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1月14日訊(記者 和婷婷 實習生 彭叢梅 視頻剪輯 王珏)湘水碧透,羅霄蒼翠。冬日的株洲,依然靈動而美麗。闊別昔日「天上灰濛濛,地下滿地塵」的城市記憶,1月11日—12日,三湘都市報記者在株洲體驗到了別樣的風景。脫下「黑外套」,穿上「生態裝」的株洲,灰天、黑地、汙水漸行漸遠,藍天、綠地、清水悄然歸來,並朝著綠色、生態積極轉型。
水質提檔,70+娭毑「合唱團」天天來這駐點高歌
1月12日,在湖南省株洲市淥江飲用水源保護區,在陽光的照耀下,清澈翠綠的淥江像一條綬帶漂入湘江。江邊的遊步道上,居民悠閒自在,跑步、散心、閒聊,盡享閒暇時光。綠道盡頭,伏波嶺上傳來陣陣歌聲,聲音嘹亮,獨具風韻。循聲尋去,原是嶺上的伏波廟內,1月12日,在湖南省株洲市淥江的遊步道上,居民悠閒自在,盡享閒暇時光。
73歲的鐘奶奶告訴記者,她都是淥口老街的居民,臨江而住了35年,去年親眼看到這裡發生了巨變,讓自己的生活品質有了大幅提升。「江水變清了,江岸變美了,臭味不見了,老百姓的生活也變好了。別看我們老姐妹都70多歲了,但我們現在天天到江邊唱歌鍛鍊,感覺棒極了!」
記者獲悉,鍾奶奶所在的淥口區別稱「淥湘」,以地處淥水匯注湘江水口得名,淥口老街位於淥江入河口沿岸,街道狹窄,建築年代久遠,管網設施不健全。2019年,淥口區投資150萬元在淥水二橋北岸建設一座生活汙水處理站,但收集範圍有限,仍不能完全解決生活汙水直排淥江的問題,水質不穩定,時而三類,時而二類。為此,2020年以來,淥口區投資500餘萬元啟動老街截汙工程,敷設1100多米汙水管道,切實做到了老街500餘戶居民汙水全收集全處理。
同時,當地政府積極發動老街群眾,騰出沿江自留菜地,完成河岸整治,垃圾清理,並建設口步行道,栽種了綠化樹種,實現保護與美化的結合,這裡也就成了周邊居民好去處。
數據顯示,通過對河流水體一條、一條地清,株洲圓滿完成了第一、第二個湘江保護和治理三年行動計劃,並實施了第三個行動計劃。湘江株洲段水質由III類提升到II類,今年1—9月淥江水質由III類提升到II類,湘江株洲段、洣水水質持續保持或優於國家Ⅱ類標準,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一幅「漫江碧透,魚翔淺底」的美麗畫卷正在湘江株洲段呈現。
關停退出261家企業,清水塘老工業區以「傷筋動骨」求「脫胎換骨」
相比起淥江的水汙染治理,清水塘老工業區的環境整治則是個老大難問題,是因工業而興,又因工業而困的株洲摘掉「汙染城市」的黑帽子,促進傳統工業城市實現華麗轉型的關鍵一環。
1月11日下午,記者來到清水塘老工業區的株冶集團,發現大部分廠房煙囪已經拆除完畢,仍留有主體建築的廠房內部也已經清空,蒼涼而悲壯。原來,佔地1740畝株冶清水塘基地已於2018年12月30號全面關停,生產基地搬遷到衡陽水口山。
企業關停搬遷後,汙染治理工作也隨即展開。截至2020年11月,株冶殘留廢渣殘液全面得到清理,並通過市生態環境局組織的驗收。由於場地修復暫未開展,廠區的汙水處理站目前仍在運行,防止廠區的汙染物經地下管網流入外界自然環境。
據了解,自啟動搬遷改造以來,清水塘老工業區共關停退出261家企業,2019年分別為湘江減排化學需氧量、氨氮1800噸、190噸,成功退出了重金屬汙染重點防控區域,也由曾經的「五顏六色」回歸了本清。
按照「六年大見成效、十年建成新城」的目標,株洲通過實施新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老工業區廠外生態治理基本完成,正大力推進「一橋一塘二十二條路」建設,三一石油智能裝備園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也陸續開工。
與此同時,清水塘首個在完成汙染土壤修復治理後再開發建設的項目——清水湖公園也於2018年動工建設,目前已經開始蓄水,景觀湖泊、遊人步行廊道、園林綠化等已初步規模。
據悉,清水湖公園總投資約10.2億元,通過將溼地建設與海綿城市等理念進行有機融合,實現環境修補和生態功能修復。
抬頭藍天白雲,低頭綠意盎然。經過一番刻骨銘心的「傷筋動骨」,清水塘老工業區已然「脫胎換骨」,正在加速蛻變成一座生態文化科技新城。一張地綠、土肥的生態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