斷的錄製彩排,連續十幾天的排練異常辛苦,只為力求將最完美的節目呈現給廣大觀眾。
《印象武隆》的川江號子多震撼?它背後又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傳承人為了保護川江號子精粹都做了哪些努力?「川江號子」在中央電視臺如何壓軸閃亮登場?今日晚8點,答案將逐一揭曉。
《印象武隆》作為「川江號子」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地,以川江文化為主線,通過再現滑竿、縴夫、出嫁、火鍋等文化,給觀眾帶去濃縮的巴渝千年文化。特別是「川江號子」,它是川江縴夫們在懸崖絕壁間為戰勝險灘惡水說唱的勞動歌曲,聆聽它,便能感受巴渝祖輩們堅韌不拔、樂觀豁達、吃苦耐勞、積極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