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西北的冷空氣似乎格外寒冷凜冽。但是在福利路街道的每個社區總能感受到一些不一樣的溫情:或者是福利路社區的聲度黨建+;或者是蘭鋁社區的冬日「藍天綠園」……一個個「隱藏」在居民院落裡的社區服務中心真正地以居民的需求為導向、為出發點,以實實在在服務居民的每件實事詮釋了街道「福利溫度」黨建品牌的內涵。滴水成河、粒米成籮,福利路街道下轄11個社區以為民服務的相同初心,換化成不同的行動為「福利溫度」黨建品牌寫下了生動的每一筆註腳。
而蘭州日報社「黨報熱線進社區」也在這個12月初的日子裡特別走進福利路街道的蘭鋁社區和福利路社區,現場傾聽居民心聲,同時也深入了解了這兩個社區在城市基層黨建引領下,為居民服務的點滴。
現場
家住西固區福利路街道福利路社區的何偉是一名三級殘疾人員,12月9日下午,她早早來到了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打算給來到社區的記者們反映一個問題……原來在當天下午,蘭州日報社「黨報熱線進社區」欄目走進了西固區福利路街道福利路社區,現場接受福利路社區、蘭鋁社區居民群眾的問題諮詢,還聯合愛心企業為兩個社區的40戶貧困居民送去了米、油、棉衣等物資,讓居民心裡暖暖的。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一張黨報,上連黨心,下接民意。在活動開始前, 「黨報熱線進社區」欄目記者為居民們發放了當天的《蘭州日報》,大家認真翻看、仔細閱讀,還現場和黨報熱線的記者們進行交流。社區何爺爺說,黨報既有權威性又有可讀性,在信息大爆炸時代,紙質閱讀讓人覺得可信度高,具有權威性。尤其是咱們本地的黨報講的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情,真的是非常有「營養」的精神食糧。「老在報紙上看你們這些記者寫的文章,有幾個都是非常熟悉的名字,沒想到今天見到大家了,覺得很親切啊!」蘭鋁社區的一位居民對記者說道。
「親戚們好!我們來看大家了!」《蘭州日報》總編輯安希榮接地氣暖心問候的開場白讓在場的居民倍感親切。他說:「群眾是黨報的土壤,基層社區更是黨報應該最深入的地方,從2004年『黨報熱線進社區』欄目開辦以來,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傾聽百姓聲音,講好百姓故事,為老百姓辦一些力所能及的實事,今年我們將『黨報熱線進社區』這一品牌重新進行了提升優化,力爭通過走進社區和百姓中間,搭建好雙向溝通的民生橋梁,讓基層黨建的成果繼續延伸到百姓中,從而更好地服務好百姓。」
「今天,『黨報熱線進社區』活動走進咱們福利路街道福利路社區、蘭鋁社區。面對面的和居民交流、關注民生難題。也是受到了我們西固廣大群眾和基層社區的歡迎。也是黨報真正落實新聞報導『三貼近』原則的基層生動探索和實踐。希望今後《蘭州日報》繼續一如既往的關注西固方方面面的發展,多角度的進行宣傳報導。」西固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馬懷芳說道。
活動現場,居民們暢所欲言:三級殘疾人員何偉向黨報熱線進社區欄目諮詢,能否協調公交集團為三、四級殘疾人辦理殘疾人愛心公交卡,減免部分乘車費用?屈成鎮說,作為一名殘疾人,生活較為困難,但是就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希望黨報發聲呼籲能幫更多和他一樣的殘疾人更好地解決就業問題?「我們這個樓是老樓了,家裡暖氣摸著還行,但就是整體溫度上不去,看黨報熱線進社區的記者能不能幫我們想想辦法?」一位姓劉的老人對記者說道。現場居民提到的一個個問題具體而實在,涉及殘疾人就業、居民出行、小區供暖等多個方面。而面對居民提出的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隨後也會積極聯合相關部門尋求解決方案,力爭給反映問題的居民一個滿意的答覆。
