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來自工作、學業、情感等方面的壓力加大。而隨著焦慮、抑鬱、自殺人數的增長,社會對於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特別是抑鬱症,已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據世衛組織估算,全球約有3.5億抑鬱症患者。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其中重點提到了要加大對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高壓職業人群等重點人群的幹預力度,分別提出心理健康服務措施。
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來臨前夕,記者專訪了北京市海澱區精神衛生防治院院長李文秀,聽她講講應該如何幫助抑鬱症患者走出心靈「陰霾」。
——編者
北京醫師協會精神專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第七屆老年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心理健康分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海澱區精神衛生防治院院長……是李文秀的眾多身份,而作為一名一直工作在一線的精神科醫生,無論社會工作多麼繁忙,她還是將工作的重點放在醫院出診上。同時,李文秀所在的海澱區作為全國精神衛生綜合管理試點區,近年來也通過區精神衛生防治指導中心做了很多有益嘗試。
抑鬱症不可怕,積極治療就能打敗它
最近,武漢江夏一中一名14歲的男孩,因在學校和同學打牌,被媽媽當著同學之面打了幾個耳光後跳樓身亡的新聞,讓李文秀感到頗為惋惜:又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離開了。她知道,這個階段的孩子非常敏感,如果忽略了他們的心理和精神問題,很有可能就會造成悲劇。
相較於成年人,青少年的抑鬱症更不容易被發現。課業的壓力,與同學的交往,家人的相處都會嚴重影響到青少年。當親子關係需修補、社交恐懼亟待克服時,其背後就已經不是個人,而是一個個家庭。
在李文秀接觸的青少年患者中,情緒問題的出現多半和學習壓力及家庭教育有關。其中給她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名自己來求醫的12歲小姑娘。李文秀說,小姑娘在一所重點學校的實驗班就讀,她覺得自己每天學習都很努力、刻苦,可就是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小姑娘告訴李文秀,她總感覺爸爸媽媽就像拿著終點線不停奔跑的人,無論自己怎麼使勁兒,也追不上、衝不過去。除了來自學習方面的壓力,家裡新添的1歲的弟弟,也讓小姑娘在這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感到無法適應。她覺得爸爸媽媽把愛全部給了弟弟了,自己做得再好也仍然失落。更何況如果是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精神就更加崩潰了。
面對這類典型的青春期心理問題,李文秀用藥物結合心理疏導的方法對小姑娘進行治療。同時進行家庭幹預,告訴小姑娘的父母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尤其是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多看到她的優點;理解孩子的行為,因為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是家庭行為的指導造成的。現在經過治療,小姑娘已經可以回到學校正常學習了。
除了青少年,老年人也是抑鬱症防治的重點人群。李文秀介紹,在我國,抗抑鬱劑使用量最大的,不是在精神科,而是在神經內科。她曾經碰到過一個60多歲的老太太,總說自己渾身難受,血糖也高,心臟也不舒服,胃也不好。在內科病房住院治療後,血紅蛋白依舊很高,使用了擴張血管的藥物後,也還是會出現心悸等症狀。後來經過精神科會診,認為她是心理和情緒問題。在使用了抗抑鬱劑一個月後,老人的情緒很快就穩定了,血糖和心臟的問題也全好了。
李文秀指出,這是抑鬱的軀體化表現,在老年群體中較為常見。雖然他們在情緒上並沒有表現出不高興,但卻體現在身體上,出現了身心疾病,本質還是和情緒有關係。只要及早幹預和治療,也都是可以很快治癒的。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精神疾病的認知不斷增強,對抑鬱症也有了一定認識。但一說起這個病,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還是害怕、逃避,甚至覺得羞恥。」在李文秀看來,抑鬱症就好比「心靈患上了感冒」,誰都有可能患病。同時,它也是可防可治的,只要及時去正規的精神科就診,就沒有什麼可怕的。拖延和諱疾忌醫才是最要不得的。
社會心理服務:幫助更多人了解抑鬱症、遠離抑鬱症
