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的興起,舌尖上的浪費也如一盞朝陽徐徐升起。
現在的中國餐廳有著太多的浪費,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一上任就提出節約的主題原因之一。好個「舌尖上的浪費」,作文話題是條點擊率不遜於「神馬都是浮雲」的網上熱語。
何謂「舌尖上的浪費」?這應該是「具有中國特點」的「剩宴」吧——不含酒水五六千元一桌的宴席餐畢,幾乎沒動過的螃蟹,整隻雞,整條魚都被扔掉。如果「舌尖上的中國」是道美麗的風景能給國人無限遐想的話,那麼「舌尖上的浪費」則是醜陋的毒瘤,令人觸目驚心,深思警醒。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500億公斤,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
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約兩億多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糧。與此同時,我國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貧困人口以及其他為數眾多的困難群眾。如果不浪費,就可以讓億萬困難群眾溫飽起來,且莫不以為然,這絕非聳人聽聞之談,翻開厚重的華夏歷史,哪也不疊印著「儉以興,奢則敗」的證明?漢文帝身著帶補丁龍袍,腳穿草鞋上殿理朝,親自帶著大臣們下地耕種,終於奠定了「文景之治」之基;唐太宗堅持「去奢省費」、「選用廉史」的克制奢侈,崇尚節儉的治國方針,最終實現了「貞觀之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道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唐詩,道出了節約糧食,合理用餐的文明理念。然而今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的物質生活比以前豐富了許多,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節約糧食意識的淡薄,和浪費現象的屢見不鮮。當我們隨意倒掉吃剩的食物時,殊不知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還有很多人為一塊麵包而面臨飢餓;當我們忘記關緊水龍頭時,殊不知那些缺水的地方還有很多人家一天只有一桶水維繫生活;當我們是肆意揮霍勞動果實時,殊不知,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者在默默到流淌著汗水。
走進中南海毛主席故居,看著領袖那兩件分別為67塊、59塊補丁的睡衣和一雙破了底、縫了面的拖鞋,你一定會為老人家的節儉而震撼,並由此想到新中國創業的艱辛。
更何況我們,沒有漢文帝的豐功偉績,沒有唐太宗的精英卓越,更沒有毛澤東的偉大貢獻,他們這些偉人都勤儉節約,那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倡導節約,倡導低碳生活,保護野生動物呢?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建國初期那首「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的舊歌,即使「調兒老了些,」也還要繼續唱,反覆唱,認真唱!因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停止浪費吧,因為中國確實不富裕!
停止浪費吧!因為世界在呼籲。停止浪費吧!因為我們的資源隨時都會枯竭。停止浪費吧!因為這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節約從我做起,環保從我做起,因為我們是有文明的人。
張怡琳
指導教師:黃博
作者系保山第九中學高一年級76班學生
編輯:王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