活動現場,「黨報熱線進社區」欄目還聯合恆大集團、蘭州新星公益、正大集團等愛心企業為兩個社區的40戶貧困居民送去了米、油、棉衣等物資,對於行動不便的佘石葉、藺蘭香兩戶貧困家庭,「黨報熱線進社區」欄目將愛心物資送到他們家中。70歲的佘石葉奶奶是一名孤寡老人,也是有著50年黨齡的老黨員。老伴和兒子先後去世,她和尚未成家的孫子相依為命;藺蘭香幾年前因為車禍導致肢體高位截癱,多年來丈夫因照顧她也沒有固定來源,在這兩戶貧困戶家中,大家鼓勵他們要樂觀面對生活,有什麼困難可以通過社區或者直接向「黨報熱線進社區」反映,黨報熱線也會盡最大的努力為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花絮
五彩新棉衣 暖身又暖心
12月9日,「黨報熱線進社區」活動走進福利路社區和蘭鋁社區,熱線工作人員與社區居民們面對面交流,傾聽民聲,解答和受理居民關心的民生問題。而愛心公益組織甘肅新星公益中心特意捐贈的棉衣,也為福利路社區和蘭鋁社區的困難居民帶去了冬日裡最溫情的問候。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一件件棉衣溫暖了困難居民的心,一句句暖心的問候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在活動現場,記者看到《蘭州日報》的工作人員與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共同為居民們發放棉衣。「這個L碼我穿可能有點大,能不能給我換一件。」 「當然可以,這件正好是M碼,給你。」「這件好像給我量身定做的。」「我穿這件好像有點小。」「要不要給你換一件。」「不用了,這件正好我女兒可以穿,回家拿給她穿。」……現場居民們已經迫不及待地試穿新棉衣了,有的居民還拿出手機,讓工作人員為自己拍下美美的照片。
「太感謝了,感謝你們為我們送來的新棉衣,真是暖身又暖心 。」47歲的慕候梅接過棉衣很激動地說,「這件棉衣我穿上很合適,顏色也很好看,我非常喜歡。」
「記者同志,等一等……」
在當天的活動現場,社區居民與黨報熱線編輯記者以及社區工作人員面對面反映了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於居民提出的每個問題,記者也是進行了詳細地記錄並承諾居民會繼續跟進追蹤,在稍後的欄目中給與居民問題的反饋。不但有現場的問題反映,還有不少居民和記者分別「一對一」聊天談心,說著自己對於生活、對於報紙辦報的意見。
轉眼間,也到了活動接近尾聲的時候。「黨報熱線進社區」的記者也準備離開,快走到小區大門口時,兩位爺爺的呼喊聲叫住了記者。「記者同志,等一等……」停下腳步,原來這兩位老爺爺想對記者說表揚自己的社區。「我經常看咱們《蘭州日報》,也知道你們這個『黨報熱線進社區』欄目,就是沒想到今天能走進我們小區的院子裡,我想表揚一下我們的社區。前段時間剛供暖,我們的暖氣不太熱,後來社區的工作人員前前後後跑了好幾趟,幫我們聯繫修理、調試,最後溫度終於上去了!」兩位爺爺激動地說著自己的心情。
「好的,我們一定幫您把這份感謝送到。」黨報熱線記者向兩位爺爺承諾,而兩位爺爺也表示社區對他們這樣的老年人日常關心還有很多,希望黨報熱線有機會也能寫一寫他們和社區「娃娃」們的故事。
社區亮點
蘭鋁社區:「藍天綠園」裡洋溢著小確幸
「進球了,好!再衝……」下午放學時分,蘭鋁社區新打造好的標準化籃球場裡,剛剛放學的一群中學生正在熱火朝天地打籃球。奔跑、跳躍、上籃……一系列的動作流暢完整。紅綠相間的籃球場地配上孩子們的白T恤、藍校服顯得格外好看。「我們這兩年新打造的不僅僅有籃球場、還有羽毛球場、桌球臺、健身步道等……希望居民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到社區『藍天綠園』的服務居民目標。社區書記張路對記者說道。
