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隨著養殖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從養殖轉到食品領域,國雞產業也有企業在嘗試,但從養殖轉到食品並不是一件短期內能容易做到的事情。
在數量和質量之間選擇,很多企業選擇更為容易完成的數量提升。然而量變只是引起質變的條件,不一定就能產生質變。當量變不足以產生質變時,又該如何突破呢?
2020年9月17日,由國雞文化推廣聯盟、新牧網、新禽況主辦,勃林格特約的「國雞侶行」活動以及大華農特約的「2020水禽產業高峰論壇」水禽侶行活動走進桂林力源集團(以下簡稱「力源集團」),看力源集團如何尋求質變。
力源集團董事長黃學寧(右五)與新禽況合影
國雞未來思考,「公司+農戶」深度探索
據悉,桂林力源集團是集糧油食品、糧油飼料、禽畜養殖、禽畜育種、生物科技五大產業於一體、全員持股制的廣西大型民營企業。飼料板塊年產飼料全國排名前十,養殖板塊年出欄商品代國雞一樣位居全國前列,另外年鴨苗上市4000多萬羽。這樣的行業巨頭,如何規劃下一步的發展,被各方所關注。
9月17日新禽況記者見到公司董事長黃學寧時,他剛剛從山東考察白羽肉雞產業回來。這次的經歷加上對長期國雞產業的思考,讓他對行業和企業的未來有了更深的見解。
「山東的白羽肉雞產業鏈體系和生態非常完善,已經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大幅領先於黃雞產業。」黃學寧介紹,當我們還在討論行情的時候,白羽肉雞企業已經跳過行情和養殖技術,直接討論食品端發展了,因為他們的生態完善,集約化水平高,已經沒必要討論行情和養殖技術了,想的是如何擴大白羽肉雞的消費和開發產品。
此外,他還發現,白羽肉雞目前的模式本質上仍是「公司+農戶」的模式,是合同收購農戶的肉雞,只是這種農戶的規模已經很大了。一批養殖7萬隻,一年7批可養殖約50萬隻肉雞,硬體投資都需要500萬以上。而讓他感到驚奇的是,這樣投資基本都是農戶自己投資的,環保、食品安全問題農戶自己去解決,也確實能解決得很好。
「我們之前在思考,國雞產業到底是要走重資產的自建基地養殖,還是完善『公司+農戶』的模式,現在看來,『公司+農戶』的模式還很有潛力可挖。」黃學寧分析,目前國內的白雞企業以及養豬企業很多依舊還是合作委託類的「農戶」模式,雖然表現出不像農戶,但本質上不是自己控股50%以上的養殖場,都屬於合作的模式。「美國養殖業70%以上的量也是由這種類似的模式合作養殖,這說明合作的效益仍然高於自養。」
故而,在思考國雞產業如何實現工廠化上,他認為,國雞的未來仍是「公司+農戶」的探索,對農戶進行升級,提升設備和技術,提要規模和收益。這種升級,不應該由企業去承擔全部費用,農戶也要投入資本,這樣的高投入農戶才會珍惜和投入精力去提高技術,解決自已養殖遇到的環保、確保食品品安全等問題。
力源集團董事長黃學寧
分工專業化,國雞未來是快長型
自活禽禁售、生鮮上市以來,國雞產業的銷路一直被行業所關注,耗資大的屠宰加工的涉足與否成為企業決斷的關鍵問題。此次黃學寧在北方的考察,也重點關注了屠宰加工方面。
北方白雞的養殖和屠宰分工非常明確,產業集中度很多,甚至出現專門的屠宰線工人整批流動打工的現象,就和疫苗隊一樣。黃學寧分析後,發現這種行為是由消費市場決定的,是來自外部力量的推動,倒逼養殖端不得不標準化、規模化、分工化,最終促進產業的集約化發展,提升了行業和企業的競爭力。
「過去國雞產業來自於消費端等外部力量的推動力量太少太弱了,這些年禁活算是對行業的一個重要外部推動力量。」他列舉了華東市場禁活後對市場格局的變化,中快速類品種強勢崛起,慢速類衰弱,尤其是散養戶的大量退出,讓規模化企業有了更好的發展空間。
「華東地區散養戶的退出,不單單是環保的影響,更重要的因素是市場的消失。」黃學寧指出,散養戶能夠有很強生命力的根本不在於成本的控制、靈活的調整,而是差異化。生鮮上市之後,光雞的形式讓差異化範圍大大縮小,散戶也到了不得不和企業拼成本的地步,最終只能退出市場。
「國雞的未來是趨向生長快的品類,因為城市化以及年輕一代的成長都讓人們傾向於快餐與簡便加工的食品。」力源集團將在快速類上多關注選育,做好疾病淨化和屠體性質的選育,注重產品結構多樣化,並要積極向白雞企業學習,注重深加工食品的開發。但他也強調,國雞降低成本,仍要保持肉質與白雞、817有所區別,在肉質上至少拉開一個層次,讓消費者有所判斷選擇。
交流現場
做食品企業尋求突破,不簡單追求養殖規模
近些年來,力源集團肉雞養殖上市數量總體穩定,從簡單數量的增長,到尋求如何實現質變,這是力源集團多年思考實踐的探索。
據黃學寧介紹,力源集團近四五年來加大了在生鮮和深加工產品方面的投入,藉助糧油產品的前期布局,銷售生鮮產品,為未來產品的走通做一個嘗試。集團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與消費者的溝通上,貼近消費者,才能知道如何了解他們,讓他們認可並願意花錢購買,而不是與雞的接觸上。
在一次和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的交談中,他對謝國民提出的「農牧企業不要盲目追求在養殖板塊上的擴量,而是應該做好上遊(育種和新技術)以及下遊終端食品」深表贊同。「質變不是在養殖量上實現的,而是在其他領域的突破。」他分析了國內幾家成功轉型的行業代表企業,如是說道。
對於未來,力源集團仍會堅持「做穩飼料、做強養殖、做好食品」的策略,做好已有產品的品質,養殖的重點仍在生豬和國雞上,繼續探索水禽,並重點開發食品領域。「做食品不能急躁,至少要規劃十年,要捨得投入。」從養殖企業轉型到食品企業,這同時也是一個思維方式的轉變,而力源集團作為國內畜牧業的龍頭標杆,正在蛻變當中,對國雞產業具有重要的指向意義。
【作者】 蘇皖中;林禮廣
國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