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山水奇,應推此第一」。武隆,伴靠烏江的山中小城,自古以來以山青水遠、生態資源豐富而秀麗。
今天,武隆又以其護美綠水青山、推動綠色崛起的創新實踐,譜寫生態文明的時代新篇。
昨天和今天,武隆一直是一個讓人留有飽滿印象的地方。
作為重慶市的旅遊大縣,武隆森林覆蓋率達60%,旅遊業一直是武隆縣域經濟的「主心骨」,生態工業也交出了一張漂亮的「答卷」:全縣工業總產值首次邁上百億元臺階,實現工業總產值101億元,同比增長26%。初步形成了清潔能源、機械加工、新型材料等三大支撐產業。
「武隆生態良好,有發展生態工業的基礎和沃土,我們要把發展生態工業作為落實市委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和推進生態保護發展的重要舉措來抓,把武隆建成生態工業經濟強縣。」武隆縣委書記何平表示。
有水則靈。旅遊與生態工業的崛起,扮演武隆旅遊發展中「毛細血管」的水能資源,其「觸角」讓「新陳代謝」更為活躍,旅遊做到哪裡,水電開發的「觸角」就伸到哪裡。
一江清水繪幸福,生態武隆再出發。
烏江之上,漁人碼頭微瀾拍岸,湖畔棧道綿延。不遠處,方可聽聞過江速滑掠過的聲音。
從高處俯瞰江口電站四周,掩映兩旁的道路宛如長龍蜿蜒,河岸大片的樹木鬱鬱蔥蔥,縱橫交錯的天然河道,綿延起伏的丘陵……遠方可見現代與傳統交相掩映的旅遊新老建築,可謂一湖山水滿城春。
靠綠水青山吃「旅遊飯」的武隆,全縣水能蘊藏量達240萬千瓦,目前,已經開發水電裝機容量110萬千瓦,發電量48.44億千瓦時。固有豐沛水能資源,建設大小不一的水電站,豈不是砸自己的「金飯碗」。
武隆人有自己的底線。
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武隆突出強調水電開發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編制水電新農村電氣化實施方案,相關部門組織力量全面掌握全縣水資源分布現狀,對水能資源開發管理、規劃、設計、建設、技術進步、用電水平等方面建立了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指標體系,形成了「生態優先、統籌考慮、適度開發、確保底線」等原則,明確水電開發環境管理的重點工作,實現全縣水能資源的合理利用,促進水電產業健康發展。
除了嚴管規劃與開發,科學確定生態基流更是有利於水環境質量的改善。
「通過兼顧生態環境與河壩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大溪河流域水電站以通過生態基流的技術和理念創新將其建成為一座座綠色環保水電站。」大溪河水電站負責人胡世華說,一座座綠色水電站的建成,不僅為全縣經濟發展提供電力電量保障,沿河兩岸的生態環境也得到有效保護,水生動物和水生植物得到恢復和提升。
記者在距離水電站不遠的大溪河淡水魚養殖場看到,村民劉信揚正在自家的魚塘裡為前來買魚的客人不停的忙碌。之所以劉信揚的漁場水質好,得益於科學、合理確定生態基流。
縣水務局工作人員徐學炳說,生態基流包括流量要求和不同水期的消長要求,其保障基本的徑流量是保障河流生態健康的基礎。「水體自淨能力的強弱與水量的大小有直接關係。」據徐學炳介紹,之所以選擇生態基流,就是要保障一定的水量,這也是河流或者湖泊維持生態平衡的前提條件。水體中的水生動物、植物以及河流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甚至岸邊的蘆葦雜草等都是整個水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在保障水量的前提下,保證水量的變化性也十分必要。也就是說,不能保持河流裡的水量永遠沒有變化,尤其是在人為調配水資源過程中,要模擬自然狀態,洪水期水量應該增大,而枯水期的水量就應該減小。「不同水期水量的不同消長要求對於生態環境的意義,在生物繁殖方面體現得比較明顯。」
青山綠水,修竹成蔭,如此生態屏障,早已讓山水間的水電站自成風景。
水電資源的開發更是增效擴容與標準化創建工作提上日程,武隆縣充分發揮水電站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把電站與山水融為一體,努力建設成有山、有水、有靈氣的花園式電站。