記者了解到,蘭鋁社區位於西固區公園路西側,轄區內共有2個小區,分別是蘭鋁一區和蘭鋁二區,走進小區,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這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小區。略顯狹窄的小區道路、有些陳舊的基礎設施以及老式居民住宅樓的樣式無一不透露著這個小區的「高齡」。雖然兩個小區都「年歲已大」,但是小區不斷求新求變、力爭改善環境的腳步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社區公園化建設項目主要依託社區體育健身中心項目,蘭鋁二區院內實施入口和圍牆改造、文體廣場(兩個標準羽毛球場、四張桌球臺)、健身步道、文化宣傳、綠化美化等,蘭鋁一區內實施兩個標準籃球場(其中1個場地為矽PU層面或懸浮地板帶著臺的燈光球場)。
「我們希望通過進行小區環境精細化提升改造,打造『花園式社區』,為轄區居民創造綠色生態的幸福生活,讓社區成為城市中的花園,成為居民生活的樂園。前不久我們還舉辦了蘭鋁社區第一屆居民運動會,轄區近100多位居民參與到了此次運動會,其中趣味活動現場更是歡聲笑語不斷,通過這樣的活動我們不僅讓居民鄰裡關係更近了,也讓居民和社區更近了。」社區書記張路對記者說道。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環境的改變讓居民切身的幸福感不斷增加,而這樣的「硬體」環境中社區很多的「軟設計」也讓居民讚不絕口。「你看我們社區雖然不大,但是各個功能室都很齊全。每個功能室裡每天都為不同年齡段的居民設計了不同的活動,大家都特別願意參與到其中。」社區黨建專幹楊歡歡對記者說道。
文化生活豐富了,解決居民需求的各種本領也是更進一步。「我們社區要解決的不是大事情,而是居民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情。」張路說,在蘭鋁社區,社區工作人員、轄區樓院長、黨員志願者、居民代表等多元力量都會參與到社區中來,其中,樓院長、黨員志願者、居民代表作為「上傳下達」的二傳手和鄰裡關係的粘合劑,有效地實現了社區與居民「零距離」接觸的協商議事,激發了轄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居民在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大事小化,小事細化」,實現了「民事民說、民事民議、民事民商」,真正讓每一位居民擁有微小而確實的幸福與滿足。
黨建特色
福利路社區:「聲」度黨建聽暖了老黨員的心
福利路社區的退休職工、老黨員戰毓江每天的鍛鍊活動行程中,都要去的一個地方就是福利西路元件廠家屬院。院子裡改造後優美的環境,各式各樣的鍛鍊器械,都是戰毓江喜歡這個院子的原因之一。但是要說起他最喜愛的地方還是院子裡那面「會發出聲音和圖像」的黨建內容展示牆。他說在這裡,不僅僅能學習到黨建相關的最全內容,而且還能通過掃碼看到自己和老黨員們日常活動的照片和視頻。真的是讓他們這些老黨員找到了滿滿的歸屬感。「以前覺得我們這些老黨員退休了就沒人管了,但現在在社區感覺真正找到了溫暖的大家庭。」戰毓江笑呵呵地對記者說道。
究竟是怎樣一面神奇的「會發出聲音和圖像」的牆呢?在社區書記的帶領下,記者走到了這裡。灰白色系拼接而成的主題宣傳牆上下半部分以蘭州的黃河母親、中山鐵橋等地標性建築勾勒出了一幅特色的「水彩畫」,而畫面的上方就是社區打造的「聲」度黨建+部分:「音為有你」部分展示了社區音頻送學活動的內容,而「黨員有聲讀書角」則通過一個個二維碼展示了黨建音頻的部分內容。「十九大精神解讀、黨的智慧經驗……」這每一個二維碼後面都有豐富的音頻學習內容,黨員或者居民在拿起手機掃碼瞬間,就能聽到社區聯合音頻網站喜馬拉雅為大家精選的優質音頻。
