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黨中央提出了建設大三線的方針,決定在內陸建設一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把三線建成進可攻、退可守、打不爛、拖不垮的戰略後方。毛主席說:「三線建設要抓緊,沒有火車坐汽車,沒有汽車騎毛驢。」
1965年,一大批熱血青年懷揣夢想,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放棄優越的城市生活,從祖國四面八方,通過各種方式來到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羊場壩烏鴉洞,開始創建501廠。
那時候烏鴉洞周圍荊棘叢生,遠看是山近看還是山,晚上只有煤油燈。要在深山峽谷的烏鴉洞裡生產高精度的航空產品,要面對很多困難,真的好難。從最初打洞開始用的鐵錘、鋼釺、雷管炸藥和手推車,建設用的一磚一瓦、一沙一石,都靠肩挑背託。憑著對黨、對人民的赤膽忠心和獻身祖國航空航天的壯志豪情,501廠的創建者們,頭頂藍天,腳踏荒原,「天當被地當床」「包穀飯辣椒湯」,以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劈山開路,跨溝架線,苦戰羊場壩,在烏鴉洞手工開鑿340米通風尾洞……。
要生產,就要解決電力問題。1967年10月,501廠決定從距離羊場壩廠區11公裡的六龍電站架設3.5萬伏高壓輸電線路。沿途全是大山,路都是工人們自己踩出來的,輔助工具只有木桿和繩子,所有的電線桿都是靠雙手、雙腳架起來的。累了倒在山坡上歇一歇,渴了就喝山泉水,餓了就吃野山果,廠裡所有男同志都參加了,200多號人,花了兩個多月才完成任務,真的是脫了幾層皮。
但是不管有多難,那時人們的心裡就一個願望,一定要建設好大三線,讓毛主席睡好覺!建設好祖國的大三線,就成為創業者的初心。這個初心,伴隨著501廠一路走來,54年始終未改。無論是從前的501廠人,還是今天的力源人,始終堅守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初心。
1970年3月25日,501廠正式投入生產。一臺臺飛機的核心部件從這裡運往祖國各地,一個個飛天夢想從這裡起飛。
歷史的車輪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挑戰嚴峻,軍品訂單陡然下降,工廠一下子陷入到生存危機中。
面對市場困境,力源人自強不息,提出了「信息靈一點、腦袋尖一點、臉皮厚一點、腿跑勤一點、服務好一點」的「五個一點精神」,積極面對市場危機。那時候501廠什麼都做,研製生產過摩託車、座鐘、鋼圈、手搖泵、鋼筋切割機、甚至檯燈……
1987年,航空部在成都召開某工程協調會,得到消息後,501廠副總工程師當即帶設計人員主動參會,爭取研製任務。在會議召開的第一天趕到成都,下車後帶著行李直接闖進會場,得到上級領導同意後,當即參加了當天會議,主動發言講明了來意和決心。由於不是正式代表,501廠的領導和設計員就在外面找了一個住的地方,晚上連夜找部隊機關、主機所進行溝通。半夜回到駐地又接著準備第二天重點論證發言。
經過奮力拼搏,501廠成功爭得了該型號主液壓泵的研製生產任務,從此開啟了公司航品的新紀元,至今,該產品依然是航品主打產品。
對外有項目必爭,對內堅持自主創新。501廠的創業者在沒有資料,沒有樣品的情況下,奮鬥數十載,終於研發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液壓泵,被稱之為「中國航空第一泵」。這一技術成為了501廠液壓專業技術的核心競爭力,使501廠成功躍升為國內液壓行業先鋒。
不僅在航品市場,力源人為爭取民品市場同樣堅持這樣的精神。1992年,踏著國家振興基礎件行業的節拍,501廠再次憑藉「五個一點精神」成功擠入國家隊,為公司的民品發展奠定了基礎,為「95」搬遷提供了項目依託,也為「96」年上市創造了條件。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501廠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眼光,開始進行股份制企業試點改造,並於1996年11月6日以貴州力源液壓股份有限公司(現「中航重機」)的名稱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上交所第一家貴州省上市公司,中國液壓氣動密封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被中國航空報譽為「航空工業第一股」。
力源液壓股票成功上市,給企業的發展注入了資金活力。也給員工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大家深深的體會到了企業發展員工致富的好處。
一路走來,力源公司風採不斷。1980年,因主廠房通風尾洞一塊重達200噸的巨石自然墜落,危及生產安全,公司走出烏鴉洞,搬遷到貴陽遠郊烏當區下大壩;2003年,為更加貼近市場,主動融入市場經濟,公司從下大壩搬到了現在的貴陽市新添寨,留下了「兩次搬遷三建家園」的美談。
一路走來,力源公司黨建常做常新。經過幾十年的錘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力源黨建精神,即「敢為人先,勇爭第一;人有我優,常做常新」。力源公司黨委自2006年以來,先後兩次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豐碩的成果,見證著力源人的辛勤奮鬥與艱苦付出。
一路走來,力源人的每一步都走得很堅實,風雨兼程,初心不改。54年的歷程,載滿了力源人太多的付出,也見證了力源人的不斷成長。一代代力源人,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在公司的成長中成長著自己,在公司的發展中發展著自己,讓自己的光榮與夢想,綻放在力源的舞臺上。
力源的54年,經歷了兩次搬遷三建家園,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世界金融危機,嚴峻的形勢練就了力源人的毅力和膽識,實現了向航空航天、鐵路機械,注塑機械,能源機械,港口、船用機械、農用機械、水電冶金等行業領域全面發展,形成了兩省四地的戰略布局。航品型號研製陸續配套成功,民品與國內行業龍頭徐工建立了研發中心,與世界500強企業卡特彼勒進行戰略合作,使力源液壓成為我國液壓行業領先企業。
力源從大山深處的烏鴉洞起飛,昂首飛向遼闊的藍天,託起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中國夢,我們擔負使命與職責,我們滿懷壯志與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