在《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中,確定了試點地區到2022年的工作目標。包括公眾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知曉率達80%,抑鬱症就診率提升50%、治療率提高30%,非精神專科醫院醫師對抑鬱症識別率提升50%;強化心理熱線服務,將其建設成為公眾進行心理健康諮詢、求助、疏導、危機幹預、轉介的便捷平臺。對此,李文秀認為非常有必要。她所在的海澱精防院下設精神衛生防治指導中心(簡稱「精衛中心」),承擔著海澱區整體的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服務職能,並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做好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讓更多人能在出現心理問題的第一時間接受專業、有效的心理幹預。
海澱區的特點是高校多、高新企業多,而學生和高壓職業人群正是需要關注的抑鬱症重點人群。李文秀介紹,一些學生在升入大學後,對新的環境、新的教學方法不適應,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她曾接診過一位患者,曾經是全縣的狀元。但來到北京上學後,因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產生了嚴重的精神問題,最終不得不通過學校轉診到醫院。
針對這一特點,精衛中心協同專科醫院,對接高校,組建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務聯盟。探索構建了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篩查、評估、諮詢、治療、康復全程便捷的綠色通道,結合區內高校優質心理資源與精神衛生醫療資源,通過專業技術互動,人才互通,優勢互補,信息互享,努力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保障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在全流程、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心理幹預,並儘可能地讓他們完成在校課程,最終回歸社會。
對於基層幹部、「IT」員工等高壓職業人群,精衛中心也有針對性的心理服務單元。比如,在海澱的IT園區設立心理小屋。既保護了患者隱私,也解決了這一人群平時沒時間看病的問題。李文秀展示了一個叫做「海澱區心理健康服務平臺」的微信公眾號,裡面不僅有各類科普文章、心理知識,還有心理測評。一旦發現參與測評者有精神問題,平臺就會給出專業建議,並推送心理幹預的熱線。李文秀說,使用這一平臺的人群往往工作比較忙,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醫院,他們可能更願意接受線上服務,這個平臺可以為他們提供心理評估支持。如果想進行線下諮詢,也可以直接去設在園區的心理小屋。這樣線上線下的「雙線」心理健康服務平臺,就可以保證各類人群都能及時得到心理健康服務。
多年來,精衛中心還堅持到社區、企業、機關開展「心晴環保」心理健康公益講座,教大家如何讓心情像藍天白雲一樣的晴朗;針對的慢病人群,開展心理團體輔導活動;在社區開展老年認知障礙服務項目,建立起老年認知障礙早期識別、早期幹預體系。「其實無論採取何種方式,目的都是為了讓人們享受更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務,從而遏制精神疾病患病率的上升,讓我們的人民更加健康幸福。」李文秀說。
科學認識、正確宣傳抑鬱症,加強專業人才培養
近年來,國家對心理健康越來越重視,這讓許許多多和李文秀一樣從事精神疾病治療的醫務工作者,看到了未來發展的光明前景,同時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
「可能我們學醫的人相對來說是比較內斂吧,對於宣傳方面就不太在行。在以往,有些宣傳即使是錯誤的、有誤導性的,我們也很難去糾正。」李文秀提到,比如有一些宣傳總喜歡把抑鬱症說成是心理障礙,其實是大錯特錯的。抑鬱症就是一種精神疾病,是需要藥物治療的。錯誤的宣傳可能造成錯誤的引導,如果抑鬱症病人只是尋求心理諮詢的話,很有可能耽誤病情,並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所以她希望有關部門能加強對抑鬱症的正向宣傳和科普,讓人們儘快正確、科學地認識這一疾病,不要因為誤導而耽誤治療。
無論任何領域,人才培養都是推動發展的重要環節。對於未來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服務水平,李文秀認為,最主要的,還是要加大對人才培養力度。她提到,作為精神衛生防治體系和服務網絡的重要執行力量,我國精神科醫師十分匱乏,僅有2萬多名。心理治療師也非常缺乏。目前社會上卻存在著大量「考證就能幹」的心理諮詢師,造成心理諮詢師隊伍良莠不齊。如果抑鬱症患者在諮詢中沒有得到正確的幹預和轉介,這對病人來說,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對此,李文秀認為,應該加大對專業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的培養。同時對心理諮詢行業進行嚴格規範,成為能夠提供專業服務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