怎麼會想到讓「聲音」上牆呢?福利路社區的副書記廖玲向記者講述了那段故事:「我們社區黨委有將近500名老黨員,大家對於學習的渴望都很迫切,但是老花眼、頸椎病等多數人存在的身體原因讓大家通過紙質閱讀學習變得有一定的困難。考慮到這種情況,社區剛開始的時候決定為大家送上音頻學習的資料。於是我們一次次嘗試自己錄音到小廣播裡,經過一次次嘗試,我們覺得在被子裡錄音效果最好,於是在那些日子我們總是在被子裡錄製各種音頻資料。」說起之前的種種嘗試與操作,廖玲感觸滿滿。
後來,隨著一次次的探索與嘗試,廖玲和社區的工作人員聯繫了二維碼裡的音頻學習資料,這樣更多的人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第一時間學習到相關的內容。在社區老年人和老黨員好評滿滿的時候,福利路社區的工作人員發現僅僅有音頻學習還不夠。年輕黨員或者轄區的青年居民更熱衷於通過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學習黨建內容或者第一時間知曉社區動態,於是社區又開通、打造、優化了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的內容,並將部分內容的展示以及二維碼放在了這面牆上。於是這裡成為了一面居民喜愛的黨建學習全覆蓋「聲圖」牆,也成了展示社區工作、居民獲悉相關社區諮詢動態的形象牆。而記者了解到,不僅僅是在這個家屬院裡有這樣的牆面,在轄區內的活動中心等地,也有這樣的二維碼展示牆,讓大家在社區的每一處都能學習、了解到黨建以及社區的相關內容。
黨建學習的深入和社區多角度貼心的服務,也為改善民生發揮著直接的作用。在福利路社區的樓院中:垃圾分類宣傳示範長廊每天對居民潛移默化地影響、頂好巷裡冬日暖陽下坐著曬太陽的舒適……每一處微小的改變都訴說著社區服務民生的大情懷和實舉措。「社區的工作人員對我們都關心的很呢!我們覺得心裡暖暖的!」走在社區院落裡,很多老人看到黨報熱線的記者,也紛紛發出了由衷的讚嘆。而記者了解到,在為老服務方面,社區也是考慮到轄區以老年人為主,獨居、空巢老人居多,他們的飲食、身體健康、休閒娛樂等一直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社區為轄區居民建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為社區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裡撫慰、應急救助、健康義診、文化娛樂等多方面的服務。
民生快評
暖心之舉的啟迪
西固區福利路社區通過「會發出聲音和圖像」的牆,創建了「聲」度黨建模式,老黨員靠聽,也能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黨的智慧經驗……
社區的幹部們在黨建學習工作上,著實想了些辦法,可謂是貼心周到啊!他們不拘於陳規,注重覆蓋和效果,實實在在地詮釋了社區黨建工作的要旨———實效。
群眾有需要,辦法跟得上。社區工作林林總總,究其要害,還是以問題導向為關鍵,用心盡責去發現問題,然後逐一解決, 工作也就做好了。
「黨報熱線進社區」 總能帶來新亮點、好經驗,可資全市幾百家社區互相借鑑、彼此受益。做好社區工作,用情要真,思路要活,換個方向努力,你就是第一。
本報評論員 汪文學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安希榮 汪文學
朱瑞平 董永前
葛強 顏娜
周棟楠 王瀟旋
程珊珊 伊曉明
馬進帥 張爍
安周霜
實習生 王博 文/圖
本期編輯丨安 娜
值班主任丨崔凌雲
值班總編丨張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