截至目前,全縣共有22座農村水電站實現增效擴容,新增發電量5651萬千瓦時,相當於節約6945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8890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66噸,能源利用率得到顯著提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取得三豐收。
如今,漫步武隆的一個個標準化建設的農村水電站,映入眼帘的廠美、景美、人美引人讚嘆:設備得到更新維護,基礎設施得到修建完善,廠容廠貌得到根本改變;結合各類活動,開展電站潔化、綠化、美化行動,有力促進了「美麗鄉村」建設;通過標準化建設,電站廠房的噪音、溫度、溼度等得到了有效控制,工作環境的舒適度進一步提升,職工都配置了統一的工作服,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村莊作伴小舟蕩,碧水揚波映翠竹。
這正是遊人置身武隆縣武隆芙蓉江的美好感受。
作為全國旅遊大縣,武隆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不僅僅是一項造福子孫的民生工程,還是服務旅遊發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縣域經濟快速增長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幸福工程。
生態要發力,基礎設施不完善會拖後腿。路不修好,誰來旅遊?電網不全,誰來投資?
「今年景區內又新增了5個房地產開發項目,明年建成後,高峰期可能增加上萬人的遊客。」縣水務局工作人員謝懷斌指著不遠處正在建設的樓盤工地說,每年的5月到10月是武隆旅遊最旺的季節,縣域內的賓館、酒店、農家樂的入住率均超過90%,且居高不下。
生態資源要轉化成競爭力,更需要一些先決條件的。近年來,武隆水電的能源網,更加清潔、堅強可靠。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縣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水電裝機容量從2010年46.1萬千瓦到2014年110.2萬千瓦,年發電量從2010年18.54億千瓦時到2014年48.44億千瓦時。其中:農村水電裝機容量從2010年16.1萬千瓦到2014年20.2萬千瓦,年發電量從2010年5.54億千瓦時到2014年8.44億千瓦時,實現戶通電率達100%。
全縣水能蘊藏量達240萬千瓦,目前,已經開發110萬千瓦,正在開發建設的裝機容量12.5萬千瓦的芙蓉江浩口電站,由大唐集團投資100餘億元在烏江上建設的裝機容量達52.5萬千瓦的白馬電航樞紐也在前期準備中,建成後武隆生態電網將又添「新能源」。
奔騰的烏江兩岸,一排排青瓦白牆的民居顯得格外惹眼,處處見綠,移步換景。
一打聽,才得知這是為江口電站、銀盤電站移民建設的「新家」。最早搬到這裡的移民簡廷江告訴記者;「現在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幹啥都方便,好多移出來的村民都辦上了農家樂,吃上了旅遊飯。」
1998年,作為重慶市重要能源項目的烏江銀盤電站動工建設,簡廷江的家鄉——江口鎮蔡家村瓦子坪小組的土地全被建設徵用,簡廷江三兄妹家庭及老人共11人的9畝多土地獲得國家移民補償款40萬元。從此,簡廷江成了眾多移民中的一員。
走進簡廷江家的小院,客廳、臥室、廚房、餐廳、衛生間都進行了精裝修,院中小轎車候著隨時出發。簡廷江告訴記者,雖然現在離自家的土地遠了,但生活比以前方便了,原先看病需要走上好幾個小時,現在只用十多分鐘就能到衛生所。
像簡廷江這樣喜遷新居的電站移民在武隆縣還有很多。
基於「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搬遷思路,該縣還進一步加大庫區移民和周邊村民進行種植、養殖、電工、電焊等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探索致富的路子。
如今,很多移民家裡搭乘「旅遊風」開上農家樂,掙上生態錢;有的買了大型自卸汽車,組成車隊在電站承擔運輸工作;有的在電站各項目部從事開挖、混凝土澆築等工作;有的在當地企業幹上了技工,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
光陰荏苒,「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回顧武隆旅遊的發展與水電資源開發的巨變,武隆人感念尤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