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年輕時有幸停留巴黎,那麼你的餘生無論去往哪裡,巴黎永遠會與你在一起,因為它是一席流動的盛宴。」海明威的話早已成為巴黎最美的宣傳語。這位大文豪死前完成的最後一部著作就是《流動的盛宴》,關於20年代巴黎生活的回憶錄。
而50年後,這成了伍迪·艾倫電影《午夜巴黎》的靈感來源。艾倫把海明威回憶錄的細節、自己曾經的文字想像、作為美國旅人的見聞、虛構的愛情故事……統統放進巴黎這個絢麗的容器中,攪拌、搖勻,最後變出一杯影像的雞尾酒。
電影的脈絡簡單明朗,一直嚮往巴黎的好萊塢編劇吉爾和未婚妻伊內茲來到巴黎度假。吉爾作為一個愛幻想的文人與繁榮的現代生活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他天真爛漫自由感性,厭棄社交無意世故,可以算是一位睿智而慵懶的文藝男青年。而他的未婚妻卻不甚理解,與他貌合神離。
吉爾不是羈旅天涯的遊子,也不是萍蹤不定的流浪人,他沒有相思欲寄無處寄的悽涼彷徨,也沒有踏破鐵鞋尋夢天下的躊躇滿志。他安靜而安然地生活,只想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去盛放自己漂泊的靈魂。他相信「生活在別處」,渴望遠離好萊塢的浮華喧囂,避開凡塵雜世的紛紛擾擾,他的身上似乎寄託著導演艾倫伍迪自己的情感。
在霏霏細雨和古老的詠嘆調籠罩中的巴黎,在變幻著的神秘時空中,吉爾的愛情終於開始發芽,生命開始紮根,巴黎就是他一直在尋覓的棲身之所吧。一個人,一座城……一段故事就這樣緩緩開始。
一次舞會上吉爾走了出來,無意間乘坐一輛老式汽車闖進了上世紀20年代的巴黎,進入了以斯坦因為核心的那個耀眼的文藝圈。在那裡他陰差陽錯地結識了海明威、畢卡索、菲茨傑拉德、達利……這個他一直心嚮往之的「黃金時代」深深吸引了他,他甚至還與畢卡索和莫迪尼亞裡的情人阿德裡亞娜陷入了愛河……
隨著那一詠三嘆,百折千回的法式輕音樂,我們與男主人公共同經歷這一次奇遇,與帥氣的海明威先生攀談,也見見奇怪的畢卡索老頭和恩愛的菲茨傑拉德夫婦。那些歷史長河中的藝術家原來那樣生活著。與此同時,在這場穿越時空的旅途中,我們的思維也開始發散蔓延……
「如果可以選擇,你願意生活在哪個年代?」這是男主人公一直在探討的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思索過。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或真實或虛幻的「golden time」,因為遙遠所以可愛,因為飄渺所以美麗。
關於「時代」這個話題現在似乎說得太多太爛了,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算是好的,郭敬明寫小時代隨他去了,現在又折騰著給蕭紅拍黃金時代,也是醉了。
不過為什麼我們的「時代」情結一如既往未曾改變呢?我想對時代的思索其實是對美好年華的留戀,對存在與虛無的猜想。王小波說:「似水流年是一個人所能擁有的一切,除此以外,都是虛無。」屬於我們的一段似水年華黃金時代就該盡善盡美,無論放到哪一個時空中都可以像一首舒緩的法式童謠那樣自在綿長。
最終,男主人公從他那看似無可救藥的「黃金時代情結」中醒了過來,意識到自我與當下的價值。但他的人生與充滿浪漫氣息的巴黎已無法分割,等待他的是下一場夢幻的旅程,抑或心靈的邂逅。
這是一部法範兒十足的影片,湧動著舊巴黎的氣息。它關乎巴黎,而又不止於巴黎,在講述愛情的同時也融入了哲學與人生的探尋。關於懷舊情緒、現代主義和存在主義的思索,隨著法式輕音樂和濛濛的細雨一起瀰漫在這座城市的空氣中……
卡爾維諾有本書《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他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歷來為人驚嘆。如果在巴黎,一個旅人,又會演繹出怎樣的一段故事……