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訊:我對洪都的了解及對投身航空工業領域的立志,得從父親近似傳奇般的經歷說起。兒時常聽起父親提及,在上世紀50年代誕生的「洪都機械廠」,是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源地之一,製造了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批海防飛彈、第一輛摩託車,因此聞名遐邇,享譽中外。久之,「洪都」成了該廠的專有名詞,也成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青年人找工作夢寐以求的首選,當時我那正值青春年少的父親也不例外,航空情結早已深深地鐫刻在他腦海中。
數年前,風華正茂的父親投筆從戎,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北疆邊陲的列車,在空軍航校(現為空軍航空大學)修理廠成為一名空軍機械員。巧合的是該修理廠主要承修的飛機便是出自「洪都」製造、專供航校初教團培訓空軍飛行學員的初教6飛機。更令父親興奮的是,他所在的分隊專門負責初教6飛機起落架、襟(尾)翼操縱杆的維修、檢測任務。一位來自南昌的新兵、一架產自「洪都」的飛機,由此在北國春城結下不解之緣,留下一段美好記憶。
從地方到軍營,又從部隊最終回到家鄉,父親摸爬滾打、學海泛舟四十餘年,從未離開機械行業,從一名學徒逐漸成長為擁有一技之長的行家裡手。鬥轉星移,一路走來,父親對南昌、對航空的摯愛一如既往,航空情緣,未改初衷。這些年,他從事特種設備起重機械作業人員理論培訓教學,也曾多次應邀前往洪都,現為洪都公司生產基地為特種設備起重機械作業人員培訓、授課,置身於洪都員工之中,頗有感觸。課餘他們之間師生交流,父親對洪都又有了新的認識。每每這時,父親會格外興奮,在洪都學員面前自詡為洪都的「編外員工」,戲謔能為洪都做點微不足道的貢獻樂此不疲、老有所樂。我想這應是父親出自內心的肺腑之言,是對航空情懷的樸素表白。這些巧合和機遇,最能體現父親對家鄉、對航空工業的魂牽夢縈、情有獨鍾。
無獨有偶,受家庭環境的薰陶,長期的耳聞目染於父親的航空情懷,潛移默化地滲透於我的童年,激勵我成長。上大學期間,我一直關注對國內外航空知識的了解和積累,也未從放棄尋找解開父親航空情緣、讓其釋懷的良方。功夫不負有心人,臨近畢業前夕,在校招聘會上,流連熙攘交織的人群,穿過目不暇接的展廳,我徑直走向洪都公司的招聘展臺,交上我的簡歷。
今天,我終於如願以償,成為洪都的新一員,成為父親眼中的洪都人。走進洪都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個企業真大,在經過三個多月的培訓學習,使得我對企業有了進一步認識。相比之下,同樣的父子際遇,我幸運多了。子承父願,或許我的這一選擇是對父親以往未能成為洪都人的最佳慰藉,它就像是解開父親航空情緣的靈丹妙藥,從此釋懷。恰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卻在燈火闌珊處。
鳳凰涅槃,洪都的崛起騰飛,令人矚目。放眼望去,瑤湖機場、洪都新址、職工公寓,交相輝映,蔚為壯觀。工遐之餘,行於航空城廠區,豔陽高照,藍天白雲。路過瑤湖機場,C919大飛機從跑道呼嘯駛過、L15高教機騰飛而起。
洪都,這裡將是邁開我職業生涯的第一步,心無旁騖投身於航空事業。這裡令我懷揣夢想、充滿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